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NotebookLM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昨天試用了 NotebookLM,雖然我一般來說不是太喜歡 Google 的產品,但我還是得說 NotebookLM 的「音訊導覽」功能真的非常有趣!

👂 聽聽看

聽 NotebookLM 的兩個主持人討論這篇文章(也就是他們自己)。

音訊導覽?

這個「音訊導覽」功能,簡單來說就是一個「AI Podcast 產生器」。你可以上傳任何文件給它,不論是部落格文章、論文、日記都可以;然後它就可以產生一段類似好檸檬 Podcast 風格的英文對話,由一男一女兩個 AI 主持人來討論你的文章(他們的節目名稱叫「Deep Dive」(深入探討))。

我上傳了幾篇這個部落格的貼文來試試看,聽兩個 AI 主持人討論自己寫的文章真的是很有娛樂性耶!我是說,這就像是合法版的「偷聽別人談論自己」,只是這次不用躲在門後聽了。

除了娛樂用途之外,我可以想像這個對於理解複雜文章會很有用,因為它是讓兩個 AI 用輕鬆聊天的方式討論給你聽,資訊的步調變慢了,所以可以讓你更容易吸收文章的內容。

要說有什麼明顯缺點的話,那就是它的 Podcast 有點太想要擬人了,所以會刻意加入些微的卡詞、笑聲(但有時候笑點不太好笑);以及其中一個人在講話時,另外一個人常常會反應太多,一直「Yep、Yes、Sure、嗯嗯、Totally、Exactly、Oh Wow」的,有點煩。

目前因為它還是測試版,所以是完全免費的,但我可以想像這個應該之後會變成付費服務。

有沒有辦法自己打造類似的功能?

其實 NotebookLM 大約就是把以下兩個步驟串起來而已:

  1. 用大型語言模型,把輸入的文件轉成兩人討論的 Podcast 逐字稿(這點用 Claude、ChatGPT 或各種離線模型都能做到)
  2. 把文字輸入到某種「文字轉語音」系統,產生最後的聲音檔案。(線上服務有很多家可以選擇,英文的話應該也有不少不錯的離線模型。)

GitHub 上面也有一個 open-notebooklm 專案,就是利用 Llama 3.1 和開放原始碼的文字轉語音模型來達成。我覺得效果沒有 Google 的好,但應該只要再給它一些時間就可以趕上了。

去試試看!

趁 NotebookLM 現在還免費,去試試看吧!

競標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跟髮型設計師聊天,她提到她最近每個月都會花 6,000 元在 Instagram 廣告上。

「有用嗎?」我好奇地問。

「有用喔!」她說,「花 6,000 元的廣告費,大概可以帶來 12,000 元的額外業績,也就是差不多兩倍左右。」

雖然我對於設計師生意興隆感到開心,但老實說我覺得這個效果可能無法持續太久。

網路廣告(不論是 Google 關鍵字、FB、IG 或其他)就像跳進溫水煮青蛙的鍋子裡,而且還是你自己打開瓦斯的那種。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

  • 網路廣告的版位是有限的。
  • 如果今天花 6,000 元,可以有 12,000 元的回報的話,
  • 明天就會有人願意出 7,000 元搶走你的位置來賺那 12,000 元;
  • 然後就會有人加碼到 8,000 元、9,000 元、10,000 元……
  • 直到價格提高到「剛好能賺到一點點錢」為止,以這個例子來說就是 11,999 元。

這是刻意設計的陷阱,目的是讓廣告主們自相殘殺,最後平台把絕大部分的利潤吃掉。從平台的角度來看,只要讓廣告主還能賺到錢(哪怕只有一點點),投廣告就還是比不投還划算。所以即使平台把大部分的利益都吃掉,廣告主們也還是甘願掏錢給平台。

那我們就只能任平台宰割嗎?其實也沒有那麼絕望,敵不過平台就加入平台呀!如果你認為這個吸血廣告陷阱有用,就買進 Google 和 Meta 的股票,站回食物鏈的頂端吧!

各退一步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遇到紛爭時,曾經有人勸你「各退一步」嗎?

  • 在學校裡,A 同學總是霸凌 B 同學,這天 B 終於忍不住爆炸大吼。老師說:「同學們,我們要理性協商,各退一步互相道歉,以後要好好溝通喔!」
  • 編曲軟體 Reason 單方面關閉了舊版本的離線啟動功能,讓舊版本的「永久授權」用戶再也無法重新安裝軟體。有些人說:「軟體公司也有營運的壓力,使用者也要體諒,大家各退一步嘛!」
  • 小明說地球是平的,小美說地球是圓的。想要調解爭論的小靜說:「你們不要吵了,各退一步好嗎?地球其實是半圓的啦!」

自以為中立、要人「各退一步、理性溝通、冷靜一點、互相體諒」的調解人,其實是縱容惡行的幫兇:

  • 霸凌別人就是錯的,沒有受害者該跟霸凌者協商的道理。
  • 軟體公司違反承諾就是錯的,沒有使用者應該體諒的道理。
  • 地球是圓的就是圓的……不然咧?

超過底線的一方,本來就該退回去;不然當陌生人闖進你家,難道要跟他協商「那客廳給你用,臥室還我」嗎?

不正常的想法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Paul Graham 在《What You Can't Say》這篇文章裡,提到了一個很好的自我檢查方法:如果你頭腦裡沒有任何會被主流意見視為「不正常」的想法的話,很有可能你就是一個沒有想法的人。

(以下引言區塊都是來自 Paul Graham)

If you believe everything you're supposed to now, how can you be sure you wouldn't also have believed everything you were supposed to if you had grown up among the plantation owners of the pre-Civil War South, or in Germany in the 1930s...?

(如果你相信現在所有你應該相信的事,你怎麼能確定,如果你生在南北戰爭前的種植園主家庭,或 1930 年代的德國,你不會也相信那時所有你應該相信的事?)

在這兩個時期的「正常人」,應該要相信以下的事情:

  • 南北戰爭前的農場主人:奴隸制是必要的經濟制度;非裔美國人就是該做奴隸;不應該讓奴隸受教育。
  • 1930 年代德國:民主制度是軟弱無能的;媒體審查是維持國家穩定的必要手段;日耳曼民族是地球上最優秀的人種。

這些當時「正常人應該要相信的」事情,在現代看起來都超荒謬。但跟每一個時代一樣,當時的「主流民意」會去歧視、懲罰、攻擊那些持反對意見的人,指控這些反對意見是「不進步」、「不科學」、「不道德」的。

It seems to be a constant throughout history: In every period, people believed things that were just ridiculous, and believed them so strongly that you would have gotten in terrible trouble for saying otherwise.

(歷史上這似乎是常態:在每個時期,人們都會相信一些荒謬的事,而且信念之堅定,以至於說出反對意見就會惹上大麻煩。)

在 2024 年的台灣,社會期待「正常人」應該相信什麼呢?

  • 每個人應該都要有一支能夠支援最新版 iOS 或 Android 系統的手機
  • 每個人應該都要有 Google 和社群媒體帳號
  • 每個人應該隨時攜帶能掃 QR Code 的裝置
  • 在 Apple 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 Store 以外取得的 App 都是不安全的
  • 雲端服務比單機離線軟體更好
  • 放到社群媒體上的照片都要用力修圖到最完美
  • 我應該用限動分享生活點滴
  • 在社群媒體上得到越多讚的人越有價值
  • 背負 30 年的貸款買房一定比租房子好
  • 名牌包可以顯示身分地位
  • 大學學歷是必要的
  • ……

有哪些事情是後人回頭看會覺得超荒謬的呢?

每個時代的「正常」都會過時,所以不需要當正常人也沒關係的。

惡夢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做了一個惡夢。在夢中:

  • 我的一個鋼琴學生,報名了知名機構舉辦的線上樂理考試。
  • 那個考試需要考生下載專有、封閉原始碼的線上監考軟體。該軟體的系統要求超嚴格,只支援近三年版本的 macOS 或 Windows,需要至少 8 GB 的 RAM,開始考試後需要先下載 500 MB 的資料,並且需要在考試過程中保持 750 kbps 的穩定連線。
  • 學生自己的 MacBook 太舊,無法升級到該考試需求的系統版本;於是找了一台跑著最新 macOS 15 Sequoia 的 iMac 準備考試。考試當天,學生到考試官網按下「開始考試」,跳出錯誤,無法下載軟體。
  • 學生打給台灣客服,客服首先跟學生說「你的 macOS 版本太新了,不支援」,然後又改口說好像有支援,要學生允許 Google Chrome 的彈出視窗試試。
  • 學生照做了,依然無法下載考試軟體;台灣客服建議直接聯絡國外的客服。學生把錯誤訊息、系統版本以及該 iMac 成功通過官方「考試前系統相容測試」的截圖 e-mail 給國外客服。
  • 國外客服很快就回了信,只寫了:「很遺憾你無法進入我們的考試。如果你需要退費,請與我們聯絡。」,完全沒有嘗試要解決問題。
  • 學生卡住了,那現在呢?

如果換作是我自己,這時我大概就會一氣之下說「更,老子不考了」然後申請退費。但學生不行啊,那對學生來說,也許是他很看重、對升學來說很重要的考試啊。

但我一點都不為這位學生的情況擔心,畢竟這只是我的惡夢,這麼荒腔走板的事情,在現實生活怎麼可能會發生呢?只要待會我睡醒之後,應該就會收到學生的訊息說他成功考完試了吧。

我順手捏了下自己的臉頰。噢,好痛!

正常

·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 你騎腳踏車上班。同事說:「你幹嘛不像正常人一樣開車來?騎腳踏車多辛苦,而且看起來好像很窮……」
  • 你到餐廳用現金付款。朋友說:「你幹嘛不用正常的行動支付 App?這樣很沒效率耶……」
  • 你隨身攜帶可重複使用的環保餐具。朋友說:「你幹嘛不用正常的免洗餐具?這樣還要洗、要帶,麻煩死了……」
  • 你選擇成為自由工作者。長輩說:「你幹嘛不像其他人一樣找正常的工作?這樣收入穩定嗎……」
  • 吃飯時,你的小孩不時打斷你與朋友的談話。朋友不耐地說:「幹嘛不拿一台平板給他玩就好?正常人都這樣啊……」

同理,當你對一個 Linux 使用者說:「你幹嘛不用正常的電腦?這樣就不能用〔插入你最愛的專有軟體名稱〕了,很爛耶……」時,其實就跟上面這些情況差不多。

可怕的是,「正常人」似乎永遠不會問自己:「為什麼這樣很正常?」。

別人的老婆比較好

·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我不知道別人怎麼想,但我自己有時(好吧,其實是常常)也會在心中偷偷拿伴侶跟別人比較的。

有一句不知哪裡聽來的名言:

「結婚前,覺得適合自己的人很少;結婚後,發現適合自己的人很多。」

我在第一次婚姻時,每天都有這樣的感覺。當時我看到「幾乎每一個女生」,甚至只是講過幾句話的 7-11 店員,心中都常想:「她很不錯呀!好像比我的老婆更好相處、更聰明、更溫柔……如果當初是跟她結婚的話,應該不錯吧?或許會更好吧?!」

但跟檸檬卷結婚後,我一次都沒這樣想過。即使是遇到條件很好、外表又漂亮的女生。

我想,如果結婚以後好幾年,都沒有出現這個念頭的話,大概就表示真的結了還不錯的婚吧!

(再過幾天,我跟檸檬卷結婚就六年了;我覺得沒有人比她更適合我了。沒有,她沒有逼我打出這樣的話 😂)

棲息地

·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 薩爾達傳說:要找到耐火蜥蜴,就要去死亡火山。
  • Pokémon GO:要抓到水屬性的寶可夢,最好到海灘或碼頭附近。
  • 鍊金工房:要採集到稀有素材,可以去強敵環伺的高難度 DLC 地圖。

在現實生活中,想要找到優質的另一半,也許可以先研究他們的棲息地?

或者,更有效率的方法:成為他們的棲息地。

古典音樂像青菜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推廣古典音樂時,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策略:把古典音樂和喜劇元素結合。

記得 YouTube 上的元老級創作者 Igudesman & Joo 嗎?這對小提琴與鋼琴的雙人組擁有很強的演奏實力,以搞笑的古典音樂舞台演出走紅。他們在 2006 年的「Rachmaninov Had Big Hands」,就是其中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代表作。

這種音樂加喜劇的表演方式,的確是可以增加很多觀眾,而且也會讓很多人覺得被娛樂到。但就「推廣古典音樂」的角度而言,如果想要培養更多古典音樂的粉絲,這可能還不是最理想的方法。

「吃下青菜」不等於「愛上青菜」

這讓我想到媽媽們哄小朋友吃青菜的戲碼:「你把青菜吃完,明天就帶你去麥當勞喔!」;或者是把青菜切得很碎,然後偷偷藏在其他食物裡。這些招數雖然能讓小孩「吃下」青菜,但卻無法讓他們真正「愛上」青菜。

說到青菜,我小時候就超討厭吃青菜。當然,你可以利用水餃或春捲這樣的食物讓我不小心吃進青菜,但即使我可以接受水餃裡的青菜,如果要我正面迎擊一盤完整的燙青菜,我還是沒有辦法的。

直到大概是高二到高三時,有一陣子我迷上吃涮涮鍋,我才第一次體驗到青菜的好吃。不曉得是我的味蕾變了,還是因為搭配蔥花和醬油的關係,又或者是因為我可以親手掌控烹調時間,所以不會把菜煮得太爛。總之,開始吃涮涮鍋之後,我才真正體會到青菜的鮮甜好吃、真心成為了青菜的粉絲。

古典音樂就像青菜

古典音樂就像是青菜。我們可以把古典音樂跟其他元素混搭,或者是巧妙地「偽裝」它,讓觀眾沒注意到他正在聽古典音樂。這些招數雖然能讓更多人「聽到」古典音樂,但他們愛上的可能只是外層包裝,而不是音樂本身。

更理想的方法,應該是要引導觀眾了解音樂創作的原理、欣賞作品的細膩設計、甚至能分辨不同演奏家詮釋的差異。有了這樣的參與感,觀眾才有機會真心成為古典音樂的粉絲,而不只是被包裝騙進來而「不小心順便」聽到了古典音樂。

想想職棒比賽的行銷方式,總不可能是先偽裝成「香香啦啦隊女孩秀」或「啤酒品飲會」,然後讓觀眾走進去才「不小心順便」看到棒球吧?!(欸?還是其實真的是這樣?)

這方法太慢了!

當然我也知道,教育一個新觀眾認識古典音樂(或入坑任何新事物)都是需要時間的;但人類通常都不喜歡這種需要長期耕耘才能慢慢看到成果的活動,而且大家都有經濟壓力、票房壓力什麼的。

所以……我們好像也可以學習職棒比賽,在古典音樂會中提供精釀啤酒,或在曲目間安排香香啦啦隊女孩秀?哇,光是用想的,我就已經就想去了!看來我自己也是個偽古典音樂粉絲吧?

浪費生命的 app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發現一個好站 https://PracticalBetterments.com/ ,裡面有很多簡單的、可以讓你生活變得更好一點的建議和教學。例如像:

還有好多,其中有一篇在寫「如何刪除浪費生命的 App」,裡面的四大步驟我覺得很實用:

如何刪除浪費生命的 App

  1. 把 App 刪掉。
  2. 繼續正常生活:享受你的自由新生活。如果你感到需要再次下載這個 App,繼續下一步。
  3. 找出想要重新下載的原因:是因為孤獨嗎?無聊嗎?飢渴嗎?害怕錯過資訊?或是想知道親戚的生日?
  4. 尋找不用 App 的解決方案:如果能夠解決,回到第 2 步。如果真的非得用該 App 解決不可,下載之後把它隱藏起來而非刪除。

其實不只是 Apps,想戒除任何東西時,類似以上的四步驟好像都滿好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