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為什麼會 Burnout?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聽到這一集 Speaking of Psychology 的 Podcast,心理學博士 Christina Maslach 分享了我們為什麼會 Burnout(職業倦怠)的六大原因。經過她歸納過後,再來看自己為什麼之前做 YouTube 會做到很不開心,一切就很清楚了。

為什麼經營 YouTube 讓人心累

Maslach 提出的 Burnout 來源是以下六個,我用我的 YouTube 經驗來當作實例對照:

  1. 🏋️ 工作量(Workload):做 YouTube 真的是一個人當十個人用。你需要研究主題、寫稿、主持、攝影、收音、剪輯、混音、宣傳……甚至最後還要自己當觀眾幫觀看數 +1。不過我覺得光只是累的話還不至於會 burnout,畢竟很多工作都很累,重點是累得爽不爽。
  2. 🎮 控制權(Control):還記得 YouTube 還是「訂閱導向」的時代嗎?那時你發片,至少訂閱的人會看到。現在變成「推薦導向」後,一部片會不會有人看到,完全看演算法的臉色,讓人感覺失去控制權。
  3. 🏆 回報(Reward):競爭者變多、成本變高、流量和注意力越來越稀釋。發片帶來的實質好處——不論是金錢、名聲還是成就感——都急遽減少,投資報酬率降到超低。
  4. 👥 社群感(Community):以前 YouTube 創作者還沒那麼多的時候,是很有社群感的,創作者之間很有互相支持的氛圍。但在 2020 年代以後,平台越來越變成大家廝殺成一片的紅海,就不再有那種感覺了。
  5. ⚖️ 公平性(Fairness):世界本來就是不公平的,但是 YouTube 會讓你「強烈地感受到」這個事實!當你看到別的頻道做了一部內容超空洞,觀念還錯誤百出的影片,但卻得到你十倍的流量時……是一定會有點不服氣的。但其實我不會「真的認為」這不公平,因為我知道是「我」選擇了不做 YouTube 最喜歡推薦的那種影片,不能怪平台不推薦我。這就帶到了最後一點……
  6. 🧭 價值觀(Values):如果我不喜歡當今主流的 YouTube 文化,但為了在平台上繼續生存,還要強迫自己調整風格(不論是選題、文案、剪輯方式……),就會造成價值觀衝突,累積倦怠感。

我的逃脫方法

那要怎麼辦?我目前的應對方式是:更專注在自己的網站和教學工作、不接業配而是賣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減少 YouTube 發片頻率、重新開始寫 blog。這樣一來,我減少了工作量,重新掌握了一部分控制權,回報變得比較直接穩定,不用在紅海裡游泳,不用再關注別人的流量,也不用為了搏眼球而改變風格。

這兩年減少 YouTube 在生活中的佔比後,心理真的變得更健康了;現在如果要偶爾回去發個片,應該也不會那麼在意上面那些事情了吧!

接下來如果我有發片,絕對會記得在每部片後面用力業配自己的 NiceChord.com 和 Wiwi.Blog 網站。既然要承受 YouTube 的精神折磨,我絕對不當免費勞工,還能從 YouTube 上壓榨的剩餘價值我都要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