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粉絲時代」的終結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Patreon 的 CEO,Jack Conte 最近在 SXSW 的演講(YouTube 連結)超級值得一看。

我尤其推薦給那些在社群媒體時代以後才開始用網路(也就是大約 20 歲以下)的讀者,你們真的很需要了解一下網路在你們出生前是怎麼樣子的

這個演講的主題是 Death of the Follower & the Future of Creativity on the Web(粉絲時代的終結,以及網路創作的未來);Conte 幫我們從頭複習了一次從 Web 1.0 開始,我們是怎麼走到現在的,回顧了網路創作者與觀眾關係的演變過程。

他認為,網路內容的分發模式,從追蹤為主變成了演算法推薦為主,是一個很糟糕的趨勢:

(以下所有引言都是來自 Jack Conte。)

The follow is not some handy feature of a social network. The follow is foundational architecture for human creativity and organization.

追蹤功能不只是社群網路的一個方便功能而已。「追蹤」是人類創意和組織的基礎架構。

我們會「追蹤」某個創作者、成為粉絲,是因為我們喜歡該作者的作品、認同他們的美學和價值觀。透過追蹤,我們可以控管進入自己大腦的內容,而創作者也可以針對他的粉絲們創作作品。

但以演算法為主的網路平台,正在拆散這層關係: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Web 2.0, my followers might not necessarily see my posts and the idea of a subscription started to break down.

從 Web 2.0 以來,第一次出現了「我的追蹤者不一定能看到我的貼文」的情況。訂閱的概念開始瓦解。

平台藉由算法來控制群眾的思想,而創作者如果不迎合算法就可能被遺忘。這直接影響了創作的自由。

So instead of thinking, what do I want to make? What lights me up? What is the output that I want to create as an artist? What will my fans love? Instead of thinking about those questions, now in the back of my mind, I'm thinking what will the ranking algorithm favor and that subconsciously or consciously changes my creative output to achieve the platform's goals, not my goals as a creator.

所以,我不再思考「我想做什麼?什麼能讓我興奮?作為一個藝術家,我想創作什麼樣的作品?我的粉絲們會喜歡什麼?」;現在,我滿腦子裡想的只有「演算法會喜歡什麼?」。這有意無意地改變了我的創作輸出,讓我的創作不再是為了實現自己作為創作者的目標,而是為了實現平台的目標。

別忘記演算法是為平台服務的;它只關心平台可以賺多少錢,才不會在意觀眾和創作者的利益。

我們還來得及反擊!不管你是觀眾還是創作者,想要拯救網路的話,也許試試看這篇貼文裡面的建議。

有害或危險的內容

·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就是教導人們如何擺脫 Google。

在上個月,有 1,600 萬訂閱數的 Linus Tech Tips 頻道發了一部影片,教觀眾如何將他們的生活「去 Google 化」。

那部影片在上傳後兩週之內,獲得了 140 萬次觀看,然後就被 YouTube 下架了,並且給了他的頻道一個 Community Strike。理由是裡面包含了 Harmful or dangerous content(有害或危險的內容)。

OMG!好有害、好危險!

這部「有害或危險」的影片裡面提到了一些軟體像是:

對呀!不使用 Google 來管理密碼、做兩階段驗證超危險的吧;把廣告擋掉、保護隱私,讓 Google 無法追蹤你超有害的吧!

但更誇張的是,Linus 居然膽敢推薦 YouTube 的替代 App,像是 FreeTubeNewPipe!這簡直就是叛國行為,怎麼可以鼓勵人們用這些比官方 YouTube App 好用一百萬倍的東西呢?沒有演算法控制和廣告轟炸,要怎麼好好看影片?真是太危險了!

史翠珊效應

不過 YouTube 似乎忘記了一件重要的事:網路上大家最有興趣的就是被禁止的東西。在影片被下架後,Linus Tech Tips 用另外一部影片宣布不會對重新上傳備份的人提出版權申訴。結果一大堆熱心的用戶幫忙備份、重新上傳影片,讓影片更在網路上流竄,使得更多原本不會看到這部影片的人,開始了解到了逃離 Google 的重要性。

YouTube 示範了一次「史翠珊效應」的厲害:你越不想讓我看,我越是要看!

(想看的人:請在各處搜尋「Linus Tech Tips De-google part 2」)

Linus 是「真.宅男」

我真的要為 Linus 跟他的團隊鼓掌,恭喜你得到了我的「真.宅男」認證。

他明知做這種內容後遭到 YouTube 懲罰的機率很高,而且他還是有一百個員工、整個事業幾乎都建立在 YouTube 上的人;推廣這些自由軟體也沒有人會付他錢,他卻還是願意冒著頻道被停權的風險發布這樣的內容。這就是頭腦清醒、真正為觀眾著想的 YouTuber 啊!

Linus 在 Why Our Video Got Taken Down 這部影片表達了對 YouTube 漸漸的不信任,說這就是為什麼他正在努力經營自己的影音平台 Floatplane,盡量減少對 YouTube 的依賴:

"And I mean, I hate that it's come to this. Nobody wants more subscriptions. But we aren't the only ones who see the writing on the wall and want to reduce our reliance on Google's fat teeth."

說真的,我也不想要事情變成這樣。沒人想要再多一個訂閱制服務。但我們不是唯一一個看到警訊,想要擺脫對於貪得無厭的 Google 的依賴的創作者。

影片最後,Linus 把他的贊助商折扣碼設定成 fuckyoutube,讓我對他的尊敬又高了幾分。

更新(2024-10-06)

這篇貼文發表的隔天,另一個很大的科技 YouTuber Jeef Geerling 介紹自由軟體 Jellyfin 的影片,也被 YouTube 發了一個「有害或危險的內容」的社群警告:

After being published on my channel for over two years, YouTube put a strike on my channel for my video showing people how to set up Jellyfin on their NAS, for promoting "dangerous or harmful content"

在影片上架兩年多後,YouTube 因為我在一個影片裡教大家如何設定 Jellyfin 而給了我的頻道一個警告,因為它促進了「危險或有害的內容」。

看來 YouTube 覺得自由軟體都是危險的;好和弦頻道多年來也介紹過不少自由軟體,好像我也得小心了?

警訊

說到「Writing on the wall」,我從 2020 年開始就開始感覺到 YouTube 的極度不穩定性,以及 YouTube 與創作者利益的相衝突處,這個情況到了 2024 年是更加明顯。如果你現在還將事業重心全放在 YouTube,真的是時候該做點什麼了。

不要以為大船不會沉。事實上,我從旁邊看起來,YouTube 這艘船已經要裝滿水了,只是乘客們都還歡樂地在甲板上跳舞。

AI 垃圾內容攻擊!

·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檸檬卷在一個 PDF 檔案分享網站(不想幫它宣傳,所以不說是哪一個)看到一份文件,想要下載。但那個網站竟然說你必須要上傳五份文件,才能換取一個下載,不然就得要花錢買會員。

先暫時不吐槽這個網站的商業模式有多麼可疑。但如果我真的就是需要下載那份文件,我要拿什麼東西跟它換呢?

我當然不想上傳自己私人的文件上去。但如果只是隨便打一些亂七八糟的文字存檔,或者是上傳一些別人已經上傳過的公開文件,它也是不會讓你通過的。你必須上傳獨特的原創內容。

AI 垃圾內容攻擊

怎麼辦呢?看我使出「AI 垃圾內容攻擊」!

之前介紹過ollama,加上一行 bash 指令就可以完成了!

for i in {1..100}; do echo "$i/100"; ollama run gemma2:2b "Write a long random story." > "story_$i.txt"; done

(以上指令用的是 gemma2:2b 模型,你可以換成自己喜歡的模型。)

執行完之後,你的資料夾內就會出現 100 個隨機無意義的故事,每一個都存成一個 .txt 檔。隨便選五個上傳,全部過關!

兩個想法

  1. 真的想要分享文件的話,有太多其他方法可以用,別用這種奇怪的平台。
  2. 這種依賴用戶上傳(常常有版權問題的)文件,然後把它鎖在 paywall 後面來收取訂閱費用的網站,遲早會出事的。

想讀一篇垃圾內容嗎?

想讀其中一個無意義故事嗎?這個是 story_42.txt 的繁體中文翻譯版:

# 艾拉拉的沙漠傳說

艾拉拉是一隻三色貓,她的眼睛像紫水晶一樣閃耀。她生活在一個以赭石和青藍色為主調的世界裡。那裡的太陽是一個巨大的玉色光球,它投射出不斷變化的光芒,為起伏的沙丘披上一層火焰般的色彩。艾拉拉住在一個破舊的洞穴裡,這個洞穴位於一片高聳的仙人掌森林中,是無數貓咪的家園。

今天是市集日,這是一個來自赭色平原各個角落的貓咪齊聚沙漠中心 - 大綠洲的日子。在這裡,他們討價還價、交換故事,在沙沙作響的風中低聲細語,他們色彩繽紛的毛髮在金色的沙地上如波浪般起伏。艾拉拉喜歡市集日,這天總是讓她充滿興奮和些許焦慮。

今天,她有一個重要的任務要完成 - 出售她最珍貴的寶物:一個李子大小的月光石吊墜,閃爍著一種超凡脫俗的光芒。傳說這個吊墜蘊含著遺失夢想的低語,能讓擁有者一窺自己內心的渴望。艾拉拉相信它是開啟自己創意潛能的鑰匙,因此她小心翼翼地保護著這個精緻美麗的寶物。

前往綠洲的旅程十分艱辛。艾拉拉穿越險峻的火山岩路徑,躲避好奇的蜥蜴 - 牠們的鱗片在陽光下會變色。她遇到了一隻脾氣暴躁的獾,牠要求嚐一口她的尾巴才肯讓她通過洞穴。她還遇到了一群身形敏捷的沙漠狐狸,牠們挑戰她在沙丘間跳躍的敏捷度。

綠洲是一片喧鬧的海洋。從低聲細語到熱鬧的討價還價,充滿活力的氣氛震盪著艾拉拉的全身。她在閃爍的水池旁搭建了自己的攤位,周圍都是其他貓咪 - 有的身形苗條敏捷,有的壯實魁梧。空氣中瀰漫著乾魚和奇特草藥的香氣 - 這些都是製作各種魔藥的原料,據說可以實現從長壽到戀愛的各種願望。

艾拉拉心跳加速,她走向一群藍毛貓。牠們有著大而明亮的眼睛,說話聲音低沉如雷鳴。牠們談論著一個古老的預言 - 一隻擁有月光石吊墜的貓將帶來新的黎明。"你手中掌握著實現這個預言的關鍵,"其中一隻貓低語道,牠的聲音迴盪著艾拉拉自己的焦慮。

艾拉拉緊張地舉起月光石吊墜,冰涼的表面貼著她的毛皮。"我..."她開口,但話語卡在喉嚨裡。

突然,一聲震耳欲聾的吼叫響徹綠洲。一個巨大的陰影籠罩了他們,讓陽光變得詭異陰暗。那是一個神話傳說中的生物 - 沙蛇! 牠的鱗片像祖母綠一樣閃耀,眼睛燃燒著熔金般的光芒。艾拉拉的恐懼轉變成敬畏。這是命運的時刻,她一生的目標就在眼前展開。

沙蛇發出嘶嘶聲,如雷鳴般在沙漠中迴響。從牠的口中噴出煙霧和塵土,盤旋在空中。一個問題從牠口中吐出:"帶來黎明的貓在哪裡?"

艾拉拉僵住了,吊墜從她手中滑落。她的夢想,她的希望,似乎都失去了。但當她望進沙蛇的眼睛時,一絲理解的火花在她心中點燃 - 不是通過言語,而是通過他們共同凝視的無聲語言。預言不是關於尋找具體的東西,而是關於承認它固有的真理。

艾拉拉閉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沙漠的空氣。然後她知道該怎麼做了。她不會出售月光石吊墜;它太珍貴了,是太私人的寶藏。相反,她要給沙蛇一個機會 - 不是佔有,而是分享一個故事。

艾拉拉開始講述沙漠的奇蹟,她的話語與風交織,述說著日出和星光閃爍的夜晚。沙蛇專注地聆聽,牠的鱗片閃爍著對這個小而勇敢的生物新生的尊重。寂靜蔓延開來,只有沙漠的微風輕輕打破這份靜謐。

就在希望似乎消失的時候,艾拉拉的聲音帶上了一種近乎空靈的品質,她低語道:"黎明不是你找到的東西;而是你創造的東西。"沙蛇的眼睛因理解而睜大。牠聽到了真正的訊息:不是預言,而是承諾。

從那天起,艾拉拉不再只是一隻出售月光石的貓;她成了一個說故事的人,一次一個低語的故事,將夢想編織成現實。事實證明,黎明不是關於尋找一個吊墜,而是關於通過她自己聲音的力量創造世界。

就這樣,艾拉拉繼續生活著,她的心充滿了講故事的魔力和廣闊赭色平原上遺失夢想的低語。月光石吊墜從未離開她身邊,但它成了一個提醒 - 不是提醒她能達成什麼,而是提醒她已經開始了什麼。

我預測再過不久,那個網站就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無意義故事集」。 🤣

自誇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網路上,大家總是想要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自我行銷當然很重要,但是如何讓大家不討厭就是一門藝術了。

以前還有用社群媒體的時候,時不時就會看到音樂圈的朋友發出類似這樣的貼文:

「不知道為什麼,今天同時接到好多邀約,又有演講、又有演出、又有訪問什麼的。大家對我這個小咖這麼好,真是受寵若驚啊!」

以上就是一個典型的「Humblebrag」(謙虛自誇)的例子,許多人在網路上都會使用這樣的自誇方式。

兩種謙虛自誇法:都沒有用

2018 年有一個發表在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上的研究,調查了六百多名受訪者,發現高達 70% 的人能回憶起最近看到的 Humblebrag。(這個連結有完整 PDF)

研究還把 Humblebrag 分成了兩類:抱怨型謙虛型的。以下是一些例子:

抱怨型自誇

「最近瘦太多衣服都垮了,下班後還要跑來買衣服,好累。」

「我已經受夠當一個處處為別人著想的人了。」

謙虛型自誇

「最近我同事都一直說我變瘦變正,根本就沒有好嗎?」

「不知道為什麼他會覺得我個性很好,真奇怪。」

但研究結果顯示,Humblebrag 的效果反而還不如直白的自誇。尤其是抱怨型自誇,雖然最常被使用,但是效果卻是最差的。

研究還整理了人們最常在社群媒體上自誇的八大主題,分別是:

  1. 外表(36.6%)
  2. 財富(13.9%)
  3. 工作表現(13.7%)
  4. 成就(11.3%)
  5. 聰明(8.4%)
  6. 技能(6.6%)
  7. 個性(6.6%)
  8. 社交生活(2.9%)

如何正確地自誇?

想要優雅地自誇,可以試試看以下兩個策略:

  1. 強調付出的努力:「我每天練球八小時,堅持十幾年,終於拿到了這枚奧運金牌。」
  2. 給別人功勞:「今天這個 YouTube 頻道能做起來,都要感謝我老婆的支持。」

兩個常見的菜鳥錯誤是:

  1. 跟別人比較:「這個月,其他同事的業績,都還不到我的一半呢。」
  2. 先說「我不是要炫耀」: 「我不是要炫耀,但是你看我老公送我這個包包真的太美了。」

如果真的想要分享你的成就,還不如大方直白一點。例如:

「我要很高興的宣布,我們的工作室終於搬到新的地點了!」

最高境界的自誇其實是「讓別人誇獎你」;這時候你就只要一直說「謝謝」、「沒有啦」、「過獎了」就可以了。

想自誇就直球對決吧!

總之,避免「假裝不是在自誇的自誇」就對了,那種最討人厭。

發一張藍寶堅尼的照片,然後貼文寫「車子超髒 🤣」,絕對不會讓你贏得更多朋友。

去背

·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Rembg 真是好好用阿!只要一行指令就直接去背好了;可以單張圖處理之外,也可以一次處理整個資料夾。

我還記得小時候想做這樣的去背,要用 Photoshop 的鋼筆工具慢慢描,或是需要用到類似 Corel KnockOut 之類的專有軟體才能完成呢!

超級 Ban Ban Ban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身為一個長期在網路上(尤其是 YouTube)發表作品的人,我想給你一個可能令人意外的建議:你應該常常 Ban 掉別人的留言。

如果是純粹人身攻擊的酸民留言那一定是要 Ban 的嘛!但我會說,你也應該 Ban 掉跟你理念不合、邏輯不通、無建設性,且嘗試在你的頻道上帶風向、影響你觀眾的留言。

為什麼「回應」和「放著不回應」都不好?

回應:

  1. 你通常無法說服跟你持相反立場的人,他們聽不進去。
  2. 曲解你的意思、運用錯誤邏輯來跟你辯論的人,他們聽不懂。(而你沒有義務教導他)
  3. 你越回應,以上兩種人就越興奮,產生更多難以處理的留言。

放著不回應:

  1. 其他對議題不太了解的觀眾可能會被誤導。他們看到沒人反駁該留言,可能會誤以為那些邏輯不通的言論是對的。
  2. 可能會讓人覺得你可能默認了那些言論;沉默有時候會被誤解為同意。
  3. 可能會鼓勵相似的言論聚集。只要有一則這種留言,就會有第二則、第三則……

看我超級 Ban Ban Ban

在這種情況下,比起「回應」或「放著不管」,最有智慧的解決方式還是果斷 Ban 掉

直接 Ban 掉有太多好處:

  1. 要解釋到讓他們聽得懂太累了:來傳教的人只想推銷自己的想法,而來找碴的人則專注於挑剔批評 —— 兩者都不會真正聽進你的解釋。
  2. 節省時間:與其浪費時間在無謂的爭論上,不如多回覆真正需要幫助的觀眾。
  3. 心理健康:看不到這些負面言論,心情好舒服!
  4. 我的頻道不是你的免費演講廳:這是我辛苦建立的頻道,憑什麼我要讓你這個隨便路過的人來主導討論方向?你要講去自己的頻道講啊!
  5. 沒有義務滿足所有人:你不可能讓每個人都喜歡你。嘗試去討好所有人只會讓你的作品失去個性,變得毫無特色。

欸,你的包容心呢?

剛開始在網路上創作的新手,可能會有所顧慮:「我們不是應該要開放、包容,要接受不同的聲音嗎?這樣 Ban 人不是很傲慢的行為嗎?」

當然,如果有人指出了影片或文章的事實錯誤,例如說數據算錯了或者引用了錯誤的資訊,你絕對應該感謝他們的留言並且做修正。

但是,當涉及到個人價值觀、生活哲學的差異時,情況就不一樣了。這些事情常常都沒有對錯之分,只有不同的觀點和立場。你的頻道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分享和推廣你的獨特觀點。

如果是理性、有禮貌、有建設性或有洞見的不同意見的留言,當然可以留下。但你沒有義務把自己辛苦打造的平台變成一個辯論場,或是任由他人宣傳跟你相反理念的免費看板。那些鍵盤戰士們,如果想傳播自己的理念,就應該付出相對應的努力,建立自己的觀眾群啊!

所以,想 Ban 就盡情 Ban 吧!

不要有罪惡感。

你的頻道就是你經營的高級私人俱樂部,你全權決定誰得以受到邀請。偶爾會需要把鬧事的客人請出去也是很正常的吧?

樂觀測驗

·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JR 的推坑下做了 Martin Seligman 設計的「樂觀測驗」。它是一個有 48 個問題的、可以算是心理測驗的東西吧,可以得知你這個人在各種情況下的樂觀、悲觀程度,以及你容不容易從逆境中站起來之類的。

題目大概長得像是以下這樣子。它會給你一個情境,然後你選擇這個情境如果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原因是什麼。例如:

你忘記了伴侶(男朋友的/女朋友的)生日,因為

A. 我記性不好,常常會忘記生日。

B. 我當時因為其他事情太過忙碌而忽略了。

重點是,要選出情況在自己身上發生時「最可能」的原因;而不是「你希望」的原因或「其他人比較認可」的原因。

有興趣的話,你可以到這個網站看到所有的題目;另一個網站也有 PDF 版本;或者搜尋「Martin Seligman Learned Optimism Test」,也不難找到其他的來源。

據說,如果你對這個測驗的原理了解太多,做這個測驗就會不準了。如果你想要自己測驗,請先不要往下閱讀,先去測過再回來。

為了避免太暴雷,我也不會說明這個測驗的計分方式和細節,以下直接分享一下我的結果和想法。

我的結果

這個測驗會告訴你,你在遇到好事和壞事時,對於這些事件的「持續性、廣泛性和個人化」的想法:

  • 持續性(Permanence):你遇到好事或壞事時,覺得這個會一直持續下去嗎?
  • 廣泛性(Pervasiveness):在生活的某個面向遇到好事或壞事時,會覺得它會影響到生活的其他面向嗎?
  • 個人化(Personalized):遇到好事或壞事時,你覺得這個跟你個人的行為有關嗎?

我的結果如下:

持續性廣泛性個人化整體
壞事稍微樂觀一般稍微樂觀一般
好事稍微悲觀稍微悲觀非常悲觀非常悲觀

總體來說,我在遇到壞事的時候還算滿樂觀的。也就是說,我通常會覺得:

  • 壞事都會過去,不會持續太久。
  • 一個地方的壞事,不會太影響另外的地方。
  • 遇到壞事不是我的錯,只是我運氣不好。

但反過來說,同樣的想法也代表我在遇到好事的時候會偏向悲觀。也就是說,我經常會覺得:

  • 好事也會過去,不會持續太久。
  • 一個地方的好事,也並不代表它會擴散到其他地方。
  • 遇到好事也不是因為我很厲害,是因為我運氣好。

一些想法

我覺得這個測驗很準,很精確地反應出了我目前看待事情的態度。

測驗顯示我在遇到壞事的時候算是樂觀。畢竟我活到現在遇到過的壞事還真不少,例如離婚啦、存款歸零啦、身體出嚴重狀況等等;但我都是抱持一個「現在這個狀態就是最好的結果」的心態,到後來各種事情也都解決了。

而且我覺得「不要一直認為是自己的錯」真的是一個過得快樂的重要秘訣,例如:

  • 別人對我生氣了;是他的情緒問題,不是我的錯。
  • 演出沒有表現好;是我當時剛好狀況不好,我已經盡心準備了,不是我的錯。
  • YouTube 頻道有酸民留言(我寫這篇文章的前半小時就有一篇);你對我有什麼意見干我 P 事。別想在我頻道的留言區宣傳你愚蠢的想法。(看我 Ban Ban Ban

當然以上的想法要有限度啦,不然就會變成一個扭曲事實和自大的人。(雖然我覺得那些很成功的人,多少都具備一些扭曲事實的能力)

我自己認為,用來平衡以上這一點,讓自己不至於變得太自大的方法,就是以同樣的想法來看待遇到好事的情況。例如:

  • 減肥成功了;但這不會是永久的,如果我鬆懈、開始讓壞習慣回來,體重很快就會反彈。
  • 創作得了獎;是我這個作品剛好符合評審的胃口,不代表我比其他的作曲家厲害。
  • YouTube 頻道有留言讚美我;我知道我沒有那麼好,他們只是沒有看到我的其他缺點。

另外,我同時也認為對好事稍微悲觀,或避免因為好事而陷入得意忘形的狀態,是一個避免大壞事發生的秘訣。你看看電影裡面都是這樣演的啊,每次有角色經歷了一連串的好運或成功,然後開始驕傲和過度樂觀的時候,接下來往往就是要被發便當的時候了。

你覺得呢?

我這樣對好事悲觀的想法是好的嗎?我需要去改變這個嗎?你的測驗結果是如何呢?

歡迎寫信給我(wiwi.blog@fastmail.com)分享;或者更好的方式是,寫一篇 blog 放在自己的網站(而不只是社群媒體)上跟大家分享!

最後謝謝 JR 陪我跟檸檬卷度過充實的一天!

真實生活與社群媒體

·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聽了 The Diary Of A CEO Podcast 的 Andrew Huberman 的訪談(YouTube 連結)。

Huberman 聊到關於社群媒體的時候,我覺得他的建議相當有道理,所以在這邊筆記一下。以下引言部份都是來自 Huberman。

I think that one has to ask: where is my attention in neural real estate best devoted? I think about this every day. We are living in a war of attention. I wake up in the morning and I can be a consumer or a creator. If I reach for my phone, I'm a consumer. If I go to my journal, I'm a creator.

我認為一個人必須問自己:我的注意力該如何分配最好?我每天都在思考這個問題。我們生活在一個「注意力戰爭」的時代。每天早晨醒來,我可以選擇成為一個消費者或是創作者。如果我伸手拿起手機,我就是個消費者。如果我拿起日記本,我就是個創作者。

我在 Seth Godin 的 Blog 上,也看過他做過「每天先創作、後消費」的建議,但我找不到那篇文章了。成功的人們,似乎都是這樣做的。(所以我今天起床運動完,先打開了筆電寫這篇文章 XD)

My advice to anyone who wants to be successful in any domain is to do things away from where you broadcast and then take it to that broadcast. Take your real life to Instagram and be very cautious about taking Instagram to your real life. Does that make sense?

對於想在任何領域取得成功的人,我的建議是:先在「遠離社群媒體的地方」做事,然後再把成果帶到平台上。換句話說,把你的真實生活帶到 Instagram 上,而不是把 Instagram 帶入你的真實生活。我這樣說有道理嗎?

一些「把 Instagram 帶入真實生活」的負面例子:

  • 選擇一家餐廳不是因為食物好吃,而是因為「很好拍」。
  • 去了現場演唱會,但從頭到尾透過手機螢幕看表演。
  • 刻意安排或粉飾自己的日常生活,只為了拍一張「隨手」的自拍。
  • 覺得自己的生活不像其他的人貼文那樣精彩而感到沮喪。
  • 覺得 IG 上別人的女生都比自己正。(如果你是女性讀者,我可以跟你說真的沒有!我看過的其中一些「IG 正妹」,其實本人就……不是長得像 IG 上面那樣。)

If you look at successful people, they're doing things away from the platforms and putting them on the platforms. So I have to be very careful.

如果你觀察成功人士,你會發現他們都是在平台之外做事,然後再把成果放到平台上。所以我(使用社群媒體時)要非常小心。

Seth Godin 在 2011 年就寫過,創作者與消費者的人數比例,正在急速的拉近之中。

  • 電視時代:也許在精華時段,1 個頻道會有 1,000,000 個觀眾。
  • 雜誌時代:也許 1 本有名的雜誌會有 100,000 個讀者。
  • 第四台時代:各種更小眾主題的節目,1 個創作者也許可以有 10,000 個觀眾。
  • YouTube、Blog、Podcast:也許 1 個一般的創作者,可以有 1,000 個觀眾。
  • 社群媒體:這個比例也許是 1:100 或甚至更小!

當大家都在寫「我的生活好棒喔、我用的東西好好喔、我又去哪裡玩了」的文的時候,其實沒有人在認真看這些貼文;因為你的「目標觀眾」其實也都在煩惱如何讓別人看到他們的貼文。

所以解方還是要回到 Huberman 的建議:「先在真實生活中做出對他人有貢獻的事情,然後才利用網路平台放大它。」

(我的新 YouTube 影片上線了,是關於掌握自己的創作工具的話題。如果你覺得這部影片會對人類有一點點貢獻,希望你可以去看看,幫助演算法放大它。謝謝!)

你以為你在看電視?

·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智慧的智慧電視,就是……

把 Linux 電腦用 HDMI 接上去,然後永遠別讓你的電視連上網路!

我可以在這台電視上裝任何軟體、使用 Brave 瀏覽器、不需要忍受爛到爆的 YouTube App(請試試看 FreeTube,稍後再感謝我)、要玩遊戲或模擬器也沒問題。我甚至可以在電視上打這篇文章,然後上傳到我的網頁主機!

(我家客廳的 Samsung 42 吋電視,連接著一台 Linux 電腦,用無線鍵盤操控。)

LG 的電視廣告

最近 LG 偷偷地(只對廣告商、而沒對消費者)宣佈,他們打算要在智慧電視的螢幕保護程式上顯示廣告了。

“In the past, a screensaver ad might have indicated that viewers had left the room, but today’s viewing habits are markedly different," he said. "Now, 93 percent of viewers multitask while watching TV, engaging in activities like messaging, shopping, browsing social media, or playing games on their phones."

「過去,螢幕保護程式上的廣告可能意味著觀眾已經離開了房間,但如今的觀看習慣明顯不同了,」他說。「現在,93% 的觀眾在看電視時會同時進行多項工作,比如發訊息、購物、滑社群媒體或在手機上玩遊戲。」

意思就是,LG 認為,以前當電視進入螢幕保護程式的時候,使用者多半已經離開了;但現在我們可能只是坐在附近滑手機而已,這是多麼絕佳的投放廣告的機會呀!

... Innovation Labs is seeking to "push the boundaries" of smart-TV advertising and drive "next-generation advertising," including interactive ads, on smart TVs.

(LG 的)創新實驗室正在尋求「突破界限」,推動智慧電視廣告的「下一代廣告」,包括在智慧電視上投放互動廣告。

聽起來就覺得很可怕,LG 的廣告「創新」實驗室想要「突破界限」,讓智慧電視的廣告達到「下一個境界」!所以接下來會怎麼樣?像是 Persona 4 一樣讓你掉到電視裡面嗎?

你以為你在看電視?是電視在看你!

這篇文章,是在講智慧電視裡的 ACR(Automatic Content Recognition,自動內容辨識)技術,簡單地說,就是電視可以知道你正在看什麼的意思。

文章中的研究發現,在看電視的過程中,LG 和 Samsung 的電視都會偷偷回傳資訊。LG 的話是傳給「eu-acrX.alphonso.tv」這個網址(其中 X 是一個定期變化的任意數字);Samsung 則是傳給「acr-eu-prd.samsungcloud.tv、acr0.samsungcloudsolution.com、log-config.samsungacr.com、log-ingestion-eu.samsungacr.com」。

文章還提到,Samsung 的官方文件說他們的 ACR 每 0.5 秒就會捕捉畫面一次。而且不管你是正在用電視內建的 App,還是用 HDMI 外接訊號播放都一樣,你的電視都在看著你!

你應該 care 這個

每次我講這種事情的時候,一定會有很多人覺得:「啊又沒差,反正我的電視很方便、很漂亮啊!保護隱私、用 Linux 什麼的,麻煩得要死,我才沒時間。」

老實說,你想要怎麼用你自己的設備,真的是你的自由;我又不是你媽,也管不到你。

但~是~!

就是因為太多人都不 care、不去抱怨、發聲,這些科技廠商才會覺得可以繼續這樣胡搞下去啊!你的不在乎,最終會變成我們所有人的惡夢,所以還是影響到了我。

想像一下,有一天你收到保險公司的來信:「親愛的客戶,根據您最近頻繁收看癌症相關節目的數據,我們不得不懷疑您的健康狀況可能出現了變化。因此,我們決定調高您的保險費率。」——當這樣的事發生時,別說 Wiwi 沒有警告過你!

我常常覺得寫這種文章,就像是在一鍋已經快煮滾的水旁邊大喊「裡面的青蛙們,快跳出來啊!」;但泡在裡面的青蛙們卻懶洋洋地回答:「很舒服阿,你在緊張什麼?」。雖然覺得無力改變,我還是要寫這篇貼文,盡我的一小份心力,希望能夠叫醒一些人囉!

所以不要再袖手旁觀了,現在就開始反抗吧!把你家智慧電視的網路線(或 Wifi)拔掉,把偷窺狂趕出我們的客廳!

計程車短片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昨晚搭計程車,司機的方向盤左右兩側各架了一支手機:右邊的手機顯示著 Google Maps,左邊的是一個短影音平台。

老實說光看使用者介面,我看不出是哪一個平台,但好像不是 Instagram?裡面顯示的大部分的短片都上了簡體中文字幕。

整個車程中,那個短影音平台就是一直播放著,每當司機停下來等紅燈時就會滑它。

身為一個不用短影音平台的人(連 YouTube Shorts 我都用瀏覽器外掛擋掉),觀察別人使用短影音平台真的很有趣

因為它出現的東西真的是超級隨機:

  • 一下是狗的影片
  • 接著是一個女的在吃冰淇淋,然後拿給旁邊的人吃一口
  • 然後突然變成很像民視鄉土劇的畫面

在一個 60 秒的紅燈時間當中,司機大概每隔 2~3 秒就會往上滑到一個新的影片。那種感覺就好像是你在一大堆物品當中找東西一樣:「嗯我看看……不是這個、不是這個、不是這個……(丟)」唯一的區別是,你其實也不知道你在找什麼

我發現,只要滑到疑似是鄉土劇的內容,司機就會停在那個影片久一點,也許 20~30 秒。可是在 30 秒間,劇情也不能推進多少阿!主角皺個眉頭,講兩句台詞就沒了吧?!

綠燈亮起,司機又必須要把注意力切換回開車模式。而且他開得還滿快的,讓我不禁有點擔心他的專心能力 O 不 OK。

其實我不太知道這篇貼文我有什麼結論,我只是想到:

  • 司機結束這趟旅程後,他會記得他剛剛看過什麼嗎?
  • 對短影片的創作者來說,觀眾欣賞他的作品時,都是呈現訊息爆炸、快速切換的狀態。辛苦花時間製作的片真的有被好好觀看嗎?有被記得嗎?想傳達的訊息在觀眾心中有留下痕跡嗎?
  • 在短影片讓人沈迷的高觀看數字背後,有多少播放次數只是成為了紅綠燈之間漫不經心的填充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