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浪費生命的 app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發現一個好站 https://PracticalBetterments.com/ ,裡面有很多簡單的、可以讓你生活變得更好一點的建議和教學。例如像:

還有好多,其中有一篇在寫「如何刪除浪費生命的 App」,裡面的四大步驟我覺得很實用:

如何刪除浪費生命的 App

  1. 把 App 刪掉。
  2. 繼續正常生活:享受你的自由新生活。如果你感到需要再次下載這個 App,繼續下一步。
  3. 找出想要重新下載的原因:是因為孤獨嗎?無聊嗎?飢渴嗎?害怕錯過資訊?或是想知道親戚的生日?
  4. 尋找不用 App 的解決方案:如果能夠解決,回到第 2 步。如果真的非得用該 App 解決不可,下載之後把它隱藏起來而非刪除。

其實不只是 Apps,想戒除任何東西時,類似以上的四步驟好像都滿好用的。

尋求認同

·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每天的生活中,我們常常都會想要獲得別人的認同,這是人之常情。但是,我們真的需要那麼多認同嗎?

當我們渴望得到某人的任同時,某種程度上也是在放棄自己的力量,讓自己處於弱勢的位置。在這樣做之前,好像應該想一下到底有沒有這個必要。

什麼時候需要追求認同?

某些時候,追求特定人士的認同是很有幫助的。

例如,你找了一位專業的教練或老師,那麼努力達到他的要求是很有用的。因為你已經評估過對方的專業度、相信對方的判斷能力,知道得到他的認同是對自己有幫助的。

有時候,追求認同是必要的遊戲規則。如果你是一個跳水或體操選手,那麼你的整個職業生涯都得建立在獲得評審的認同上,這是無法避免的。

獲得另一半的認同通常也是滿重要的;畢竟一個不認同你的老公或老婆,可能比一百個不認同你的網友更讓人痛苦。

不需要的認同

但更多時候是,我們其實不需要對方的認同:

  • 我們不需要班上那位長得漂亮、但個性其實很差的女生的認同
  • 我們不需要那個只會問別人賺多少錢的親戚的認同
  • 我們不需要社群媒體上到處留言的陌生人的認同
  • 我們不需要那些認為「女生超過 30 歲沒結婚就是有問題」的人的認同

得到這些人的認同有什麼用嗎?認同又不能吃。

我討厭被評審

我從小就很討厭參加任何「需要被別人打分數或挑選」的活動,像是各種鋼琴比賽或考試,以及各類創作徵選比賽。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我都能避開,但我會盡可能不去參加。

因為一旦參加了比賽,就表示我必須把自己的「價值判斷權」交給他人、給對方決定「我好或不好」的權力;但評審的品味和標準我不一定認同。

最近看到網路上一些報名某個獎項落選後,開始抱怨評審不公和規則有問題的情況。我就覺得這很矛盾啊,既然不認同該獎項的評選方式和評審品味,那麼為什麼要在意有沒有得獎?越執著於得獎,不就越代表認同了這個獎項「否定你」的權威性嗎?

(我從來沒有報名過該獎項。這並非因為我不認同該獎項的評選標準,而是單純覺得自己並沒有特別需要透過它來獲得肯定。)

慎選你追求的認同

Robert Greene 在《The 48 Laws Of Power》裡面寫:

The more attention you pay an enemy, the stronger you make him.

(你越在意一個敵人,就會讓他越強大。)

By ignoring people you cancel them out. This unsettles and infuriates them - but since they have no dealings with you, there is nothing they can do.

(「忽略」能讓對方失去影響力。這也許會惹惱他們、讓他們坐立難安——但因為這樣就沒有交集了,所以對方也拿你沒辦法。)

在選擇「該向誰尋求認同」這方面,還是挑剔一點比較好。先想想:

  • 我認同對方的價值觀和品味嗎?
  • 得到這個認同,對我的人生很有幫助嗎?
  • 如果對方不認同我,有差嗎?

我們不可能完全不需要任何人的認同,但我們絕對不需要「每個人」的認同。

認同請分享。

排版的節奏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 2020 年出版好和弦的實體書時,我學到了一個關於排版的重要啟發,從此改變了我對於文字編排的想法。

當時我將原稿交給商周出版社之後,收到了編輯部回傳的排版樣式。看著排版結果,有一點我不太理解:為什麼相似性質的段落,他們有時會選擇用完全不同的格式來呈現?

同樣是內文,為什麼排得不一樣?

我的意思是,我的原稿幾乎都是連續的文章,頂多中間用一些副標題來區分段落,但基本上都是很單純的、只有「標題」和「內文」兩種格式的編排方式。但在收到的排版樣本中:

  • 有些段落被處理成一般內文(像是上面幾行)
  • 有些被轉換成帶有項目符號的條列(就像這裡)
  • 有些被設計成很像是額外資訊欄的特殊段落(像是下方)
視覺區隔的魔力

就像這個區塊,雖然在原稿中可能只是內文的一部分,但只要被這樣排版,就會讓這段文字有了不同的閱讀感受。

邏輯是什麼?

我就問我的編輯曉玲姊,排成這樣的邏輯到底是什麼?為什麼這一段被當成內文,但是那一段被當成資訊欄?

曉玲姊的回答讓我印象深刻,她說:

「其實沒有特別的邏輯;但是這樣才有閱讀節奏的改變,讀者會更容易看得下去。」

排版的節奏

這個秘訣真的讓我茅塞頓開!原本我一直以為,轉換排版必須有一個邏輯:內文就是內文,補充資訊就是補充資訊,遇到樂譜範例時再換一種排版。

但是我現在了解了,其實沒必要這麼死板。我可以純粹因為視覺感受閱讀節奏的關係來調整排版;原本寫成連續文字的內容,也可以轉化成其他呈現方式。當一篇文章在排版上有適當的變化,不但能緩解讀者面對密密麻麻文字時的壓力,也能幫助他們更快地吸收內容。

(如果你覺得這個 blog 和好和弦官網 NiceChord.com 上的文章讀起來還算舒服,那都是商周曉玲姊的功勞。另外,推薦這篇「中文文案排版指北」,想讓文章更有氣質的人一定要去讀!)

我該做音樂工作嗎?

·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近收到一位物理系畢業的讀者來信,他在音樂和半導體工程兩條職業道路之間猶豫不決:

我對音樂有興趣,也很喜歡唱歌,我在想兩條路:

  1. 從事音樂製作,或歌唱吉他老師,讓音樂填滿我的工作與生活,累積音樂的經驗與實力、人脈,下班後翻唱、創作累積作品,以提升知名度,求將來可以有更好的收入。

  2. 從事半導體工程師,下班後再翻唱、創作以累積作品,一樣以提升知名度為主,求將來可以有更高的收入。

就 Wiwi 的觀點與歷練,會建議我選擇哪一個呢?

以下分享我的一些想法。

讓音樂「填滿生活」

首先要了解,做音樂相關工作並不一定會讓音樂「填滿你的工作和生活」。當音樂變成工作之後,你勢必也要花很多時間在與音樂無關的事情上面,例如:

  • 行銷自己的課程和作品
  • 製作社群媒體內容YouTube 影片、文章
  • 研究、準備教材
  • 跟客戶談價錢
  • 處理來自客戶、學生、家長的、各種難搞的要求
  • 管理帳務、行政事務、回 E-mail
  • 處理合約、版權問題
  • 參加各種社交活動來建立人脈
  • 以及一大堆還沒提到的……

這些事務可能會佔用大量時間,讓你覺得根本就沒有時間好好做音樂;原本以為可以變成藝術家,後來才發現不小心變成了客服專員。如果再加上收入不穩定,心裡壓力就會越來越大,接下來你就會開始討厭音樂了。

關於知名度

翻唱、創作、累積作品是很好的開始,但也不見得會以你想像的方式提昇知名度。

有不錯的音樂作品、演奏和演唱只是基本門檻而已;即使你的創作和表演都非常不錯,網路上跟你同樣不錯的人還有好幾萬個,已經有太多「很不錯的音樂作品」是根本沒人聽到的。如果單純想要靠「音樂好聽」來累積知名度,我覺得基本上跟「交給命運」是差不多的意思。

穩定的麵包最重要

在我看來,短期內最重要的是找到「簡單、穩定、不花時間」的賺錢方式;畢竟,要先解決短期的麵包問題,才會有餘裕可以思考長期的策略。尤其是藝術、創作類工作,開頭的前幾年回報往往都是很低的,如果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反而會限制你在藝術上實驗和犯錯的空間。

如果在你評估過後,得到的答案仍然是「做音樂工作的收入比較簡單、穩定、不花時間」,那就大膽去做音樂工作沒問題。

你的「罕見組合」

長期來說,我會想對我而言有沒有什麼「罕見的組合」,是可以作為「不公平的競爭優勢」的。

對我來說,我的罕見組合就是「專業的古典鋼琴訓練 + 熟悉當代音樂理論 + 能把複雜概念用簡單語言解釋 + 跟電腦非常熟的科技宅」;這個組合是別的音樂人很難複製的,所以我可以以這個為基底,找到一塊位在「古典和流行、技術和藝術交界處」的、其他人比較難切入的市場定位。

對這位讀者而言,「物理系畢業 + 半導體工程經驗 + 良好的音樂能力」就是一個別人很難複製的罕見組合。想想看有什麼有用的事情,是只有擁有這個罕見組合的你才能做的。

其實問我也不準

以上,就是我這個沒賺很多錢、也不是很有知名度的音樂人的建議啦!如果這篇文章的建議讓你賺大錢了,我的匯款帳號是……(喂)

Apple Intelligence,你的說謊大師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看到兩個 Apple 官方關於新 AI 功能的廣告。

Zac!!!

其中一個的劇情大概是這樣:一個女生在聚會中看到一個見過面但不熟的男生,她忘了男生的名字了。於是她問 Siri:「幾個月前我在 XX 咖啡廳見過的那個人叫什麼名字?」,Siri 回答那位男生叫做 Zac。

然後男生剛好走過來:

Zac:嘿...

Bella:Zac!(超興奮、似乎許久不見摯友的語氣)

Zac:哇,沒想到你還記得我。

Bella:當然記得,我一看到你就想起來了!是 Zac,沒人走起路來的樣子像 Zac。

(Zac!我跟你很熟啊!你忘了嗎?)

我知道,因為我讀過了

另一關於 E-mail 重點整理功能的廣告:

經紀人:那麼,你覺得我寄給你的提案如何?

Bella:對,就是你寄給我的那個,我記得。(拿起手機)

Bella:那個《Dogge Days》的提案,哇,好有趣的標題……(按下「整理重點」按鈕)

Bella:……很維多利亞風格,我很喜歡。形成了一段獨特的關係……我喜歡獨特的關係。

經紀人:而且(故事)還有個轉折。

Bella:我知道,因為我已經讀過了。(故作堅定的眼神)

經紀人:太好了!我要告訴他們你有興趣。

(是喔,我真的讀了你寄的 E-mail 喔!)

哇!有了 Apple Intelligence,我可以:

  • 假裝我跟不認識的人很熟,以及
  • 在根本沒讀過提案之前就答應(這超危險的好不好),

對人生真的好有幫助啊!

畢竟,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而人就是想要在不付出努力的情況下,扮演一個認真負責、重視人際關係的好人。現在有了 Apple Intelligence 的幫助,我們的謊話可以變得更優雅、更可信了!

(先不管近年來 Apple 廣告品味差的問題,Apple 你到底什麼時候才要把 macOS WindowServer 閃退的問題修好啊?我從 macOS 13 升級到現在已經是 15 了,同一個 bug 還是沒解決,這 bug 是要打算當傳家寶嗎?)

你累了嗎

·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哪裡累怎麼辦
🤯 想太多好累出去走走、做不用腦的雜事:洗衣服、整理東西、散步、買東西
👥 社交應酬累獨處放空、遠離社交場合
💼 工作太多累學習說「不」、預留更多緩衝時間、fire 掉爛客戶
💸 錢包見底累降低生活成本、學習投資、尋找其他收入來源
🤕 身體酸痛累睡久一點、不要喝酒、伸展運動、去按摩
💡 靈感枯竭累聽音樂、看電影、玩遊戲、看書、親近大自然
🌪️ 感官過載累不要看螢幕、不要聽任何東西、遠離刺激物
💔 情緒耗損累跟朋友聊天、適度抱怨發洩一下、停止討好別人
🎭 迷失自我累做一些「只是因為自己喜歡」的活動
📱 資訊爆炸累遠離新聞和社群媒體、暫時離線一下、以「選擇性無知」為榮

(人的價值不是用「累」來衡量的,不要那麼累真的沒關係喔!)

你不會知道為什麼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半年因為改變了生活習慣,我減了大約 15 公斤(從 76 降到 61 公斤)。想當然地,上個月的 YouTube 影片裡的我,看起來跟之前差很多。臉整個變瘦一圈,如果是一陣子沒看到我影片的網友,可能會突然不太習慣。

(四月和九月時的對比)

Wiwi 不要節食了!

讓我覺得很有趣的點,是有位網友留言說我看起來變老了;然後樓下就開始評論我減肥的方式好不好。

網友 A:「怎麼感覺 Wiwi 蒼老了這麼多,請照顧好自己哦!」

網友 B:「肯定是用了節食或者斷食減肥而不是運動減肥。 我很多朋友都這樣,瘦了一圈,老了 10 歲。」

網友 C:「這樣很可惜。我真的很反對節食斷食減肥。畢竟身體並不是輕就好。圍度減小,但身體要結實。」

看到這些留言,我對於大家關心我的身體健康是很感謝啦!不過,根據網友們的推理,看起來我好像是躲在地下室裡只喝水減肥的?

但事實上,我變瘦是因為這半年我開始注重睡眠、戒了酒、每天晨跑、記錄每餐的營養素和熱量、以及幾乎不吃加工食品。

我的確有控制每天的總熱量(減肥期間在 1,800 大卡),但稱不上是非常「節食」;事實上,反而因為主要都吃原型食物的關係,我甚至覺得我吃得比以前更飽了。

基本歸因謬誤

這讓我想到一個很有趣的概念:基本歸因謬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基本歸因謬誤指的是:我們常會覺得別人的行為是因為他們的「個人特質」產生的,但自己的行為是因為受「情況影響」產生的。例如說:

  • 我因為昨天晚上沒睡好,所以今天做事或講話反應都慢慢的。因為我很清楚知道自己昨天沒有睡好,所以我會把「反應慢」歸咎給這個「沒睡好」的情況。
  • 但如果我看到別人做事或講話反應慢半拍,我可能直接就會認定「這個人就是很遲鈍」或是「這個人口條很差」,而不會在心中幫他歸咎於其他的原因。

或像我的例子,網友們看到我在短期內變瘦變「老」(誰不會變老呢?),會很容易立刻歸因於「Wiwi 一定是用了激烈的節食方式」,而忽略了可能有其他的原因和脈絡。

多幫別人找理由

以上完全沒有在批評這些網友的意思,因為「基本歸因謬誤」就是正常的人性,我自己有時候一定也會這樣子。就像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就認定這些網友的留言是因為「基本歸因謬誤」,但其實他們可能真的能夠從影片裡看出對方是怎麼減肥的?

所以要盡量減少歸因謬誤的策略就是:

  • 看別人的時候,多幫他找理由;
  • 看自己的時候,多負一點責任。

這樣應該會是更能夠看到事情真相的方法。

(避免歸因謬誤的小練習: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寫得不好,請記得這一定不是因為我的文筆很差,而是因為我昨天太累了。)

如何經營 YouTube 頻道

·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看到這部影片,阿滴和志祺七七在討論 YouTube 創作圈的現況。

阿滴和志祺都是我很尊敬的 YouTuber,他們在 YouTube 上的成功(至少以世俗眼光來說)是毋庸置疑的。他們也絕對都比我更懂得如何經營一個 YouTube 頻道。

他們討論到很多議題:從創作者停更潮、短影片崛起、以及他們要創立新的 MCN 等等。大部分的觀察和見解我都是同意的,但討論中有幾個觀點,讓我總覺得有點不太對,所以我想分享一下。

「漂亮」的數據

關於平台數據的討論,志祺提到:

「像是今天 IG 上面,它計算的一次觀看次數,就是跟 YouTube 不一樣,它就是比較快就可以算一次。所以當你發現說你拍一個長影片,比如說它會有十幾二十萬的觀看數,但是在 IG 上面簡簡單單地、就是三十萬。」

因為這樣,所以導致創作者更傾向在「觀看數據比較漂亮」的平台上發布內容,因為有成就感。

這個觀察是事實,志祺說的是對的,而且確實許多人真的是這樣想的。但再更仔細想想,你不覺得這個想法超不對勁嗎?這就好像是在說:

  • 我太胖了,所以我換了一台量起來數字比較輕的體重機。
  • 我考試成績太低,所以我找了一個改考卷比較寬鬆的老師。
  • 我跑步太慢,所以我買了一支走得比較慢的碼表。

這個就叫做自己騙自己呀!

短影片=新手村

對於 YouTube 新手的建議,阿滴提到:

「你要做好一支短影片,要投入的時間成本跟金錢,比起長片少很多,所以它比較好入手……有點像『新手村』、比較 User friendly,然後你可以比較低成本地取得觀眾跟流量。」

這建議聽起來也很合理。但這好像偷偷洩露了,在許多「網紅」的心中,做 YouTube 的終極目標就是「用最低成本取得最多觀眾和流量」?

而且我總覺得這太著重短期成果了。就像我在這篇寫的,如果做一個專案之前,找不到這個專案有什麼「困難的地方」,那麼這個專案可能就不是很值得做。

如果短影片真的這麼好:製作快速、成本又低、又多人看、又容易接到業配……,大家不就全都擠過來做了嗎?那麼在競爭激烈之下,不可避免地成本就會變高、觀看就會變少、變得更不容易接到業配。

還有,更應該問的問題是:為什麼要「取得觀眾和流量」?為什麼我們得把這個視為成功與否的指標?這對觀眾有什麼好處?取得了觀眾和流量之後呢?

在 YouTube 王朝下生存

(我要再次強調這篇文章是想分享我的觀察,不是在批評阿滴和志祺兩人。他們兩位都是我很尊敬、佩服的 YouTuber;我曾經多次跟阿滴和志祺見過面、一起拍過片,他們人都非常好,我很喜歡他們。)

雖然整個討論是很有內容的,但我總感覺兩人的對話太被框在「如何在 YouTube 這個系統裡成功」的思維裡面了:觀眾現在偏好什麼、影片應該要幾分鐘長、怎麼增加觀看次數、怎麼接到更多業配……等等。

這種討論讓我想到古裝劇裡面的大臣們,整天研究如何揣測皇帝(YouTube)的心意、如何解讀皇帝的喜怒、如何在這個體制內爭取更高的位置。

可是,不覺得「離開官場」也是一個選項嗎?努力在 YouTube 這個系統裡為系統賣命之餘,也許可以多想想如何少一點受到這個系統的控制?

在這個系統裡,YouTube 就是至高無上的皇帝。不管你是如阿滴、志祺的台灣一線創作者,還是像 Linus Tech Tips 這種國際級大 YouTuber,皇帝只要一個翻臉,就可以隨時把你送上斷頭台;只要給你幾個黃標、版權警告,或是更新一下演算法,就可以毀掉你的頻道和事業。

聰明地使用 YouTube

我覺得聰明使用 YouTube 的方法,是先在 YouTube 控制範圍以外的地方建立事業,然後利用 YouTube 當作工具來宣傳那個事業。

像是物理治療師三個字、兒科醫師蒼蘭鴿就是兩個很好的例子。他們充分利用了 YouTube 讓事業的知名度大增,但並非把事業建立在 YouTube 上;即使他們的 YouTube 頻道現在突然消失,也不會對整體事業有太大影響。

相反地,如果「YouTube 頻道本身」就是你全部的事業,這就像是在隨時會滑落的沙地上蓋房子——蓋得越高、摔得可能就越慘。

如果你現在還在 YouTube 上努力著,與其擔心自己的影片夠不夠短,還是多研究如何鋪好後路、讓自己的事業活得久一點吧!畢竟在 YouTube 上,觀看數字隨時會掉,但更可怕的是連自己的人生規劃也隨著演算法一起掉下去了。

留言區

·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近我看到網路上某處,有人發表了一些從男生角度出發的、對於追求女生的看法。不出所料,下面出現了一些不認同作者想法的女生開始開罵;「噁男」、「看不下去」等等的留言此起彼落。

關於這議題,誰對誰錯並不重要。但看到這個現象只讓我更確認:社群媒體這種允許任何人直接回應的設計,對創作者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你不覺得這就像是把每個人的客廳大門都強制打開,然後讓任何路過的人都能衝進來大聲插嘴的感覺?

創作者沒有義務處理你的「異見」

留言區的問題在於,它太容易、太廉價了:太容易斷章取義、太容易批評、太容易帶風向、太容易發洩情緒。看到作者寫了某句話讓你不爽?馬上在留言區帶風向,召集其他人一起圍剿貼文作者,直接利用別人的留言區當作戰場,多方便、多暢快呀!

不管寫什麼東西,總是會有兩種讀者不爽:一種是跟作者持相反立場的人,另一種是無法理解或誤會作者意思的人。一旦在留言區出現了這兩種人的留言,如果放在那邊不回應,就變成好像是作者的錯;但事實上,文章作者並沒有義務取得每一個路過留言者的認可,也沒有責任向誤解的人解釋。

真的有意見怎麼辦?

真的想要傳播自己的想法的話,大可自己寫一篇文,完整論述你的高見;或者,如果真的想要嘗試改變對方的想法,可以寫個善意的私訊或 E-mail 給文章作者,也許還有可能進行有用的討論。

在留言區跟著罵、匿名罵、隨便罵超簡單;但要寫私訊或 E-mail 時,突然就得認真組織語言了;如果要面對面辯論,很可能會發現原本自以為很有道理的論點其實根本就不夠成熟。畢竟打字時的氣勢跟站在對方面前時的氣勢,還是……差了那麼一點點?

不要讀一星評價

暢銷作家 Seth Godin 說,他從來不讀 Amazon 上的一星評價;因為那些負面評價只能代表「這本書不適合這個讀者」,就這樣而已。

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作者(或 YouTuber、Podcaster)曾經說:「我讀了所有的一顆星評價,所以我的寫作功力變得更好了!」,從來沒有。

"Are you working to make it more likely that the 5 star reviews are more intense, more numerous and more truthful than ever, or…

Are you working to minimize the number of 1 star reviews?

Very hard to obsess about both, since they tend to happen together.

The thing is, if you work to minimize criticism, you have surrendered the beauty and greatness of what you've set out to build."

「你是在努力讓那些五星好評變得更熱烈、更多、更真實,還是……你在努力減少一顆星的評價?很難同時專注於這兩件事,因為它們往往會一起發生。

重點是,如果你努力去減少批評,你就放棄了你想創造的美好與偉大。」

-- Seth Godin

我不認同這篇文章!

如果你看著以上這篇文覺得不認同,並且對我產生了討厭的情緒,這不是你的錯,只不過是這篇文(或這個 blog)不適合你而已。可惜的是這個網站沒有留言功能,如果你想讓我知道的話,你必須寫信給我(wiwi.blog@fastmail.com)。但也許你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例如去別人的留言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