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達文西憑什麼賣 130 億?

·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藝術的價值是由兩個層面決定的:「實用價值」和「脈絡價值」。

  • 🖼️ 實用價值:就是作品本身的功能性。你畫了一幅畫,畫布要錢、顏料要錢、你的時間也要錢,如果這幅畫還能看的話,會有人願意將它掛在牆上,有裝飾空間的價值。
  • 🧬 脈絡價值:就是作品背後的故事。創作者的身份、作品的歷史意義、表達的理念等等。

那些被視為最有價值的藝術作品,幾乎全都不是因為實用價值而昂貴的。「這是誰做的」永遠比「這做得好不好」重要太多了。

笨蛋,問題在「故事」

達文西的《救世主》(Salvator Mundi)是一張胡桃木版上的油畫,尺寸大約 45 x 65 公分。達文西當然畫得很好,但不管這幅畫再優秀,單就實用價值來看,頂多只值幾千美元而已。

(你說這幅畫值多少錢?)

但是!這幅畫在 2017 的紐約佳士得拍賣會上,以 4.5 億美元(約 130 億新台幣)售出,買家是沙烏地阿拉伯皇室成員 Badr bin Farhan Al Saud,創下了公開拍賣藝術品的最高紀錄!

憑什麼?因為這是他 X 的達文西畫的呀!是畫了《最後的晚餐》和《蒙娜麗莎》的那個達文西耶!全世界就這一幅而已,錯過就沒有了!而且如果買下它,還能獲得「擁有歷史上最高價的藝術品」的稱號,永留青史,想想就覺得超值!

當實用價值趨近於零

你可能會想,花 4.5 億美元買下一片沾滿顏料的木板根本就是盤子,但至少它還是一幅非常厲害的畫作,有一定的實用價值。那如果實用價值幾乎等於零呢?

讓我介紹一下 John Cage 的《4 分 33 秒》。這個作品的實用價值廢到不行,就是叫演奏者在 4 分 33 秒之內不要出聲。就這樣,沒了。

但憑什麼我們要覺得這作品很重要?因為這是 John Cage 做的,他本身其實是一個很好的作曲家,有許多其他優秀的作品1,並不是一個單純出來亂的路人甲。

更重要的是,他是歷史上第一個這樣做的人。他挑戰了音樂的傳統定義,讓觀眾意識到這 4 分 33 秒的過程中並不是完全的無聲,你會聽到環境音、自己的呼吸聲、心跳聲等等,讓你重新思考什麼是音樂。這些都讓這首曲子有著超高的脈絡價值!

這也是為什麼如果你現在發表一首《1 分 39 秒》的無聲曲,大概沒人會理你的原因。因為你沒有脈絡價值啊!

實用價值的通膨危機

現在我們正在經歷一場「AI Slop」(AI 垃圾內容)的大爆發,每天都有無數 AI 生成的圖片、影片、音樂、文章湧入網路,你想躲都躲不掉。

用「前 ChatGPT 年代」的眼光來看,這些內容可能還有一些實用價值。但在 2025 年,當每個人都能點兩下滑鼠就生成「乍看之下有點專業」的內容時,這些 AI 內容的實用價值瞬間就會降到零了。

道理很簡單:當人人都可以印鈔時,鈔票就不再有價值了

試圖用 AI 大量自動化地生產內容,並讓閱聽者覺得有價值,是不可能做到的,因為使用者也能用相同的 AI 生成相同的內容啊!這是個浪費時間的陷阱,但許多媒體公司連這麼簡單的道理都還沒想通,反而還更加把自己的內容 AI 化,加速自己的消亡。

生存攻略

在這個 AI 垃圾內容年代,生存攻略其實很簡單:

  • 🎨 如果你是創作者:努力提昇作品的脈絡價值。當你的個人品牌夠強時,就算你發表一坨大便,別人都會覺得是黃金。
  • 🔍 如果你是消費者:學習分辨一個東西有沒有實用價值,而不是被華麗的包裝迷惑。別把買黃金的金錢和注意力浪費在一坨大便上,除非你確定能夠以更高價轉賣給下一個笨蛋。

每天在這裡寫貼文,就是在累積自己的脈絡價值,希望有一天強到連發表「……」(無字貼文)都有十萬個人分享;在那之前,我還是先努力確保這篇貼文的實用價值大於零吧。

Footnotes

  1. 像是寫給預置鋼琴的 Sonatas and Interludes。(YouTube 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