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哈農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前幾天直播時,一個觀眾在聊天室提到他練習哈農練習曲練到手受傷。這讓我想起以前遇過幾個超愛彈練習曲的學生,也讓我想寫一下我對哈農之類的機械性鋼琴練習的看法。

為什麼我不愛用哈農教學生

身為一個鋼琴老師,我其實不太喜歡使用像哈農、徹爾尼這類比較機械性的練習曲。我並不是完全不會用,但我的確會盡量減少,因為:

  • 這些練習曲滿無聊的,教起來的樂趣很低。
  • 透過其他(藝術性更高的)曲子,也可以學到相同的鋼琴技巧。

哈農之類的練習曲,容易給鋼琴初學者一個錯誤的印象:「只要努力重複練習,就能變得很強」。更糟的是,因為練習哈農常常會讓手很累(尤其是動作不正確時),再加上曲子又枯燥無聊,反而讓一些學習者更加相信這種練習很有效。

因為大家總是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啊!

辛苦 ≠ 有效

用很辛苦、很累的方式練琴,並不代表會得到更好的成果;更有可能你只是在「窮忙」而已。事實上,好的練琴方法常常是讓人感覺很輕鬆、簡單的。

這個問題其實在工作中也很常見。我們常常會用忙碌程度來衡量工作的產出。譬如說:

  • 寫了 1,000 字的文章,可以拿到比只寫 500 字更多的稿費。(但多出的 500 字可能讓文章更差)
  • 接洽了三個客戶,就覺得比只接洽一個客戶更有成效。(但其實可能只有一個是有潛力的客戶)
  • 開了一整天的會議,就認為效率很高。(但大多數會議其實都沒在幹嘛,還浪費了一堆人的工作時間)

小心沈迷於辛苦當中

哈農就是會給人以上這種窮忙的爽感:「我練得好辛苦、好無聊、好累,所以我一定有進步!」。導致許多練琴者沈迷其中,順便藉機逃避練琴時更重要(但很複雜、燒腦)的事情,像是:

  • 學樂理
  • 聽音樂
  • 研究曲子的內容
  • 花時間和腦力尋找最有效率的指法或動作

練枯燥的練習曲前,先想想為什麼

當然,我也不是說練哈農有什麼不好,只要你知道當下彈它的目的是為了訓練什麼,這樣的話就沒問題了。

下次當你想要進入機械性練習曲的世界時,可以想想看,我是真的想要訓練某個動作嗎?還是我只是想逃避複雜的思考活動?

貝多芬長什麼樣子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今天在 Google 上搜尋貝多芬,結果出來的第一張、最大張的圖竟然是……一張明顯是 AI 生成的圖片!這是什麼鬼?現在我們的搜尋引擎想要幫我重新定義歷史人物的長相了嗎?

(你?是?誰?)

好吧,我想也許只有貝多芬是特例,Google 搞不清楚他原本長怎樣,於是我轉而搜尋蕭邦。這次出現的第一張圖的確不是 AI 生成的了,而是……一個藝術家製作的 3D 模型1

(我的天,這根本是「想像圖」好嗎?這是誰啊!)

我真替下一代感到擔憂耶!現在他們每天接觸的資訊,根本分不清是真實存在過的,還是 Stable Diffusion 把網路上千萬張照片攪和後輸出的超加工產物,或只是某個藝術家的腦內小劇場。

想像一下,未來的孩子們在做音樂報告時:

學生:「老師!我找到莫札特的照片了!天啊,他好帥啊!」

老師:「喔?讓我看看。」

學生:「太酷了!所以十八世紀的人都穿成這樣嗎?」

老師:「呃……不完全是……」

學生:「那莫札特當時用的是哪個編曲軟體?他也有訂閱雲端音色庫嗎?」

(然後音樂老師決定,在下一堂課把主題改成「為什麼十八世紀音樂家不使用 MIDI 鍵盤」。)

歡迎來到 2024 年,一個歷史真相被 Big Tech 和 AI 重塑的奇幻世界!好好享受吧!

Footnotes

  1. Frédéric Chopin 3D modeled by Hadi Karimi, CC-BY-SA 4.0

強詞奪理的各種招式,一一破解

·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資訊

這篇貼文也被收錄到了筆記區。

在跟別人討論事情的時候,不論是網路上還是實體,我們都常常會被各種詭辯技巧攻擊。你可能有過以下的經驗:

  • 對方反駁你的觀點;你明明知道他的論點是不對的,但又說不出到底是怎麼樣不對。
  • 被別人說服之後,後來才發現自己是被錯誤邏輯誤導了。

接下來我要分享一些常見的詭辯技巧,讓你遇到的時候可以馬上拆穿它們。或者,你要把它們使用在別人身上也可以。我會使用以下例句來示範:

「如果你是有彈鋼琴的人,應該要購買 Wiwi 的《鋼琴技巧急診室》課程。」

以下是這句話可能會遭到的詭辯回應,以及它們的分析。

人身攻擊、質疑動機

這個是網路上很多酸民喜歡使用的、低程度的辯論方法:逃避討論實際的問題,而是採用攻擊對方的身份和動機的方式來對話。

「你根本沒學過正統鋼琴,有什麼資格推薦課程?」(人身攻擊)

「你一定是 Wiwi 的員工吧?不然怎麼會推薦這個課程?」(質疑動機)

這種質疑身份和動機的行為,在政治上很常見。例如說,當一個候選人提出「減少汽車廢氣污染」政策的時候,他接下來就會被踢爆「自己其實也開很不環保的車」,怎麼有資格講這個之類的。

但事實上,就算他個人開了不環保的車,也不該影響提出這個政策的正當性。

轉移話題

因為正面回應說不過別人,所以轉移注意力到另外一個不相關的話題。

「不知道耶!你聽說過最近很紅的《鋼琴大師》App 嗎?超好玩的!」

這招讓我想起之前 Apple 每次被質疑為什麼 iPhone 不用 USB Type-C 接頭時,他們就會在發表會上說:「我們的 iOS 有新的表情符號了喔!」

以偏概全

這招我覺得在日常對話也很常出現。就是使用某個特定的例子或是少數的情況,來做出整體的結論。

「我看了 Wiwi 的踩地雷遊戲影片,覺得還好。所以這鋼琴課程一定很爛。」

就像抽煙的人會說:「我阿公抽了一輩子菸,也是活到 90 幾歲!」;那些對炒股執迷不悟的人,也是會說:「我上次這樣就賺錢了啊!」。

偷換概念、稻草人謬誤

這招就是先故意曲解別人的話,然後轉而攻擊這個被扭曲的版本

「所以你的意思是,不買 Wiwi 的《鋼琴技巧急診室》課程就學不好鋼琴囉?」

這種詭辯就像有人說「我們應該少滑手機」,然後被反駁:「所以你是要我們回到石器時代嗎?不用手機怎麼可能在這個時代生存呢?」一樣。這就是把「少滑手機」偷換成「完全不用手機」的詭辯。

循環論證

用自己的論點來證明自己的論點。

「Wiwi 的課程很爛。因為它就是很爛。」

這種邏輯就像是在說:

A:「小明是音樂天才,因為他很懂音樂。」

B:「你怎麼知道小明很懂音樂?」

A:「因為小明是音樂天才啊!」

假因詭辯

這招的思路是:A 事件發生後,B 事件發生了;所以 A 一定是 B 的原因。

「我朋友買了 Wiwi 的課程後,突然就不會彈鋼琴了!一定是這個課程害的!」

這種邏輯就像在說「我吃完冰淇淋後下雨了,所以吃冰淇淋會導致下雨」一樣可愛。

挑剔詭辯

指出你的論點並不是最理想的狀況,然後就認為你的論點是錯的。或者,為了躲避主要的爭論點,去過度分析不重要的細節。

「你有看完 Wiwi 的所有課程嗎?如果沒有,你怎麼能說它很好?」

這就像有人說「多吃蔬果對健康有好處」,然後被反駁:「但是,水果其實含有大量的糖分。吃太多不也會增加體重嗎?」。像這樣過度專注於「水果含有糖分」這一個小細節,來去質疑吃蔬菜和水果的整體益處,也是「挑剔詭辯」的例子。

假二分法

這招是假設事情只有兩種選擇,非黑即白。

「所以你的意思是,不買 Wiwi 的課程的人都是笨蛋囉?」

政黨最喜歡玩這種遊戲。說「你只要投個這個人,你就是支持台獨、就是想要戰爭」之類的話。但其實這個議題可以有很多種立場。

恐怖情人也喜歡使用假二分法:「如果你愛我,你就會幫我去買雞肉飯。所以你是愛我還是不愛我?」

中間立場詭辯

當兩個極端立場被提出時,宣稱中間的立場一定是正確的。

「也許 Wiwi 的課程不好不壞,就是普普通通吧。」

但是,有時候極端的立場才是正確的。就像討論「喝無糖茶會不會胖」時,如果有人看到正反意見都有,就跟著說:「可能就是少量喝不會胖、大量喝就會胖吧?」,這樣也是沒有根據的答案。還是要講求證據,並不是折衷就是對的。

滑坡謬誤

聲稱一個初步的行為,會不可避免地導致一系列不良的後果。

「如果大家都買 Wiwi 的課程,那其他鋼琴老師不就都失業了嗎?」

這種邏輯就像反同婚人士說:「如果我們允許同性戀結婚,那麼接下來是什麼?是不是還要允許多人一起結婚、與動物結婚、或者與家族成員結婚?以後小孩要怎麼知道要叫爸爸還是媽媽?」一樣荒謬。

這完全是假設「允許同性結婚」會導致社會在其他更極端的方面放鬆規範,但是並沒有證據支持這種連鎖反應。

訴諸情感

利用操縱對方的情感反應來辯論,而不是提供實際證據。

「什麼?你居然會去買 Wiwi 的課程?我對你太失望了!」

訴諸恐懼

利用恐懼來說服他人,而不是根據實際的數據和事實。

「如果別人知道你買了 Wiwi 的課程,小心以後在音樂圈被人家笑話哦!」

訴諸傳統

我們一直以來都是這樣做,所以我才是對的。

「學鋼琴就應該找真人老師,哪有人看影片課程的?」

在古典音樂和鋼琴技巧上,有超級多「訴諸傳統」的觀念;像是什麼手指一定要用指尖站好啦、彈巴哈時不能踩踏板等等的。有些老師不會跟你解釋為什麼,只會跟你說「反正一直以來就是這樣子」。

訴諸群眾

大家都這麼做,所以一定是對的。

「Wiwi 的課程在網路上只有幾百個評價而已,一定不怎麼樣。」

訴諸無知

還沒有證據證明它是錯的,所以它一定是對的。

「我從來沒聽說過 Wiwi 的課程很好,所以它一定不怎麼樣。」

其他例子:

  • 目前為止沒有人證明鬼不存在,可見鬼是存在的。
  • 沒人能證明一定沒有外星人,所以外星人一定存在。

訴諸權威

這件事是對的,因為某個「權威人士」說這是對的。

「我上過的鋼琴大師班裡,老師都沒提過 Wiwi 的課程,所以它一定不怎麼樣。」


以上就是今天的詭辯技巧分享。這些招數在日常生活、新聞報導或政治討論中都超級常見。現在你都知道了他們的套路,下次就不會再被牽著鼻子走啦!記得判斷事情的時候,還是要查證事實,運用一下邏輯思考。

至於 Wiwi 的《鋼琴技巧急診室》課程,如果你有彈鋼琴的話,真的應該買!因為它真的就是很有幫助啊!

目前對鬼神的看法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關於鬼和神的事情,我目前的想法是:因為沒有人可以知道到底是有還是沒有,所以就不要管那麼多

我很贊同孔子的這句話:

「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ㄩㄢˋ)之。可謂知(ㄓˋ)矣。」

(做你該做的事情就好;鬼神呢,就尊敬它,然後離它遠一點。這樣就是聰明的。)

我老婆和她的家庭,以及我爸媽都是基督徒;但我自己卻不是任何一個宗教的教徒。

雖然如此,在我遇到真的無法解決的麻煩時,我還是會在內心喊「上帝救救我」之類的話。在這邊我說的「上帝」並不是指特定宗教的神,而是指任何我說不清但還是寧願相信有的力量。奇怪的是,這樣做常常真的有用。

我覺得只要是能讓自己狀態變好的想法就是好的,不論它能不能用科學解釋。雖然我不喜歡宗教的繁文縟節,目前也不覺得我會願意去參與宗教活動,但心裡我好像還是相信有神存在的。好像有點矛盾?

對我來說,「客觀的事實」和「主觀的真實」是不同的。你可能證明不了神「客觀事實」的存在,例如你看不到、摸不到神、也無法明確指出祂的位置在哪裡;但如果信仰改變了一個人的人生,那對他來說,神就是「主觀真實」存在的。

(最近一個禮拜一直受右耳聽力障礙的問題所苦,每天狀態都很不穩定,我好像真的很需要神幫幫我。)

我沒說謊啊

·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 我馬上到。」在宇宙的時間尺度下,三十分鐘就是「馬上」啊!
  • 我等下去弄。」「等下」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可能是五分鐘後,也有可能是下輩子。
  • 你看起來不會胖。」跟我阿姨比起來,真的不算胖,標準是相對的嘛。
  • 我沒有生氣。」我只是對你失望、沮喪透頂,並且希望你從此消失,但這個情緒跟生氣是不同的。
  • 這頓飯很好吃。」它的確有提供一些我身體所需的營養素。
  • 我最近工作太多,可能無法參加。」我習慣沒有工作,任何份量的工作對我來說都是「太多」。
  • 哇真有趣。」雖然我實際上並不感興趣,但我覺得我當下能夠講出這句話也是滿有趣的。
  • 我已經在路上了。」人生就是無限的旅程,我當然總是在「路上」。
  • 好特別呢!」雖然我沒看你的 YouTube 影片,但我還是留下了這樣的評論,因為每一件事都是特別的。

Finale 死了(如我預言)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登登登登!我就說我是預言家~

就在大約三週前(2024-08-04),我在這個部落格上分享了我把 Finale 格式的老作品拯救出來的故事。在那篇文章裡我說:

「好在做 Finale 的這家公司還在(不過看樣子應該也撐不久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你使用專有軟體時,總會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的檔案變得無法使用。」

結果!今天 Finale 官方宣佈,這款陪伴了音樂人 35 年的軟體即將走入歷史。從現在開始,Finale 以及相關的產品將不會再有更新,也無法再購買;我剛剛在官網也看不到試用版的連結了。(好險,我已經救出舊檔案了!)

而且,從 2025 年 8 月開始,所有版本的 Finale 都無法在新設備上啟用,也無法在舊設備上重新啟用。你沒聽錯,你花大錢「購買」來的 Finale,只要他們說你現在不能用了,就不能用了!誰在意「購買」這個字在字典裡是什麼意思啊!

Beginning August 2025, these changes will go into effect:

  • It will not be possible to authorize Finale on any new devices, or reauthorize Finale

MakeMusic 公司倒是很貼心地建議我們轉投 Dorico 的懷抱,還附了一張「超級優惠」的折價券。只要 US$149,我就賣給你最高等級的 Dorico Pro 喔:

For a limited time, users of any version of Finale or PrintMusic can purchase Dorico Pro – the highest tier of the product – for just $149 (retail price $579).

這聽起來就像是在說:「我故意把你好端端的房子弄塌了。但沒關係,我可以用超低折扣賣給你另一個(以後也可能會被我弄塌的)房子!還不快感激我!

我該跳槽到什麼軟體?

看到有些音樂圈的朋友得知這個消息後,驚覺自己用了很久的工具突然就這樣被「Finale-ized」了,覺得很錯愕。然後馬上就在想,要跳到 Sibelius 還是 Dorico 呢?我跟你們說,都不要!

千萬不要上當啊!不管你跳到 Sibelius、Dorico 還是其他的專有軟體,最後一定還是會落入同樣的陷阱,成為軟體公司的奴隸。這就像是你剛從鯊魚口中逃出來,然後躲進鱷魚池一樣的行為啊!

正確的作法是:你應該跳到自由的 MuseScoreLilyPond。使用這些授權自由、格式開放的軟體,才是唯一可以永久擁有自己作品自主權的方式,沒有別的方法。

趁這個契機,跟專有製譜軟體說再見吧!畢竟,我們的應該藝術是永恆的,不應該跟軟體授權一起過期。

低能蛋白

·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這是檸檬卷喜歡喝的。我每次都看成「低能蛋白」。

S 大的音樂會

·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 大的音樂和鋼琴技巧又變得更成熟了啊!

每次聽到你彈琴,都會讓我覺得……我該去練琴了。

今天真的很精彩,謝謝 SLS桌球的邀請!還沒聽過 SLSMusic 彈琴的人,請趕快按這裡

別讓 Instagram 綁架你的作品集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資訊

這篇貼文也被收錄到了筆記區。

我在 2022 年時把 Instagram 帳號刪除了(為什麼?)。身為一個沒有 IG 帳號的人,才知道想要看 IG 上面的內容有多令人挫折。

例如說,我想要看我老婆檸檬卷在 IG 上貼了什麼東西,於是我嘗試用瀏覽器連到她的 Instagram 頁面。在一般瀏覽器下(不論是電腦還是手機上的都一樣),你只能看到最前面大概 20 幾張照片的縮圖;往下再稍微捲一點,畫面就黑掉了,出現一個「看看你錯過了什麼」的視窗,要你打開 App、註冊帳號。

而且一旦這個畫面出現之後,你就什麼事都不能做了!它把整個頁面卡住,上下滑都沒有反應,你只能按它的按鈕或者是跳回上一頁。很兇耶、霸道到不行耶!

如果你趕在這個畫面出現前,趕快點進其中一張照片,你是可以看到那張照片。但只要稍微再往下滑一點,馬上就是黑畫面擋住你。

(See what you're missing!想一窺究竟嗎?進來我的小房間吧!把你的個資、隱私全給我,就讓你看美照喔!順便讓我用廣告轟炸你、24 小時跟蹤你如何?快點開 App、快登入啊!這是什麼東西啊,數位版的恐怖控制狂情人嗎?)

你想想看喔!如果你是一個攝影師、獨立歌手、Show Girl 之類的,然後你把所有的作品集都放在 IG,而沒有個人網站。當有潛在客戶想找你的資料時,他們遇到的就是這種超級糟糕的體驗。這就像是把你的才華鎖在一個只有特定人才能打開的箱子裡,多可惜啊!

Instagram 是一個封閉 App,裡面的內容從外面是很難搜尋或取得的,並不是每個人都會為了要看你的一張照片而去開 IG 帳號。

我覺得大家想要用 IG 當然沒問題。但如果你有任何內容是想要任何人都能看到也能搜尋到的話,拜託一定要有自己的網站。如果你懶得弄網站(但想想看,一個真正的專業人士會「懶得弄網站」嗎?),至少也要把作品放在一個公開的、不用登入就能看到的地方。千萬別讓你的心血被 Instagram 給綁架了啊!

這麼做不但讓你的作品有更多曝光機會,還向你的觀眾傳達了一個訊息:你重視他們有選擇的自由,尊重他們不受社群媒體束縛的決定。

(我們值得一個更好的網路環境。下次有人叫你「Follow 他的 IG」時,傳這篇文章的連結給他吧!)

Gemma2:9B 你好棒

·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今天一如往常地打開 Claude.ai,想要它幫我修順一些稿,但一直登不進去。於是我打開自己架的 Ollama Open WebUI,載入 gemma2:9b 語言模型。結果……

它真的很棒耶!當然沒有 Claude 3.5 那麼強啦,但是就我的修順稿子的工作來說,它的輸出完全可用!

其實我的電腦配備是可以跑更大的語言模型的(我有一張 nVidia RTX 4000 Ada 20 GB),跑大概 30 幾 B 大小的模型都沒問題,但是最新的 Gemma2 和 Lamma3.1 系列,竟然只要 8~9 B 的參數就可以打敗一些去年的 30 B 大模型了。而且只有 8~9 B 的小模型,跑起來速度很快,用起來心情好!

(太刻意了,不像台灣人。)

就算你的電腦沒有很好的顯示卡(GPU),甚至完全沒有獨立 GPU,你還是可以試試看跑更小的 Gemma2:2B 模型,我在我的 ThinkPad X280 試過,速度也還是可接受的。

(好像怪怪的,我們的國旗有綠色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