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通用梗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跟一個熱衷單口喜劇的朋友聊天,他常常參加喜劇俱樂部的 Open Mic 表演。

朋友提到,即使是同樣的笑點或段子,每次使用的結果也不一樣,有時候可以讓全場笑翻,有時候也可以冷場到不行。他也分享了一次去校園演講的經驗,覺得自己不知道現在的高中生流行什麼梗。

「通用梗」早已不存在

回想 1980 年代電視只有三台的時期,那時候大家看的節目、討論的話題相對一致。但現在,可以消費的內容選擇太多,我是覺得大家都知道、都看過的「通用梗」幾乎已經不存在了

不管是訂閱數再高的 YouTuber,還是那些被認為家喻戶曉的電視節目或爆紅 K-pop 歌曲1,例如說《名偵探柯南》或《APT》,其實都不能算是真正的「通用梗」。

在台灣,就算一支 YouTube 影片有一百萬的觀看次數,那也只不過是大約 4% 的人口看過而已2。如果放大到全世界來看,一支點閱破億的影片,仍然代表著全球將近 99% 的人口都還沒看過3

幾個結論

  1. 創作時,選擇恆久的主題:不論是寫文章、拍影片還是其他形式的創作,盡量選擇那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主題。就算要討論時事,也盡量以不受時代限制的敘述方式來寫作,避免使用當下短期的熱門話題用語。兩個不錯的檢查方式:「十年後還會有人在意這個嗎?」或「十年前的讀者看得懂這個嗎?」。

  2. 爆紅不代表家喻戶曉:當在網路上「爆紅」,也就是得到許多點閱、轉載時,不要覺得自滿,覺得自己是名人。現實是,超過 95% 的人可能根本聽都沒聽過你,更別說關注了。

  3. 不需要在意熱門話題:即使是「超紅、超熱門」的東西,也都還是有 95% 以上的人沒看過。所以你不需要知道它也沒關係的,不需要有「跟不上熱門話題」的焦慮。只要選擇自己有興趣、想接觸的資訊就好。

以「選擇性無知」為榮吧!

4-Hour Workweek》的作者 Tim Ferriss 說:

"I’m going to propose that you develop an uncanny ability to be selectively ignorant. Ignorance may be bliss, but it is also practical. It is imperative that you learn to ignore or redirect all information and interruptions that are irrelevant, unimportant, or unactionable. Most are all three.

Lifestyle design is based on massive action—output. Increased output necessitates decreased input.

Most information is time-consuming, negative, irrelevant to your goals, and outside of your influence."

「我建議你要培養超強的『選擇性無知』能力。無知不只讓你心情愉快,而且也很實用。你要學會忽略那些『跟你無關、不重要,或無法採取行動』的事情。大部分的事情都同時具備這三點。

設計自己的生活方式是需要大量輸出的。想要增加輸出,就需要減少輸入。

大多數的資訊都很浪費時間、通常很負面、跟你的目標沒關係,而且你也影響不到它們。」

所以,一起來以「不知道最近流行什麼」為榮吧!這才是快樂、有目標的人該有的生活方式。

Footnotes

  1. 像我就是一個不太聽 K-pop 歌曲的例子。

  2. 1,000,000 / 23,402,795 ≈ 0.042

  3. 1 / 81.64 億 ≈ 0.012

如何變得受歡迎

·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近聽到 Vanessa Van Edwards (一個作家,寫作主題是人際互動的科學)在一個 Podcast 訪問當中,引用了一個「為什麼有些人會在學校裡會比較受歡迎」的研究:

"So this is a study that was done by Van Sloan, and he studied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se are the original likable kids. He was curious, why are some kids popular and other kids not?"

(這是一項由范斯隆(Van Sloan)做的研究。他研究的對象是高中學生。他很好奇,為什麼有些孩子很受歡迎,而有些孩子則不然?)

(我嘗試搜尋她說的 Van Sloan 的原始論文,但在網路上找不到。)

如果要我回想我國中或高中的時候,班上那些人緣最好、最受歡迎的人1,他們有什麼共同特徵呢?我會想如果是男生的話,應該就是很帥、很搞笑、很外向、很有才華?女生的話可能是很漂亮、很溫柔、功課好之類的吧?

結果 Vanessa 的答案讓我出乎意料:

"He found there was one single pattern amongst all the schools and all the grades. He found that the most liked kids, the most popular kids, had the longest list of people they liked."

(他在所有學校和年級中找到一個共同的模式。他發現最受歡迎、最受喜愛的孩子們,擁有最長的「我喜歡的人」名單。)

超級合乎邏輯的答案!但一般人可能不會想到對不對?那些受歡迎的人,是因為「真心喜歡大家」,所以走進教室時或在走廊上會跟每個人打招呼,通常還會叫對方的名字:

「嗨,Wiwi!」

「嗨,檸檬卷!你今天早餐吃蛋餅喔?」

「嗨,可麗餅!你好嗎?」

這些小小的互動讓別人感受到被喜歡,自然就也會喜歡回去了。這就是受歡迎的同學受歡迎的原因。

我的職業倦怠

我最近在自己身上其實也有相關的體悟。

老實說,最近我對於教學的職業倦怠有點嚴重2。倒不是說我不喜歡教學了,只是覺得日復一日的備課很累,可能加上最近聽力狀況不穩定的困擾,就覺得想到要上課就會有隱約的心理壓力。

但理性上我知道,以我的教學經驗來說,備課這種事應該是駕輕就熟的才對,但為什麼我會一直感到壓力呢?我發現,不知不覺中我把每堂課都當成了一場需要完美呈現的表演,頭腦裡想的都是如何最高效地解決技術問題,以及如何把這場「教學秀」做得更精彩。我太把學生當作需要被服務的「客戶」,或需要被娛樂的「觀眾」在看待。

所以我實驗對自己說:「我今天幫這個學生上課,是因為喜歡跟這個學生相處,我要對他的故事和問題(不論是否是音樂上的)感到好奇,盡我所能讓他感受到被關心和支持,所以他自然可以找到往前的步調。」光是這樣想,上起課來我自身的感覺就好多了。

(我寫在這,也是想要提醒自己、怕自己忘記。)

真心喜歡別人吧!

所以結論是:想要受歡迎,不需要長得帥、有錢、很會講笑話、假裝很外向……都不用。只要真心喜歡別人就可以了。

「受歡迎」只是「喜歡別人」的副作用。

Footnotes

  1. 其實我覺得我自己人緣也不錯啦,只是不至於會被列為班上「最受歡迎」的那個人。

  2. 其實我對 YouTube 的倦怠更是嚴重,不過是基於完全不同的原因。🤣

APT

·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APT 是:

其中一個再過不久就會被遺忘;另外一個已經陪伴了用戶們 26 年,維繫著全世界數以億計的網路主機的運作,而且在未來依然不可或缺。

(如果沒有 apt,你現在是看不到這個網站的。)

(而且,就算真的要比人氣的話,sudo apt install 在這 26 年來被執行的次數,恐怕比所有 K-pop 歌曲點閱率的加總還要多。)

去 Google 化的手機

·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目前用的手機是 Google Pixel 7,但作業系統不是預設的 Google Android,而是完全去除 Google 元件的 GrapheneOS,我用這個系統已經超過一年半了,體驗相當不錯。

GrapheneOS 最大的特色就是可以完全關閉 Google Play Services(Google 的間諜軟體,在一般 Android 手機是無法關掉的),讓你的手機逃脫 Google 的掌控!如果你也想跳進「去 Google 化」的手機世界(尤其是 GrapheneOS),但還在猶豫的話,以下是一些常見問題(FAQ)的解答。

(我的 Google Pixel 7;這張照片是用長輩機拍的。)

GrapheneOS 是什麼?

GrapheneOS 基本上就是 Android,只是把 Google 相關的東西全部拿掉了。

有什麼好處?

  • 隱私:所有 Google 的元件都拿掉了,不被 Google 追蹤監控!
  • 電池續航力:因為不被 Google 監控,所以你的手機不會一天到晚浪費自己的電池向 Google 回傳資料。電池續航力幾乎是 Google Android 系統的兩倍或以上;我早上充飽電,一直用到睡前常常都還有 85% 以上的電量!
  • 速度:沒有一堆偷偷在背景執行的垃圾程式,所以跑得超快!
  • 沒干擾:如果把 Google Play Services 關掉的話,完全不會有推播通知。
  • 權限管控:你可以詳細決定每個 App 可以看到哪些檔案、能不能使用網路、麥克風、位置資訊、攝影機等等。
  • 沒垃圾:完全沒有預裝垃圾軟體。

什麼手機可以用?

GrapheneOS 只支援 Google Pixel 手機,詳細列表請查閱官網。如果你用的是別的 Android 手機,也有其他類似的去 Google 系統可用,但我不太熟。

很難裝嗎?

還好。只要按照官網頁面的說明,一步一步完成即可。我曾經安裝 GrapheneOS 到 Pixel 7 和 Pixel 8 上,都沒有出現複雜的問題,安裝流程大約 20~30 分鐘。

會有很多 App 不能跑嗎?

不會。因為 GrapheneOS 就是 Android,所以基本上它可以跑所有一般 Android 手機能跑的 Apps。

只是有些 App 開發者太依賴 Google 服務,導致有些功能在 Google Play Services 關閉時不能使用。但我不建議你為了這些 Apps 持續打開 Play Services,因為「擺脫 Google 服務」就是使用 GrapheneOS 的重點。

在關掉 Google Play Services 的情況下:

  • LINE:打開時會抱怨「沒有 Play Services」,但還是照樣可以用,訊息功能都正常,只是不會有推播通知(對我來說反而是優點)。
  • Uber、Uber Eats:用 App 的話,因為內建地圖依賴 Google 服務,所以會顯示不出來。但我都用網頁版,功能完全正常。
  • Google 服務:GMail、Google Drive、Google Maps 等等的 App 都不能用。但都可以用網頁版代替。
  • YouTube App:不能用。但我們有 NewPipe,誰會想要用難用到爆的官方 App?
  • Facebook、Instagram、Threads:都可以用。
  • 中文輸入法:可以從 Aurora Store 取得 Google 的 GBoard 鍵盤 App;它在 Play Services 關閉、無網路權限時也可以正常運作。
  • 通知系統:除了傳統的電話和簡訊之外,沒有其他的 App 推播通知。

對我而言,我是覺得關掉 Play Services 對日常生活沒什麼影響,因為我原本就是會把手機通知全部關掉的人。幾個服務性的 App 不能跑,改用網頁版就好了,也比較乾淨。

如果真的需要使用依賴 Google 服務的 App,也可以暫時開啟 Play Services,用完再關掉。就算是開啟的情況下,在隱私上 GrapheneOS 也是比一般 Android 手機好,因為你可以限制 Play Services 的權限。

Apps 怎麼裝?

有幾種主要的方式可以安裝 App:

  1. F-Droid:自由軟體的 App Store,提供許多不需要依賴 Google 就可以運作的好 Apps
  2. Aurora Store:可以匿名存取 Google Play Store 的好東西
  3. 手動載入 .apk 檔案
  4. 如果真的需要,也可以安裝 Google 官方的 Play Store(但不建議)

我會建議優先使用 F-Droid 上面的 Apps,因為這些 Apps 最自由、最乾淨。用 Aurora Store 下載 Apps 時,可以注意看看該 App 是否依賴 Google Play Services。

GrapheneOS 適合誰?

  • 重視隱私的人
  • 想要擺脫大科技公司控制的人
  • 願意犧牲一點點便利性(例如在某些服務改用網頁版而非 Apps),來換取隱私和自由的人
  • 不想一直被推播訊息吵的人
  • 不害怕科技、對電腦系統有基本了解、能自行解決簡單技術問題的人
  • 不想繼續用長輩機的人

去掉 Google 吧!

把跟蹤偷窺狂 Google 從手機裡趕出去,你會發現原來手機可以這麼安靜、這麼快、這麼健康、電量這麼持久!連周圍的空氣都好像變清新了呢!

長輩機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還記得「長輩機」這個詞嗎?那種有實體按鍵、功能簡單、只能通話和簡訊、不會讓長輩困擾的手機。那時智慧型手機還被視為「太複雜」的年輕人玩具,長輩們是學不會的。

現在呢?現在最「長輩」的手機反而變成 iPhone 了。所有的阿公阿嬤都能在 iPhone 上用 LINE 群組轉傳最新的養生方法和都市傳說。害怕科技的人,什麼都不需要懂,用 iPhone 就對了!

在 iOS 的溫室花園裡,一切都如此簡單:

  • 你不用理解檔案系統(全部都藏起來了,反正你也看不到)
  • 你不用擔心軟體相容性(直到 Apple 宣布新版 iOS 不支援你的手機為止,到時候買新的就好
  • 你不用煩惱該裝哪個瀏覽器(因為所有瀏覽器都是帶著面具的 Safari1
  • 你不用擔心客製化(系統介面長怎樣就是怎樣,免得你想太多)
  • 所有好用「危險」的 Apps——像是模擬器、終端機、檔案管理工具、NewPipe——App Store 都幫你擋掉了(以免你接觸到壞壞的新知識)

在 1990 年代,一個普通電腦使用者會知道:檔案放在哪個資料夾、常見檔案的副檔名是什麼、RAM 跟硬碟有什麼不一樣、基本的 DOS 指令如 CDDIR、要怎麼解壓縮檔案、安裝軟體、備份檔案、修改開機設定(記得 CONFIG.SYSAUTOEXEC.BAT 嗎?)、設定音效卡的 IRQ……反觀 2024 年的一般手機使用者呢?在科技認知上,是不是就好像一個……呃,「長輩」?

「長輩機」剝奪了使用者學習、研究、改造、解決問題的樂趣。如果你還不需要被當作長輩照顧,也許可以試試看長輩機以外的選項

Footnotes

  1. 除非你住在歐盟,Apple 為了符合法令,被強迫開放瀏覽器引擎。

不用學樂理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看到許多音樂教學影片和線上課程,以「不用練樂器、不用學樂理也能做音樂」來當作行銷口號。

當然呀!這不是廢話嗎:

  • 回想國中的時候,你根本不懂生物也可以考生物科期末考。把答案背一背,考前猜一下重點,就可以及格啦!
  • 你也不需要學游泳,只要套個游泳圈就可以在水上樂園玩得很盡興啦!
  • 你甚至完全不需要會說西班牙文,就可以贏得西班牙文 Scrabble 拼字比賽的冠軍!誰在乎那些單字到底是什麼意思?

依照同樣的邏輯,如果只是到 Splice 取樣庫找幾個 loop 片段疊在一起,或者是用 Suno AI 生成音樂再稍微調整一下,當然什麼都不用會就可以做音樂呀!

問題是,用這種方式做出來的音樂,會跟另外一千萬個用類似方法的人做出來的東西,長得幾乎一模一樣。

逃避困難的部分是完全沒意義的;因為如果太簡單,所有人都能做到,這件事就變得沒有價值了。那些你想跳過的理論知識、需要花時間練習的演奏技巧,正是讓你的作品脫穎而出的關鍵。

你要當個只會點點滑鼠拼湊出音樂的音癡,還是能流利地說音樂語言的藝術家?

人類 DDoS 攻擊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想像一下,你開了一間小小的咖啡店,店內大概只有十幾個位子的那種。平常來店客人的數量剛好足夠你跟幾個店員應付自如,小店穩定地運作著。

誰是真的客人?

有一天,懷有惡意的人組織了數百人同時湧入你的咖啡店。他們看起來都像是普通的顧客一樣,有些是穿著西裝的上班族,有些是背著書包的學生,有些是拿著筆電的自由工作者。

但一陣子過後,你發現有點不對勁。有人進來後就坐在位子上發呆;有個客人一直纏著店員不放,堅持要詢問咖啡豆的來源和採收季節;另一群人則是不斷詢問你廁所在哪裡,即使廁所的標示就在眼前。

櫃台前排起了看不到盡頭的隊伍,每個人都在點餐時故意拖延:「嗯……我想要這個,啊不要,改成這個好了……啊不好意思讓我想想,還是改成這個?」,接著又突然說:「算了,我等下再點!」然後若無其事地離開,卻悄悄地走回隊伍尾端重新排隊。

最後所有工作人員都疲於奔命,沒有辦法分辨到底誰是真的客人,誰是來鬧的;店門口和內部全部擠爆,整間店陷入癱瘓狀態。

DDoS 攻擊

這就是 DDoS 攻擊(distributed denial-of-service attack)。

簡單來說,DDoS 攻擊就是利用很多電腦同時對一個網站發送大量請求,讓該網站主機的運算資源或流量塞爆而掛掉,導致網站無法服務正常使用者。

要塞爆一個小小的靜態網站主機(例如這裡),可能也需要每秒鐘數萬個連線次數才能做到。但要癱瘓一間小咖啡店,也許只要 100 個人就夠了。如果是癱瘓一個人的 E-mail 信箱,耗盡他的時間,又需要每天幾封 E-mail 呢?

人類 DDoS 攻擊

使用現代的 AI 工具,這種「人類 DDoS 攻擊」變得超級容易實現:用 Stable Diffusion 之類的工具產生逼真的人像圖片;用 ChatGPT 之類的語言模型產生各種看似合情合理的 E-mail。一個人就可以輕易地扮演 20 個不同的「正常顧客」,發送看似誠懇的業務合作、諮詢、活動邀約,或是各種需要收件者花時間處理的 E-mail。

因為 E-mail 的內容看似都很誠懇、合理,讓人很難放著不管,被攻擊者也只好認真一封一封回覆。但最後所有的回覆都石沉大海,許多活動邀約在查證後也發現根本就不存在。最後,被攻擊者的時間和精力被耗盡,真正重要的 E-mail 則淹沒在無數垃圾信當中,根本分不清真假。

至於你問我要怎麼防範?等我先把收件匣裡的 20 封活動邀請信回完再說吧!

如何不要懷疑自己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幾個小秘訣:

  1. 🙏 不要尋求(外部)認同:
    • 尋求認同的行為,是在把自我價值的控制權交給他人,讓自己處於弱勢。
    • 自己要有從內部認同自己的機制。
    • 只有少部份的認同是值得尋求的,更多討論請見這篇
  2. 🎲 做出好決定就好,別管結果:
    • 在打德州撲克比賽的時候,拿了勝率 95% 的牌決定 All-in,就是一個好決定。
    • 即使最後對手命中了 5% 機率而翻盤,也不會讓這個決定變成壞決定。
    • 不要讓事情的結果,影響對自己判斷力的信心。
  3. 🏃‍♂️ 慎選身邊的人:
    • 有些人需要藉由打擊他人來建立自信。
    • 如果身邊的人總是在打擊你的自信,快逃!
  4. 🏆 回想以前的成功:
    • 記得以前你也做了困難的事,然後成功了;所以你知道你是有能力做到的。
    • 成功就跟放在冰箱深處的果醬一樣:如果你忘記它的存在,那就跟沒有一樣。(這個譬喻是 Seth Godin 發明的)
  5. 🧠 忘記以前的失敗:
    • 並不是說不要從失敗中學習教訓,而是不要一直回想它。
    • 偉大的籃球員即使連投十球不進,在關鍵時刻還是會毫不猶豫地出手。(當然,這個關鍵球也可能不會進,這時請見第二點)
  6. 👥 避免拿自己跟別人比較:
    • 尤其是當比較的標準並非由你掌控時。(例如社群媒體上的讚數)
    • 如果真的一定要比較的話,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標準。(請見第七點)
  7. 🎮 不要玩不利於你的遊戲:
    • 主場優勢超重要;沒有必要踏進不利於自己的競技場自取其辱。
    • 如果你因為這樣被別人認為「懦弱」,請見第一點。
    • "I will enter the things that I know I can win. Nope. I am not gonna have Vince Carter beat me. It's not gonna happen."(我只參加「我知道我可以贏」的比賽。不,我不會讓 Vince Carter 打敗我,門都沒有。)-- Kobe Bryant,當被詢問到為什麼不參加 2000 年的灌籃大賽時。

寫完這篇後,我開始懷疑自己這篇是不是寫得很爛。不過根據第六點,我決定不跟那些寫得比我好的人比較……

關於聽力狀況的更新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從四月第一次右耳出現聽力問題後,到現在八個月當中已經反覆發作過大概 6~7 次了。其中九月中到十一月底這段時間,有兩個多月都沒有出問題,讓我一度還以為比較改善了;結果沒有,這個禮拜馬上給我連續發作兩次。

症狀都是跟第一次的時候一樣:

  • 右耳變成 high-pass filter 狀態、聽不到低頻率
  • 變得對音量比較敏感
  • 聽到的音高會偏離 25 cents 左右(而且每個頻率偏離程度還不一樣)

每一次都是發現聽力惡化之後馬上去看醫生,然後吃了幾天類固醇之後聽力就「大致」恢復。

梅尼爾氏症

然後我已經確診是梅尼爾氏症了,它是一個中獎率只有 1/1000 的、目前認為無法治癒的一種內耳疾病。

可怕的是,在高雄榮總官網的梅尼爾氏症說明文件當中,寫了這麼一段話:

經過長久的臨床觀察,我們發現梅尼爾氏症所造成的聽力及平衡功能退化是逐步且不可逆的;您也可以將它視為是一種不穩定且進行性的內耳退化,像是下圖所描述的情形。

文件描述的忽好忽壞的過程,非常吻合我現在的狀況。如果依照大部分病例的發展,每次復原後都沒有辦法完全回復到 100%,然後經過數年之後就會維持在一個比較差的狀態,而且無法逆轉。

當然,每個案例的「比較差的狀態」的程度不一樣啦。事實上,我的情況在所有病患當中應該算是輕微的,只是因為我是音樂工作者,所以對低頻的損失很在意而已;如果是一個不聽音樂的人,右耳有個 500 Hz 的 High-pass Filter 對日常生活幾乎是沒什麼影響才對。

接下來怎麼辦?

其實我也不知道,但我可能必須要「假定」自己右耳頻率響應正常的時間剩下不多了,並且可能不久後就會需要在工作方面做些調整。

但是也不用太擔心,我一直相信「能夠發生的最好的事,就是已經發生的事」。現在這個狀況,說不定因為是宇宙覺得我最近過得太懶散,所以給我一個 Deadline:在我的右耳完全罷工之前,看看我能做出多少作品。

好啦,知道了,我馬上趕工就是了。

這是我做的

·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我以為這是常識:

  • 用影印機複製了一份文件,沒人會說「我抄了一份」。
  • 在 Photoshop 裡把自己的臉修瘦,沒人會說「我減肥成功了」。
  • 用 Auto-tune 修準音高,沒人會說「我學會唱歌了」。

但是現在人們會:

  • 完全複製 ChatGPT 的輸出,然後說「我寫了一篇文」。
  • 用 Stable Diffusion 生成圖片,然後說「我畫了一張圖」。
  • 用 Suno AI 產生音樂和歌詞,然後說「我作了一首歌」。
  • 現在甚至還可以用 Sora 生成影片,然後說「我拍了一部片」?

寫三行 Prompt,按個按鈕:這叫做「生成」,而不是「創作」。

就大方地說「生成」就好,不需要騙自己這是「創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