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別停止打字

·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每次有方便的新科技出現後,人類同時也會喪失一些能力:

  • 🧮 有了計算機後:人類變得不會算術,甚至忘記了大腦可以算術,連 10+2 都要打開計算機「確定一下比較保險」
  • 📞 有了手機通訊錄後:記不住任何人的電話號碼,連自己家的市話都要翻手機確認
  • 🗺️ 有了地圖 App 之後:空間感和方向感大幅退化,連去巷口的 7-11 都要開導航

現在我們面臨的最新問題是:有了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簡稱「LLM」,俗稱「AI 聊天機器人」)幫忙寫作之後,我們會不會從此喪失寫作能力呢?

我對 AI 寫作的看法

關於 AI 寫作,網路上常見的態度大概分成兩派:

  • 一邊是持極度反對意見的「純手工派」:他們會在網站上掛上大大的「本站 100% 由人類寫作」標章,就像獲得了米其林三星認證一樣自豪。
  • 另一邊是極度推崇的「AI 萬能派」:他們連寫一篇「今天我吃了蛋餅」的社群媒體貼文,都要問 ChatGPT 怎麼樣可以更文青。

我自己的立場是落在兩者的中間。

對我來說,部落格文章的核心價值是「文以載道」。換句話說,文章的功能是用來傳達想法的;重點是想法,而不是文章本身。

只要文章能表現我的想法,有我喜歡的語氣、風格、味道,那麼實際上去「把每一個字拼湊出來」的工作,並不需要 100% 由我手工完成。畢竟,連大作家如海明威都有編輯幫忙審稿了,我有什麼理由不使用 AI 工具呢?

這個 blog 的寫作流程

我在之前的文章已經分享過這個 blog 目前的寫作流程:

  1. 💡 腦力激盪:先亂寫,不編輯。快速把頭腦中的想法倒出來,只著重在核心內容和觀點,不計較用詞、敘事細節、段落順序等技術問題。
  2. AI 整理:把第一階段產生的原始素材交給大型語言模型,讓它重整結構、潤飾文字。我通常會同時丟很多個:線上的 Claude,離線的 Gemma3、Qwen2.5、Aya 等等,就像是請了一群不同風格的編輯來幫忙。
  3. 📝 重新編輯:參考 AI 生成的結果(主要是幫我找字,有時候想說一句話,但找不到好的敘述方式或譬喻),然後用自己的風格重新編輯。

通常,最終的文章會有 80% 左右的文字是來自第一階段的素材,剩下的 20% 是 AI 幫我找到的創意點子。

以上流程有一個關鍵:我幾乎從來不直接複製貼上 AI 生成的文字,而是參考它寫的版本之後,自己重新打一遍。你在 wiwi.blog 網站上看到的所有文章,都是我在鍵盤上一個一個字敲出來的。

我發現這樣子使用 AI,不但不會讓寫作能力退步,反而還能從 AI 那裡學到很多東西。

跟 AI 上寫作課

Claude 真的是一個很好的作家,我從它那邊學到很多。Claude 總是能找到我想不到的例子、敘述順序,還有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比喻。

大型語言模型的強項就是了解文字之間的關係,當你找不到要用什麼字的時候,它可以精準地幫你找到合適的詞彙!

例如,當你想表達「朋友在群組裡分享了你覺得超無聊的短片,但其他人都在狂讚,你不知道該假裝覺得好笑回個哈哈,還是保持沉默但可能顯得掃興」的複雜心情時,只要問大型語言模型,它就可以幫你找到例如「要裝熟還是裝死」、「集體幽默感的從眾壓力」、「當好人還是當真人的日常難題」等等的創意用詞。

而且,不知不覺地,我也被 AI 修正了許多不好的用詞習慣,讓我的文章更好閱讀。例如,以前的我寫文章會有一堆贅字:

「在剛開始寫一首新的曲子的時候,我通常都會先打草稿,我打草稿的方式很簡單,就是先在編曲軟體裡面載入一個很普通的鋼琴音色,然後就把想到的東西彈進去錄下來。在這個階段我不會很在意我有沒有彈錯音,或者是拍子有沒有對準,最重要的只是把想到的東西記錄下來,所以不會忘記這樣子而已。」

(這是古老好和弦影片的逐字稿草稿)

而現在的我可能會寫:

「開始寫新曲子時,我通常會先打草稿。做法很簡單:在編曲軟體裡載入基本的鋼琴音色,然後直接把腦中的想法倒出來。在這個階段彈錯音、拍子不準都沒有關係,重點只是把靈感捕捉下來,免得待會就忘了。」

但如果只是將 AI 生成的結果複製貼上,你就不會學到以上這些事情(你也許會「誤以為」自己學到了,但其實沒有),然後漸漸變得越來越不會寫文章。

寫文章也是一種身體運動

寫文章雖然不被認為是一個「身體運動」,但我覺得其實還是的。

就像我們沒辦法光靠看 YouTube 教學影片就學會彈鋼琴一樣,用手敲鍵盤的物理動作,大腦和肌肉記憶的配合,也都是寫作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份。

所以,如果還想保持思考、寫作的能力,就別停止打字吧!

等等,我覺得文章這樣結尾好像不太好,有點太正經了?讓我處理一下……

「Claude!再幫我生成五個不同版本的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