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
在主持了 170 集的好檸檬 Podcast、做了數十場直播和演講,還有教過好多的鋼琴和編曲課之後,我領悟到了關於說話的最重要秘訣(尤其是公開對大眾說話時):
💭 當你想不到接下來要講什麼時,不要說「欸……」、「呃……」、「那個……」,而是換成空白。
空白幾秒鐘真的沒關係的。對於聽眾來說,稍微空白一下下,比起不斷的「欸……欸……」、「呃……呃……」來得舒服多了。
不要害怕空白;不但不會尷尬,反而會讓節目的質感提升喔!
用電腦不就好了?
📝 任務一:編輯一個 .txt 純文字檔
📱 用手機:
- 到 App Store 找 App
- 下載 300 MB 的檔案
- 用觸控鍵盤打字,鍵盤佔了畫面的 ⅓
- App 出現橫幅廣告,又佔掉畫面的另外 ⅓
- 存檔時 App 跳出提示「別忘了給我們 5 星好評!」
- 找不到存好的 檔案在哪裡
💻 用電腦:
- 按右鍵
- 用 TextEdit╱記事本打開
- 用真的全尺寸鍵盤打字
- Ctrl/Command+S,完成!
📁 任務二:複製多個 .pdf 檔案到新資料夾
📱 用手機:
- 從選單選「新建資料夾」並輸入資料夾名稱
- 長按第一個 .pdf 檔案
- 一個一個把所有 .pdf 檔案打勾
- 再點選單
- 點「複製到」
- 找到目標資料夾
- 按「複製」
- 複製到一半跳出「儲存空間不足」
- 系統建議訂閱更大空間的雲端硬碟
💻 用電腦:
mkdir myfolder
cp *.pdf myfolder/
- 沒有第三步了
🖼️ 任務三:把相片縮到 600px 寬
📱 用手機:
- 到 App Store 找修圖 App
- 下載 500 MB 的檔案
- 允許 App 存取你的通話記錄、聯絡人、行事曆、麥克風、定位資訊、攝影機、健康資料……
- 打開 App,把彈出廣告按掉
- 找改變尺寸功能
- 按匯出
- 發現匯出的檔案有 App 浮水印
💻 用電腦:
- 打開 Preview╱小畫家
- 按「調整大小」
- 寬度輸入 600,按確定。
- Ctrl/Command+S,完成!
🌐 任務四:下載網頁中的 200 個 PDF 檔
📱 用手機:
- 打開瀏覽器
- 找到 PDF 連結
- 長按,選「下載連結」
- 重複 200 次
- 懷疑人生
- 放棄
💻 用電腦:
wget -r -np -A "*.pdf" https://example.com/pdf/
- 去泡杯咖啡
- 回來發現都下載好了
這些事情不該這麼難
當作業系統超廢、連基本到不行的功能都得依賴專有 Apps(然後 Apps 又依賴雲端服務)的時候,就算你的手機有 8 核心 CPU、16 GB 主記憶體、1 TB 的儲存空間、240 Hz 的螢幕更新率……它還是一個廢物。
你不需要用手機做所有事情。放下你的手機,用電腦吧。
果凍冰棒
最近很喜歡的點心,零卡果凍冰棒!
先冰在冷凍庫一整天直到整顆完 全結凍,然後拿出來等待大約 10 分鐘,輕輕擠到碗裡就可以享用。它不會像普通冰棒那樣硬梆梆的,而是有鬆鬆的刨冰質地,而且無熱量!夜晚嘴饞時超好用!
暗戀
你有暗戀的人嗎?不要繼續暗戀了!給你一個挑戰。
在今天之內,使用對方習慣的聯絡方式(不論是電話、LINE、E-mail、Instagram 訊息),傳送以下訊息給對方:
「我發現一個〔填入你覺得有趣的活動或餐廳名稱〕,很好〔玩╱吃〕喔!你最近哪一天有空,我們一起去!」
訊息傳出去之後,可能會發生以下幾種情況:
-
🎯 對方答應了:約定好一個確切的時間和地點,把行程規劃好,然後確保兩個人玩得開心。不要在約會中談論任何關於交往或未來的事情,專注在當下的互動和美好時光就好。如果你是男生,記得要主動付錢!
-
🚫 對方說最近沒空(且沒有提供其他可約的時間),或直接忽略訊息:等待兩個禮拜後再試第二次。如果第二次還是一樣,就表示對方對你沒興趣,請不要繼續暗戀她了。
-
🤔 你們約出去玩了,但過程中超尷尬、沒話題 聊:思考一下你暗戀的會不會只是「幻想中的她」,而不是真實的她。也許你們沒那麼適合,考慮更換你的暗戀對象。
-
✨ 你們約出去玩了,而且互動超棒、超契合:除了約會當天晚上到家之後簡短的報平安訊息外,不要從隔天開始就頻繁聯絡對方、纏著對方。保持耐心等待一個禮拜,然後再次提出約會邀請。如果對方在這期間主動先聯絡你,就把握這個機會敲定下次的約會時間!
不論發生了以上的哪一個情況,恭喜你!現在你的暗戀不再原地卡住了!
按讚訂閱小鈴鐺
在 cliophate.wtf 這個 Blog 讀到這個有趣的觀察:
"The typical lifecycle of a Substack writer is that after a while, all they write about is Substack.
Each post becomes commentary about the platform, until their identity is consumed by being a Substacker rather than a writer. That's what happens when your personality is "having opinions for money."
(Substack 作家的生命週期通常是這樣的:一段時間後,他們寫的所有文章都在談論 Substack。
每篇文章都在講平台的大小事,到最後他們不再是作家,而是變成一個整天自稱「Substacker」的人。當「發表意見」變成一門生意時,連自己是誰都忘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