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這是我做的

·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我以為這是常識:

  • 用影印機複製了一份文件,沒人會說「我抄了一份」。
  • 在 Photoshop 裡把自己的臉修瘦,沒人會說「我減肥成功了」。
  • 用 Auto-tune 修準音高,沒人會說「我學會唱歌了」。

但是現在人們會:

  • 完全複製 ChatGPT 的輸出,然後說「我寫了一篇文」。
  • 用 Stable Diffusion 生成圖片,然後說「我畫了一張圖」。
  • 用 Suno AI 產生音樂和歌詞,然後說「我作了一首歌」。
  • 現在甚至還可以用 Sora 生成影片,然後說「我拍了一部片」?

寫三行 Prompt,按個按鈕:這叫做「生成」,而不是「創作」。

就大方地說「生成」就好,不需要騙自己這是「創作」呀!

空白

·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在主持了 170 集的好檸檬 Podcast、做了數十場直播和演講,還有教過好多的鋼琴和編曲課之後,我領悟到了關於說話的最重要秘訣(尤其是公開對大眾說話時):

💭 當你想不到接下來要講什麼時,不要說「欸……」、「呃……」、「那個……」,而是換成空白。

空白幾秒鐘真的沒關係的。對於聽眾來說,稍微空白一下下,比起不斷的「欸……欸……」、「呃……呃……」來得舒服多了。

不要害怕空白;不但不會尷尬,反而會讓節目的質感提升喔!

用電腦不就好了?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 任務一:編輯一個 .txt 純文字檔

📱 用手機:

  1. 到 App Store 找 App
  2. 下載 300 MB 的檔案
  3. 用觸控鍵盤打字,鍵盤佔了畫面的 ⅓
  4. App 出現橫幅廣告,又佔掉畫面的另外 ⅓
  5. 存檔時 App 跳出提示「別忘了給我們 5 星好評!」
  6. 找不到存好的檔案在哪裡

💻 用電腦:

  1. 按右鍵
  2. 用 TextEdit╱記事本打開
  3. 用真的全尺寸鍵盤打字
  4. Ctrl/Command+S,完成!

📁 任務二:複製多個 .pdf 檔案到新資料夾

📱 用手機:

  1. 從選單選「新建資料夾」並輸入資料夾名稱
  2. 長按第一個 .pdf 檔案
  3. 一個一個把所有 .pdf 檔案打勾
  4. 再點選單
  5. 點「複製到」
  6. 找到目標資料夾
  7. 按「複製」
  8. 複製到一半跳出「儲存空間不足」
  9. 系統建議訂閱更大空間的雲端硬碟

💻 用電腦:

  1. mkdir myfolder
  2. cp *.pdf myfolder/
  3. 沒有第三步了

🖼️ 任務三:把相片縮到 600px 寬

📱 用手機:

  1. 到 App Store 找修圖 App
  2. 下載 500 MB 的檔案
  3. 允許 App 存取你的通話記錄、聯絡人、行事曆、麥克風、定位資訊、攝影機、健康資料……
  4. 打開 App,把彈出廣告按掉
  5. 找改變尺寸功能
  6. 按匯出
  7. 發現匯出的檔案有 App 浮水印

💻 用電腦:

  1. 打開 Preview╱小畫家
  2. 按「調整大小」
  3. 寬度輸入 600,按確定。
  4. Ctrl/Command+S,完成!

🌐 任務四:下載網頁中的 200 個 PDF 檔

📱 用手機:

  1. 打開瀏覽器
  2. 找到 PDF 連結
  3. 長按,選「下載連結」
  4. 重複 200 次
  5. 懷疑人生
  6. 放棄

💻 用電腦:

  1. wget -r -np -A "*.pdf" https://example.com/pdf/
  2. 去泡杯咖啡
  3. 回來發現都下載好了

這些事情不該這麼難

當作業系統超廢、連基本到不行的功能都得依賴專有 Apps(然後 Apps 又依賴雲端服務)的時候,就算你的手機有 8 核心 CPU、16 GB 主記憶體、1 TB 的儲存空間、240 Hz 的螢幕更新率……它還是一個廢物。

你不需要用手機做所有事情。放下你的手機,用電腦吧。

果凍冰棒

·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最近很喜歡的點心,零卡果凍冰棒!

先冰在冷凍庫一整天直到整顆完全結凍,然後拿出來等待大約 10 分鐘,輕輕擠到碗裡就可以享用。它不會像普通冰棒那樣硬梆梆的,而是有鬆鬆的刨冰質地,而且無熱量!夜晚嘴饞時超好用!

暗戀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你有暗戀的人嗎?不要繼續暗戀了!給你一個挑戰。

在今天之內,使用對方習慣的聯絡方式(不論是電話、LINE、E-mail、Instagram 訊息),傳送以下訊息給對方:

「我發現一個〔填入你覺得有趣的活動或餐廳名稱〕,很好〔玩╱吃〕喔!你最近哪一天有空,我們一起去!」

訊息傳出去之後,可能會發生以下幾種情況:

  1. 🎯 對方答應了:約定好一個確切的時間和地點,把行程規劃好,然後確保兩個人玩得開心。不要在約會中談論任何關於交往或未來的事情,專注在當下的互動和美好時光就好。如果你是男生,記得要主動付錢

  2. 🚫 對方說最近沒空(且沒有提供其他可約的時間),或直接忽略訊息:等待兩個禮拜後再試第二次。如果第二次還是一樣,就表示對方對你沒興趣,請不要繼續暗戀她了。

  3. 🤔 你們約出去玩了,但過程中超尷尬、沒話題聊:思考一下你暗戀的會不會只是「幻想中的她」,而不是真實的她。也許你們沒那麼適合,考慮更換你的暗戀對象。

  4. 你們約出去玩了,而且互動超棒、超契合:除了約會當天晚上到家之後簡短的報平安訊息外,不要從隔天開始就頻繁聯絡對方、纏著對方。保持耐心等待一個禮拜,然後再次提出約會邀請。如果對方在這期間主動先聯絡你,就把握這個機會敲定下次的約會時間!

不論發生了以上的哪一個情況,恭喜你!現在你的暗戀不再原地卡住了!

按讚訂閱小鈴鐺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cliophate.wtf 這個 Blog 讀到這個有趣的觀察:

"The typical lifecycle of a Substack writer is that after a while, all they write about is Substack.

Each post becomes commentary about the platform, until their identity is consumed by being a Substacker rather than a writer. That's what happens when your personality is "having opinions for money."

(Substack 作家的生命週期通常是這樣的:一段時間後,他們寫的所有文章都在談論 Substack。

每篇文章都在講平台的大小事,到最後他們不再是作家,而是變成一個整天自稱「Substacker」的人。當「發表意見」變成一門生意時,連自己是誰都忘記了。)

總是在談論 YouTube 的 YouTubers

YouTube 上不也是這樣嗎?許多大 YouTubers 的內容,也會圍繞著 YouTube 平台本身打轉:討論如何取悅演算法、增加續看率、做標題縮圖、響應平台政策、做 Shorts、Shorts 是未來你應該做 Shorts……

老實說,我自己也不能倖免。看看我過去的影片和文章,不時也會冒出一些訐譙談論 YouTube 的內容。但如果想要創作出不被時代淘汰的作品的話,我得要盡量減少這樣做。

還好至少,我並沒有在每一部影片裡面一直講「按讚、訂閱、開啟小鈴鐺」的這種習慣。

按讚、訂閱、小鈴鐺

說到「按讚、訂閱、開啟小鈴鐺」,真正的經典作品是不會這樣做的。

想像一下,在 1824 年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的首演日,當樂團演到第四樂章,即將進入最著名的「歡樂頌」段落時,貝多芬突然示意指揮停下,站上台對觀眾喊:

「嗨!各位聽眾!如果覺得接下來的旋律寫得不錯,請幫我在你家附近的咖啡廳大力推薦。如果能請你家的馬車夫在載客的時候幫我哼這個『歡樂頌』的旋律,讓這首曲子被推出去,那我就太感激了!」

……然後樂團才繼續演奏。這樣的場景會有多荒謬?但這就是現在大家每天在 YouTube 上做的事情。

也許,一百年後的人回顧 2010~2020 年代創作的影片時,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要在每一個影片裡花那麼多時間講這些 YouTube 的事情?煩死了!YouTube 到底是什麼?小鈴鐺怎麼開?」

我不是 YouTuber

我不想要把自己簡化成一個「YouTuber」,更是討厭被標籤為「網紅」。我也是一個彈鋼琴的人、音樂老師、音樂推廣者、作曲編曲者、網站經營者、自由軟體和 Linux 愛好者、(曾經的)Podcaster、部落格作者和檸檬卷的老公。

就像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不是為了在 1824 年的維也納咖啡館和馬車上流傳而寫的;禁得起時代考驗的作品,不需要遷就任何平台的規則。

寫到這裡,我差點又想說「如果你喜歡這個部落格,歡迎用 RSS 訂閱……」,但我及時阻止了自己。

之後再解決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製作一首音樂時,通常會包含以下流程:

  • 🎼 作曲(Composing):決定曲子的「大綱」,像是旋律、和聲進行、歌詞等等。
  • 🎹 編曲(Arranging):把以上的大綱,轉化成每一個樂器演奏的具體音符。
  • 🎙️ 演奏及錄音(Performing and Recording):把編好的曲子實際演奏出來並錄下來。
  • ✂️ 編輯(Editing):修正音準、節奏,以及挑選最好的段落組合在一起。
  • 🎚️ 混音(Mixing):調整各個音軌之間的平衡,添加效果器。
  • 💫 母帶後製(Mastering):確保作品符合上架平台的規格,並讓它在各種播放設備上都能有不錯的表現。

許多初學者(包含以前的我)常做的事情是把問題丟給「下一個流程」,期待下一個流程可以有某種「魔法」讓問題變不見。例如:

  • 作曲時:「旋律好像有點無聊?沒關係啦,編曲的時候多加一些花招就好了!」
  • 編曲時:「樂器的音域好像有點擠在一起?沒關係啦,錄音的時候演奏者自己會調整。」
  • 演奏及錄音時:「這段 Bass 的節奏好像不太準?沒關係啦,後面到電腦再編輯就好了。」
  • 編輯時:「這幾段接起來好像不太自然?沒關係啦,混音的時候加點效果器就聽不出來了。」
  • 混音時:「某些頻率好像太刺耳了?沒關係,母帶後製的時候還可以處理。」
  • 母帶後製時:「糟糕,這作品好難聽,好像沒救了。沒關係啦,上架之後找個網紅跳個舞、炒個話題就會紅了!」

問題也是會複利成長的。「退回上一步」反而常常是最便宜、最快速的解決方案。

奢侈陷阱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看著別人開著名車、背著精品包、住著豪華的房子而羨慕嗎?別羨慕,他們在做的其實都是弱化自己的行為;就算你負擔得起,也許還是不要跳進這些陷阱比較好。

常見的奢侈陷阱

  • 🚗 名車陷阱:買新車的興奮感很快就會過去,但是高額的保養費和停車費會一直跟著你;當需要回去開平價車時,還會感到不適應。名車會弱化使用者適應不同條件的能力。

  • 👜 精品包陷阱:進入了「精品包社交圈」之後,就容易與圈子中的其他人比較;看到別人的新款就覺得自己的包不夠好,陷入永無止境的升級循環。精品包弱化使用者的內在自信。

  • 🏠 豪宅陷阱:住進去一陣子之後,漸漸地也不覺得它特別漂亮了,但每個月的清潔費、管理費卻持續地增加你的財務負擔;住慣大房子後還會覺得一般房子太小。豪宅弱化使用者適應環境的韌性。

以上陷阱的共同點是,它們都會不知不覺提高我們的「基準線」,讓我們越來越難被滿足,所以必須賺更多錢來購買更多。但更多的物質享受,不久後又會變成「基準線」;所以不管賺了多少錢、買了多少東西,「不夠」的心理壓力都不會消失。

這幾年對金錢的看法

這幾年來,我對金錢的衡量方式,從「我能買什麼」轉變成了「我能維持多久舒服的生活」。

一旦陷入了前面提到的名車、精品包、豪宅等等的循環時,「舒服的生活」標準就會不斷上升,這會大幅縮短我們的財務自由期。

舉例來說,如果你有 1,000 萬台幣的存款:

  • 如果你的「舒服的生活品質」需要每年花費 200 萬,就只能維持 5 年。
  • 但如果每年只花費 50 萬就可以覺得「舒服」,同樣的金額可以維持 20 年。

積蓄能支撐越久,就有越多的人生自由:有更多空間在職業生涯上嘗試;有更多時間陪重要的人;有更多時間看書、看電影、玩遊戲、聽音樂讓心靈滿足;不再需要接下不喜歡的工作;不用背負「需要拚命賺錢」的心理壓力。

小秘訣:決定一個對你來說「舒服的生活品質」的數字,然後即使收入增加了,也不要提高這個數字。把重點放在延長「能維持舒服生活的時間」(最理想的狀態是超過你的預期生命),而不是無止境地拉高生活品質的基準線。

真正的人生贏家不是坐在法拉利裡等紅燈的那位,而是騎著 YouBike 從塞車的超跑旁呼嘯而過的你!

小故事

·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 注意:本文只是一個虛構的小故事。

因為我最近讀了好多奈須蘑菇的作品,覺得寫個故事好像很好玩,所以就寫了。以下故事中的描述跟真實人物、場所、事件都沒有關係,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1

2016 年秋天,藍光在深夜中搖曳。1

W 凝視著螢幕,正在剪輯他的 YouTube 音樂教學影片。對 W 來說,剪片的時光是很療癒的,至少有那麼一下下能讓他忘記婚姻中的不愉快……直到他被手機的震動打斷。

「你看到 M 在 Facebook 上的貼文了嗎?」好友發來的訊息裡帶著不詳的預感。

M 在 Facebook 上貼文指控 W 與一位年輕女學生有不當關係。其實 M 明知沒有,她只是故意寫得好像有一樣。M 把「深夜」、「年輕女學生」、「做音樂」這些無害的詞彙,扭曲成某種意有所指的暗示,並且以「蘿莉控」稱呼 W。

事實上,W 是真的在深夜聽學生的作品,只是是在自己家裡的電腦上一個人聽;M 認為 W 在非上課時間幫忙修改學生的作業、以及在 Facebook 上按讚都是一種出軌的行為。

這也不是第一次了。過去兩年,W 已經兩次跟 M 嘗試提出離婚的討論,最後都是在 M 的眼淚和「我會改變」的承諾下作罷。他想起婚前那些被他刻意忽視的警訊:M 對朋友圈的過度干涉、無理的質問、反覆無常的情緒……當時的 W 太懦弱,加上被「婚姻需要包容」、「沒有十全十美的另一半」這樣的觀念蒙蔽,還是選擇了與 M 結婚。

但這一次不一樣了。

看著螢幕上的貼文,W 決定這次一定要拯救自己。不管怎樣他都不會心軟。

那個害怕衝突、總是軟弱妥協的自己,正在死去。

2

現實開始朝著驚悚電影的方向發展。

十二月的第一個週三,W 收到遠在法國的學生 F 發來的緊急訊息:「老師,M 說她要自殺!」接著是一串截圖,M 說「她吃了藥」,用各種方式向 F 表示她即將要結束生命。救護車呼嘯而至,但檢查結果證實這只是一場戲碼。

這樣的戲碼只在短短兩天後又重演了一次。

M 開始學會向 W 的學生家長「訴苦」;她也打電話給共同好友們,聲淚俱下地「揭發」W 的「真相」。W 的學生一個接一個地消失,教學生涯正在崩塌。

W 找了律師,開始整理證據,錄下每一段對話,保存每一則訊息。

這些自殺威脅和不實指控雖然煩人,但對 W 來說,只要好好收集證據,在離婚法庭上是對 W 有利的。一想到這些鳥事可能在法庭上成為擊敗 M 的武器,W 不由自主地露出了微笑。

3

事態在 M 的父親介入之後更加失控。

那個男人來到了 W 的家,像是憤怒醉漢般地在客廳踱步。口中吐出的威脅就像是糟糕電影的反派:「今天就讓你看看!」、「看你還能不能彈琴!」,更可怕的是他叫他女兒「去化工廠買那個,潑下去,全部 S 掉」。

原本害怕衝突的 W,在這一刻意識到自己比 M 的父親還要高大,要打架的話應該也不會輸,而且看起來對方並沒有帶著「化工廠買的那個」;於是當著對方的面打電話報了警,然後很有耐心地讓 M 的父親繼續大聲講話。

不久之後,M 的父親就被警察請走了。一切都被口袋中的錄音筆如實記錄。

4

2017 年的每一天都是一場消耗戰。

當一位女學生無意間用了 W 家裡的熱水壺,M 像是找到了新的武器。「你知道她侮辱了我的地位嗎?」歇斯底里的聲音在客廳迴盪,「她把我當空氣!我可是這個家的女主人!」

接下來,M 的行為更加失控。她在 W 上課時突然闖入,用各種藉口打斷課程。有時跪在琴房外痛哭,有時躲在樓下跟蹤學生。W 開始收到學生的求救訊息:「老師,M 一直打電話給我……」、「她說要聯絡我爸媽……」

在那場重要演出前,M 甚至藏起了 W 演出用的樂譜。「你不跟我好好談,就別想拿回去!」,彷彿這樣就能困住音樂、困住自由。W 只是默默地重新列印了一份樂譜。演出完後回到家,牆上出現密密麻麻貼滿的婚紗照,像是某種詭異的魔法陣。W 感到頭暈想吐。

5

逃亡,意外地成為了救贖。

W 在一個雨夜收拾了簡單的行李——筆電、幾件衣物,一個小小的 MIDI 鍵盤。對於一個 YouTube 創作者來說,這些就夠了。最初他在幾間不同的膠囊旅館、AirBnb、飯店流轉,直到遇見了那間改變他生命的避難所。那是一個位在台北東區虎林街的樓中樓,有兩層,W 租下了其中一個房間。

律師建議 W 繼續支付原屋的租金,「這會讓法官看到你的誠意和氣度。表示你願意好好談判,而不是馬上想趕她出去。」於是工作受影響、收入已經大幅降低的 W,維持著兩個空間的開銷。看似不理性的選擇,卻暗藏了某種智慧。

W 還有一筆存款,再打一陣子消耗戰不是問題。他依然不時會回原本的住處拿必需品,並且學會了抓準時間快速進出,絕不多做停留。

意外的是,這段看似逃亡的日子,卻成了 W 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之一。

W 跟幾個也是長住在民宿裡的人成為了好朋友,大家每天一起做飯、聊天、採買生活用品。那間 AirBnb 每天也會有新的旅客,常常是外國人。英文勉強還可以的 W 有時會幫房東招待這些客人,帶他們去夜市吃道地的臭豆腐,或是去象山步道享受自然。W 在那幾個月中英文變好了。

「好爽喔!」,W 覺得他好像在度假,完全忘記了自己正在打離婚官司。

在這段日子裡,W 的 YouTube 依然維持每週更新,僅僅依靠著一台 MacBook Pro、一個 MIDI 鍵盤和一支 USB 麥克風,還好他在頻道中不需要露臉。W 有時會在影片最後藏一些彩蛋,暗示他的生活遇到了一些不平靜。

6

2017 年六月的一個下午,W 如往常一樣的返回原住處拿東西,發現門被反鎖了。不管做什麼,裡面的 M 都不願意開門。

進不了自己家的 W 站在門外,不慌不忙地打電話叫了警察,開啟總是隨身帶著的隱藏攝影機,像是某種儀式般地從頭到尾記錄這場鬧劇。

W 這時想通了。靠離婚法庭是沒有用的。

——「為什麼要繼續支付房租,讓 M 白住?」

——「這樣的『好人』角色,在法庭上真的有意義嗎?」

三天內,W 找到了新的房子,一氣呵成地搬離(連同那台平台鋼琴),並且跟原住處的房東解了約。失去了免費住處的 M,現在得自己想辦法、面對現實了。

在那之後不到兩個月,那個曾經揚言「我就是不要離婚,我才不要錢」的 M,透過律師提出了和解條件,W 接受了。在戶政事務所領到新身份證的 W 衝向了台北小巨蛋,見證了中華女籃從 17 分落後到最後逆轉勝的奇蹟。

W 覺得自己變成了中華隊的幸運物,畢竟離婚證書散發出來的好運光環太強大了。

Footnotes

  1. 這是奈須超愛用的開場詞。

為什麼我的課程不 DRM

·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最近看到某個線上課程平台的銷售頁面上面寫:

為維護每位學員的課程學習體驗與講師智慧財產權,本課程禁止🚫共用帳號或🚫側錄課程內容。系統機制會自動偵測 IP 位置,以識別共用帳號之行為,若發現有上述違規行為將停權該帳號,平台也將保留法律追訴權,以維護課程體驗與保障講師之智慧財產權。

我當然可以理解這政策的出發點,沒有創作者會喜歡被盜版。

但是實際上,各種防止盜版的做法,不論是技術上的 DRM 還是使用條款上的限制,都不會有什麼用;它們只是在懲罰正版用戶,讓付費支持的正版用戶反而比盜版者更難用。

什麼是 DRM?

DRM(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數位版權管理;或更正確的說法是 Digital Restriction Management,數位限制管理)是一種「數位鎖」,用來限制數位內容的使用方式,目的是要防止內容被盜版。例如:

  • 一些影片只能用特定的播放器播放
  • 一些電子書只能用特定的 App 開啟
  • 一些遊戲要連網才能玩
  • 一些音樂檔案無法複製到其他裝置

IP 位置偵測,防止共用帳號?

這種 IP 偵測機制,在很多情況都有可能誤判正版使用者在「共用帳號」:

  • 多地點觀看:如果學生因為工作或生活需要在不同地點(像是家裡、辦公室、咖啡廳)觀看課程,就可能被誤判為共用帳號。
  • 動態 IP:大部分人的家用網路都是動態 IP,每次重新連接網路時 IP 位置會改變,即使在同一個地點觀看也有可能被誤判為共用帳號。
  • VPN:有些人因為工作或個人隱私因素會使用 VPN 服務,IP 位置會經常變動,就容易被誤判為共用帳號。

雖然平台可能有客服可以處理誤判的問題,但正版使用者在不同地點看課程要擔心被誤判,真的被誤判的話還要花時間去聯絡客服解決問題,盜版使用者反而不用煩惱這些;這不就是正版比盜版難用嗎?

更諷刺的是,既然你告訴我你是用 IP 位置來判定共用帳號的,那麼如果我是盜版商,我就架一個固定 IP 的代理伺服器(Proxy),讓所有共用盜版帳號的人都透過這個 Proxy 存取,不就能輕鬆繞過這個檢查機制了嗎?

禁止側錄

為了防止「側錄」,課程平台想必會使用網頁中的專有播放器或手機 App,讓使用者無法簡單取得檔案。這會帶來很多問題:

  • 網路速度:網路不穩、不夠快的時候,影片會卡頓;就算網路還不錯,在跳到別的段落時,還是需要等播放器 buffer 個一、兩秒。
  • 無法離線播放:想在長途飛行時學習?抱歉,沒辦法。
  • 相容性:專有軟體在非大眾的作業系統、瀏覽器上可能支援不好。
  • 無法轉檔:如果想要在比較老的裝置播放,或想要放到手機離線觀看,使用者無法自己轉成低解析度的檔案來省空間。
  • 不好用:不能用自己習慣的媒體播放器;我的 mpvvlc 比網頁播放器好用多了啊!

但最重要的是,不管你如何禁止側錄,別忘了兩個不變的真理:

  1. 只要是能播放的東西,就可以錄下來;
  2. 只要有一個人錄下來,檔案就會流出去。

防止側錄的技術限制或政策根本防不了盜版,只會造成正版使用者的不便。

(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很願意、也很經常付費購買數位內容;我本來也許會買那個課程的,但看到這樣的 DRM 限制,就讓我馬上不想購買了。)

為什麼好和弦的課程不 DRM

我自己也有在做影片課程(歡迎支持《即興幼幼班》和《鋼琴技巧急診室》),我當然也討厭盜版。但基於以上的原因,我的課程和產品絕對不含 DRM,因為我不把我的顧客當作小偷提防。

我的課程提供給正版用戶 1080p 和 540p 的高畫質 MP4 檔案(不是 YouTube 或 B 站那種超低位元率、畫面破碎的影片)和高品質的 PDF;所有檔案都沒有鎖碼,可以自由在任何裝置離線播放;我提供意見表單讓使用者回報問題;當有新產品推出時,舊正版用戶可以享有折扣;課程如果有 bug 或追加內容,正版用戶也會收到 E-mail 通知。

就算論價格,雖然盜版是 0 元,但最便宜的價格不見得是對用戶最有幫助的價格。正版用戶往往能從課程中獲得更多

  • 一方面,他們知道付出去的錢是在支持創作者持續產出更好的內容,會讓自己心情好,不會有佔別人便宜的罪惡感;
  • 另一方面,「付費購買」這個行為本身,也會讓學習者更珍惜、更認真去實踐課程內容,導致自己的進步。

真正的防盜版機制不是裝上更多鎖,而是尊重正版使用者。讓正版的體驗遠遠超過盜版:合理的價格、更好用、更方便、更舒服、更自由、更受尊重……才是唯一有效的防盜版方法。

(如果你正在使用好和弦的盜版課程,請考慮購買一份正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