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為什麼我想吃麥當勞

·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最近看了 Michael E. Gerber 寫的《The E-Myth Revisited》的中文翻譯版,裡面有一個故事讓我滿有啟發的。

(E-Myth 指的是「Entrepreneurial Myth」(創業的迷思)。誰想出來的糟糕書名啊?我還以為 E-Myth 跟 E-mail 有什麼關係咧!)

那個故事差不多是以下這樣:

作者去一家理髮店理髮。

第一次去的時候,作者得到了一個很滿意的髮型,而且設計師從頭到尾只用剪刀、沒用電剪。他們是幫作者先洗再剪,並告訴作者這樣比較好剪;過程中,助理還不斷地幫忙續杯咖啡。作者覺得體驗非常好,於是就預約了下一次服務。

第二次去的時候,一切都變了。設計師不再只是用剪刀,而是也有一半的時間使用電剪。他們不僅沒有幫作者洗頭,而且連提都沒提;助理有端一次咖啡過來,但就沒有再問要不要續杯了。不過,這次理出來的髮型一樣很完美。

第三次去的時候,這一次有洗頭,但是是剪完了頭髮才洗,洗完之後又做了最後的修剪,這一次設計師又只用了剪刀。這次作者完全沒有拿到咖啡,但設計師倒是有問他要不要來杯葡萄酒。作者還以為是助理當天休假了,沒想到助理是在忙著盤點存貨。

你有沒有曾經光顧到這樣的理髮店的經驗?我有耶(不是我現在常去的那家),我完全可以體會作者說的感受。

作者說,他在第三次去之後,心中就浮現了不要再去的想法。原因不是因為設計師剪得不好(事實上他手藝很好),也不是互動不舒服(設計師很健談),而是理髮的體驗毫無一致性!

為什麼我會想去麥當勞

這讓我聯想到為什麼我有時候會想要吃麥當勞。

絕對不是因為麥當勞有最好吃的漢堡和薯條(有太多其他的漢堡店比它強了),而是因為「我清楚知道麥當勞吃起來是什麼感覺」。在我吃之前,我就已經可以想像得到零卡可樂配上蛋捲冰淇淋是什麼味道,當我渴望這個味道時,自然就會選擇麥當勞。

反過來說,作者去的那個理髮店,雖然剪出來的結果不錯,但得到的體驗完全不可預測:

  • 你不知道設計師會用剪刀還是電剪;所以不管你喜歡設計師用電剪或不用,你都不知道它能不能滿足你。
  • 你不知道助理會不會倒咖啡給你;你甚至不知道主動要求一杯咖啡是否合宜。
  • 你甚至不知道頭會被先洗還是後洗;所以不管你喜歡哪一種,你都不確定能不能得到滿足。

身為顧客,會有一種「我無法控制我的需求可否被滿足」的焦慮感;光是這種感覺,就足以讓人不想再去那間店了。

創作者的兩難

那我自己呢?在我提供服務給別人時,我有足夠的一致性嗎?

  • 當我的觀眾看到一部新的好和弦影片時,那部影片看起來有他們原本想像的味道嗎?
  • 我在幫我鋼琴學生上課時,每一堂課都有滿足到學生的期待嗎?
  • 你會來讀這個 blog,想必也是因為這個 blog 有「會滿足你需求」的東西吧(不論那是什麼),我在這篇文章中有做到嗎?

但反過來說,不管是文字、音樂還是影片,都算是藝術類的創作,如果每一個續集都像是前一集一樣,只是換了點不重要的東西,這樣不會無聊嗎?要怎麼在「創作者想要嘗試新東西的欲望」跟「考慮觀眾期待一致性的欲望」中間做平衡呢?

核心價值

可能的答案是:選定一個「核心價值」,在那個價值上保持一致性,但其他部份可以嘗試創新。例如:

  • 麥當勞的漢堡口味、出餐速度和服務品質始終如一,但它偶爾還是會推出季節限定的奇怪口味的漢堡(通常我都不會買)。
  • 那麼,好和弦的核心價值也許是「用簡單易懂、具體、科學的語言,傳達對音樂人有用的知識」?

雖然說我寫文章、做影片時,的確是有一個我習慣的工作流程和我的偏好,所以每部片會有一定程度的同質性。但其實我也不太確定對於我的觀眾來說,究竟是哪一個點會讓他們想要看好和弦的文章和影片;是因為我講話的聲音、語速嗎?還是美術風格、字體選擇、剪輯步調、寫稿文筆或其他?也許觀眾們也沒有辦法非常清楚地說出來吧?!

(如果你有一些想法,歡迎寫信到 wiwi.blog@fastmail.com 跟我分享!不過我的回信可能不會很有一致性,可能無法滿足你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