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小故事

·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 注意:本文只是一個虛構的小故事。

因為我最近讀了好多奈須蘑菇的作品,覺得寫個故事好像很好玩,所以就寫了。以下故事中的描述跟真實人物、場所、事件都沒有關係,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1

2016 年秋天,藍光在深夜中搖曳。1

W 凝視著螢幕,正在剪輯他的 YouTube 音樂教學影片。對 W 來說,剪片的時光是很療癒的,至少有那麼一下下能讓他忘記婚姻中的不愉快……直到他被手機的震動打斷。

「你看到 M 在 Facebook 上的貼文了嗎?」好友發來的訊息裡帶著不詳的預感。

M 在 Facebook 上貼文指控 W 與一位年輕女學生有不當關係。其實 M 明知沒有,她只是故意寫得好像有一樣。M 把「深夜」、「年輕女學生」、「做音樂」這些無害的詞彙,扭曲成某種意有所指的暗示,並且以「蘿莉控」稱呼 W。

事實上,W 是真的在深夜聽學生的作品,只是是在自己家裡的電腦上一個人聽;M 認為 W 在非上課時間幫忙修改學生的作業、以及在 Facebook 上按讚都是一種出軌的行為。

這也不是第一次了。過去兩年,W 已經兩次跟 M 嘗試提出離婚的討論,最後都是在 M 的眼淚和「我會改變」的承諾下作罷。他想起婚前那些被他刻意忽視的警訊:M 對朋友圈的過度干涉、無理的質問、反覆無常的情緒……當時的 W 太懦弱,加上被「婚姻需要包容」、「沒有十全十美的另一半」這樣的觀念蒙蔽,還是選擇了與 M 結婚。

但這一次不一樣了。

看著螢幕上的貼文,W 決定這次一定要拯救自己。不管怎樣他都不會心軟。

那個害怕衝突、總是軟弱妥協的自己,正在死去。

2

現實開始朝著驚悚電影的方向發展。

十二月的第一個週三,W 收到遠在法國的學生 F 發來的緊急訊息:「老師,M 說她要自殺!」接著是一串截圖,M 說「她吃了藥」,用各種方式向 F 表示她即將要結束生命。救護車呼嘯而至,但檢查結果證實這只是一場戲碼。

這樣的戲碼只在短短兩天後又重演了一次。

M 開始學會向 W 的學生家長「訴苦」;她也打電話給共同好友們,聲淚俱下地「揭發」W 的「真相」。W 的學生一個接一個地消失,教學生涯正在崩塌。

W 找了律師,開始整理證據,錄下每一段對話,保存每一則訊息。

這些自殺威脅和不實指控雖然煩人,但對 W 來說,只要好好收集證據,在離婚法庭上是對 W 有利的。一想到這些鳥事可能在法庭上成為擊敗 M 的武器,W 不由自主地露出了微笑。

3

事態在 M 的父親介入之後更加失控。

那個男人來到了 W 的家,像是憤怒醉漢般地在客廳踱步。口中吐出的威脅就像是糟糕電影的反派:「今天就讓你看看!」、「看你還能不能彈琴!」,更可怕的是他叫他女兒「去化工廠買那個,潑下去,全部 S 掉」。

原本害怕衝突的 W,在這一刻意識到自己比 M 的父親還要高大,要打架的話應該也不會輸,而且看起來對方並沒有帶著「化工廠買的那個」;於是當著對方的面打電話報了警,然後很有耐心地讓 M 的父親繼續大聲講話。

不久之後,M 的父親就被警察請走了。一切都被口袋中的錄音筆如實記錄。

4

2017 年的每一天都是一場消耗戰。

當一位女學生無意間用了 W 家裡的熱水壺,M 像是找到了新的武器。「你知道她侮辱了我的地位嗎?」歇斯底里的聲音在客廳迴盪,「她把我當空氣!我可是這個家的女主人!」

接下來,M 的行為更加失控。她在 W 上課時突然闖入,用各種藉口打斷課程。有時跪在琴房外痛哭,有時躲在樓下跟蹤學生。W 開始收到學生的求救訊息:「老師,M 一直打電話給我……」、「她說要聯絡我爸媽……」

在那場重要演出前,M 甚至藏起了 W 演出用的樂譜。「你不跟我好好談,就別想拿回去!」,彷彿這樣就能困住音樂、困住自由。W 只是默默地重新列印了一份樂譜。演出完後回到家,牆上出現密密麻麻貼滿的婚紗照,像是某種詭異的魔法陣。W 感到頭暈想吐。

5

逃亡,意外地成為了救贖。

W 在一個雨夜收拾了簡單的行李——筆電、幾件衣物,一個小小的 MIDI 鍵盤。對於一個 YouTube 創作者來說,這些就夠了。最初他在幾間不同的膠囊旅館、AirBnb、飯店流轉,直到遇見了那間改變他生命的避難所。那是一個位在台北東區虎林街的樓中樓,有兩層,W 租下了其中一個房間。

律師建議 W 繼續支付原屋的租金,「這會讓法官看到你的誠意和氣度。表示你願意好好談判,而不是馬上想趕她出去。」於是工作受影響、收入已經大幅降低的 W,維持著兩個空間的開銷。看似不理性的選擇,卻暗藏了某種智慧。

W 還有一筆存款,再打一陣子消耗戰不是問題。他依然不時會回原本的住處拿必需品,並且學會了抓準時間快速進出,絕不多做停留。

意外的是,這段看似逃亡的日子,卻成了 W 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之一。

W 跟幾個也是長住在民宿裡的人成為了好朋友,大家每天一起做飯、聊天、採買生活用品。那間 AirBnb 每天也會有新的旅客,常常是外國人。英文勉強還可以的 W 有時會幫房東招待這些客人,帶他們去夜市吃道地的臭豆腐,或是去象山步道享受自然。W 在那幾個月中英文變好了。

「好爽喔!」,W 覺得他好像在度假,完全忘記了自己正在打離婚官司。

在這段日子裡,W 的 YouTube 依然維持每週更新,僅僅依靠著一台 MacBook Pro、一個 MIDI 鍵盤和一支 USB 麥克風,還好他在頻道中不需要露臉。W 有時會在影片最後藏一些彩蛋,暗示他的生活遇到了一些不平靜。

6

2017 年六月的一個下午,W 如往常一樣的返回原住處拿東西,發現門被反鎖了。不管做什麼,裡面的 M 都不願意開門。

進不了自己家的 W 站在門外,不慌不忙地打電話叫了警察,開啟總是隨身帶著的隱藏攝影機,像是某種儀式般地從頭到尾記錄這場鬧劇。

W 這時想通了。靠離婚法庭是沒有用的。

——「為什麼要繼續支付房租,讓 M 白住?」

——「這樣的『好人』角色,在法庭上真的有意義嗎?」

三天內,W 找到了新的房子,一氣呵成地搬離(連同那台平台鋼琴),並且跟原住處的房東解了約。失去了免費住處的 M,現在得自己想辦法、面對現實了。

在那之後不到兩個月,那個曾經揚言「我就是不要離婚,我才不要錢」的 M,透過律師提出了和解條件,W 接受了。在戶政事務所領到新身份證的 W 衝向了台北小巨蛋,見證了中華女籃從 17 分落後到最後逆轉勝的奇蹟。

W 覺得自己變成了中華隊的幸運物,畢竟離婚證書散發出來的好運光環太強大了。

Footnotes

  1. 這是奈須超愛用的開場詞。

為什麼我的課程不 DRM

·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最近看到某個線上課程平台的銷售頁面上面寫:

為維護每位學員的課程學習體驗與講師智慧財產權,本課程禁止🚫共用帳號或🚫側錄課程內容。系統機制會自動偵測 IP 位置,以識別共用帳號之行為,若發現有上述違規行為將停權該帳號,平台也將保留法律追訴權,以維護課程體驗與保障講師之智慧財產權。

我當然可以理解這政策的出發點,沒有創作者會喜歡被盜版。

但是實際上,各種防止盜版的做法,不論是技術上的 DRM 還是使用條款上的限制,都不會有什麼用;它們只是在懲罰正版用戶,讓付費支持的正版用戶反而比盜版者更難用。

什麼是 DRM?

DRM(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數位版權管理;或更正確的說法是 Digital Restriction Management,數位限制管理)是一種「數位鎖」,用來限制數位內容的使用方式,目的是要防止內容被盜版。例如:

  • 一些影片只能用特定的播放器播放
  • 一些電子書只能用特定的 App 開啟
  • 一些遊戲要連網才能玩
  • 一些音樂檔案無法複製到其他裝置

IP 位置偵測,防止共用帳號?

這種 IP 偵測機制,在很多情況都有可能誤判正版使用者在「共用帳號」:

  • 多地點觀看:如果學生因為工作或生活需要在不同地點(像是家裡、辦公室、咖啡廳)觀看課程,就可能被誤判為共用帳號。
  • 動態 IP:大部分人的家用網路都是動態 IP,每次重新連接網路時 IP 位置會改變,即使在同一個地點觀看也有可能被誤判為共用帳號。
  • VPN:有些人因為工作或個人隱私因素會使用 VPN 服務,IP 位置會經常變動,就容易被誤判為共用帳號。

雖然平台可能有客服可以處理誤判的問題,但正版使用者在不同地點看課程要擔心被誤判,真的被誤判的話還要花時間去聯絡客服解決問題,盜版使用者反而不用煩惱這些;這不就是正版比盜版難用嗎?

更諷刺的是,既然你告訴我你是用 IP 位置來判定共用帳號的,那麼如果我是盜版商,我就架一個固定 IP 的代理伺服器(Proxy),讓所有共用盜版帳號的人都透過這個 Proxy 存取,不就能輕鬆繞過這個檢查機制了嗎?

禁止側錄

為了防止「側錄」,課程平台想必會使用網頁中的專有播放器或手機 App,讓使用者無法簡單取得檔案。這會帶來很多問題:

  • 網路速度:網路不穩、不夠快的時候,影片會卡頓;就算網路還不錯,在跳到別的段落時,還是需要等播放器 buffer 個一、兩秒。
  • 無法離線播放:想在長途飛行時學習?抱歉,沒辦法。
  • 相容性:專有軟體在非大眾的作業系統、瀏覽器上可能支援不好。
  • 無法轉檔:如果想要在比較老的裝置播放,或想要放到手機離線觀看,使用者無法自己轉成低解析度的檔案來省空間。
  • 不好用:不能用自己習慣的媒體播放器;我的 mpvvlc 比網頁播放器好用多了啊!

但最重要的是,不管你如何禁止側錄,別忘了兩個不變的真理:

  1. 只要是能播放的東西,就可以錄下來;
  2. 只要有一個人錄下來,檔案就會流出去。

防止側錄的技術限制或政策根本防不了盜版,只會造成正版使用者的不便。

(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很願意、也很經常付費購買數位內容;我本來也許會買那個課程的,但看到這樣的 DRM 限制,就讓我馬上不想購買了。)

為什麼好和弦的課程不 DRM

我自己也有在做影片課程(歡迎支持《即興幼幼班》和《鋼琴技巧急診室》),我當然也討厭盜版。但基於以上的原因,我的課程和產品絕對不含 DRM,因為我不把我的顧客當作小偷提防。

我的課程提供給正版用戶 1080p 和 540p 的高畫質 MP4 檔案(不是 YouTube 或 B 站那種超低位元率、畫面破碎的影片)和高品質的 PDF;所有檔案都沒有鎖碼,可以自由在任何裝置離線播放;我提供意見表單讓使用者回報問題;當有新產品推出時,舊正版用戶可以享有折扣;課程如果有 bug 或追加內容,正版用戶也會收到 E-mail 通知。

就算論價格,雖然盜版是 0 元,但最便宜的價格不見得是對用戶最有幫助的價格。正版用戶往往能從課程中獲得更多

  • 一方面,他們知道付出去的錢是在支持創作者持續產出更好的內容,會讓自己心情好,不會有佔別人便宜的罪惡感;
  • 另一方面,「付費購買」這個行為本身,也會讓學習者更珍惜、更認真去實踐課程內容,導致自己的進步。

真正的防盜版機制不是裝上更多鎖,而是尊重正版使用者。讓正版的體驗遠遠超過盜版:合理的價格、更好用、更方便、更舒服、更自由、更受尊重……才是唯一有效的防盜版方法。

(如果你正在使用好和弦的盜版課程,請考慮購買一份正版吧!)

不公平

·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世界上有各種不公平的事情。

看到這些不公平,我們可能會忍受它,感到生氣或難過;積極一點的人可能會去反抗它,想辦法讓它變得更公平。

但是,每個不公平的背後,都一定有得到好處的那一方。除了忍受或反抗這兩條路,其實也可以選擇利用不公平的現象,讓自己成為受益者。

  • 📈 覺得 GoogleMetaApple 等科技公司的商業模式很邪惡嗎?那就買進他們的股票!
  • 💪 覺得人們都很膚淺地只是看外表嗎?那就把自己打扮得更好、身材練更好!
  • 🎥 覺得 YouTube 的演算法總是偏好聳動、誇張的內容嗎?那麼就製作聳動、誇張的影片
  • 🎓 覺得職場中總是學歷至上嗎?那就去唸個碩士,順便考個國外證照,然後用力曬文憑!

當感到自己是「不公平的受害者」時,不要忘記我們永遠都有站到另一邊、轉型成「既得利益者」的選項。只是想不想要這麼做的問題而已。

零卡可樂

·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昨晚,我犯了一個新手錯誤:大概晚上九點半,覺得口很渴,打開冰箱看到一瓶冰涼的零卡可樂,想都沒想就灌了下去。

接下來整個半夜我躺在床上,頭腦清楚到不行,開始後悔我剛剛的選擇。我完全忘記了零卡可樂裡面也有咖啡因!

罰我自己唸三遍:

「零卡可樂裡面也有咖啡因!」

「零卡可樂裡面也有咖啡因!」

「零卡可樂裡面也有咖啡因!」

除了咖啡和可樂之外,還有一些看似無害的咖啡因陷阱。像是:

  • 🍵 各種茶類(除了麥茶和仙草茶)
  • 🍫 巧克力;或巧克力口味的各種東西
  • ⚡ 能量飲料如 Red Bull
  • 💊 有些感冒藥和止痛藥
  • 🍰 咖啡口味的甜點、糖果

多虧這瓶零卡可樂,讓我多了好多時間可以檢討人生。

(不想像我一樣失眠的話,建議睡覺前八到十小時就不要攝取咖啡因囉!)

聲音沙啞

·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每次開直播的時候,我總是很容易說話太過用力,尤其是在直播最開始的時候(可能是我想要營造稍微高一點的能量吧)。結果就是,在大約半小時到一小時之後,我的聲音就會開始沙啞,讓接下來的直播變得有點辛苦。

我有這個困擾很久了。我其實已經有在心裡一直提醒自己要控制音量、離麥克風近一點、一直喝水、吃喉糖等等,但是好像效果也不是很好。這個擔心「直播講話會不會沙啞」的問題,其實在每次好和弦的直播日都會帶來一些無形的心理壓力。

不曉得我的讀者中有沒有需要長時間講話或直播的人,你們會有這個問題嗎?有沒有什麼秘訣可以分享給我?(歡迎來信 wiwi.blog@fastmail.com

爛招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玩快打旋風 II(Street Fighter II)時,有一個爛招很好用,至少用來對付 AI 或新手時很有效:

  • 選 Guile
  • 一直按住左下或右下,躲在角落
  • 時不時發出一個 Sonic Boom(或者,我們小時候都叫它「阿咧固」)
  • 如果對手跳過發出的 Sonic Boom,就給他一個「腳刀」(Flash Kick)

這招超爛、超無聊、會讓比賽很難看;但很有用,能擊敗大部分經驗不足的玩家。

我希望「好招」能獲勝

在我的理想世界中,觀眾會有耐心觀看深度技術的內容、懂得用 RSS 而不是只靠演算法推薦、偏好用瀏覽器閱讀獨立網站而不是被困在 Apps 裡。在這樣的世界中,那些發布精心研究的長影片、認真經營獨立網站、Podcast、寫部落格的創作者,應該會是成功者中的大多數。

每當看到其他創作者使用了我認為的「好招」,我都會在心裡默默幫他們加油,希望他們能更成功,所以會有更多人仿效他們這樣做。

相反地,當我看到創作者出了我認為的「爛招」的時候——例如只是直接播放熱門 MV 然後做 react,或只是跟風最新話題但毫無深度——我總是希望它們會失敗。這不是出於忌妒「爛招」的成功,而是希望世界能變成我喜歡的樣子。

Wiwi 你自己明明也用爛招!

但說到這裡,我必須承認自己的矛盾。說什麼不喜歡跟風,經營 YouTube 頻道這麼久,我自己不是也跟了不少風嗎?例如說「蕭邦新發現的圓舞曲」(YT 連結)、「Yanny and Laurel」(YT 連結)和「柯媽媽」(YT 連結)都很跟風當時的時事啊!

這就是爛招矛盾的地方。雖然我覺得要用「好招」才是對的;但另一方面,爛招就是有用啊!一直不用爛招的話,看著別人享受著爛招帶來的好處,還是會有點 FOMO 的,幹嘛不去搶下屬於自己的一杯羹呢?

用「爛招」其實不簡單

一個東西、人或 YouTube 頻道會紅,就是因為他們做出了「大眾市場需要的東西」。這東西我不一定喜歡,不一定想要做,也有可能做不來;但那是我自己的問題,不是市場的問題。

持續使用爛招的玩家,也許可以得到爛招的好處(流量、錢),但副作用可能是會變得不快樂。當然,如果他根本就不認為這些是「爛招」,那麼或許連不快樂的問題都免了。

另外,我也知道去說某些事是「爛招」只是我心中的理想主義作祟,或者是因為我對「爛招」的掌握度根本不夠而形成的排斥。其實爛招可能沒有那麼爛,也沒有看起來地容易駕馭,我還是得要虛心學習才行。

畢竟,就像我一開始說的,會被爛招打倒的只有 AI 和新手而已,真正的高手是不會被爛招擊敗的。與其抱怨大家都在用爛招,不如把爛招都學起來,然後把它變得更優雅。

把 Guile 的「躲在角落發氣功」戰術練到出神入化,也是一種掌握空間和節奏的藝術!

MVI_0001.MOV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還記得 YouTube 的舊標語「Broadcast Yourself」嗎?以前的 YouTube 是一個人人都能分享生活、想法的平台,當時的影片充滿了純粹和生活感;大家都是為了愛而上傳,沒人在管點閱率、業配、標題、縮圖等等的問題。

2012 年時 YouTube 偷偷地把那句標語拿掉了,他們不再希望素人「Broadcast Yourself」,而是偏好更吸睛、更誇張、更能賺錢、廣告商友善、過度包裝的內容。

超原汁原味的 YouTube 角落

看著這些東西覺得煩躁嗎?有時也想要看看那些最原始的、未經包裝的真實片段嗎?教你一個小技巧:搜尋相機影片的預設檔名!

數位相機拍攝影片時,都會以預設的檔名存到記憶卡上。如果一個人上傳影片時連檔名都懶得改,就更別說是後製了吧,這就是我們要尋找的真性情啊!搜尋以下各種預設檔名,就可以找到許多原汁原味、而且超級隨機的影片!

  • Canon:MVI_xxxxMVI_xxxx.MOVMVI_xxxx.MP4(xxxx 為數字,例如 0001)
  • Nikon:DSC_xxxxDSC_xxxx.MOVDSC_xxxx.MP4
  • Sony:MAHxxxxx.MP4M2Uxxxxx.MP4Cxxxx.MP4
  • Panasonic:P1000xxxP1000xxx.MP4
  • Fujifilm:DSCFxxxxDSCFxxxx.MOV
  • GoPro:GOPRO xxx.MP4GH01xxxx.MP4
  • iPhone:IMG_xxxx.MOVIMG_xxxx.MP4
  • 多種 Android 手機:VID_yyyymmdd_tttttt.MP4(yyyymmdd 為日期,例如 20241129;tttttt 為時間,如 194113。建議搜尋 VID_yyyymmdd 就好,這樣可以找到特定日期的隨機影片。)

額外的秘訣:如果想要找某個年份之前的影片,可以在搜尋欄加上例如 before:2010 的指令。

如果厭倦了聳動、誇張的內容,試試看這些超樸實無華的影片吧。祝你尋寶愉快!

我與 LINE 新聞的冷戰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討厭用 LINE。

總覺得每次點開 LINE 時,訊息清單最上面的新聞標題都在污辱我的智商。

在換到現在這支 Pixel 7 手機時,我決定把作業系統重灌成 GrapheneOS、不裝專有軟體、不裝任何 Google Apps 或 Google Play Services、不開啟任何通知,維護我主要手機的淨土

凡是需要安裝那些「必要之惡」的時候(像是 Line、Whatsapp、貨物報關 App 等等),我都用另一支舊的 iPhone 來裝。然後那支手機我基本上是不會帶出門的。

直到某天,那支 iPhone 被檸檬卷以「Android 上面的掃描 Apps 很難用」為理由召回,所以我現在又只剩下一支手機了。

把 LINE 裝在我的主要手機裡,對我來說已經是一大妥協。因為這樣,我告訴自己,在不得不在手機上使用 LINE 時,至少要保有最後一點反抗的倔強:你給我越聳動的新聞標題,我越是堅決不點下去。

LINE 訊息清單上方的新聞,從來就不是為了傳遞資訊而生的(如果是的話,它會直接在標題就告訴你重要訊息)。它只是用來騙你進去,讓你看幾個廣告和廢文,榨取一點點金錢而已。

我已經可以想像到寫那些聳動標題的人沾沾自喜的表情:「嘿嘿,看我這個『震驚!知名藝人竟然在半夜做這【1 件事】1,全網都跪了!』的標題,你們這些沒有自制力的白痴一定擋不住吧?!會想要點下去吧?!點吧點吧!哈哈哈~~」

這是我(單方面)與聳動標題的較量。我絕對不會點的!我才不會輸給你!

Footnotes

  1. 他們的「1」都超愛用阿拉伯數字。

131 號

·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去剪頭髮時,設計師和助理都會有暱稱:「我想要預約 Vivian 洗加剪。」

去有些餐廳吃飯時,服務生也會用名字介紹自己:「您好我是欣怡,今天會為您服務!」

但是去腳底按摩店時,師傅們幾乎都被用號碼稱呼:「131 號老師腳底 60 分鐘!」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按摩師傅又不是剛入伍的新兵、也不是囚犯、更不是機器,為什麼要用冷冰冰的編號稱呼呢?好吧,至少他們沒有把按摩師叫做 SCPH-1003 或是 WD-40

我又忘記上次按得不錯的師傅是幾號了。

聽不進去

·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有些事,講過一遍我們就知道了:

  • 1 + 1 = 2。
  • 三角形內角和是 180 度。
  • 地球是圓的。

但是有些事,別人怎麼講我們都聽不進去:

  • 親朋好友都告誡你「這女人怪怪的」,但你還是跟她結了婚;直到你們吵架時她拿出美工刀,你才醒過來。
  • 醫生說熬夜和喝酒對身體不好,但你還是繼續這樣做;直到某天早上起來發現一隻耳朵聽不見,你才醒過來。
  • Wiwi 叫你不要依賴 Google Drive,但你就是懶得自己備份;直到某天 Google 說「對不起,您的帳號已被永久停用」,你才醒過來。

因為我的情況很特別,別人的經驗不適用。」是無數糟糕決定的開場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