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Blog 讓廢文現形

·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在上一篇文章提到,這個網站從 2012 到 2022 年的文章,絕大部分都是從 Facebook 和 Instagram 移植過來的。然後我還說,它們的共通點就是「都很短,而且內容超空洞」。

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為什麼相同的內容,放在 FB/IG 上看起來好像就很正常,但一搬到自己的 blog 上後,我就突然覺得這些東西廢到不行呢?為什麼這麼久以來我沒意識到自己都在寫廢文?1

坐在馬桶上思考一陣子之後,我得出了以下幾個原因。

🗑️ 1. FB/IG 是廢文天堂

社群媒體上,大家本來就期待快速、輕鬆、不動腦的內容,也不會放太多注意力在每則貼文上;在這種「大家都在發廢文、看廢文」的環境下,我的廢文就不顯廢了。

但在個人 blog 上,訪客都是「特地」來看我的內容,這讓我產生「要顧好品質」的想法,因此社群貼文的品質就顯得不及格了。

🎭 2. 視覺包裝掩蓋了內容貧乏

FB/IG 上有繽紛的動畫效果、濾鏡,再加上統計數據、留言區、別人的貼文等等元素(也別忘了那些「附近的單身女性想認識你」的廣告),成功地讓一篇只有一張圖配兩句話的貼文看起來「很豐富」。

但當內容被搬到個人 blog 上,以簡約的排版赤裸呈現後,一旦文字品質不佳就會超級明顯。

👍 3. 讚與愛心機制

在 FB/IG 上,路過的人經常會順手按個讚或愛心(就算他們沒仔細看你寫了什麼),這會讓作者錯誤地認為自己的內容「很有價值、造成了很多討論」。

但在個人 blog 上沒有這麼即時的反饋,作者就是唯一的品質把關者,必須誠實面對「這文章到底有沒有內容」的靈魂拷問。

👀 4. 注意力競爭環境

社群媒體貼文需要與無數其他內容爭奪注意力,「引起注意、脫穎而出」成為了主要目標。

但在個人 blog 上沒有其他貼文的競爭,內容品質成為唯一標準,這讓之前在社群媒體上看似「成功」的淺薄內容顯得無比空虛。

📱 5. 手機打字、快速發文介面

社群媒體的使用者介面鼓勵「想到就發」,字數限制迫使作者犧牲細節,手機打字的不便也讓內容傾向能短則短,而讀者們也習慣了這樣的溝通方式。

在個人 blog 上沒有字數壓力,可以充分展開想法;在電腦上,長篇寫作更舒適;分段、子標題、粗體、插圖等功能也讓作者更注重結構。那些原本在手機上看起來還行的社群短文,被搬到這種環境下重新檢視,粗糙感瞬間現形。

🙇‍♂️ 6. 留言區讓你想討好別人

在 FB/IG 上發文,可能在寫的時候就已經預想到別人會怎麼留言了。為了避免負評或被炎上,很容易自我審查,最後寫出不冒犯人但毫無觀點的「討好型」內容。

但在個人 blog 上,你可以選擇把留言區關掉,只讓讀者透過 E-mail 來信回應,不需要迎合大眾口味或害怕被酸民圍攻。那些什麼都不敢說的社群貼文被擺到這種環境,就顯得有點假假的,不夠 real。

如果這篇是發在社群媒體上……

如果這篇文章是發在社群媒體上,不用幾分鐘後留言區大概就會出現「社群媒體也有很多優質內容好嗎」、「不爽就不要用阿」、「在那邊假清高」、「blog時代早就過了沒流量去旁邊哭吧」、「過氣網紅別在這邊吵慢走不送」等等回覆,然後各種觀點的網友開始吵成一團,完全忘記原文在寫什麼。

幸好這裡是我自己的 blog,那些酸民想反駁還得自己另外寫一篇貼文,而且還很有可能會不小心證明我的觀點是正確的。

Footnotes

  1. 在寫下這句的同時我又翻了一次那些貼文……更,真的很廢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