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你不會知道為什麼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半年因為改變了生活習慣,我減了大約 15 公斤(從 76 降到 61 公斤)。想當然地,上個月的 YouTube 影片裡的我,看起來跟之前差很多。臉整個變瘦一圈,如果是一陣子沒看到我影片的網友,可能會突然不太習慣。

(四月和九月時的對比)

Wiwi 不要節食了!

讓我覺得很有趣的點,是有位網友留言說我看起來變老了;然後樓下就開始評論我減肥的方式好不好。

網友 A:「怎麼感覺 Wiwi 蒼老了這麼多,請照顧好自己哦!」

網友 B:「肯定是用了節食或者斷食減肥而不是運動減肥。 我很多朋友都這樣,瘦了一圈,老了 10 歲。」

網友 C:「這樣很可惜。我真的很反對節食斷食減肥。畢竟身體並不是輕就好。圍度減小,但身體要結實。」

看到這些留言,我對於大家關心我的身體健康是很感謝啦!不過,根據網友們的推理,看起來我好像是躲在地下室裡只喝水減肥的?

但事實上,我變瘦是因為這半年我開始注重睡眠、戒了酒、每天晨跑、記錄每餐的營養素和熱量、以及幾乎不吃加工食品。

我的確有控制每天的總熱量(減肥期間在 1,800 大卡),但稱不上是非常「節食」;事實上,反而因為主要都吃原型食物的關係,我甚至覺得我吃得比以前更飽了。

基本歸因謬誤

這讓我想到一個很有趣的概念:基本歸因謬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基本歸因謬誤指的是:我們常會覺得別人的行為是因為他們的「個人特質」產生的,但自己的行為是因為受「情況影響」產生的。例如說:

  • 我因為昨天晚上沒睡好,所以今天做事或講話反應都慢慢的。因為我很清楚知道自己昨天沒有睡好,所以我會把「反應慢」歸咎給這個「沒睡好」的情況。
  • 但如果我看到別人做事或講話反應慢半拍,我可能直接就會認定「這個人就是很遲鈍」或是「這個人口條很差」,而不會在心中幫他歸咎於其他的原因。

或像我的例子,網友們看到我在短期內變瘦變「老」(誰不會變老呢?),會很容易立刻歸因於「Wiwi 一定是用了激烈的節食方式」,而忽略了可能有其他的原因和脈絡。

多幫別人找理由

以上完全沒有在批評這些網友的意思,因為「基本歸因謬誤」就是正常的人性,我自己有時候一定也會這樣子。就像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就認定這些網友的留言是因為「基本歸因謬誤」,但其實他們可能真的能夠從影片裡看出對方是怎麼減肥的?

所以要盡量減少歸因謬誤的策略就是:

  • 看別人的時候,多幫他找理由;
  • 看自己的時候,多負一點責任。

這樣應該會是更能夠看到事情真相的方法。

(避免歸因謬誤的小練習: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寫得不好,請記得這一定不是因為我的文筆很差,而是因為我昨天太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