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該換新機囉!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大的果粉們,準備好迎接蘋果最新的作業系統 macOS Sequoia 了嗎?等等,不要太興奮,因為你可能要先檢查一下你心愛的蘋果,是不是已經「失寵」了。

一向以「創新」著稱的蘋果,即將要把「汰舊換新」這門藝術推向巔峰!看看以下的表格:

電腦Macintosh PlusMacBook Pro Retina (15" Late 2012)MacBook Air Retina (13" 2019)
發售日期1986年1月16日2012年6月11日2019年7月9日
最後可升級系統System 7.5.5 (1996年9月27日)macOS 10.15 Catalina (2019年10月7日)macOS 14 Sonoma (2023年9月26日)
時間10年8個月12天7年3個月27天4年2個月18天!
  • 如果你在 1986 年買了一台最新推出的 Macintosh Plus,十年八個月之後的你依然可以升級到最新的 Mac OS 7.5.5 系統,享受最新的軟體和功能。是的你沒聽錯!蘋果電腦。十年又八個月之後。升級到最新版本。
  • 如果你像我一樣買了 2012 年 6 月發售的 MacBook Pro Retina 15 吋筆電,在七年多後的 2019 年 10 月,我也可以升級到當時最新的 macOS Catalina 10.15。好像還不錯?!
  • 但是,如果你在 2019 年 7 月 9 號發售日買了 MacBook Air Retina 13 吋……蘋果現在正在它的官網對你說「F**k you!」。

抱歉,你的電腦太舊囉!我們最新的 macOS Sequoia 可是要 2020 年以後的 MacBook Air 才可以跑呢!該換新機囉!

(Sorry 囉!MacBook Air Retina 2019。)

從十年、七年到四年,蘋果已經把「計劃性淘汰」提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你的 Mac 壽命與蘋果股價成反比,這就是蘋果最創新的科技與藝術結合啊!

(這篇文章是在 2012 年的 MacBook Pro 上打的,就是上圖中間那一台。當然我的作業系統是 Linux。)

(如果你覺得蘋果這招的確有用,請不要買蘋果的新電腦,而是買 AAPL 股票,這才是長期保值的蘋果產品啊!)

鋼管六重奏

·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剛剛去醫院做檢查(關於聽力的),結束後聽到廣播:

「待會 10:30 到 11:00,一樓大廳將有由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帶來的『鋼管』與打擊六重奏,歡迎前往聆聽!」

(他重複廣播了兩次)

(我的鋼管女郎呢? 🤣)

你的電腦不是你的

·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直到你安裝 Linux。

你可能會覺得我說這個很奇怪。「我的電腦當然是我的啊!我花錢買的耶!」沒錯,這台電腦的確是花了你的錢買的,它就放在你的桌上、用著你家的電、吹著你家的冷氣。每天你都打開它,用它工作、看影片、玩遊戲,你以為你在控制它。

但是,你真的在控制它嗎?

如果你用的是 macOS 或 Windows,你可能不知道有多少程式悄悄地在背景執行著,有多少資訊在你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傳送出去。你可能也沒想過,對於這台放在你家裡的電腦,其實有個在地球的另一端的某人,擁有「比你更高」的控制權限。

你以為你在使用這台電腦;但事實是,有人正在透過這台電腦使用你。

讓我跟你解釋一下,為什麼你手上這台電腦不是你的:

1. 你的電腦想更新就更新

還記得上次你熬夜趕報告,眼看就要完成的時候嗎?登登登登!Windows Update 及時登場,幫你強制關機!超貼心的,它知道你需要休息,所以強迫你去睡覺!

還有你準時到達機場準備登機,卻發現所有航班都延誤了的那天嗎?這些都是 Windows Update 的魔力!1

在 Windows 的世界裡,你不需要為更新而煩惱。因為 Windows Update 會為你做主,在你最意想不到的時候給你一個驚喜,讓你的電腦煥然一新、重新開始!

你的電腦不是你的:因為更新的決定權在別人手上,你只能被動接受。

2. 你的電腦在監視你

專有作業系統如 Windows 或 macOS,會監視你、收集你的使用資訊;這些資訊可能包含你的所在位置、瀏覽歷史、電腦上的檔案、使用習慣等等。這些資訊會被傳送到遠端主機,有時甚至是「合作廠商」的遠端主機,來用於「改善用戶體驗」(也就是投放更精準的廣告給你)。

The PC Security Channel 在一台全新的 Windows 11 筆電上做了測試,在第一次開機時,它就偷偷傳了大量的資訊出去。除了微軟自己之外,這台筆電還傳了資訊給:

  • Google
  • TrustedSource.org(防毒軟體公司)
  • ScorecardResearch.com(一個監視網路瀏覽習慣的公司)
  • OneTrust.com(另一個使用者監視公司)
  • ……和更多。

而且這些都是你同意的。還記得你安裝 Windows 時匆匆按下「同意」的那個使用條款嗎?在裡面第 4,738 頁的倒數第三行的微小字體中,清楚說明了這一切喔!

你的電腦不是你的:因為有人透過它默默地監視著你的一舉一動,卻不讓你知道到底監視了什麼。

3. 你電腦的壽命由別人控制

以我自己的 2012 年的 MacBook Pro Retina 15 吋筆電為例,這台筆電在 2020 年就被蘋果宣布不再支援當時最新的 macOS 11 Big Sur 了;這表示,如果我在上面繼續使用 macOS,很快地那台電腦就會什麼新軟體都不能用、並開始出現相容性和安全問題。

(我的 MacBook Pro 15" (2012),在 Linux 上仍然快速、漂亮、跑著最新的軟體!)

即使是以 2024 年的標準來看,這台 12 歲的電腦的配備明明就還很好,速度很快、螢幕也很漂亮,完全就是可以應付日常使用的需求。

但今天只要蘋果覺得「你該換新機了,該付我錢了」,它就可以隨時終止軟體支援,強迫讓你的筆電淘汰,欺騙一般使用者把明明還很好的筆電換掉。

你的電腦不是你的:因為它的使用年限,是由製造商的賺錢慾望決定的。

4. 你的電腦裡有很多(很難拿掉)的廢物

我今年有一次無聊把 Windows 10 裝起來玩玩(我從大約 2011 年就沒有用 Windows 了),才驚覺現在的 Windows 也變得太肥了吧!

不只安裝慢,所有系統中的反應都很慢,而且到處充斥著廣告;開始功能表裡面有超過一半的版面都在顯示廢物(Windows 似乎認為我買電腦就是為了玩「超級小老鼠」和「指尖投籃」,還一直盧我用 Bing 和 Edge 跟 AI 聊天);想要關掉 OneDrive?先接受無法逃避的靈魂拷問再說!

你也許可以花一些時間把這些廢物拿掉,但你不會知道下次 Windows Update 時它們會不會跑回來,而且這本來就不是該有的困擾。我真的不懂 Windows 使用者們的忍耐能力怎麼可以這麼強?

macOS 是比 Windows 好多了;但作業系統裡面許多的 Apple Apps,像是 Stocks、Apple TV、Books、Music 等等,也是通通沒辦法移除。我就真的沒有在用 Apple TV App 啊!為什麼不可以移除?

(跟其他的 Apps 不同,macOS 的「TV」 app 沒有刪除的選項。)

你的電腦不是你的:因為它堅持要塞給你一堆你不需要的功能,而你卻沒有拒絕的權利。

5. 你的電腦不讓你裝軟體

在自己的電腦上安裝軟體,本來應該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但在專有作業系統裡面,卻變成了一場闖關遊戲。

以 macOS 為例,如果你想安裝一個不在 App Store 裡、沒有向蘋果乖乖繳「保護費」的自由軟體,你就得做好被刁難的準備。

例如,我想在 macOS 上面安裝 LibreWolf 這個注重隱私的瀏覽器。因為 Librewolf 的開發者不想接受 Apple 的勒索,所以身為使用者的我必須:

  1. 到官網下載安裝檔;或是用 homebrew 安裝。
  2. 天真地點兩下圖示,以為這樣就可以打開它。發現無法打開,因為 Apple 說它來自「無法識別的開發者」。
  3. 到 macOS 的系統設定,找到「隱私與安全」,往下捲,終於看到一個「Open Anyway」的選項。
  4. 以為按下去就行了?怎麼可能這麼簡單?讓我先考考你記不記得登入密碼。畢竟,要證明這台電腦真的是我的嘛!(欸等等,好像不是?)
  5. 終於搞定了吧?再次嘗試打開它,macOS 跳出威脅視窗:「打開這個 App 的話,你的個資可能會外漏喔!」
  6. 終於,在按下顏色刻意調得不顯眼的「Open」按鈕之後,我總算打開了 LibreWolf。

作為開發者,如果你不想讓使用者經歷這種荒謬的過程,唯一的選擇就是乖乖交「保護費」給 Apple。這樣一來,你的軟體就能獲得「Apple 認證開發者」的頭銜,搖身一變成為 VIP,暢通無阻!

你的電腦不是你的:因為它透過複雜的安裝流程和警告訊息,嚇阻你使用自由軟體,加強官方 App Store 的壟斷地位。

安裝 Linux,當自己電腦的主人!

Linux 並不只是「另一個作業系統」而已;它是所謂的「自由軟體」,跟 Windows 和 macOS 有完全不同的授權概念。

自由軟體的核心理念很簡單:使用者有權利執行、複製、散布、研究、修改和改善這個軟體。這表示整個系統運作的方式都是完全透明、公開的,你甚至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修改它。這跟那些把使用者蒙在鼓裡、不希望被使用者了解的專有系統正好相反。Linux 給了你真正掌控自己電腦的權力。

使用 Linux 系統的電腦,會把「你」視為真正的主人:

  1. Linux 會在你想要更新的時候才更新。
  2. Linux 不會浪費你的網路流量,把你的個資偷偷傳給別人。
  3. Linux 不會強迫你汰換硬體,它可以陪你直到你的電腦硬體真的掛掉為止。
  4. Linux 電腦上面只會有「你」安裝的軟體。
  5. Linux 讓你想裝什麼軟體就裝什麼軟體,它相信你的判斷。

當然,剛開始使用 Linux 可能會有點不習慣,就像第一次吃臭豆腐一樣。但是只要你願意屏除成見、嘗試進入這個全新的自由軟體生態系,你就能體會到「擁有自己的電腦」原來是這樣的感覺!

(Linux 的佔有率最近已經超過 4.5%,還不一起跳進來嗎?)

Footnotes

  1. Photo by reivax, CC BY-SA.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Dulles_Airport_CrowdStruck_%2853867936421%29.jpg

廣告沒有用

·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資訊

這篇貼文也被整理到了筆記區。

這篇貼文是《The new dot com bubble is here: it's called online advertising》這篇文章的閱讀筆記和一些分享,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看原文!

你在哪裡發傳單?

你有沒有想過,你買一個東西時,是因為看到廣告才買的,還是本來就想買?

在文章中,作者提到了一家假想的披薩店:

  • 披薩店老闆找了三個工讀生發傳單。
  • 但是老闆很賊,想要偷偷測量他們的效率;每個工讀生拿的傳單其實有偷偷標記(所以可以追蹤每一張是誰發出去的)
  • 結果來買披薩的人,手上拿的全部是其中一個工讀生的傳單,請問為什麼?

難道是因為那個工讀生特別正,所以她發出去的傳單比較會讓人想走進店裡吃披薩?當然不是,答案是因為……那個工讀生直接在店門口發傳單啦!

eBay 的智障故事

文章中訪問了一位經濟學教授 Steve Tadelis,他原本在 Berkeley 大學教書,後來去 eBay 工作。

Steve 剛到 eBay 的時候去跟行銷部門開會。那邊的顧問就在吹噓:「我們的廣告超成功、有獨家研究的分析函數……在關鍵字廣告上,每一塊錢的花費,創造了超過 12 倍的收入!」

Steve 一聽就發現不對,顧客按了關鍵字廣告連結進來買東西,不代表他是「因為」關鍵字廣告連結才進來買的啊!他也有可能是本來就要買的吧?!

加上 eBay 做了一個極蠢的事情,那就是他們買了「eBay」這個關鍵字。光是「eBay」這個字的關鍵字廣告,當時一年就花了兩千萬美金。

如果你是 eBay,上 Google 搜尋引擎買「eBay」這個關鍵字就是最智障的舉動。因為使用者都已經搜尋「eBay」這個字了啊,那它不是本來就會出現 eBay 的連結嗎?那你在原本的連結上方,多出現一個 eBay 的贊助連結是要幹嘛?如果使用者點了那個「贊助連結」,你就是白白把錢送給 Google 而已。

Steve 後來得到機會做了一個測試,他把所有「eBay」的關鍵字廣告全部撤掉;三個月之後,銷售數字完全沒有改變。只是讓原本按贊助連結進來的人,現在變成按一般的連結進來而已。

後來他們又測試把「鞋子」、「衣服」、「眼鏡」之類的很籠統的關鍵字撤掉。原本行銷部門預期一定會造成至少 5% 的銷售下降,結果八週之後完全沒有。

行銷顧問自以為的「用兩千萬美金,創造 2.4 億的收入」根本是在騙自己,他其實只是兩千萬美金丟掉而已。

選擇效果與廣告效果

選擇效果(Selection Effect):指的是那些本來就會購買的人。譬如你本來就想買一雙 Nike 的新鞋,然後才看到了 Nike 的廣告;即使沒有這個廣告,你也會去買這雙新鞋。

廣告效果(Advertising Effect):廣告真正的效果。原本不知道產品或沒有購買意願的人,因為看到廣告才決定購買。

這兩種效果在實務上很難測量,行銷人員只能看到點閱率、銷售額等等的數字,但很難知道這些數字當中有多少是本來就會發生的。

文章中提到 Facebook 做過一個研究:某大型零售商做了一個 Facebook 廣告活動。一開始,他們以為每出現 1,490 次廣告,就能帶來一次購買。但研究結果顯示,實際上要出現 14,300 次廣告,才能帶來一次真正「因為廣告而購買」的行為。

在以上這個特定案例中,Selection Effect 比真正的 Advertising Effect 強了將近 10 倍!而在某些其他案例中,這個比例甚至高達 50 倍!換句話說就是,在某些情況下,50 個被廣告打到的人,可能有 49 個本來就會買!

所以到底要怎麼買廣告?

以我自己的情況來說,如果我去 Facebook 或 Google 投廣告,設定「樂理」、「鋼琴」、「音樂製作」之類的關鍵字,我相信這些關鍵字廣告打到的大部分的人,應該早就知道我,或者遲早也會不小心遇見我的內容。

如果真的一定要買關鍵字廣告的話,買「競爭對手的品牌名稱」好像還比較合理一點。

或者更好的方式是,找像是好和弦或是檸檬卷這樣的小眾、專業創作者合作。你不會得到超級誇張的點閱數字,但只要產品屬性合適的話,廣告效果會超級好喔!

(想合作的廠商,來信請寄 wiwikuan@fastmail.com

另外,檸檬卷的 YouTube 頻道今天晚上也會送上一部包含商業合作的影片;我覺得這部片做得真的不錯,希望你有空也可以過來支持一下

網際網路探險家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還記得大約 1995 年,當我們還在用 28.8 kbps 的數據機接上電話線「逼逼啵啵」上網的那個年代,人們是怎麼形容「上網」的嗎?答案是:「衝浪」!

"Surfing" the web!

回頭看看當時的瀏覽器是怎麼命名的:

  • Internet Explorer (網際網路探險家
  • Netscape Navigator (網景領航員
  • KDE Konquerer (KDE 征服者

那個時候,上網是一種「主動的冒險」。外面也許會有危險的野獸,但也會有無限的知識和驚喜。瀏覽器就像是我們的航海小船,我們開著它航向開放網路上的未知領域。聽起來多熱血、多浪漫啊!

2024 年的現在呢?我們在手機上,從同樣的幾個圖示中(YouTube、Instagram、FaceBook、Threads、Tiktok……)選擇一個,然後……往下滑。沒了。

(1995 和 2024 年時「上網」的感覺對比)

推薦算法主導了我們的世界,不斷餵食我們(天知道是如何篩選的)內容,就像是我們餵食待宰的牲畜一樣。我們已經忘記如何主動探索,只能在幾個大平台之間循環往復,被動地往下滑呀滑。

其實可以停下來想一下:推薦算法的目的是什麼?它為誰服務?它為什麼要給我們看它給我們看的東西?是因為這些東西對我們比較好嗎?

在網際網路完全腐壞之前,我們還來得及反擊,以下是一些你現在可以開始做的拯救方案:

  • 擁抱獨立網站:建立自己的獨立網站或部落格,把你的聲音跟想法貢獻到開放網路,而不是拿去餵養社群媒體平台。如果自己真的不想做網站,也多去閱讀別人的獨立網站(謝謝你現在在這裡)。
  • 使用 RSS 主動訂閱:你應該使用 RSS。那很簡單,用單機軟體還是線上服務都可以;想無腦使用的話就先從 Feedly 開始吧!
  • 支持獨立創作者:不一定是金錢的支持;寫 E-mail 過去跟他們說你有在讀,或是跟你的朋友分享,都很有幫助!
  • 使用自由軟體:用 BraveFirefoxLibreWolf 等等保護隱私的瀏覽器來上網,絕對要安裝擋廣告軟體;拒絕安裝不必要的專有手機 Apps

我們現在的網路比 28.8k 數據機快多了1,好好使用它來衝浪吧!

Footnotes

  1. 2024 年中華電信最快的家用光纖(1 gbps),比 1995 年時(28.8 kbps)速度大約快 35,000 倍。

占著茅坑

·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我剛剛註冊了 https://wiwi.cafe

看到漂亮的網域名稱,總會想要先把它佔下來,因為被買走就沒有了!

但沒有想到要拿來幹嘛,歡迎提供 idea。

JR Lee Radio

·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今天聽了好朋友 JR Lee 的最新一集 Podcast(YouTube | Spofity | RSS Feed)。

聽之前,看到標題寫:「我要休息一陣子了⋯⋯我的自媒體旅程 2017-2024」就知道一定是 clickbait 啦!一定只是休息一下下而已。 🤣

首先要感謝 JR 在 Podcast 裡提到我和檸檬卷。JR 在回憶他這八年的自媒體旅程的時候說:

「在那天那個(2017 年的 Google 活動)現場,我也認識了一些我到現在都還會聯絡的朋友,包含好和弦官大為,還有他的太太檸檬卷……」

(時光飛逝!那時候檸檬卷還只是我的女朋友而已~)

身為一個沒什麼朋友的 INTJ 人,被覺得是好朋友真的很感動嗚嗚!聽完整集節目,我不得不說 JR 提到的每一點都讓我很有共鳴;所以想寫這一篇回應一下。

「場域」的變化

身為一個長期(2007-2024)上傳影片到的 YouTube 創作者,我超有感平台的變化。

以前的 YouTube 是你只要「輕輕講話」,訂閱者就能聽得到的地方。但現在的 YouTube 對我來說,如果是用瀏覽器的預設設定進去,看起來的感覺大概就像是:

更!一打開就頭痛耶,你懂這種感覺嗎?就很像一群人在那邊大喊大叫,每個縮圖和標題都在用力拉我的衣角,強烈渴望我多注視它 0.3 秒。但這些都沒有用,因為我已經對這些麻木了。

(其實,我現在極少使用 YouTube 的官方網站看 YouTube;就算有,我也會用瀏覽器外掛把所有首頁縮圖擋掉。)

這讓我想到知名小提琴家 Joshua Bell 在地鐵站拉小提琴,沒人理他的故事。場域不對,即使你的內容再好都沒有用,因為大家在這邊根本沒有看這種內容的心境。

JR 在 Podcast 中裡說自己頻道的流量下滑:

「我覺得在那個時期我的競爭力就開始掉了。」

但我覺得不是 JR 的競爭力下降,而是整個 YouTube 這個場域變了;YouTube 已經不再是一個能夠「輕輕講話」的場域了。當然,我們是可以選擇要不要隨著場域起舞,在場域的規則下贏得比賽;但我相信 JR 如果這樣做也不會快樂,所以沒關係。

逃離 YouTube Rat Race

之前看到國外像是 Lex FriedmanHuberman Lab 等等 Podcast 的成功,我心裡是很相信觀眾是想要這種深度、長篇內容(但找不到)的。我每天一直跟檸檬卷說她應該開個自己的 Podcast。

所以當我看到 JR 最近從 YouTube 長影片轉向 Podcast,然後 Podcast 越做越成功,讓我覺得超開心。這讓我確認,也有很多台灣的觀眾跟我一樣是想要這種「有耐心的慢內容」的。

JR 說:

「當時 YouTube 做了一些政策的改變,譬如最明顯就是演算法。」

沒錯!演算法!別忘了還有該死的 Shorts 啊!

一直去迎合算法真的需要花超多心力。我真的是超級欽佩現在依然走在前頭的一些大 YouTubers,像是志祺七七、阿滴、Joeman……等等。

他們(或他們的團隊)一定每天都在不斷地調整內容、研究後台數據、觀察剪輯步調對於續看率的影響、研究縮圖、標題(一定會 A/B Test,然後初期表現不好就會馬上換)……做這麼久了,還這麼有「跟著平台一直跑」的動能,真心覺得很強!

現在的 YouTube 就是個典型的「不友善工具」。永遠跑不停的 rat race,成為創作者們恐懼、FOMO、burnout 的來源。讓創作者總是覺得:「我不一直為平台貢獻新的(平台喜歡的)內容,我就會被遺忘!」。於是,我們成為了 YouTube 的奴隸。

但老實說,我已經不想玩這個遊戲了。

現在我只做我想做的東西。I don't give a f**k now.

長遠投資

現在的 YouTube 也像是其他的社群媒體一樣:東西 po 上去之後,一下子就沉下去了,幾天之後就不會有人看到。好和弦頻道做過很多很多有用的音樂主題影片,但現在許多觀眾根本不知道我做過,常常問我為什麼不做 ABC 和 XYZ 的教學,其實我都做過啊!

這就是為什麼我現在很積極地把所有我的 YouTube 內容重新翻新,整理成互動(音樂可個別播放、甚至有些還有 JavaScript 小程式)的圖文版,放在官網 NiceChord.com 上。這些作品值得一個更友善的展示場域。

JR 說:

「任何的企業、任何的組織都是這樣子。你不可能永遠靠一個競爭優勢就走個 5 年、10 年、20 年,你必須要一直地改變。」

看長遠一點的話,還是要把內容多分散到不同平台。要去其他的社群媒體是也 OK,但我覺得在那些地方也會遇到跟 YouTube 一樣的問題。

我是覺得長期耕耘自己在網路上的一塊地,像是自有網站和 Podcast,才是更好的長遠投資。一開始的觀看數字、互動數字可能看起來不會很爽(給你「很爽的數字」當作甜頭,也是大平台奴役人的手段之一),但一點一滴它會複利成長的。

總之

這篇的重點其實是:JR 的 Podcast 很優質,大家可以去聽聽看!(YouTube | Spofity | RSS Feed

好連點我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之前架了一個 Lemmy 連結分享站在 https://nicelink.me(「好連點我」,到現在還是覺得這名字取得真好 🤣)。但我最近因為沒有時間維護(Lemmy 的版本更新好麻煩,牽涉到的後端組件好多),加上用戶也少就決定把它關掉了。

(NiceLink.me。讓我們紀念它。)

當初架 NiceLink.me 主要是因為,網路上有著無數多采多姿的內容,散佈在世界各個角落的小型網站中。但是這些精彩的內容常常難以被大眾發現。

令人遺憾的現狀就是,大部分人的網路生活,似乎都被少數幾個 Big Tech 網站(YT、IG、FB、Tiktok、Threads……)壟斷了。這些 Big Tech 大網站的共同目標,就是想要把我們每個人都變得一樣,把我們「商品化」。

精心設計的推薦算法,看似在給我們便利,但目的其實是控制我們的注意力,以及綁架我們之間的連結;讓這個社會的所有事情都得依賴這些大平台。

我們應該要反擊。反擊的第一步,就是從建立自己在網路上的一小小塊地開始。(像是你現在所在的這裡)

感謝曾經有來「好連點我 NiceLink.me」貢獻過內容的人。雖然網站關閉了,但大家的分享不會被忘記,所有在 NiceLink.me 分享過的連結(有 700 多個),都放在這個 CSV 檔裡面。歡迎下載,用任何你喜歡的方式打開(它是純文字檔,但用 LibreOffice CalcGnumeric 或其他試算表軟體開的話,會比較容易閱讀),然後去探索裡面的 NiceLinks 吧!

(700 多個 NiceLinks,不去逛逛嗎?)

NiceLink.me 的關閉,再次印證了我以前常常在好檸檬 Podcast 裡面說的:不要太相信雲端服務阿,它總有一天會關閉的。

以後我會繼續在這裡(Wiwi.Blog)、好和弦 NiceChord.comWiwi.Video 繼續分享更多我覺得有趣的東西;這三個地方應該短期內都不會被我關閉的。

NVIDIA 的浪漫

·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NVIDIA RTX 4000!而且是兩張!!

對我們這些真.宅男來說,擁有 40 GB 的 VRAM,就像女孩們擁有 Chanel 包包一樣,無比的幸福感啊!

(不要跟檸檬卷說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