跳至主要内容

Gemma2:9B 你好棒

·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今天一如往常地打開 Claude.ai,想要它幫我修順一些稿,但一直登不進去。於是我打開自己架的 Ollama Open WebUI,載入 gemma2:9b 語言模型。結果……

它真的很棒耶!當然沒有 Claude 3.5 那麼強啦,但是就我的修順稿子的工作來說,它的輸出完全可用!

其實我的電腦配備是可以跑更大的語言模型的(我有一張 nVidia RTX 4000 Ada 20 GB),跑大概 30 幾 B 大小的模型都沒問題,但是最新的 Gemma2 和 Lamma3.1 系列,竟然只要 8~9 B 的參數就可以打敗一些去年的 30 B 大模型了。而且只有 8~9 B 的小模型,跑起來速度很快,用起來心情好!

(太刻意了,不像台灣人。)

就算你的電腦沒有很好的顯示卡(GPU),甚至完全沒有獨立 GPU,你還是可以試試看跑更小的 Gemma2:2B 模型,我在我的 ThinkPad X280 試過,速度也還是可接受的。

(好像怪怪的,我們的國旗有綠色嗎?) 🤣

要有多少錢才是「有錢」?

·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資訊

這篇文章也被收錄到了筆記區。

「Rich」(富有)的定義

Tim Ferriss 在《The 4-Hour Workweek》這本書裡面提到,他認為「Rich」(富有)可以用對以下四件事情(四個 W)的掌控力來衡量:

  • What You Do 你做的事情
  • When You Do It 你什麼時候做這個事情
  • Where You Do It 你在哪裡做這個事情
  • with Whom You Do It 你跟誰做這個事情

相對的「有錢」

但是如果真的要一定以錢來衡量的話呢?我是覺得,只要比「每天身邊看到的人」有錢,就可以算是有錢了。

舉個極端的例子,如果我每天走在路上,看到身邊的人都在吃土,或是在地上抓死掉的蟑螂起來吃;而我自己卻有麵包可以吃,這樣我就會覺得我超有錢。反過來說,如果 Bill Gates(身價 1200 億美金)今天醒來,發現他只跟 Michael Jordan (身價 20 億美金)一樣有錢,他可能會覺得他超窮的。

台灣人有多少錢?

根據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的 Global Wealth Report 2024 報告,台灣成人人口中,平均淨值1是 302,551 USD,也就是 967 萬台幣。不過平均淨值沒有什麼參考價值,因為平均都被那些超級有錢人拉高了2

而台灣人的淨值中位數是 110,521 USD,也就是 353 萬台幣。也就是如果你現在的資產減掉負債,有超過 353 萬台幣的話,你就贏過全台灣一半的人了!可惜這個報告沒有更詳細的資訊,例如說 PR60、PR70、PR80 等等的在哪裡……

相對於其他國家,台灣人其實很有錢

這個淨值中位數 110,521 USD 的數值,已經可以排到全球第 16 名了。淨值中位數比我們有錢的國家只有 15 個,分別是:盧森堡、澳大利亞、比利時、香港、紐西蘭、丹麥、瑞士、英國、挪威、加拿大、法國、荷蘭、義大利、美國跟西班牙,就沒了。

像是美國,我們可能會覺得它是個很有錢的國家對不對?美國人的「平均財富」超高,有 564,862 USD,但是美國人的淨值「中位數」只有 112,157 USD 而已。也就是有錢的人超有錢,但是一般人跟台灣人差不多,而且他們的生活消費更高,所以應該比台灣人還要更辛苦。

台灣算是財富分佈相對均勻的國家了,也就是我們的淨值平均跟中位數沒有差很多。而且我們的物價其實還算是 OK;就算是台北市,物價比起世界上其他的大城市還是滿友善的。

如果放到整個世界來看:

  • 如果你有一萬美金(差不多台幣 32 萬),就已經比全世界 39.5% 的人有錢。
  • 有 10 萬美金的話(差不多台幣 320 萬),就比 82.2% 的人有錢了。

台灣人上班族領多少薪水

想要深入研究這個的話,其實我們的政府有很多公開統計數據可以看。我去翻了另外一個有趣的報告,可以分享給大家一下。

來看這個,行政院主計總處 111 年(2022)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全年總薪資統計

「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基本上就是指絕大部份非公家機關的上班族。「全年總薪資」是也有包含像年終獎金的非經常性薪資,中位數是 55.2 萬元,也就是平均每個月 46,000 元。

年齡與薪資

然後它還有分年齡來統計:

年齡區間年薪中位數
未滿 25 歲36.2 萬
25~29 歲48.8 萬
30 幾歲55.2 萬
40 幾歲58.9 萬
50~64 歲54.8 萬
65 歲以上41.3 萬

看這個年齡統計表加一加,就可以算出一個表現平庸(中位數)的上班族,一輩子可以賺到多少薪水。如果有一個人從 25 歲工作到 65 歲,一輩子的薪水都是中位數的話,工作 40 年總共可以領到 2207 萬的薪水。

學歷與薪資

但最讓我驚訝的是按照學歷的統計:

學歷年薪中位數
國中以下41.3 萬
高中45.2 萬
大專54.9 萬
研究所以上103.6 萬

研究所以上學歷的人,有幾乎大學學歷的兩倍年薪!所以如果你是要當上班族的話,看起來拿到碩士學歷,至少 2022 年為止,好像是很值得的。

做什麼行業薪水高?

再來是,在什麼行業上班可以領到最多薪水?只有兩種行業別的年薪中位數是破百萬的:

排名行業年薪中位數
第一名電力及燃氣供應業108.8 萬
第二名金融及保險業103.7 萬

這些都是中位數喔!表示在這一行裡面做得普普通通的人,就已經有超過百萬年薪了。

做什麼行業薪水低?

也有四種行業別年薪中位數是小於 40 萬,也就是每個月 33K 不到:

排名行業年薪中位數
倒數第四名藝術娛樂與休閒服務業38.5 萬
倒數第三名住宿及餐飲業38.1 萬
倒數第二名其他服務業36.1 萬
最後一名教育業36 萬

這邊的「教育業」是不包含各種公私立學校的。只有包含「學前教育、教育輔助及其他教育業」,像是幼兒園、補習班、才藝班、駕訓班及代辦留學服務等等。

小公司還是大公司?

接下來是,你應該要到小公司還是大公司上班?這個統計的答案很明顯,就是公司越大,員工的薪水就越高:

公司規模年薪中位數
4 人以下37.2 萬
5~99 人45.4 萬
100~299 人56.5 萬
300~499 人59.4 萬
500 人以上75.1 萬

薪水多少才算高?

所以,回到一開始的問題,如果你是領薪水的上班族,到底薪水多少算是 多呢?答案是,要擠到前 10%、20%、30% 的排名,你需要年薪 126、90 和 71 萬。

排名年薪月薪
前 10%126.1 萬10.5 萬
前 20%90.1 萬7.5 萬
前 30%71.2 萬5.9 萬

從以上圖表看起來,如果每個月平均有 10 萬台幣收入的話,在上班族裡面就算是非常高了。

結語

幫這個主題做個結論好了,我覺得大家也不一定要一直追求賺更多錢啦!顧好自己的身體和心理健康更重要,然後有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很重要。

一直跟別人比較的話,總是會有人賺得更多的;如果再加上常常滑社群媒體的話,還會看到更多其實沒賺很多的人,假裝自己賺很多、過很爽。看到別人生活好像都過得很好,不管對方是真的還是假的,自己看了心情多多少少都會不好,覺得自己的生活很無趣。

所以,最大的秘訣就是要看穿社群媒體上的包裝,了解到大家的生活其實都沒那麼有趣,不管是有錢還是沒錢的人,其實每個人檯面下都有很多問題。自己覺得過得開心就好囉!

Footnotes

  1. 指個人或企業在財務上的資產減去負債後所剩下的價值。

  2. 假設郭台銘有 72 億美金,那光他一個人就是平均值的 24000 倍,我跟郭台銘兩個人的平均淨值就是 36 億美金。

「帶得走」的技術

·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資訊

這篇貼文也被收錄到了筆記區。

你有沒有注意到,真正厲害的人往往都只需要很少、很簡單的工具,就可以搞定一堆事情;反觀那些不厲害的人,卻總是沈迷在購買工具、升級工具上面。

例如一個厲害的大廚,他可能只要用簡單的一把刀、鍋子、瓦斯爐,就可以完成超好吃的整桌大餐;而我這個做菜技術很低的人,雖然擁有電鍋、烤箱、電磁爐等多種廚房電器,卻還是只能做出勉強能吃的東西。

祕密就在於:高手們掌握的是底層邏輯,而不只是工具。

選對工具,學習「帶得走的技術」

學習一個新的工具需要花時間,時間是超級寶貴的資源,所以選對工具超級重要。我們希望學到的是高轉移性的、「帶得走的技術」;而不是被綁在特定工具上、隨時可能過時的「脆弱技巧」。

我來舉一些例子。所謂「帶得走的技術」有像是:

  • 彈鋼琴:這絕對是相當值得投資的技能(可以來看看我的《鋼琴技巧急診室》)。因為一旦學會了鋼琴,基本上就能彈任何的鍵盤樂器;就算自己擁有的鋼琴壞了,世界上其他地方還是有數不完的鋼琴和電子琴可以彈,不用擔心技能無處施展的問題。沒有人能從大腦裡偷走彈鋼琴的技能。

  • 邏輯思維:邏輯能力可以讓你快速上手任何程式語言。也許今天 JavaScript 和 Python 很紅,也許明天 Rust 更流行;但不管時代怎麼變,只要有好的邏輯能力基本功,學起來都不是問題。

  • 說故事的技巧:無論是用紙筆、電腦,還是最新的大型語言模型來輔助,也不論是在圖文、影片、還是 Podcast 媒材上,有好的說故事能力就能夠改變世界。

反過來說,有些技術就沒有那麼保值、比較「脆弱」:

  • iOS/macOS App 開發:你的技能完全被 Apple 控制。光是要有上架 App 的資格,就得每年乖乖繳納 99 美金的保護費。Apple 心血來朝改個政策、換個平台,你可能就要重新學習。

  • 特定版本的專有軟體操作:像是學會如何在 Keynote 下做動畫,或是利用 Adobe Photoshop 來修圖。你可能覺得學會了有用的事情,但這些工具本身是由少數人操控的;這些工具越深入工作流程,你就會越依賴它們,越難以跳脫軟體公司的生態圈。

  • 社群媒體營銷:今天 Facebook 還很紅,明天大家都跑到 Threads 去了。平台來來去去、演算法和服務條款修修改改,只能咬牙跟著他們走。

「這裡點點、那裡滑滑」的技能

當大部分的(一般)人想到「學電腦、學 3C」時,他們指的常常是轉移性超級低的技能。比如說:

  • 如何把 Windows 11 的開始鈕從中間移到左邊
  • 如何使用 Instagram 上最新的影片效果

以上技能雖然是可以解決當下的問題,但說穿了都是在學如何「在別人設計好的圖形介面上,點點這裡、滑滑那裡」而已。一旦圖形介面改版或換了個平台,這些技能就變得毫無用處。

一個 Podcast 訪問裡,Jeffrey Snover(他是 Windows PowerShell 的發明者)這樣講:

"I realized that, you know, that the mouse is antisocial, The GUI is antisocial, So what's that mean? you have a problem to solve and you solve it with the GUI. What do you have? A problem solved. But when you solve it with a command line interface in a scripting environment, you have an artifact. And all of a sudden that artifact can be shared with someone. By the way, the way you did it can show cleverness.

(欸,你知道嗎?我突然發現滑鼠其實滿反社交的耶,圖形使用者介面也是。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當你用圖形介面解決問題的時候,你得到的只是一個「解決了的問題」而已。但是,如果你用命令列介面寫一個腳本解決問題,你就會得到一個「成果」。這個「成果」就可以拿去跟別人分享了。而且,你解決問題的方式還可以展現出你的聰明才智呢。)

I've never seen anybody use a GUI in a clever way. Ever. There’s no cleverness to it. No, like, Oh my God, you should see the way Adam clicked that mouse. Oh my God. Guys, guys, guys, guys, come on, check it out. Adam's going to click the button. Oh my God. That’s amazing. It just doesn't happen."

(我從來沒有看過有人用圖形介面做出什麼特別厲害的事。真的沒有。你不會聽到有人說:「天啊,你們一定要看看亞當怎麼點滑鼠的!」或是:「各位,各位,快來看!亞當要按按鈕了!」、「哇,太神奇了!」這種事根本不可能發生的。)

我從來沒有想過漂亮的圖形介面是「反社交」的,但好像的確是這樣子耶!而且漂亮的圖形介面,常常會讓使用者更難以了解一個軟體底層的運作方式,讓使用者難以建立「帶得走的技能」。

是我們在用工具,不是反過來

就像我在《友善工具》這一篇裡面寫的一樣,在決定使用、學習一個工具的時候,也要小心不要成為工具的奴隸1

學習最底層的運作原理、使用自由軟體和開放檔案格式,盡量使用最簡單的工具完成事情,才能確保自己擁有的技能,是到哪裡都帶得走的資產。

Footnotes

  1. 我就是在說我自己。我太依賴 Keynote 和 Final Cut Pro 了,所以我現在是個不折不扣的 Apple 的奴隸。關於這個我遲早要做些改變。

能夠發生的最好的事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分享一個我個人覺得很有幫助的想法:

不管發生了什麼事,都把它當作「當下能夠發生的最好的事」來看待。

為什麼我會這樣想?

這個想法的邏輯很簡單:如果一件事情已經發生了,你就不可能知道「如果這件事沒有發生的話」會怎麼樣。因此,現在的狀態只有可能有一種狀態,就是「現在這樣子」;所以「現在這樣子」就是最好的結果。

我覺得就是這個想法,讓我的運氣一直以來都還不錯。

失敗的婚姻與突發性耳聾

舉兩個我自己的例子:

  1. 2014 年跟前妻結婚,後來發現(咳咳,讓我客氣一點說)她不是一個能夠長久在一起的人。婚姻的三年都很痛苦,整個第三年我都在努力要離婚,花了很多錢請律師、跑法院、四處奔波、工作亂成一團。

  2. 2024 年四月,我的右耳毫無預警地突發性耳聾,當時覺得音樂生涯要就此結束了,超級絕望。

但是這兩件事後來都被證明已經是當下「最好的狀態」:

  1. 如果我沒有先結了個不好的婚,了解到我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我就不會在 2017 年這個時間點遇到我現在的老婆檸檬卷。

  2. 突發性耳聾爆發後,讓我下定決心戒酒、改變生活習慣,現在不但瘦了、體力也變得更好。後來聽力也有(大部分)恢復了。

小心你的心願

如果在一件不能控制的、看似是壞事的事情發生時,抱持著「要是它沒發生就好了」的想法,要小心你許下的這個心願;因為你不會知道「要是它沒發生」的世界是怎麼樣的,「要是它沒發生」的世界可能會更糟。

一個極端的例子:假設有天我過馬路時被車撞受傷了。乍看之下,這絕對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但是,如果後來我得知,原本要去的地方發生了一起很嚴重的隨機殺人事件呢?我還會想「要是我沒有被車撞就好了」嗎?

這當然不是說,對於所有的壞事都要放著不管,覺得這就是「最好的狀態」。而是對於已經無法改變的事,與其去後悔、抱怨,不如就以當下的狀態為起點,想辦法往好的方向走吧。

這篇是寫給我自己看的

為什麼我現在正在寫這篇?因為今天我右耳的突發性耳聾又復發了,從四月算起來這已經是第三次。現在右耳完全聽不到 500 Hz 以下的低頻,所以我現在坐在醫院的耳鼻喉門診外等待叫號,順便寫這篇文章。

我不知道這次會不會像前兩次一樣會恢復,祝我好運吧!

機車太複雜了!我學不會!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想像一個一輩子都在騎馬的人;有一天,他朋友推薦他試試看「機車」這個好東西。

騎馬的人對他的朋友說:

「在機車上要怎麼用韁繩跟馬鞍?」

「什麼?你說它不能吃稻草?要加這個叫做『92 無鉛汽油』的東西?名字好難記,而且好臭喔!馬才不會喝這個!」

「要把鑰匙插進去才會動?好可怕,我都不會把東西插到馬裡面去……欸!笑什麼,你不要跟我老婆亂講喔!」

「轉彎的時候還要打方向燈?太複雜了,我學不會!我的馬都知道要往哪裡走,機車怎麼這麼笨?」

他太習慣騎馬了,不管朋友怎麼說,都沒有辦法改變他的成見。朋友心想:「唉,早知道就推薦他騎駱駝好了……」

生態系統

我為什麼想寫這個,是因為一個 blog 讀者寫信給我,跟我說他在 YouTube 上看到一位 Windows 使用者,在評論區寫下「換到 Linux 的話就什麼都用不了了」的留言。

一個堅持只用專有軟體以及 Windows/macOS 系統,並且完全不願意嘗試 Linux 和自由軟體的人,就很像是以上故事的騎馬者。他們說著:「但是我的 .exe 檔案在 Linux 上跑不了啊!」,就好像在抱怨機車上裝不了馬鞍一樣可愛1

你不能把一個新的平台,當成舊平台的直接替換品。Linux 和自由軟體是一個完全不同(但更好)的科技哲學和生態系統。

要享受新的生態系統帶來的好處(像是運作機制更透明、使用者更被尊重、資料不被他人掌控等等),你必須謙虛一點,持開放的心胸去了解另外一種觀點、學習你(還)不習慣的工作模式。就像學會用油門取代用胡蘿蔔引導你的交通工具前進一樣。

我知道騎慣了馬要突然換成機車很難,如果對方不想改變我也無意強迫別人這樣做,我只是替對方覺得可惜而已。

「舒適圈」常常都是最不安全的地方。跳出來吧 GO GO!不要讓你的數位生活停留在馬車時代了。

Footnotes

  1. 事實上,很多 Windows 11 跑不了的 .exe 檔案,在 WINE 上面卻可以正常運作。不過這是另一個主題了。

不喝酒好爽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四個月前,我經歷了一次突發性耳聾的驚嚇。這讓我決定對我的生活習慣做出很大的改變,主要的改變大約有:

  • ⏰ 每天早上 6:30 起床(這以前差不多是我的「睡覺時間」 🤣)
  • 💪 每天早上做 2~4 個阻力訓練動作,以及至少 30 分鐘的心肺訓練
  • 🚿 早上運動後洗冷水澡
  • 🥦 主要吃原型食物,每天控制熱量在 1800 大卡
  • 🥩 確保吃到每公斤體重 2 克的蛋白質
  • 🚫 完全不喝含酒精飲料

四個月過去了,我整個人的狀態變得超好,現在可能是自從我 2011 年退伍後,身體狀態最好的時候:

  • 體重:從四月的 76 公斤,降到今天早上量的 64.7 公斤。
  • 體脂肪:家用體重計的數字應該不太準(偏低我覺得),但同一台體重機的讀數從四月的 22%,降到今天早上量的 15.4%。
  • 心肺:3000 公尺從四月時肥宅等級的 25 分鐘,進步到現在略低於 16 分鐘。(參加新兵鑑測可以合格了!)

看以下截圖的前後對比,就知道改變真的很大了。

最讓我驚訝的是,以前超級愛喝啤酒、幾乎每天晚餐來一杯的我,現在竟然完全不想念酒精!我甚至滿後悔我為什麼沒有早一點停止喝酒。不喝酒之後:

  • 我的時間變好多:以前晚餐一杯啤酒之後,我通常都會昏沉至少一兩個小時(沒有到喝醉,就是昏沉),導致如果我想要做正事的話,就要熬夜到更晚。甚至有時候喝比較多的話,頭腦速度可能到隔天下午都沒有恢復。現在我的「可用時間」變得好多,可以讓我投入到各種我有興趣的事情。
  • 我睡得更好了:酒精雖然讓我昏沉,但沒有讓我睡得更好;造成隔天的身體恢復狀況也不佳,就這樣每天累積更多的疲勞。不喝酒之後,倒也不是每天晚上都一覺到天亮,但是比起以前改善非常多。
  • 我的頭腦更清晰:吃完晚餐之後,頭腦還是清醒的感覺,真的超爽!(你可能覺得沒什麼,但對我而言,是很久沒有過的感覺。)
  • 我省了好多錢:我以前超級常去啤酒餐廳吃飯、喝酒,跟老婆兩個人一起去一餐一定就是 NT$1,000 以上跑不掉。現在這一切都省下來了,我不再需要工作那麼多,就可以維持原來的生活品質,好爽!
  • 我不會吃太撐:以前我會吃一個火鍋、加上白飯和一杯啤酒。現在白飯和啤酒都拿掉了,我可以吃更多肉跟菜,但是吃完不會有太撐的不適感,超級爽!

這一切都要感謝四個月前的那場重病,讓我認真開始調整身體;現在我甚至對這個有點上癮,總是在想生活上有哪些地方可以最佳化。

不過,如果你也想要改變的話,還是不要學我等生了重病再開始比較好。

友善工具

·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資訊

這篇貼文也被收錄到了筆記區。

在逛 Hundred Rabbits 的網站時1,偶然看到一個詞:Convivial Tools

這個詞是奧地利哲學家 Ivan Illich 在他的書《Tools for Conviviality》中提出的。「Convivial」是「友善的、生動的、歡樂且社會性的」的意思,我在以下先把「Convivial Tools」翻譯成「友善工具」。

我沒有去看整本書,但以下是一段書中的引言:

"To the degree that he masters his tools, he can invest the world with his meaning; to the degree that he is mastered by his tools, the shape of the tool determines his own self-image. Convivial tools are those which give each person who uses them the greatest opportunity to enrich the environment with the fruits of his or her vision."

一個人越是掌握他的工具,他就越能將自己的意義賦予這個世界;反之,如果他被工具所支配,那麼工具的形態就會決定他的自我形象。「友善工具」就是那些能夠讓使用者能用自己的願景改善世界的工具。

這個是 Ivan Illich 在 1970 年代寫的,但是了解他的這個觀念,盡力避開不友善的工具,在現代更是重要!

什麼是「友善工具」?

一個「友善的工具」的工作原理應該是透明的,讓使用者能夠完全理解它、掌握它,也能夠修改工具來符合使用的情境;如果工具故障了,使用者也能夠自己(或拜託他人)來維護和修理工具。

反過來說,「不友善工具」(Illich 稱之為「Manipulatory Tools」)就是那些主要被少數人或機構壟斷,限制大多數人創造力的工具;它不透明、不希望被了解其運作方式,常常透過不必要的複雜設計或專有技術來防止使用者自行修改或修復。不友善工具的存在目的,並不是為了服務使用者,而是要讓使用者依賴工具、成為工具的奴隸。

1970 年代的「不友善工具」

Illich 在書中提到的「不友善工具」的例子,其中包含了「現代醫療系統」和「高速公路系統」。他當時的理由是:

  • 現代醫療系統:讓一般人有「身體有問題就交給醫療系統就好了」的想法,反而喪失了自己照顧自己的能力,以及懶得了解必要的醫療知識。
  • 高速公路系統:雖然方便,但創造了人們對汽車的依賴,排擠了其他交通方式。

老實說,我覺得這兩個都還滿友善的啊!如果 Illich 看到 2024 年的軟硬體工具不友善到什麼程度,他應該會整個驚呆吧!

我遭受「不友善工具」殘害的例子

「不友善的工具」常常都是包著糖衣的毒藥,它看起來光鮮亮麗、方便好用,但實質上是在偷偷奪走你的自主權。這些工具往往以便利性作為誘餌,讓我們逐漸依賴它,直到有一天你發現你成為了一個被困住的韭菜。

以下是幾個我個人曾經遭受「不友善工具」殘害的例子:

  • 📝 Evernote:它早期真的很好用,我曾經很喜歡用它,我在裡面有上萬個筆記,但它後來把桌面版應用程式改成用 Electron 之後變得超~難~用~!光是要複製、貼上、搬移筆記這些簡單動作都超沒效率。更別提它的 iOS App 要花快要一分鐘才能開啟這件事了。

    離開它也非常地困難,我需要用一些特殊的工具,才能把封閉的 Evernote 資料庫格式轉換成 Markdown,讓我寶貴的筆記重獲自由。

  • 🎼 Finale:這個在之前的貼文寫過,我多年前用它製作的樂譜現在已經沒有辦法打開,除非我購買新版的軟體。(或是在 30 天試用版到期之內,把所有檔案轉換成開放格式)

  • ☁️ Google G-Suite:這個是史上最狡猾。先用「買五個使用者帳號,就可以獲得『無上限的空間』喔」來引誘我加入;然後在你使用多年、在裡面累積了 30 幾 TB 的資料之後,突然跟你說:「不好意思,現在每個帳號改成只有 2 TB!超過的空間要付費,每 2 TB 每個月 12 美金喔!」

    我是花了一個多月,才把 30 幾 TB 的資料下載回來的啊!而且你絕對不會想聽到我繼續抱怨 Google Drive 的界面有多難用、處理大量檔案有多慢。

封閉檔案格式、難以匯出資訊、強迫升級、突然改變服務條款……這些都是「不友善工具」常常對使用者做的事,但是身陷其中的人,常常還是難以自拔。

一起來用友善工具吧!

想要汰換手邊的不友善工具的人,可以先從尋求自由軟體的解決方案開始;一開始轉換也許會有點不習慣,但相信我,開始使用友善工具絕對是超級值得的投資!

也可以參考一下我的軟體推薦列表,以及真.宅男的數位生活哲學。祝你使用工具愉快!

Footnotes

  1. Hundred Rabbits 是一個在船上生活的兩人藝術家團隊,我很欣賞他們的理念,以後有機會再聊他們。

洗衣機

·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我的洗衣機總是喜歡在工作時把一隻襪子吃掉,造成我的衣櫥充斥著孤單的襪子。

所以我現在只買一種襪子,從此就沒有這個問題了。

離線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不曉得你還記不記得,在 1980~1990 年代,有些人家裡會有一整套的紙本百科全書。小學的時候,我在學校的圖書館也喜歡無聊時翻翻它,因為裡面的內容包羅萬象,隨便翻到一頁都可能學到以前沒聽過的東西。

我們家沒有買紙本的百科全書,但是在我小學的時候就已經有在用數位版了。當時我好愛微軟出的 Encarta 百科全書,它只是一片才 700 MB 的光碟而已,但是裡面竟然可以塞進好幾萬篇文章,還有影片、聲音、世界地圖,以及好多互動遊戲!

這種「全部的資訊就在我面前、拿在我手上」的感覺,對我而言有種難以形容的吸引力。

你可能會說:「我手上的 iPhone 有超快的 5G 網路,我要查任何東西也都可以馬上查到啊!」沒錯,但這些資訊並不在「你的手上」,而是當你連到遠端查資料時,才從對方的主機送到你的螢幕上的。

現代一般人常用的軟體中,尤其是手機軟體,「真正」在離線時還能正常運作的是少之又少。例如:

  • 我的 Garmin 手錶的手機 App,明明就可以通過藍芽跟手錶溝通,可是在離線狀態下,App 卻無法正確顯示來自手錶的活動資訊。
  • 更荒謬的例子,現在(2024)如果你沒有網路連線,是連 Windows 11 的安裝程式都沒有辦法完成的。(除非你使用奇妙的方式繞過連線檢查)

我覺得這是故意的。我們現在使用的裝置,明明就有綽綽有餘的處理速度和儲存空間,可以單機獨立運作,完成非常非常多的事情。但是,許多軟體公司們更有興趣的是把使用者綁在它的雲端主機上,訓練使用者依賴它。

離線的爽感

你知道有一個軟體叫做 Kiwix,可以讓你把網路上的很多有用資源(像是維基百科、Arch Wiki、Stack Exchange……等等),打包下載到自己的電腦或手機上,變成可以完全離線使用的版本嗎?

(下圖:完全在我電腦裡的維基百科,沒網路也可以用!)

把整個英文和中文的維基百科,連同圖片全部下載下來,也只要 100 GB 多一些而已,對於現在一般電腦的硬碟空間來說根本不算什麼。如果順便再使用 Organic Maps 下載個全台灣的地圖,還不到 500 MB,你的電腦就可以變成網路斷線時的超有用工具!

我家雖然也有超快的網路,要用網路查任何東西其實都很方便。但是真正在自己家裡的硬碟擁有全部的檔案,就是感覺很爽啊!我擁有絕對的控制權,不受網路狀態或是服務提供者的影響,我可以閱讀任何東西,都不被監視和追蹤。

(下圖:我雖然有很快的網路,但我還是很提倡離線軟體)

我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使用者,開始意識到數位自主的重要性,主動去選擇能夠離線運作的軟體,擺脫那些毫無理由就強制要求連網的軟體。

我是預言家

·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在 2020 年底發過一部影片《我要「慢慢」離開 YouTube 了,你也應該跟我一起走~》。在那部影片,我提到了當時我感受到的許多 YouTube 的問題,並且推薦一個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 LBRY 通訊協定,以及另一個影音平台 Odysee.com。

我目前還是有繼續把影片上傳到 Odysee.com。但我後來覺得,與其只是換到另一個「別人的的影片平台」,還不如更專注在維護自己擁有的官網(NiceChord.com)和影音平台(Wiwi.Video)。

但以上其實都不是今天的重點。我想要討論的是,在那部影片我說的一句話:

我希望在三到五年之後,我發表內容的『最主要平台』可以不要是在 YouTube 上面。

三年半過去了,我必須說我的預言滿準的。看著目前的 YouTube 生態,我實在很難想像在 2025、2026 年之後,YouTube 還會是一個值得當作主要平台的地方。

這一切都是有跡可循的,讓我一步一步用邏輯推演給你看:

  1. YouTube 提供了免費、方便的影片分享平台,導致平台快速增長、獲得大量用戶
  2. 大量活躍用戶吸引了創作者在平台上產出內容,因此 YouTube 開始引進廣告系統1,承諾為創作者帶來收入。
  3. 許多企業在 YouTube 上投放廣告,YouTube 開始調整推薦算法,設法最大化廣告收入
  4. 算法的調整導致單個影片的觀看數變得不穩定,創作者的收入也變得更不可預測
  5. 收入不穩定,讓創作者採取一些策略來維持收入。例如增加上傳頻率、製作更騙點閱的標題和縮圖,或者轉向製作更短、更容易消費的內容。
  6. 創作者策略的轉變,導致快速、消費型內容增多;而深度、需要時間製作的內容相對減少。這是因為:a) 深度內容通常需要更多時間和資源來製作,成本較高。b) 由於算法偏好能快速吸引觀眾注意力的內容,耗時製作的深度內容反而得不到算法的推薦。
  7. 淺層內容的增加導致整體內容品質下降,所以一些用戶漸漸減少瀏覽 YouTube
  8. 用戶使用時間的減少,使得 YouTube 的廣告收入下降
  9. 廣告收入下降,促使 YouTube 進一步調整算法,盡可能增強參與度和廣告曝光,導致更多聳動但可能缺乏實質的內容被推薦
  10. 算法的這種偏好,使得有深度但不夠聳動的內容很難獲得曝光,無法製作自己想要製作的內容的創作者,可能會感到沮喪並考慮減少上傳
  11. 高品質創作者的流失,進一步降低平台內容的整體品質和風氣
  12. 為了增加收入,YouTube 開始採取更激進的措施;像是增加廣告頻率和長度、限制免費帳號的某些功能,或甚至測試把廣告直接注入影片串流中2,來對抗廣告攔截器。
  13. 這些措施更加地降低用戶體驗,導致更多用戶減少使用 YouTube
  14. 用戶流失以及參與度下降,進一步影響了廣告效果。導致廣告商降低對 YouTube 和 YouTuber 們的投資
  15. 創作者發現難以透過 YouTube 獲得穩定收入和曝光,於是更多創作者開始把 YouTube 視為次要平台,而非主要創作和收入來源。
  16. 創作者對 YouTube 的減少投入,導致內容更新頻率和品質下降,使得用戶找到優質新內容的難度增加,進一步讓用戶流失。
  17. 惡性循環持續發展,導致 YouTube 的內容生態發生根本性變化。平台逐漸失去深度內容來源的地位,轉為一個以快餐式、淺層內容為主的平台
  18. 隨著平台生態的變化,創作者為了適應環境面對更大的壓力。許多人可能會覺得自己是被迫製作不符合自己理想的內容,只是為了維持在平台上的可見度。

最終,經營 YouTube 會變成一件 C/P 值很低的事情:

  • 為了賺錢嗎?因為流量不穩定,廣告分潤拿不了多少,廠商業配也難以談到好價錢。
  • 為了經營社群嗎?推薦算法不讓訂閱者看到影片,沒辦法掌握跟觀眾的聯繫。
  • 為了傳遞重要理念嗎?不夠聳動、「不夠 YouTube」的內容是得不到流量的。

那麼重要的問題來了,要怎麼跳脫這個死亡迴圈呢?這個是秘密,我在以後的貼文再考慮要不要告訴你。🤣

Footnotes

  1. YouTube 台灣在 2012 年 10 月發表了「YouTube 合作夥伴計畫」。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27051/BN-ARTICLE-27051

  2. https://www.pcmag.com/news/youtube-tries-a-new-harder-to-bypass-method-for-stopping-ad-block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