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流氓餐廳

·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在這個 2010 年的演講(只有六分鐘,值得看看),Scott McNealy (昇陽電腦 Sun Microsystems 的共同創辦人之一)提到了當你買一個產品或使用服務時,都要付出 A、B、C 三個成本,而大部分人都沒考慮到第三個(結果就很慘)。

流氓餐廳

想像你不小心走進了一間(黑道經營的)餐廳:

  • 老闆首先親切地招呼你,跟你說這裡的炸雞排套餐只要 100 元(A 成本)!
  • 你很高興地坐下來,服務生告訴你,要使用筷子、湯匙、衛生紙等等的服務費用是 500 元(B 成本)。
  • 最後你吃飽了想要離開,兩個彪形大漢擋在門口,拿給你一張 5,000 元的帳單,說這是「離場費」(C 成本)。

很荒謬吧?但現代的軟體公司、雲端服務,其實常常都是這樣運作的。

  • A. 採購成本:就是你踏進餐廳時看到的價目表,廠商通常都是先用低價騙你進門再說。
  • B. 使用成本:這包含每月訂閱費用、版本升級費用、技術支援費用等等。你會發現長期使用下來,這些可能是 A 成本的好幾倍。但至少,它是有清楚寫在合約裡的?(如果你有讀合約的話)
  • C. 出走成本:軟體公司會用各種方式讓你走不掉。你的資料全在他那、你的工作流程已經完全依賴他的系統、你所有客戶都用他的專有檔案格式。想走嗎?那你就自己處理資料搬遷、人員訓練、重新設計工作流程的問題囉!

McNealy 說 C 成本通常會是 A+B 的十倍,一點都不誇張。

騎虎(A)容易,下虎(C)超難

McNealy 在演講裡把賣軟體比喻成賣毒品:

"But then they got smart, and they said, the purchase price of software, it's kind of like the first hit of heroin is free."

「後來他們(軟體公司)學聰明了,他們把軟體的採購價格,調成跟毒販的「第一針海洛因」一樣:免費。」

沒錯,就是這樣!先用便宜或免費的價格騙你上車,等你離不開的時候再慢慢榨乾你。想想看,我們現在正在用著哪些「數位海洛因」呢?

  • LINE/WhatsApp:對呀,是免費的,大家都在用(包括我自己)。但當你把十年的聊天紀錄、相簿都放在上面,每天的付款方式也開始依賴它時……就危險了。你嘗試匯出過 LINE 的通話紀錄嗎?我試過,麻煩到讓人覺得他們根本是故意的,建議你也體驗看看!
  • Google Drive我自己就是受害者,當初被 Google G-Suite 宣稱「無容量上限」騙進去,然後他們突然改政策要收取高額費用,我花了一個多月、靠著第三方工具,才好不容易把 30 幾 TB 的資料下載回來。
  • Apple 生態系統:我現在已經不用 iPhone 了,這表示所有我以前買的 Apps 都不能用,並且需要花時間重建新的數位生活方式。
  • Gmail:免費的真香?等你用了十年,所有帳號都註冊在這個信箱後,看看要跳出會有多麻煩?到時你只好乖乖接受一切的隱私侵犯、廣告轟炸,甚至可能的高額收費。
  • Adobe Creative Suite:已經用習慣 Photoshop、Illustrator、Premiere 的人,只好默默忍受越來越貴的訂閱費。不然怎麼辦?重學新的軟體嗎?這一大堆 .psd 和 .ai 檔案要怎麼辦?
  • YouTube:這個最狠,觀眾和創作者都跑不掉。看影片的人被越來越多的廣告轟炸,不想看?那就乖乖買 Premium 吧!創作者更慘:觀看數字一直降、一直被強迫做 Shorts、審查越來越嚴,Super Chat 和會員抽成高達 30%。想換平台?觀眾都在 YouTube 上啊,他們願意跟你一起走嗎?

McNealy 在演講中說了,一旦軟體公司確定綁架住你,他們會這樣做:

"And so what do they do when you need to upgrade to the next version? They price the next version at $5 below the barrier to exit. It's a very simple pricing mechanism. When Safra Catz at Oracle has calculated that for everyone of her customers, therefore the contract negotiation becomes a contract explanation, and you're stuck."

「你知道他們怎麼訂新版本的價格嗎?很簡單,先計算你換到別家廠商的成本要花多少錢,然後就訂個『比那個少五塊』的價格。甲骨文的 Safra Catz 姊都幫客戶把這筆帳算好了,所以談合約的時候,喔不,應該說「宣讀」合約的時候,她講多少就是多少。你敢不要,就自己看著辦囉!」

價格變高、客服變爛、Bug 變多、廣告變多、強迫升級、修改隱私權政策、原本免費的功能變成付費、規格變得封閉、匯出資料變得困難……權力會讓人腐敗,以上都是軟體公司覺得綁住你之後,無法克制自己不做的事情。

怎麼辦?

以下是幾個避免自己被數位流氓餐廳坑殺的秘訣:

  1. 先想退場方案:在開始使用一個軟體或服務前,先想想:如果有天我想退出,容易嗎?
  2. 使用開放格式:這個軟體可以存檔成開放格式嗎?資料可以完整匯出嗎?匯出後能夠用其他軟體開啟嗎?不行的話,一開始就避免使用這個軟體或服務。
  3. 當有可能時,選擇自由軟體:自由軟體的原始碼是公開透明的,這表示就算軟體的開發者不幹了,軟體本身也不會死去,其他人可以拿這些原始碼讓軟體繼續運作。
  4.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只有白痴的午餐:當一個服務特別便宜或免費時,記得海洛因理論:第一針是免費的,後面就……
  5. 分散風險: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就算你要使用大科技公司的雲端服務,你也可以每項用不同公司的。例如照片存在 iCloud、電子郵件用 Fastmail、AI 服務用 Claude、聊天用 LINE……等等。這樣至少當其中一家公司獅子大開口時,你的轉換麻煩不會那麼大。

(最近在玩《人中之龍 極》的 Switch 版,好好玩喔!所以滿腦子都是黑道流氓的畫面,抱歉。🤣)

蒙娜麗莎沒有 Bluesky

·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最近網路上關於新社群媒體 Bluesky 的討論度很高,有許多 Twitter 用戶紛紛出逃轉到 Bluesky 上,也有讀者問我要不要也去湊個熱鬧。

好啦,我知道 Bluesky 的通訊協定比較開放、去中心,用戶可以自己保管資料,還有可以自訂演算法等等的好處。但這些優點好像還是不夠有說服力,讓我重回社群媒體的世界

社群媒體真的是必需品嗎?

讓我們認真想一下:

  • 我到底為什麼需要一個社群媒體帳號?
  • 大家為什麼認為自己需要一個社群媒體帳號?
  • 社群媒體到底解決了什麼生活上的需求?

仔細想想好像會發現,那些被認為「必須使用社群媒體」來完成的各種事情,其實每個都有更好的解決方案。

  • 內容發布:在社群媒體才能貼文、分享照片?用 Blog 和個人網站也可以呀!而且我認為是比社群媒體更好的解決方案。在自己的網站上寫作,可以完全掌控內容的呈現方式,沒有長度、格式限制,不會因為講了敏感話題被禁言,不會跟其他的人文章混在一起。

  • 人際連結:靠社群媒體才能跟朋友保持聯繫?別忘了我們有電話、LINE、Whatsapp、Telegram 與各種通訊軟體啊!不論是一對一或是小群體的聯絡需求,都比社群媒體更好用。想要更正式、深度的交流的話,可以用 E-mail。或者,更瘋狂的提議:也許可以約朋友出來喝杯咖啡?

  • 爆紅機會:在社群媒體上發個厲害的文章,說不定會被算法推薦然後爆紅。但得到很多愛心或讚,就像在幼稚園裡面被發了很多乖寶寶貼紙一樣,沒什麼用啊!沒有長期耕耘的有用內容和忠實的讀者群的話,就算有幾篇爆紅的文也不會被記得的。

  • 互動機制:社群媒體上,別人可以在貼文下留言,作者可以得到即時反饋。我會說這是社群媒體的最大缺點之一,而不是優點。公開的留言區,超級容易就會充斥著淺薄、誤解、帶風向或惡意的言論,造成完全沒必要的情緒消耗。使用私訊和 E-mail 來交流,是更好的解決方案。

  • 追蹤機制:在社群媒體上,可以有很多「粉絲、Followers」。但現在的社群媒體早就不是「粉絲時代」了,你經常可以看到數萬或數十萬粉絲的 Facebook 頁面,發文時卻只有雙位數的互動數字。更別提可能有多達 1/3 的帳號其實根本就不是人類?我認為使用 RSS 和電子報是更好的方案,就算訂閱人數只有數千人等級,造成的實質互動可能還超過數十萬人等級的 Facebook 粉絲頁面。

隱藏成本

當然,我不是說社群媒體「完全沒有用」,只是它帶來的好處不夠值得我們去承受它的負面作用:

  • 浪費時間:無限往下捲的設計讓人停不下來,限動讓你沒事就想看一下,製作貼文和修圖好花時間
  • 心理消耗:看著別人精修的生活照覺得自己是魯蛇、害怕錯過重要資訊(FOMO)、留言區的負面留言讓血壓飆升。
  • 隱私侵犯:個資、行為模式、思想被收集和追蹤,總有一天這些東西會反過來被用在自己身上——預測你的行為、操縱你的選擇。

蒙娜麗莎

Seth Godin 在他的部落格上寫到蒙娜麗莎的例子:

The Mona Lisa has a huge social media presence. Her picture is everywhere. But she doesn't tweet. She's big on social media because she's an icon, but she’s not an icon because she's big on social media.

蒙娜麗莎在社群媒體上超級有存在感;她的照片無處不在,但她從來不發文。

她在社群媒體上很紅,是因為她本來就是個厲害人物;而不是因為她很會經營社群媒體,才變成了厲害人物。

Seth Godin 自己也是一個很好的範例。雖然他有各種社群媒體帳號,但幾乎不發文、不互動,大多只是由程式自動轉貼部落格文章;事實上他社群媒體上貼文的互動率都非常低,我覺得有沒有這些帳號對他而言都沒有差別。

但這絲毫不影響他的影響力:Seth Godin 的部落格仍然備受推崇(就像我在這邊提到他一樣);出的幾乎每一本書都還是佔領著暢銷榜;他靠著 Podcast、工作坊、版稅、線上課程、演講產生的收入,可能遠比數百萬訂閱的 YouTuber 還要多得多。

社群媒體大師

真正的社群媒體大師,應該就是像蒙娜麗莎和 Seth Godin 這樣子吧:他們完全不發文、甚至連帳號都沒開,但社群媒體上到處都可以看到關於他們的討論。

所以,如果你覺得我的這個 blog 或是 NiceChord.com 好和弦對你有幫助,希望你可以考慮在新註冊的 Bluesky 帳號上提到我,這樣我就可以成為一個社群媒體大師了!

(沒錯,這個 blog 就是這麼荒謬:寫一篇反社群媒體的文章,然後希望讀者在社群媒體上分享它。🤣)

不囉唆的音程計算器

·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今天我在好和弦官網推出了新的「不囉唆系列」工具,這次是音程計算器

只要輸入兩個音的音名,中間用空格隔開(例如 D# C),連 Enter 都不用按,它就會立刻告訴你這兩個音是什麼音程,並且用五線譜顯示出來。

到好和弦官網看完整的介紹,或者把這個連結加入書籤來直接使用,原始碼請到 GitHub 頁面

覺得有用的話,幫我分享給你的朋友喔!謝謝你!

音樂太多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覺得音樂太多,根本就聽不完嗎?你的感覺沒有錯。

前 Spotify 首席經濟學家 Will Page 接受 MusicRadar.com 訪問時說:

More music is being released today (in a single day) than was released in the calendar year of 1989.

現在,一天之內發行的音樂量,已經超過 1989 年全年的發行量。

停下來想想以上這句話,不覺得恐怖嗎?現在,你辛苦寫的新歌,從發行到被淹沒在音樂平台最底層,只需要 24 小時。

文章並指出,根據 MiDiA 的報告,全球的音樂創作者將從 2023 年的 7,590 萬人,暴增至 2030 年的 1.98 億人。換句話說,你走在路上看到的每 40 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是音樂創作者;你的鄰居、你的阿嬤、你的理髮師、你的 Uber Eats 外送員,無聊的時候可能都默默地在做音樂。

當然,要看你是怎麼定義「音樂創作者」啦!如果只是點點滑鼠、滑滑手機用某個手機 App 或 AI 工具生出「貌似音樂的東西」,然後上傳到社群媒體,就可以稱為「音樂創作者」的話,那麼我還覺得文章估計的數字遠遠太保守了呢。

就像我在之前的這篇貼文說的,現在光靠「做出不錯的音樂」是絕對不可能在音樂工作中混得下去的,因為「不錯的音樂」早就多到聽不完了。每天都有相當於 1989 年全年份量的、新的「不錯的音樂」在跟你搶聽眾的耳朵,更別說接下來 AI 還會生出更多「不錯的音樂」,這個世界上根本就不缺更多的「不錯的音樂」。

「做音樂」的時代已經正式結束。所以我把做音樂的時間,拿來寫了這篇貼文。🤣

九壞保送

·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近你有在看世界棒球 12 強賽,幫中華隊加油嗎?

就算沒有看棒球的人,應該也知道投手可以用三個好球「三振」打者,而投四個壞球的話就會「四壞保送」。但是,為什麼三振只要三球,但保送卻要四球?

三振出局

其實棒球最一開始並沒有所謂好球和壞球的概念,基本上就是投手球投過來,打者覺得可以打就打;然後如果打者揮棒空揮三次,而且最後一球被接捕,就算出局。

裁判可以「判好球」的規則,是出現在 1858 年的美國國家棒球員協會(NABBP)規則;原本是用來防止打者為了拖延比賽,一直遲遲不揮棒的措施。

Section 37. Should a striker stand at the bat without striking at good balls repeatedly pitched to him, for the purpose of delaying the game or of giving advantage to a player, the umpire, after warning him, shall call one strike, and if he persists in such action, two and three strikes. When three strikes are called, he shall be subject to the same rules as if he had struck at three balls.

第 37 條:若打者站在打擊區,對投手投來的好球反覆不揮棒,目的是為了拖延比賽或給予某位球員優勢,裁判在警告過後,應判定一個好球。如果他仍執意如此,則判定第二個和第三個好球。當判定三個好球時,他將如同揮棒打了三球一樣,適用相同的規則。

注意它只有說在「反覆不揮棒」時,才會判一個好球;所以在當年,實際上打者應該是可以等超過三個好球的。

九壞保送

壞球的部份也是,原本也是為了防範投手拖時間之類的、「違反運動家精神」的行為。在 1863 年的 NABBP 規則裡面寫:

SEC. 6. Should the pitcher repeatedly fail to deliver to the striker fair balls, for the apparent purpose of delaying the game, or for any other cause, the umpire, after warning him, shall call one ball, and if the pitcher persists in such action, two and three balls; when three balls shall have been called, the striker shall be entitled to the first base; and should any base be occupied at that time, each player occupying them shall be entitled to one base without being put out.

第 6 條:若投手反覆未能對打者投出好球,明顯是為了拖延比賽或任何其他原因,裁判在警告過後,應判定一個壞球,如果投手仍執意如此,則判定第二個和第三個壞球;當判定三個壞球時,打者可獲得進佔一壘的權利;若當時有壘包被佔據,則每位占壘球員皆可在不被刺殺的情況下前進一個壘包。

注意規則裡面也是寫「反覆未能投出好球」才會判一個壞球。實務上,投手通常要投三個壞球才會被判定為「故意反覆未能投出好球」,所以投手得要投出九個壞球才會保送打者上壘。

壞球太多了吧?

壞球這麼多,比賽應該會難看得要死吧?所以後來保送所需的壞球數量一直不斷地減少:

  • 1880 年,國家聯盟將保送所需的「不公平球」從九個減為八個。
  • 1884 年,國家聯盟再次修改規則,規定六個壞球即可保送。
  • 1886 年,美國協會也改成六壞保送;但同年國家聯盟卻改成七壞保送。
  • 1887 年,國家聯盟和美國協會一起改成了五壞保送,並且首次用規則明確定義好球帶。同時,三振出局竟然被改成了「四振出局」,但隔年又改回來了。
  • 1889 年,兩個聯盟改成了如同現代規則的四壞保送。

從此,「三振出局、四壞保送」這個黃金比例就一直維持到了現代。

(下次跟朋友一起看棒球時,你就可以展現自己對棒球歷史的了解了!不用太感謝我沒關係!)

免費的力量

·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大家都喜歡免費的東西;有時候甚至喜歡到會讓人失智的程度。

「免費」造成的失智行為

  • 2016 年,中信兄弟棒球隊為紀念第一張球隊聯名卡亮相,開放前 2500 名內野入場的球迷可獲限定版護腕,但比賽因雨取消,改在延賽當天才發放護腕。此決定引發球迷不滿,一個憤怒的球迷在 Facebook 留言「是把排隊的當白癡嗎」,並放話之後要攜帶刀械進場。

  • 2019 年,桃園市黃姓女子在百貨公司兌換贈品時,與專櫃服務人員互毆。警方表示,衝突的起因是黃女已經在其他專櫃兌換過贈品,所以服務人員拒絕讓黃女兌換,黃女感覺受辱而爆發衝突。

  • 2021 年,壽司郎餐廳舉辦了促銷活動,活動提供姓名正好有「鮭魚」兩字者可享免費用餐優惠,導致有 331 人去戶政機關把自己的名字改成「鮭魚」。史稱「鮭魚之亂」。

為了「免費」,我們甚至為了犧牲幸福

說到「鮭魚之亂」,那時不是有人點了一大堆鮭魚壽司,然後只把魚肉吃掉,留下一堆醋飯嗎?

哲學家朱家安寫了一篇文章分析這個現象。他認為這些人並不見得是覺得單吃魚肉比吃整個鮭魚壽司好吃,而是純粹用價格在思考:魚肉比較貴,所以我要趁這個免費的機會盡可能佔到最多便宜。

這種想法,會讓人容易陷入行銷手段的操弄,畢竟價格跟價值並不一定是成正比的。

我記得小時候買杯裝飲料時,我媽總是叫我點去冰。不是因為她覺得去冰比較健康,而是認為冰塊「只是水做的」,所以飲料中有太多冰塊就是吃虧了。但對我來說,我明明就覺得冰塊多一點才比較好喝啊!(而且,就算是論價格,冰塊也有可能也是比飲料值錢的)

以上例子都說明:人不只是貪心,還會因為想要「佔便宜」而犧牲自己的幸福。

「免費」是一個特殊的價格

杜克大學的行為經濟學教授 Dan Ariely 在名為「Zero as a Special Price」的研究中,探討了人們對「免費」的特殊反應。

💡 注意

為了解說的方便,我把以下的價格換成了比較符合台灣的情況。

在第一個實驗,他弄了一個攤位,請參與者只能選擇以下的一個選項:

  • 免費獲得一顆原價 3 元的 Hershey's Kisses 巧克力
  • 以優惠價 10 元購買一顆原價 30 元的高級松露巧克力

結果,選擇免費巧克力的人是付費的三倍。從理性角度來看,這是不合理的;因為選擇免費巧克力只能賺到 3 元,但選擇高級巧克力卻可以賺到 20 元。選貴的巧克力明明就比較賺,但是人還是會選免費的那個。

第二個實驗,他把兩種巧克力的價格都提高 1 元,同樣要參與者只能選擇其中一個:

  • 用優惠價 1 元費購買一顆原價 3 元的 Hershey's Kisses 巧克力
  • 以優惠價 11 元購買一顆原價 30 元的高級松露巧克力

這一次結果反轉:選貴的巧克力的人反而是便宜巧克力的三倍。

這就是所謂的「零元效果」(The Zero Price Effect):人類會過度偏好「免費」的東西,導致於作出不理性的決策。換句話說,「免費」是一個特殊的價格,它會蒙蔽人類的思考,讓人看不到壞處。

免運費

另一個學者 David Bell 做了一個關於「免運費」的研究,發現即使免運費商店的商品價格較高,整體來說沒有比較省錢,人類還是會傾向到免運費的商店消費。

他的理由是,人對於「花錢買一個東西」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人不會去想「東西要運送過來」需要花多少人力和時間,所以會有「外加運費」不合理的感覺。但有趣的是,只要把運費平均分攤產品價格中,大家就突然覺得可以接受了。

像是我最近訂 Uber Eats 就覺得越來越貴,訂一個乾麵套餐之類的隨便就可以到三百多塊。表面上說是「免運費」,但運費其實早就分攤到食物價錢本身了。

免費試用

免費試用策略在不同產業的效果很不一樣。

實體商品如果提供免費試用,可以大大增加銷售量。根據一個 2014 年的統計,在超市提供免費試吃、試喝、試用,平均可以增加 71% 到 600% 的銷量。(啤酒 71%、Cheese 103%、紅酒 310%、口紅 540%、冷凍披薩 600%)

但是新聞網站的免費文章就沒什麼用了。有很多網站會讓你免費讀幾篇,然後就想要你付費訂閱;但通常使用者會覺得「我只是想要看這一篇而已,就得付非常昂貴的訂閱費,划不來」,而且新聞的替代方案太多了。

怎麼做付費內容?

我自己作內容的經驗是,如果內容要付費,那麼就一定要跟免費的內容有區隔。付費內容通常需要具備高價值、高專業度、高互動性或極端小眾等等的特質,才比較容易成功。

以我自己為例,我唯一有付費訂閱的圖文新聞和 Podcast 就是 Bryan Lunduke;他專門在報導懷舊電腦(Retro Computing)和 Linux 相關的新聞,內容超級小眾。他原本有常態在更新 YouTube 頻道,但後來也是因為不喜歡 YouTube,就主要改成付費訂閱經營了。因為我真的無法在別的地方得到這麼小眾的深度內容(加上他的文章和 Podcast 都超級好笑),所以我非常願意付費支持他。

付費的建議才有效

唯一一個我覺得大部分人類會選擇付費而非免費的東西,就是「建議」。

免費的建議通常都不被重視,大家都不聽;但付費獲得的建議,尤其是價格越貴的,就越會被實際執行。這解釋了為什麼調高學費、顧問費等等的費用,可能反而有助於學生和顧客的進步。

所以,身為一個鋼琴老師,我漲價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學生好,你現在了解我的苦心了嗎?

(喜歡這個 blog 的話,也歡迎你來購買我的付費課程《即興幼幼班》和《鋼琴技巧急診室》喔!千萬不要下載盜版的,因為根據本文的研究,如果你免費取得了課程,大概連影片都不會點開。)

不尊重你的網站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現代網站常常以各種方式不尊重你:

  • 它在你閱讀到一半時,彈出擋住視線的廣告;而且關閉的「X」按鈕故意設計得超小。(不尊重你的閱讀體驗
  • 它未經你的同意就自動播放廣告影片。(不尊重你的觀看意願)
  • 才剛進入網站都還沒幹嘛,它就下載了 20 MB 不知道是什麼的鬼東西。(不尊重你的網路流量)
  • 載入了一大堆 JavaScript,光是顯示首頁就足以讓筆電的風扇轉起來。(不尊重你的電池、浪費你裝置的運算資源)
  • 明明是一篇短文,硬是拆成了三頁來顯示(不尊重你的時間)
  • 故意把標題寫得很聳動,但文章裡面超廢。(不尊重你的智商)
  • 內容只有一小部份,廣告卻佔了超過一半的畫面。(不尊重你的螢幕空間)
  • 一直彈出要你改用 App 的提示。(不尊重你使用開放網路的選擇、一直想要綁架你)

網站不尊重你,怎麼辦?

如果你進到一個網站,覺得不被該網站尊重,你可以:

  • 也不要尊重它:使用像是 Brave 瀏覽器內建的擋廣告、擋追蹤功能;禁止 JavaScript;使用閱讀模式;安裝像是 uBlock Origin 之類的擋廣告外掛程式;使用非官方 App 來存取網站(例如用 FreeTube 來取代 YouTube.com)。
  • 拒絕使用那個網站:如果你繼續忍受它,它就會繼續存在;為了讓網路世界更好,拒絕「不尊重人的網站」是每個人的責任。

我的網站尊重你

這個 Blog 和好和弦的官網 NiceChord.com 都沒有任何第三方廣告和侵犯隱私的追蹤程式碼,你可以用 Brave 瀏覽器確認追蹤程式和廣告數量都是「0」。

就算你把 JavaScript 關掉,甚至是用如 w3m 這樣的純文字瀏覽器也沒問題;除了站內搜尋功能必須使用 JavaScript 外,其他的功能都不受影響。

這跟網頁製作的技術無關,純粹是因為我選擇尊重我的讀者。

(如果你覺得這裡讀起來還算舒服,也去 NiceChord.com 逛逛吧!)

最令我害怕的學生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教鋼琴已經超過 20 年了,一個我常常聽到學生問的問題是:

「我彈得不好,老師教我會覺得很辛苦嗎?」

我跟你說,完全不會!因為一個學生教起來辛不辛苦(換句話說:造成我「精神損耗」的程度),跟學生彈得好不好一點關係都沒有。

讓我偷偷跟你們分享,我自己身為一個鋼琴和音樂製作老師,最怕遇到的學生類型。

教鋼琴就像做節目

我常常覺得,一對一的鋼琴課或編曲課,就很像是一個現場直播的電視節目或 Podcast,而我就是主持人。想想看,如果你是主持人,最怕遇到什麼樣的來賓?

應該就是那種「讓節目很難繼續下去」的來賓吧。例如:

  • 你問了一大串問題,他只回你「對呀」、「嗯」、「喔」
  • 完全沒準備內容,整個節目都要靠你一個人撐著
  • 你丟出話題的球,他都沒有要接住的意思
  • 他也不會主動炒熱氣氛、開啟話題

節目沒內容的話,心會累

教鋼琴的時候也是一樣的,學生彈得不好完全不是問題。真正讓人心累的是:學生幾乎沒練琴、只能彈兩行,然後又沒有準備任何問題,就期待老師一個人唱獨角戲,生出一整堂課的內容。(但因為學生準備不夠,所以通常也無法有效吸收這些內容)

這就是最損耗我精神的情況。因為沒有產生足夠的問題可以解決,沒有足夠的內容可以討論;所以當我解決完學生僅有的一點點問題之後,剩下的時間我就得即興演講了。

這就好像你預約了一個小時的物理治療,進診間之後卻對物理治療師說:「喔,其實我身體一點都沒有不舒服,我只是無聊想來,你自己看看這一小時要幹嘛吧!」這樣的話治療師應該會很困擾吧?

當個有趣的來賓吧!

反過來說,有些學生上課上起來就是很有互動,也能夠解決到很多問題,又好聊;這樣的課上起來就會覺得很滿足,就算一直繼續下去也不會累。

所以,如果你有在上一對一的鋼琴課(或任何其他的課程),嘗試當一個更有趣的來賓吧!這樣你跟老師兩人演出的節目才會值回票價啊!

(如果你真的想看我唱獨角戲,歡迎來好和弦頻道每個月兩次的直播喔!)

宇宙的選擇

·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你有過這種經驗嗎?

  • 想要接一個案子;至少,理性上你認為你「應該要」想接這個案子。
  • 但內心深處卻擔心:如果真的接到案子的話,壓力一定會超大、超累。
  • 因為有這樣的顧慮,不知不覺散發出了「不想接到案子」的能量。
  • 最後業主沒有選擇你,反而感到鬆了一口氣。

遇到這種情況,有些人可能會認為這是「不夠努力」、「沒有野心」、「自我設限」;但這有沒有可能是宇宙聽見你「內在的聲音」之後,幫你做出的正確選擇呢?

新聞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八卦新聞冒出來的時候,我們到底是真的想要了解發生了什麼事,還是為了:

  1. 尋求認同:快速站邊表態,跟同立場的網友互相取暖。(然後發現自己站錯邊之後又偷偷換到另一邊)
  2. 扮演正義:在留言區說「OOO 是錯的」,以在道德上位的姿態評論當事人。
  3. 社交炫耀:搶在別人之前分享,顯示自己消息靈通、最先知道。
  4. 刷存在感:在留言區寫下具有爭議性的 hot takes,吸引注意。
  5. 刷優越感:「這女的根本普妹、綠茶!」、「這男的有什麼好!」、「這誰啊,根本沒看過這些頻道!」
  6. 發洩情緒:到當事人的社群媒體留言狂罵,教育對方。
  7. 滿足欲望:號召網友抵制、退追;享受在網路上公審別人帶來的權力感。
  8. 逃避現實:花大量時間關心別人的問題以逃避自己的問題
  9. 收割流量:整理事件時間軸、發表「專業分析」,輕鬆獲得大量點閱

(以上只是一些觀察,並不代表我個人有或沒有以上這些心態;有這些心態也是很正常的,只要覺察到它們,就可以決定自己要不要繼續這樣想。)

看到最近的 YTR 事件(恰好是三人的名字字首!)被討論得超級熱烈,但別人的感情事,我們這些外人能看到什麼呢?其實我們在意的只是自己的情緒和個人需求,剛好藉由這個八卦事件可以獲得抒發和滿足就是了。

現在的我,會盡量嘗試不要把情緒發洩在其他人身上;不然因果循環,誰知道下一個攻擊目標會不會輪到我呢?(不過我不夠有名,討論熱度應該遠遠比不上他們就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