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二手資訊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 Morgan Housel 在他的一篇 Blog 貼文上列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清單,裡面有許多都滿有趣的,都很值得寫篇文章來聊聊,今天來看其中一個問題:

Which of my strongest beliefs are formed on second-hand information vs. first-hand experience?

(那些我堅信不移的事情,有多少是建立在二手資訊上,有多少是來自親身經歷?)

據說,我聽說,他們都說這是真的

我想他主要想要表達的,是我們太容易只因為「聽說」和「據說」,就對某件事深信不疑:

  • 媽媽說玩股票的人跟賭博沒兩樣(但她買樂透就不是賭博)
  • 老師說你要考上好大學,人生才會順遂(雖然創校以來,學校從未調查過校友的人生是否順遂)
  • 阿姨說淋到雨會禿頭(但雨水噴到腿上的話,腿毛不會掉)
  • 朋友說要有車才容易追到女生(他開著 BMW,目前單身)
  • 同學說你應該關心那個韓國偶像團體,不然就落伍了(然後他自己也記不住成員的名字)
  • YouTuber 說睡覺貼足底貼真的有效(而且觀看次數越高就越有效)
  • LINE 群組有人說吃芒果配啤酒會中毒(但芒果口味的啤酒就不會)

這些從各種管道灌輸給我們的觀念,有多少是我們自己驗證過的呢?可能不太多。但我們目前的世界觀,應該有不小的一部分是「聽說」和「據說」來的。(據說是這樣啦)

追根究柢

當然,我是覺得要每一件事都有「first-hand experience」是滿困難的。比方說,我相信去某些國家旅遊是有一定的安全風險的,但我本人並沒有在國外被拘留的經驗;如果我得先有「第一手經驗」才能形成這個信念,那可能就太遲了。

但至少我們可以做到:當聽到別人說一件事情的時候,不要直接當作它是真的。可以多追問一下資訊是從哪裡來的,然後親自去讀那個來源資訊;如果該資訊又引用了別的來源,那麼就再往上追朔更源頭的資訊,並且利用多個管道檢查該資訊的可信度。

社會壓力

有時候,我們接受二手資訊並不是因為懶得查證,而是因為社會壓力。

前幾天我跟髮型設計師聊天,她說她如果買了冰的飲料,都會在外面偷偷喝完,因為拿回家的話,家人看到了會唸「女生喝冰的不好」。

可是等一下,喝冰的飲料到底哪裡不好?是如何不好?男人喝就不會不好嗎?運作機轉是什麼?有研究論文可以證明嗎?但是要反駁太麻煩了,與其去跟傳統觀念爭論,不如就(至少假裝)接受對方想要強加在我們身上的觀念吧。

值得一提的是,你現在正在閱讀的想法也算是一種二手資訊,請謹慎保持懷疑。至於前面說的足底貼,我倒是真的有第一手經驗:除了起床後要踮腳走到浴室把腳底的黑色不明黏液洗掉外,唯一排出的「毒素」大概只有錢包裡的鈔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