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停水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昨晚,我家樓下的抽水馬達壞了,導致整棟樓停水。

泡泡危機

更酷的是,它壞掉的時間點是檸檬卷洗澡洗到一半、頭上泡沫比雲朵還多的時候。(抱歉,我無法把精彩畫面分享到這裡來)

還好,在疫情期間,我曾經對 Prepper(末日準備者)相關的內容相當著迷;那時我甚至訂做了一個貨架,開始在家裡囤積各種物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水」。

我在家裡的貨架上大概儲了 70~80 公升的水吧(這只是洗滌、清潔用水,我們另外還有不少瓶裝礦泉水);如果省著用的話,我跟老婆兩個人應該撐個三到五天是沒問題的。

雖然這些水已經放了可能半年到一年,而且是冷的,但加上熱水壺裡的一點點熱水來提昇溫度,總算是讓檸檬卷順利洗完了她的澡。至於我自己的話,因為現在本來就很習慣洗冷水澡了,所以完全不覺得困擾

這讓我意識到:Prepper 們的那些看似瘋狂、甚至有些人覺得是窮緊張的準備,在關鍵時刻是真的能救命的。或者,至少能救你免於頂著一頭泡沫跑出門找救兵的尷尬處境。我超級感謝以前儲水的自己!

水跟食物最重要

說到 Prepper,如果你也想開始在家裡準備一些緊急物資,我建議可以從水和食物開始;因為大部分的緊急情況下,最重要的還是水跟食物。

想像這個情境:此時此刻你看到報導,全台北各處突然出現了致死率超高的傳染性病毒,在有進一步消息前,出門會超級危險。沒有 7-11、Uber Eats,也沒有任何商店營運、沒人敢出門時,你在家裡可以撐多久?

YouTube 上有些超誇張的 Prepper,甚至準備到可以吃 8 年的食物(雖然我覺得連續吃 8 年的罐頭可能比病毒還可怕就是了);不過,我覺得所有人至少都應該做到 72 小時的準備。也就是說,不管在任何時候,因為任何原因你不能出門了,家中應該都要有足夠所有人生活 72 小時的物資。

然後慢慢地,你可以嘗試把準備的時間拉長到 1~2 週。如果家中永遠都有兩週的食物跟水,在絕大部分的情況下,應該都足夠讓你撐到救援來到,而不會淪落到得要吃「奇妙的東西」充飢的地步。

開始 Prep 吧!

總之,只需要一點點的準備,就可以讓你在緊急情況下更從容。

說不定下次停水時,你就用你的儲水桶,即時解救了鄰居正妹頭上的泡泡危機。一年後,當你們在婚禮上交換誓言時,她會說:「我愛上的不只是你的儲水桶,更是你為未來著想的心!」

限動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有沒有想過,在 Instagram 或是其他社群媒體平台上,為什麼要有「限動」這個功能?

根據 Instagram 的官方說法

(請用官腔、快樂且興奮的語氣閱讀以下文字。)

Stories allow you to share everyday moments and grow closer to the people and interests you care about through photos and videos that disappear after 24 hours.

Stories(在台灣常被稱為「限時動態」、「限動」)讓你能夠分享日常時刻,並通過 24 小時後消失的照片和影片,與你在意的人和感興趣的事物更加親近。

等等,讓我們仔細再讀一遍。所以你的意思是說,我拍了一段超級可愛的貓咪影片,24 小時之後它就消失了,然後這可以讓我跟朋友們的感情更好?這是什麼神邏輯?

官方的說法當然是在 Bulls@#t。現在讓我偷偷告訴你限動存在的真正原因:

  1. 讓想要得知你的消息的人害怕錯過(FOMO),迫使他們至少每 24 小時都得點開一次 app。
  2. 藉由讓你查詢「誰看過你的限動」的功能,讓你去質問朋友:「欸你怎麼沒看我的限動?」,讓他們心生愧疚,乖乖打開 app。

其實這跟課金手遊的「每日登入獎勵」沒什麼差別;玩家們就是這麼單純,每天只要給他們幾個閃閃發光的虛擬金幣💰和愛心💖,他們就會乖乖上線了。

現在換個角度想,作為一個想要「認真經營社群」的創作者,有些人甚至會為了一則 30 秒限動,花上整整一小時精心策劃、化妝、拍攝、剪輯……然後這些心血在 24 小時之後就要消失1?這到底是在幹嘛

你沒注意到 Mark Zuckerberg 看著這麼多免費的自願打工仔一直幫他的平台源源不斷地製作內容,幫助他黏住更多用戶,讓他的銀行戶頭越來越飽滿,笑容都藏不住了嗎?

💡 貼心小秘訣:與其讓你的作品只活 24 小時,不如建立自己的獨立網站(真的一點也不難),讓你的創意流傳 24 年、240 年,甚至 2,400 年2!也許 2,400 年後的考古學家會把你的貓咪影片視為 21 世紀人類珍貴的歷史遺跡呢!

(在這裡,你可以一鍵到達我早在 2008 年的貼文,但如果換作是在社群媒體上……就慢慢往下捲吧!)

Footnotes

  1. 我知道你可以設定讓某些 Stories 留存超過 24 小時,或者是使用不會 24 小時自動刪除的 Reels 功能;但這不影響本篇貼文的論點。

  2. 如果你的後代有好好備份檔案的話。

不戴耳機跑步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幾天我做了一個小小的實驗:晨跑時不戴耳機。

一開始我還滿擔心跑步時不聽音樂或 Podcast 會很無聊,但意外地其實還好。不聽耳機的時候,其實還是有很多東西可以去注意、去娛樂自己的,例如:

  • 聽自己的腳步聲
  • 注意呼吸的節奏
  • 控制步伐的速度和高度、以及腳掌接觸地板的點
  • 感受自己正在用哪一塊肌肉出力
  • 觀察周圍的人和景物
  • 思考下一篇 blog post 可以寫什麼

這個小小的改變讓我意識到,我的生活中好像有一些不太必要的「依賴」?我的「跑步就是要聽音樂╱Podcast」的習慣,跟有些人覺得「思考時一定要抽一根煙」好像沒有什麼不一樣?

當然,聽音樂或 Podcast 不是什麼壞事。但如果我跑步時一定需要聽些什麼才覺得舒服,這是不是也算一種成癮呢?

理想的狀態應該是,即使某天忘記帶耳機或手錶沒電,我依然能夠愉快、舒服地跑步;這樣的話,我的生活好像就變得更自由了一點點。

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有小小的「耳機」,可以嘗試拿下來呢:

  • 去一個地方之前,先把地址和路線記在頭腦裡;所以就算沒有電子地圖導航也可以到達目的地。
  • 吃火鍋的時候,品嚐食物的原味;所以就算不加醬也可以吃得很開心。
  • 開始習慣使用 Ardour;所以在任何電腦、任何作業系統我都能完成高品質的音樂作品。
  • 習慣洗冷水澡;所以就算是停水或停電時也能愉快地洗澡。
  • 練習「心靜自然涼」;所以就算不開冷氣……欸這個還是算了,我無法。 🫠

(你有沒有自己的「耳機」想要拿下來?歡迎來信 wiwi.blog@fastmail.com 跟我分享。)

腦粉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想要支持你最喜愛的品牌嗎?小心別成為「腦粉」——這可能會毀掉它(還有你自己)。

不要告白啊!

一個年輕男生常常犯的錯誤:對自己喜歡的女生告白。男生「告白」這件事,通常都不會得到想要的結果。

這個道理很簡單,因為你一旦跟女生告白,對方就確定你的心意、覺得自己把你吃死死了。這時對女生來說,她就可以把你「放在那邊」就好,根本不需要花額外的努力去爭取你,反正你就在那邊癡癡地等、不會跑掉;她可以先把注意力轉向到其他她還沒得到的男人身上,反正就算她吸引別的男人失敗了,還有你在這裡等她。

一個產品用戶跟品牌的關係其實也像這樣。當你成為某個品牌的腦粉,這個品牌就會覺得:「這個蠢蛋已經被我們綁得死死的了,不管我們的產品多爛,他都會買單。」

(想想看,你使用 Windows 作業系統和 Gmail,是因為它們真的很好用,還是因為離開它們很麻煩?YouTube 呢?Instagram 呢?)

站在公司的角度想想,如果你是老闆,你會把心思花在哪些顧客身上?是那些不管你出什麼產品都會買單的死忠腦粉?還是那些還沒被「收服」的潛在客戶?當然是後者呀,想辦法賣出更多產品,綁架更多用戶,股價才能成長呀!

至於那些腦粉?「放在那邊」就可以了。

腦粉最容易被壓榨

更有趣的是,當上述的公司產品變爛、價格調高、限制更多,明顯就在壓榨這些腦粉時,腦粉們甚至還會挺身為公司辯護:

  • 蘋果推出新的 iPhone,功能跟上一代差不多,價格卻更高;腦粉們說你不懂 Apple Intelligence 是多革命性的改變。
  • Google 的搜尋結果越來越爛;腦粉說這是因為網路上的內容越來越多,而且你不懂如何正確地使用搜尋引擎。
  • 社群媒體平台們被指控影響心理健康;腦粉們馬上就可以提出「科學」的證據來說明這是使用者的問題,不是平台的問題。
  • YouTube Premium 又漲價、廣告越來越多、創作者政策頻繁變更、音樂版權問題遲遲未解決;腦粉們也只能搬出這句話:「啊它就是最大的平台啊,不然你還能去哪裡看影片?」

也許一些腦粉們也有意識到他們喜愛的品牌存在問題,但因為依賴性或習慣,也還是只能選擇為之辯護。畢竟,如果我死忠支持的品牌真的這麼爛,那我不就真的是個腦粉了嗎?

沒人願意承認自己是腦粉,所以腦粉們會生出一大堆理由來合理化自己的選擇。

談判籌碼

如果我們真的希望一個產品變好,更好的作法是用高標準要求它,並且用「隨時能夠離開它」的能力當作談判籌碼;這不但能夠促進產品的進步,也是唯一能讓品牌將我們視為「用戶」而非「韭菜」的方式。

(感謝你願意來這個小小的獨立網站讀文章!希望你也可以考慮成為這個部落格的腦粉。)

.io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去過一些網址是 .io 結尾的網站嗎?像是:

io 是什麼意思?其實不是電腦愛好者最喜歡的 input/output,也不是什麼高科技的縮寫,而是……

印度洋」(Indian Ocean)的縮寫!

這個 .io 的網域名稱其實是屬於查戈斯群島(Chagos Islands)的國家代碼(只有 3,000 個居民!),而查戈斯群島長期以來都是由英國管轄的海外領地。

不過,最近英國宣布要將查戈斯群島的主權歸還給模里西斯(Mauritius)。這個政治決定竟然會影響到我們的網路世界!

根據網際網路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ICANN)和網際網路號碼分配局(IANA)的規定,國家代碼網域名稱的分配是依照 ISO 3166-1 alpha-2 的標準進行的。1

當一個國家或地區不再存在,或者從這個標準中被移除時,其對應的網域名稱就必須被移除。而且,這個移除過程是有明確時間表的:

  • 預設情況下是 5 年後會被移除;
  • 管理者可以申請延期,但最多只能再延長 5 年。

所以 .io 的網址最多只剩下 10 年的壽命。

我之前架的連結分享網站「好連點我」網址是 NiceLink.me,這個 .me 是什麼意思呢?當然不是指英文的「我」,而是黑山共和國(Montenegro,我剛好今年去過)的國家代碼!

.io 的消失提醒了我們,看似自由的網路世界,其實還是很受到政治的影響的。許多公司喜歡使用這些酷炫的國家代碼網址,像是 .tv、.me、.io 等等,但這樣做也是把自己暴露在地緣政治變化的風險之中。

會不會有哪一天,某個敵對的國家對網路管理組織施加壓力,導致我們的 .tw 被迫取消呢?畢竟根據某些人的想法,台灣不是一個國家,怎麼可以有「國家代碼」呢?

(還好我目前的網站沒有任何是 .tw 結尾的,你搞不到我 🤣)

Footnotes

  1. ISO 3166-1 alpha-2 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制定的國家代碼,使用兩個字母來代表世界上的國家和地區。例如,台灣的代碼是 TW,日本是 JP 等等。

換來換去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發現一個有趣的「任務切換」(task switching)測試:

https://www.psytoolkit.org/experiment-library/experiment_multitasking.html

它的玩法很簡單,就是畫面上會出現一些圖形:

  • 圖形的外框可能是菱形或正方形,而圖形的內部可能有兩個點或三個點。
  • 當圖形出現在畫面上半部時,你要判斷它的「形狀」,菱形按 b、正方形按 n;不要理會中間的點。
  • 當圖形出現在畫面下半部時,你要判斷它的「點數」,兩點按 b、三點按 n;不要理會形狀。

它會先讓你練習一些題目,才開始正式測試。

我的測試結果是,當我連續只做一種工作,也就是連續只判斷形狀或點數時,我通常可以在 0.4 秒左右就回答出來;但如果把兩種工作混合的話,我的效率幾乎減半,平均每題需要 0.8 秒才能回答,而且錯誤率高了不少。

我推薦你也自己去體驗一下這個測試,感受一下任務切換對你的影響。

這個測試想要告訴我們的應該是,人類的大腦真的不適合多工和頻繁切換;如果想要效率高的話,就一次專心只做一件事吧:

  • 想要認真工作時,移動到一個不會有人一直突然叫你的地方
  • 把所有會跳通知的手機 App 關掉(或更好的方式:移除 Google Play Services)
  • LINE 或 E-mail 一天看個 2~3 次就好了,不要一有新的訊息進來就馬上讀

(而且我發現自己隨著年齡的增長,多工能力變得越來越低,被打斷之後的恢復時間也更長。這也是我為什麼越來越在意「專心」的原因。)

爬蟲?

·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一大堆來自中國的 IP 位址一直來爬我的 NiceChord.com 是怎樣?幾天沒看網站記錄就給我爬了快兩百萬次!

(但最近也沒特別感到 NiceChord.com 的主機變慢就是了)

只好把整片 IP 區域擋掉了,阿就一個小小的靜態網站有什麼好爬的,不懂耶。

你掃得出來嗎?

·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QR Code 的設計守則之一:要有足夠的顏色對比。

把 QR Code 印得像以下這樣子,然後怪顧客的手機掃不出來,不是一個很酷的行為。

3 分鐘的 Shorts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大新聞!YouTube 宣佈從 10 月 15 號起,把短影片時間上限從 1 分鐘調至 3 分鐘!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呢,以下是我的預測劇本:

  1. 為了鼓勵大家使用新功能,YouTube 把短影片的觸及率調至歷史新高。
  2. 在短影片的使用者界面中,缺乏搜尋欄及側邊欄的設計,削弱了使用者主動選擇觀看內容的習慣。
  3. 「訂閱」完全無效化,創作者與觀眾的連結全靠演算法維持
  4. 傳統橫向長影片的觀看數字降到歷史新低
  5. 因為長影片的觀看下降,而短影片的廣告置入效果也不好廠商大幅減少對個別 YouTube 創作者的宣傳預算。
  6. 廣告商將原本要給創作者的預算,轉投向 YouTube Shorts 平台本身的插入式廣告
  7. YouTube 修訂 Shorts 的分潤制度,短影片創作者只能分到塞牙縫的錢1
  8. 更多 YouTuber 製作更多的 Shorts,試圖利用它來挽救頻道的長影片收視率,但效果有限。
  9. 許多中、大型 YouTuber 因為接不到商案、廣告分潤收入又不足,經營不下去,宣佈解散團隊、停更。
  10. 越來越多創作者,開始同時在其他平台上傳影片,並製作其他形式的內容,像是 Podcast 和圖文網站。
  11. 競爭對手如 TikTok 和 Instagram,趁機推出長影片功能與更優渥的分潤方案,吸引原 YouTube 用戶和創作者。
  12. YouTube 的獨特性和競爭優勢日漸消失,淪為眾多短影片平台中的一員。
  13. 因為持續虧損,Google 開始削減 YouTube 的營運成本,導致平台功能進步緩慢、穩定性下降。
  14. YouTube 的活躍用戶數量出現前所未有的大幅下滑
  15. Google 宣佈關閉 YouTube,將核心功能整合到 Google 的其他服務中。

就像我在之前這篇貼文說的,不要覺得大船就不會沉,連千萬訂閱的大頻道都在超前部屬準備逃跑了,你搶好救生艇了嗎?

Footnotes

  1. 根據這個來源,YouTube Shorts 每 1,000 觀看創作者只可分到 $0.01 ~ $0.06 美金,遠低於長影片的 $1.25 ~ $2.5 美金。在其他來源也可以看到類似數據

「粉絲時代」的終結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Patreon 的 CEO,Jack Conte 最近在 SXSW 的演講(YouTube 連結)超級值得一看。

我尤其推薦給那些在社群媒體時代以後才開始用網路(也就是大約 20 歲以下)的讀者,你們真的很需要了解一下網路在你們出生前是怎麼樣子的

這個演講的主題是 Death of the Follower & the Future of Creativity on the Web(粉絲時代的終結,以及網路創作的未來);Conte 幫我們從頭複習了一次從 Web 1.0 開始,我們是怎麼走到現在的,回顧了網路創作者與觀眾關係的演變過程。

他認為,網路內容的分發模式,從追蹤為主變成了演算法推薦為主,是一個很糟糕的趨勢:

(以下所有引言都是來自 Jack Conte。)

The follow is not some handy feature of a social network. The follow is foundational architecture for human creativity and organization.

追蹤功能不只是社群網路的一個方便功能而已。「追蹤」是人類創意和組織的基礎架構。

我們會「追蹤」某個創作者、成為粉絲,是因為我們喜歡該作者的作品、認同他們的美學和價值觀。透過追蹤,我們可以控管進入自己大腦的內容,而創作者也可以針對他的粉絲們創作作品。

但以演算法為主的網路平台,正在拆散這層關係: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Web 2.0, my followers might not necessarily see my posts and the idea of a subscription started to break down.

從 Web 2.0 以來,第一次出現了「我的追蹤者不一定能看到我的貼文」的情況。訂閱的概念開始瓦解。

平台藉由算法來控制群眾的思想,而創作者如果不迎合算法就可能被遺忘。這直接影響了創作的自由。

So instead of thinking, what do I want to make? What lights me up? What is the output that I want to create as an artist? What will my fans love? Instead of thinking about those questions, now in the back of my mind, I'm thinking what will the ranking algorithm favor and that subconsciously or consciously changes my creative output to achieve the platform's goals, not my goals as a creator.

所以,我不再思考「我想做什麼?什麼能讓我興奮?作為一個藝術家,我想創作什麼樣的作品?我的粉絲們會喜歡什麼?」;現在,我滿腦子裡想的只有「演算法會喜歡什麼?」。這有意無意地改變了我的創作輸出,讓我的創作不再是為了實現自己作為創作者的目標,而是為了實現平台的目標。

別忘記演算法是為平台服務的;它只關心平台可以賺多少錢,才不會在意觀眾和創作者的利益。

我們還來得及反擊!不管你是觀眾還是創作者,想要拯救網路的話,也許試試看這篇貼文裡面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