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如何經營 YouTube 頻道

·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看到這部影片,阿滴和志祺七七在討論 YouTube 創作圈的現況。

阿滴和志祺都是我很尊敬的 YouTuber,他們在 YouTube 上的成功(至少以世俗眼光來說)是毋庸置疑的。他們也絕對都比我更懂得如何經營一個 YouTube 頻道。

他們討論到很多議題:從創作者停更潮、短影片崛起、以及他們要創立新的 MCN 等等。大部分的觀察和見解我都是同意的,但討論中有幾個觀點,讓我總覺得有點不太對,所以我想分享一下。

「漂亮」的數據

關於平台數據的討論,志祺提到:

「像是今天 IG 上面,它計算的一次觀看次數,就是跟 YouTube 不一樣,它就是比較快就可以算一次。所以當你發現說你拍一個長影片,比如說它會有十幾二十萬的觀看數,但是在 IG 上面簡簡單單地、就是三十萬。」

因為這樣,所以導致創作者更傾向在「觀看數據比較漂亮」的平台上發布內容,因為有成就感。

這個觀察是事實,志祺說的是對的,而且確實許多人真的是這樣想的。但再更仔細想想,你不覺得這個想法超不對勁嗎?這就好像是在說:

  • 我太胖了,所以我換了一台量起來數字比較輕的體重機。
  • 我考試成績太低,所以我找了一個改考卷比較寬鬆的老師。
  • 我跑步太慢,所以我買了一支走得比較慢的碼表。

這個就叫做自己騙自己呀!

短影片=新手村

對於 YouTube 新手的建議,阿滴提到:

「你要做好一支短影片,要投入的時間成本跟金錢,比起長片少很多,所以它比較好入手……有點像『新手村』、比較 User friendly,然後你可以比較低成本地取得觀眾跟流量。」

這建議聽起來也很合理。但這好像偷偷洩露了,在許多「網紅」的心中,做 YouTube 的終極目標就是「用最低成本取得最多觀眾和流量」?

而且我總覺得這太著重短期成果了。就像我在這篇寫的,如果做一個專案之前,找不到這個專案有什麼「困難的地方」,那麼這個專案可能就不是很值得做。

如果短影片真的這麼好:製作快速、成本又低、又多人看、又容易接到業配……,大家不就全都擠過來做了嗎?那麼在競爭激烈之下,不可避免地成本就會變高、觀看就會變少、變得更不容易接到業配。

還有,更應該問的問題是:為什麼要「取得觀眾和流量」?為什麼我們得把這個視為成功與否的指標?這對觀眾有什麼好處?取得了觀眾和流量之後呢?

在 YouTube 王朝下生存

(我要再次強調這篇文章是想分享我的觀察,不是在批評阿滴和志祺兩人。他們兩位都是我很尊敬、佩服的 YouTuber;我曾經多次跟阿滴和志祺見過面、一起拍過片,他們人都非常好,我很喜歡他們。)

雖然整個討論是很有內容的,但我總感覺兩人的對話太被框在「如何在 YouTube 這個系統裡成功」的思維裡面了:觀眾現在偏好什麼、影片應該要幾分鐘長、怎麼增加觀看次數、怎麼接到更多業配……等等。

這種討論讓我想到古裝劇裡面的大臣們,整天研究如何揣測皇帝(YouTube)的心意、如何解讀皇帝的喜怒、如何在這個體制內爭取更高的位置。

可是,不覺得「離開官場」也是一個選項嗎?努力在 YouTube 這個系統裡為系統賣命之餘,也許可以多想想如何少一點受到這個系統的控制?

在這個系統裡,YouTube 就是至高無上的皇帝。不管你是如阿滴、志祺的台灣一線創作者,還是像 Linus Tech Tips 這種國際級大 YouTuber,皇帝只要一個翻臉,就可以隨時把你送上斷頭台;只要給你幾個黃標、版權警告,或是更新一下演算法,就可以毀掉你的頻道和事業。

聰明地使用 YouTube

我覺得聰明使用 YouTube 的方法,是先在 YouTube 控制範圍以外的地方建立事業,然後利用 YouTube 當作工具來宣傳那個事業。

像是物理治療師三個字、兒科醫師蒼蘭鴿就是兩個很好的例子。他們充分利用了 YouTube 讓事業的知名度大增,但並非把事業建立在 YouTube 上;即使他們的 YouTube 頻道現在突然消失,也不會對整體事業有太大影響。

相反地,如果「YouTube 頻道本身」就是你全部的事業,這就像是在隨時會滑落的沙地上蓋房子——蓋得越高、摔得可能就越慘。

如果你現在還在 YouTube 上努力著,與其擔心自己的影片夠不夠短,還是多研究如何鋪好後路、讓自己的事業活得久一點吧!畢竟在 YouTube 上,觀看數字隨時會掉,但更可怕的是連自己的人生規劃也隨著演算法一起掉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