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格式的自由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習慣了在自己的 blog 上寫文章(以及閱讀自己的文章)之後,看到其他地方(例如 FB、IG、X、Threads)上的貼文,真的覺得很不對勁啊!

這是一個段落標題

那些地方的文章,完全不能做格式設定。例如:

「引用別人的話時,無法清楚地表達這是引言。」

–– 我說的

  • 想要強調重點時不能用粗體斜體,更別說是粗斜體了。
  • 請要列舉時不能用清單,
    • 更別說是
      1. 層層分明的
      2. 能表達複雜概念的
      3. 巢狀清單了。

在社群媒體上,你也不能在內文中加入超連結,讓你的文章彼此串連、相互補充。在自己的 blog 上,一篇新文章可以為十六年前的舊文章帶來新價值;但在社群媒體上,文章永遠只能是寂寞的個體

你甚至不能隨心所欲地在內文中插入一個西瓜做的高音譜號:

想寫長文?抱歉,你只能把文章拆成好幾則貼文,或是把剩下的內容全擠進留言區。你的文章會被其他人的回應、無關的貼文和數不清的廣告淹沒。讀者永遠無法專心沉浸在你的文章裡。

這是另一個段落標題,羨慕吧!

人們好像漸漸忘記良好的閱讀體驗應該是如何的了。就像你現在正在讀的這篇文章,可以好好地排版、分段、加入子標題,該強調的地方就強調,想加圖就加圖,周圍不會被各種干擾元素包圍,不是很棒嗎?

為什麼我們連「格式的自由」都要這樣輕易放棄了?我們不應該習慣這樣子啊!如果大家繼續都不 care,這個世界就會理所當然地朝這個方向沉淪下去了。

拜託,如果你在意這個世界、在意我們大家共同擁有的網際網路,現在就開始在自己的網站上寫文章吧!

(想寫這篇是因為今天檸檬卷轉貼了我的這篇文章到 Threads,但文章因為字數限制被拆成五段、格式全部不見、下面還出現了許多明明就完全不相關的「相關串文」。)

為什麼我想吃麥當勞

·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最近看了 Michael E. Gerber 寫的《The E-Myth Revisited》的中文翻譯版,裡面有一個故事讓我滿有啟發的。

(E-Myth 指的是「Entrepreneurial Myth」(創業的迷思)。誰想出來的糟糕書名啊?我還以為 E-Myth 跟 E-mail 有什麼關係咧!)

那個故事差不多是以下這樣:

作者去一家理髮店理髮。

第一次去的時候,作者得到了一個很滿意的髮型,而且設計師從頭到尾只用剪刀、沒用電剪。他們是幫作者先洗再剪,並告訴作者這樣比較好剪;過程中,助理還不斷地幫忙續杯咖啡。作者覺得體驗非常好,於是就預約了下一次服務。

第二次去的時候,一切都變了。設計師不再只是用剪刀,而是也有一半的時間使用電剪。他們不僅沒有幫作者洗頭,而且連提都沒提;助理有端一次咖啡過來,但就沒有再問要不要續杯了。不過,這次理出來的髮型一樣很完美。

第三次去的時候,這一次有洗頭,但是是剪完了頭髮才洗,洗完之後又做了最後的修剪,這一次設計師又只用了剪刀。這次作者完全沒有拿到咖啡,但設計師倒是有問他要不要來杯葡萄酒。作者還以為是助理當天休假了,沒想到助理是在忙著盤點存貨。

你有沒有曾經光顧到這樣的理髮店的經驗?我有耶(不是我現在常去的那家),我完全可以體會作者說的感受。

作者說,他在第三次去之後,心中就浮現了不要再去的想法。原因不是因為設計師剪得不好(事實上他手藝很好),也不是互動不舒服(設計師很健談),而是理髮的體驗毫無一致性!

為什麼我會想去麥當勞

這讓我聯想到為什麼我有時候會想要吃麥當勞。

絕對不是因為麥當勞有最好吃的漢堡和薯條(有太多其他的漢堡店比它強了),而是因為「我清楚知道麥當勞吃起來是什麼感覺」。在我吃之前,我就已經可以想像得到零卡可樂配上蛋捲冰淇淋是什麼味道,當我渴望這個味道時,自然就會選擇麥當勞。

反過來說,作者去的那個理髮店,雖然剪出來的結果不錯,但得到的體驗完全不可預測:

  • 你不知道設計師會用剪刀還是電剪;所以不管你喜歡設計師用電剪或不用,你都不知道它能不能滿足你。
  • 你不知道助理會不會倒咖啡給你;你甚至不知道主動要求一杯咖啡是否合宜。
  • 你甚至不知道頭會被先洗還是後洗;所以不管你喜歡哪一種,你都不確定能不能得到滿足。

身為顧客,會有一種「我無法控制我的需求可否被滿足」的焦慮感;光是這種感覺,就足以讓人不想再去那間店了。

創作者的兩難

那我自己呢?在我提供服務給別人時,我有足夠的一致性嗎?

  • 當我的觀眾看到一部新的好和弦影片時,那部影片看起來有他們原本想像的味道嗎?
  • 我在幫我鋼琴學生上課時,每一堂課都有滿足到學生的期待嗎?
  • 你會來讀這個 blog,想必也是因為這個 blog 有「會滿足你需求」的東西吧(不論那是什麼),我在這篇文章中有做到嗎?

但反過來說,不管是文字、音樂還是影片,都算是藝術類的創作,如果每一個續集都像是前一集一樣,只是換了點不重要的東西,這樣不會無聊嗎?要怎麼在「創作者想要嘗試新東西的欲望」跟「考慮觀眾期待一致性的欲望」中間做平衡呢?

核心價值

可能的答案是:選定一個「核心價值」,在那個價值上保持一致性,但其他部份可以嘗試創新。例如:

  • 麥當勞的漢堡口味、出餐速度和服務品質始終如一,但它偶爾還是會推出季節限定的奇怪口味的漢堡(通常我都不會買)。
  • 那麼,好和弦的核心價值也許是「用簡單易懂、具體、科學的語言,傳達對音樂人有用的知識」?

雖然說我寫文章、做影片時,的確是有一個我習慣的工作流程和我的偏好,所以每部片會有一定程度的同質性。但其實我也不太確定對於我的觀眾來說,究竟是哪一個點會讓他們想要看好和弦的文章和影片;是因為我講話的聲音、語速嗎?還是美術風格、字體選擇、剪輯步調、寫稿文筆或其他?也許觀眾們也沒有辦法非常清楚地說出來吧?!

(如果你有一些想法,歡迎寫信到 wiwi.blog@fastmail.com 跟我分享!不過我的回信可能不會很有一致性,可能無法滿足你的需求。 🤣)

太矮

·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收到一位年輕男性讀者的來信。他談到之前會因為身高的問題而缺乏自信(尤其是追求女生的時候),有時被朋友調侃個子小的時候也會很在意;但後來因為有健身、而且也再長高了一點點,所以就變得還好了。

所以這位「個子小」的男性讀者,當時身高到底是多少呢?169 公分。喂,明明就比我還高啊!

身為一個雖然「個子小」,但還是成功地追到了正妹、並且跟她結婚的前輩,我想分享一些我的想法。

其實別人沒那麼 care 你多高

我自己是從來都不會在意別人說我矮耶!而且在我的經驗當中,比較高的人也並沒有特別比我更受女生歡迎,或是在其他方面更成功。身高可能只是影響人生的上百個因素裡面的其中一個小因素而已。

回顧我自己之前追求女生的(不少)失敗經驗,真正是因為我「個子小」而失敗的案例幾乎是沒有。更常見的失敗原因是:找錯對象、操之過急、缺乏自信、沒安全感……等等。

最大的秘訣是,不要讓自己覺得矮是一件尷尬的事。因為一旦你自己感到不自在,整個行為舉止、談吐、身體語言就會變得奇怪,周圍的人就會察覺到你缺乏自信。

我覺得男生給人的印象,重點還是在談吐、行為和心理狀態。即使一個男生身高不高,但是說話邏輯清晰、反應敏捷、充滿自信,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別人很快就會忘記身高的問題。

訓練方法

一個實用的訓練方法:約一位跟你一樣高或比你更高的女性朋友出去玩。在相處過程中,練習不去想身高的問題,就是盡力讓兩個人開心就好,你會發現其實也沒有什麼困難的。

(事實上,身高高的女生更經常會感覺與她們接觸的男生缺乏自信;如果你以完全不在意身高的態度去面對她們,她們可能會更加覺得你是一個少見的、有魅力的好男生!)

身材高挑的女生也是女生;她們也會跟一般女生一樣,有自己的煩惱和不安全感。她們同樣需要男生給予情感上的安全感,這種安全感並不是光靠「男生長得比較高」就可以營造的。

在動漫或遊戲裡面,不是也常常會有人類男生跟非人類女生戀愛的劇情嗎?非人類女生常常都有強過人類男生數萬倍的體力和魔法,她們根本就不需要人類男生在戰鬥時「英雄救美」;她們愛上人類男生的原因,通常都是因為人類男生心理上的強大。這就是最好的證明,重點不在身高,而在於你能不能像主角一樣帥氣地說出「我會保護妳」這種讓人小鹿亂撞的台詞。

我的健身教練也是一個很高的女生(可能 170 公分多一點點),她提到她的老公跟她差不多高,她穿上高跟鞋甚至比先生更高。但在她眼中,最吸引她的是她先生展現出來的自信特質。

運用主場優勢

另一個重要的策略是運用「主場優勢」。選擇適合自己發揮的場合,避免把自己丟在不利的競爭環境中。

舉例來說,如果你身材不高,長得也不特別帥,也許就不要勉強自己去參加男模時尚走秀這類以外表取勝的活動。相反地,把自己放到能展現專長的領域,你的個人魅力才能有辦法得到充分發揮。

以你的身高為榮吧!

身高只是人眾多特質中的一個,而且你不管怎麼努力也無法改變它;所以不要擔心,只要在生活的其他地方,讓自己變得更有魅力就可以了!反正不管你的女友有多高,大家躺下來的時候都一樣高。(?)

(想要發問嗎?歡迎寫信到 wiwi.blog@fastmail.com!)

月姬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昨天把《月姬-A piece of blue glass moon-》玩完了,真的是一個很強很強的故事啊!

整個作品裡面有幻想、懸疑、戀愛、校園生活、戰鬥……還有大量可愛的女性角色,真的是什麼都有了。畫風和音樂我都很喜歡,可以感受到製作團隊真的有放「愛」在裡面,戰鬥場面大概是我看過的視覺小說當中最厲害的了吧。

劇本和文筆真的都很強。雖然內容是一個超級幻想、非現實的故事,有太多不合邏輯的地方,但並不是會讓人想吐嘈的那種。敘事方式很厲害,一直到最後一章的最後一分鐘,我都還沒辦法猜到劇情到底會怎麼結束。非常滿足!

(關於內容,我只能說它是一個關於吸血鬼的故事;想玩的話,不要在網路上看太多資料被暴雷,直接去玩就對了!)

它是限制級的,裡面「沒有」色色的場面,但有許多滿殘忍和血肉糢糊的畫面就是了,不一定每個人都能接受;我個人是覺得還好,如果你覺得《槍彈辯駁》裡面的殺人案場面不會太糟糕的話,那我覺得這部你應該沒問題。

這部《月姬-A piece of blue glass moon-》我個人真心大推!我玩完之後直接被 TYPE-MOON 工作室圈粉,馬上又了同一團隊的另一個作品《魔法使之夜》。迫不及待要開始啦!

(前陣子有玩的視覺小說還有《パラノマサイト FILE23 本所七不思議》,這部也是大大大推!另外還有任天堂的《Famicom偵探俱樂部 笑臉男EMIO》,這部劇本比較沒那麼強、中等推,但我覺得還是滿有娛樂性的。以上全部都有正體中文版。)

好鋼琴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近兩個月彈了好多不同的鋼琴。有自己的鋼琴、別人的鋼琴、練習場地的鋼琴、國家音樂廳的鋼琴、廠商提供試彈的鋼琴、拍攝場地的鋼琴……有真鋼琴也有數位鋼琴。

許多人在挑選鋼琴時,可能會關心類似以下的事情:

  • 價格的高低
  • 品牌的知名度
  • 年份的新舊
  • 琴鍵的輕重
  • 數位鋼琴的取樣品質
  • 音色庫容量有多少 GB
  • ……或者其他在規格表上看得到的東西

最近特別有感的體悟是:以上其實都沒有很重要。

判斷一台鋼琴(無論是真鋼琴、數位鋼琴或甚至軟體音源)好不好,真正重要的是當你坐在這台鋼琴前時的感受

  • 這台鋼琴讓你心情開心嗎?
  • 把手放在上面感覺舒服、讓你充滿自信嗎?
  • 開始彈奏後,這台琴讓你覺得自己彈得更好,還是更差了?
  • 這台琴讓你安心嗎?你相信它能夠執行出你心中的音樂嗎?
  • 你感覺是自己在努力配合這台琴,還是這台琴自然地配合著你的演奏?
  • 你覺得這台琴正在暗中扯你後腿,還是正在幫助你?
  • 聽著自己彈出的琴聲,連自己都覺得很享受嗎?
  • 這台琴讓你更想彈鋼琴嗎?

如果以上這些問題,你的回答有許多是負面的,那麼你就不該買這台琴。不論它「帳面上」看起來有多好。

樂器就是你在音樂上的伴侶。跟人類伴侶一樣,最正的、身材最好的、最有錢的那個通常不是最適合你的選擇;同樣地,選樂器的時候,也別太在意表面看得到的事情;一定要親自去跟它互動、溝通看看,才會找到能跟你靈魂合而為一的那一台。

想要做的事

·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我可以控制自己想要做的事嗎?人有沒有自由意志呢?

(暴雷:大概沒有)

Paul Graham 的這篇標題為 What You (Want to)* Want 的文章寫到了這個問題,我覺得很有趣。原文不會很長,英文還 OK 的話可以去讀一下原文;以下是一些筆記和我的想法分享。

他提到,他在九歲時就發現了這個衝突:

  1. 人不就是由一堆物質組成的嗎?
  2. 那世界上所有的物質,不是都會以「可預測的物理法則」運作嗎?
  3. 這不就代表,我的所有想法,都是這些物理法則決定的呢?
  4. 可是為什麼,在主觀的感覺上,我還是覺得自己可以控制自己想要做什麼事情呢?

How do you reconcile being a machine made of matter with the feeling that you're free to choose what you do?

(要怎麼解決「自己是由物質構成的機器」,與「我可以控制自己想做什麼」的矛盾呢?

控制想要「想要做的事」

為了解開這個謎題,我們可以從一個錯誤的假設開始,然後慢慢修正。第一個錯誤的假設是:

「我可以做我『想要做的事』,但是我不能控制我想要『想要做的事』。」

這個假設顯然是錯的。因為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成功地改變自己的慾望。例如:

  • 🚬 戒菸:有些抽菸的人雖然想要抽菸,但他們不想要自己「想要抽菸」,所以他們努力去改變這個「想要的事」,最後成功了。
  • 🥦 吃青菜:有些人不喜歡吃青菜,但他們想要自己「想要吃青菜」,於是努力讓自己去感受吃青菜的好處,最後成為了一個「想要吃青菜」的人。(我就是其中一個!我現在還滿愛吃青菜的。)

控制想要「想要『想要做的事』」

既然以上的假設是錯的,那我們就修正成第二個假設:

「我可以做我『想要做的事』,而且我也可以控制我想要『想要做的事』,但是我沒辦法改變我想要『想要〔想要做的事〕』。」

這個假設還是錯的,因為我們還是舉得出反例。例如:

  1. 一個人不喜歡聽古典音樂。
  2. 但因為社會好像認為聽古典音樂很好、是個有水準的事情,所以他想要「想要聽古典音樂」。
  3. 但經過了一陣子之後,他覺得還是不行,於是決定不要再想要「想要『想要聽古典音樂』」了。

雖然這個假設還是錯的,但是它已經離真相比較近了;因為會嘗試去改變自己想要「想要『想要做的事』」的人已經很少了。

控制想要「想要『想要〔……想要【想要做的事】〉〕』」

只要在句子中加入越多「想要」,能夠控制最後一個「想要」的人就越少。這就像是數學中的 0.9999999...,如果有無限多個「9」,它就會趨近於 1。

在實際生活中,以一般人的思考量來說,只要三到四個「想要」就已經超出我們的思考控制範圍了。所以,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你不能控制你想要做的事情。

You can do what you want, but there's some statement of the form "you can't (want to)* want what you want" that's true. Ultimately you get back to a want that you don't control.

(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事,但總有一個「你無法(想要)* 想要你所想要的」的陳述句是真實的。最後,還是會有一個你無法控制的慾望。)

註:這裡的「(想要)*」是一種科技宅男用語正規表達式的表示方法,表示「想要」可以重複任何次數。

我可以決定自己的命運嗎?

再舉一個簡單易懂的例子:假設今天我面前有「左邊」和「右邊」兩個按鈕,按下其中一個會中大獎,另一個什麼都沒有。我到底是自己在決定自己的命運,還是物理法則在決定?

  1. 假設我想要按左邊那個按鈕,我可以就按下去,因為那是我「想要按」的按鈕。
  2. 但是我可以這樣想:雖然我「想要按」左邊那個按鈕,但我可以控制我「想要『想要按』」左邊按鈕的慾望,而改去按右邊的按鈕。
  3. 但是我又想到:在上一步我想改去按右邊按鈕這件事,一定是這個宇宙的圈套;我是可以控制我「想要『想要〔想要按〕』」的按鈕的慾望的,所以我要去按左邊的按鈕!

這樣就變成無限迴圈了。如果一直疊加無限的「想要」在前面,以人腦有限的處理能力,一定會有最後一個「想要做的事」是沒有辦法控制的,也就是由物理法則決定的。

我可以控制自己不吃巧克力餅乾嗎?

我覺得 Paul Graham 的這個解釋法真的滿有趣的,而且邏輯上好像也找不到反駁的點。在我的觀點裡面,我也覺得世界好像真的是這樣運作的,只是那個「最後一個想要」的點、也就是決定最後你的實際行為的物理法則,可能是隨機的。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讓自己有某些行為,可能還是要讓自己身處在高機率會發生那個行為的環境下;但是你會不會選擇這樣做,又不是你可以控制的了。

最後一個例子:

  1. 如果你不想要自己半夜失眠時爬起來吃巧克力餅乾,你可以選擇不要買巧克力餅乾放在家裡。
  2. 但是,要確保家裡不出現巧克力餅乾,你必須「不想要」買巧克力餅乾回家。
  3. 你也許可以壓抑「想要買巧克力餅乾」的慾望,但你不一定能夠控制你「想要壓抑『想要買巧克力餅乾』」的慾望。
  4. 所以到最後,你會不會去買巧克力餅乾放在家裡,還是這個宇宙的物理法則決定的。

如果是薛丁格可能會說:在你打開冰箱觀察之前,裡面既有巧克力餅乾,也沒有巧克力餅乾。

(看完這篇,想要吃巧克力餅乾了嗎?可是,你想要「想要吃巧克力餅乾」嗎?)

鋼琴表演門檻高?

·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收到了一位讀者的來信,他提出了「鋼琴入門是不是門檻比較高」的問題,大意如下:

每當討論鋼琴學習,總會聽到「要先學好幾年打基礎」、「想學流行先去學古典」這類的建議。總有種「能用鋼琴玩音樂之前,必須花上好幾年建立基礎」的感覺。

反觀其他熱門樂器如吉他、貝斯或爵士鼓,很多高中熱音社的學生學個一兩年就能上台表演了。但鋼琴學了一兩年就想表演,卻常被勸說「再多練練基礎」或「先把某首曲子彈好再說」。

所以鋼琴真的比較難嗎?還是我們對鋼琴的要求比其他樂器更高?畢竟就發聲原理而言,鋼琴比吉他或管樂簡單許多。那麼,為什麼在台灣,鋼琴似乎有著比其他樂器更高的入門門檻呢?

很好的問題耶!我沒有特別想過這個,但他提到的這些說法我也常聽到。事實上,我在我的《即興幼幼班》課程的說明中,我自己也說了這個課程並不適合鋼琴的完全初學者,而是需要至少「有一點鋼琴基礎」。

學多久可以表演?

事實上,並不存在「只學鋼琴一兩年不能表演」的問題;很多人學鋼琴一兩年就會參加一些公開表演了。我自己的第一次公開表演,是在老師辦的成果發表會上,那時我學琴也還不到一年。

問題在於在哪裡表演、演什麼曲目,以及觀眾對該場合的期待:

  • 這個世界上,一定有不少才學鋼琴第一天的小孩,回家之後就興高采烈地對媽媽說:「我表演給你看!」(然後媽媽就會說:「天啊你彈得好棒!」,這樣就進入正向循環了。)
  • 如果是要上台演出流行抒情歌的自彈自唱,只要一到兩年的鋼琴經驗很可能就足夠了。
  • 但如果要彈複雜的鋼琴獨奏曲,只有一到兩年經驗的人就……通常彈不出來啊。

學了一兩年樂器的高中熱音社學生們,能夠上台表演的關鍵是:他們選擇表演當時有能力處理的曲目,加上台下的觀眾都知道他們是只學了一兩年的高中熱音社學生,而且通常都是台上演出者的好朋友。所以大家對演出水準有合理的期待,也願意很熱情地支持他們。

其他領域

同樣的情況在其他領域也可以成立。例如:

  • 籃球:如果你打過一年籃球,那麼要到公園去跟別人報隊打三對三,然後還打贏其中一些人,應該是非常有可能的吧!但只打過一年籃球的人,就算只是去打高中校隊等級的比賽,也是直接會被打爆的吧?

  • 程式設計:拿我自己當例子,雖然我的程式設計能力真的很基礎,但我還是能寫出一些對我有用的小程式,並且在我的網站上分享。這些程式在專業開發者眼中可能像是 💩 一樣,但它們還是可以用、可以解決生活問題呀!

高門檻?

至於說為什麼鋼琴會讓人有「高門檻」的印象呢?我覺得演出形式社會期待是兩大主因。

  • 演出形式:大部分人想到「鋼琴表演」,直接聯想到的情境可能就是一個人站在舞台上彈「鋼琴獨奏」;傳統鋼琴的教學方向,也主要是以獨奏表演(而非自彈自唱、伴奏、樂團鍵盤手、配樂、作曲)為主。而要彈出「能足夠娛樂一般觀眾」的鋼琴獨奏,的確是需要一定的技術門檻,沒有練個好幾年真的不容易達成。

  • 社會期待:因為網路的普及,大家印象中的「可以輕鬆玩音樂」的標準也變高了。大家通常指的是能夠即興彈出「像是社群媒體上面的、足夠有娛樂性」的東西,而不只是用一隻手指彈出《小星星》。(這也是「玩音樂」啊!不要看不起《小星星》好不好!)

但如果你只是想要在鋼琴上按幾個和弦,可以在自己唱歌的時候幫自己伴奏,我只要教你 30 分鐘你就可以做到啦!

所以一切都是場合、用途和觀眾期待的問題。

想表演就表演吧!

總之,我是覺得不要太在意「要到什麼程度才能表演」的說法。從小型、非正式的場合開始(例如你家的客廳或 YouTube),演奏給支持你練琴的朋友聽,以及跟其他與你程度相近的學琴者互相切磋跟鼓勵,就可以得到更多信心喔!

困難的事情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幾個小秘訣:

  1. 如果事情很困難,就表示會有比較少的人願意做;這是好事,因為競爭對手就變少了。
  2. 繼上一點,所以在開始一個專案前,最好先問自己:「這專案困難的地方在哪裡?」如果找不到,那這專案可能就不太值得做。
  3. 如果一個專案有困難的地方,就先做那個地方;因為如果真的太困難了,可以及早改變計畫。
  4. 盡量去尋找那些「對別人來說很困難,對自己來說卻還好」的事情來做。
  5. 想要更會做困難的事情,最好的練習方法就是做困難的事情;但這很困難。
  6. 困難的事情不一定很麻煩,麻煩的事情不一定很困難;有時候很難區分。
  7. 困難的事情不一定很重要,重要的事情不一定很困難。有時候也很難區分。
  8. 困難的事情,很容易成為逃避重要的事情的藉口。
  9. 並不是所有的困難都值得正面突破,有時候「繞過」困難更有效率。
  10. 覺得太困難的時候,先睡一覺再回來,可能就沒這麼困難了。

(有什麼困難嗎?歡迎來信 wiwi.blog@fastmail.com 跟我分享!)

音樂會裡的手機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前陣子聽說,在某大型古典音樂組織的內部討論中,出現了用 QR Code 取代紙本音樂會節目單的提議。

我的天,千萬不要啊!你是嫌現在的古典音樂會中,觀眾的手機螢幕亮光和通知聲的打擾還不夠嚴重嗎?我上個月在國家演奏廳那場演出,兩個小時下來,觀眾的手機通知響起的次數應該有 50~100 次,真的不誇張。

雖然我不是該組織的顧問,但我覺得與其用 QR Code 鼓勵觀眾把手機拿出來,你們應該鼓勵觀眾把手機放下。

何不在入口處設立一個「手機寄存處」,鼓勵聽眾把手機關掉寄存在那裡?然後讓這些寄存手機的人可以得到獎勵,例如:

  • 免費獲得一本原價 50 元的紙本節目單手冊。
  • 獲得一張對獎卷,音樂會結束領取手機時可以對獎;獎品可能是下次音樂會的門票或是紀念品。
  • 獲得音樂會官方錄影、錄音或相片的免費下載。
  • 享受停車費折扣。

甚至更進一步,也許有可能設立一個「無手機」座位區,選擇這個區塊的觀眾不可攜帶手機、筆電等電子產品入場,但可以享受不小的票價折扣。

或者,如果讓全部的座位都是「無手機區域」呢?反正像是兩廳院這樣的場地,手機收訊本來就很差,帶進去也沒有什麼用。

真的想要提升古典音樂會的觀眾體驗的話,其實以上都並非不可能。大家都可以接受捷運上全面禁煙、禁止飲食了,那麼在古典音樂會當中禁帶手機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呀!而且這樣一來,我們就能重現 19 世紀時純粹的古典音樂會聆聽體驗了,這好像也可以成為一大賣點?

(如果你剛好是某大型音樂組織或展演場地的高層,歡迎把我的 ideas 拿去用,不需要付我顧問費沒關係,不客氣!)

創作 vs. 執行

·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收到一位讀者的來信,他問了關於美術班和音樂班差異的問題。原文很長,但大意是:

在畢業製作時,美術班學生大多在展示自己的原創作品;而音樂班的學生(除了作曲組外)都專注在演奏有名作曲家的經典作品。

為什麼美術教育好像更鼓勵個人創作,而音樂教育則偏重於詮釋經典

首先身為一個音樂班學生,我可以確認他的觀察是正確的,目前的音樂班教育真的超級不重視創作和即興。除了主修作曲的人之外,其他學生幾乎是不會接觸到任何跟創作相關的課程的。

老師們也期望學生把絕大部分的練習時間用於磨練演奏技術或研究經典作品上。如果一個主修鋼琴的學生去彈流行音樂、動畫配樂或自己寫歌,很有可能會被認為是「不務正業」。

我在很久很久以前(2013)的 TEDx Talk 也提過這個問題,我那時候說:

長久以來,我們的學校一直想把音樂系學生訓練成非常厲害的演奏家、訓練成非常厲害的音樂「執行者」。或者說得更難聽一點:我們嘗試把學生訓練成一台「人體 iPod」。

iPod 的功能是在於,你只要把樂譜丟給它,它就可以一五一十地把它播放出來;但是如果今天你把樂譜拿走,叫 iPod 用音樂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那任何一台 iPod 都沒有辦法做到。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我們要我們的音樂系學生,每天花八個小時關在琴房裡苦練,真的為了只是成為一台完美的人體 iPod 嗎?

但話說回來,因為音樂和美術這兩種藝術形式本質上的不同,其實我是贊成目前的音樂教育以「執行」為重的做法的。只是我感覺,目前對於「執行」與「創作」的看重比例可能是 97:3,也許我們可以調到類似 70:30 會更符合現代的需求。

(音樂班的學生,花很多時間苦練,卻只有很少時間創作。)

創作 vs. 執行

我覺得可以把「創作」到「執行」看作一個連續的光譜。原創性和技術掌握在各種事情來說可能都很重要,但是佔的比重可能不太一樣。

想像「創作」到「執行」的重要性是一條從左到右的數線。我們來隨便拿幾件事情當作例子:

  • 🎨 畫畫
  • ✍️ 寫文章
  • 🎹 彈鋼琴
  • 🏀 打籃球
  • 🩺 外科手術

嘗試把它們放在數線上,大概看起來會像這樣:

  • 畫畫會在最左邊
  • 寫文章在中間偏左
  • 彈鋼琴在中間附近
  • 打籃球在中間偏右
  • 外科手術在靠近最右邊

為什麼是這樣呢?

畫畫

視覺藝術強調的是個人表達和原創性,因為這個特性,使得某些情況下它對於「技術」的需求並不高。

以像是 xkcd洋蔥這樣的作者為例,我們應該不會認為他們是「繪畫技術很高」的畫家;但他們雖然只使用相對簡單的技術,卻還是能創作出超級受歡迎的作品。

(XKCD 和洋蔥:只使用簡單繪畫技術卻很受歡迎的畫家)

這並不是說技術在美術中不重要。而是在這個領域,即使只擁有相對低的技術,只要具備創意跟獨特的視角,還是很有可能取得成功的。

寫文章

寫文章也是一樣。雖然語言技巧、文法、詞彙、結構等等的技術面是很有用的,但實務上對於這些技術的需求並不總是很高。

關鍵在於擁有獨特的觀點和洞見。就算只使用很直白、簡單的文字,也可以寫出有深刻意義的文章。所以在寫作領域,完全有可能憑藉著獨特的思維和不太高的文字技術來取得成功。

彈鋼琴

而彈鋼琴就不太一樣了,我會說彈鋼琴位於光譜的中間,甚至可能稍微偏向執行端。

殘酷的現實是:要呈現一場讓人享受的現場音樂演出,不見得需要很有原創性,但良好的演奏技巧幾乎是不可或缺的。

想像你去聽一場鋼琴音樂會:那位鋼琴家超級有創意、他的原創作品以前所未見的方式重新定義了鋼琴 88 個鍵的使用方法。但是,如果他的鋼琴技術很糟,一直彈錯音、節奏也不是很穩,你覺得你有可能很享受這場演出嗎?

提升鋼琴演奏技巧最有效的方法是什麼呢?就是反覆練習已經寫好的名家經典作品。這就是為什麼我其實不反對音樂班以「執行音樂、磨練技巧」為重的教育方式。

但是時代的確在變,現在我們有錄音可以播放,還有電腦工具可以使用,光是只有良好的演奏技巧已經不夠了。我們的音樂班教育,的確是可以往光譜左端調整一點,給學生更多創作和即興的機會。

打籃球

打籃球(或其他運動項目)就更偏向光譜的右側了。如果一個球員沒有很好的體力,以及運球、傳球、投籃、走位等技巧,他是完全沒有可能在籃球比賽當中做出貢獻的。

也許你可以在某些戰術的設計上發揮創意,但技術比較好的球隊,絕對還是會贏得大部分的比賽。

外科手術

外科手術在我們的光譜中位在最右端,幾乎完全偏向執行。

想像你正在接受心臟外科手術:你會希望你的醫生在開刀時盡量發揮「創意」、盡情「即興」嗎?當然不要!你一定會希望醫生全部照標準程序來,精準地完成手術,不要失誤。

結語

回到美術班和音樂班的問題,我覺得目前音樂班教育以「執行、樂器技巧、演奏經典」為重依然是合理的。

音樂表演者比起像畫家,其實更像運動員,需要高度的技術掌握,然後這的確需要靠大量練習經典作品來達成。但是我同時也認為,學校應該把創作和即興練習的比例拉高一些些;這樣的話,音樂班會更有機會培養出像是 Jacob Collier 這樣創意和技術都超強的神人。

不過,與其等學校體制改變,想要入門鋼琴即興的你,更快速的途徑就是購買好和弦的《即興幼幼班》課程!沒想到這篇貼文剛好給了我一個廣告機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