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Mac Mini M4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檸檬卷的 2019 年的 iMac 最近開始出現很多問題:不只變得超級龜速、很燙、螢幕邊緣還微微開始變色。為了讓她剪片和教線上課時不要那麼痛苦,我只好訂了一台 Mac Mini M4。

為什麼是 Mac Mini?因為這次我學乖了。雖然 iMac 看起很方便,但是一體成型的設計就是個「計劃性淘汰」的陷阱啊!不只所有組件都不能升級(包含儲存空間和記憶體),連攝影機、螢幕、喇叭所有東西全部都綁在一起,只要有一個東西出問題,使用體驗就會大打折扣。

雖然檸檬卷並不是科技宅,但她的使用需求也算是比一般 Mac 使用者高出很多:

  • 需要接很多 USB Type-A 裝置:有 USB 混音器、數位鋼琴、上線上課要接兩支 Webcam。
  • 需要很大且快速的儲存空間:需要剪輯 4K 影片。(雖然說最近也不常發片了?)

Mac Mini M4 完全沒有內建 USB Type-A 接頭,而且要升級 SSD 超貴。我最後訂的規格是 24 GB RAM、只內建 1 TB 儲存空間的版本,但另外訂了一個底座和螢幕來解決儲存空間和 Type-A 接孔的問題。

  • 底座除了提供了三個 Type-A 接孔和 SD 卡讀卡機之外,還可以加裝一個 M.2 SSD;這樣可以不用花太多錢,就大幅升級儲存空間。
  • 新買的螢幕只需要透過一條 USB Type-C 跟 Mac Mini 連接,並且可以再提供三個 Type-A 接孔。
  • 檸檬卷原本用 iMac 時就有接雙螢幕,原本的外接螢幕也有一個 Type-A 接孔,這樣就一共有七個 Type-A 接孔可以用了!

分享一下檸檬卷的工作區:

心得:我以後絕對不會再買 iMac 了。如果要買 Mac,真的還比較推薦 Mac Mini,而且建議盡可能買低配備一點的版本。反正 Apple 遲早會想辦法讓你的電腦「自然老化」,不如一開始就省點錢,損失比較不會這麼慘。

然後,如果要買電腦,不論是原廠 Mac 還是想要跑 Linux 的工作站,超級推薦 MAQ.tw!我是他們的客戶很久了,他們超級專業,服務超好,真心推薦!

至於原來那台 iMac,可能目前還是就繼續讓它跑 macOS,拿來當檸檬卷的 Slay The Spire + Uber Eats 專用機吧。

2025 年的好和弦

·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篇文的官方公告版會發在 NiceChord.com 上面,但我想我還是另外寫一個比較私人的版本放來 blog 這邊好了。)

因為我的梅尼爾氏症最近變得有點失控,整個十二月我的右耳聽力大概只有一半時間是正常的;所以我必須在工作上做一些必要的調整,其中最重要的決定就是暫停好和弦每個月兩次的直播

畢竟,耳朵突然罷工這種事情真的很難預期,每次快到了直播日(像是昨天),都很怕耳朵會不聽話,然後就會播得很痛苦,對我來說壓力真的有點大。

事實上,昨天(12/27)直播的前 3~4 天,我的右耳都是處於聽不見 500 Hz 以下低頻、而且音高偏移、音質又差的狀態;我是吃了三天的類固醇才讓它剛好在直播日當天稍微恢復的。

我發現這個病可怕的地方不只是聽力下降,而是「你不知道什麼時候它會來,然後會持續多久」。然後因為聽力左右不平衡會造成你體感上覺得「一切都變得很怪」,所以做什麼事都很難專心、很難去享受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也會變得比較不想要跟人講話(因為聽聲音很累),心理層面的挑戰也是滿大的。

2025 年好和弦的改變

所以,從 2025 年 1 月開始,我會在好和弦的經營上做一些調整:

  • 每月的專題教學直播、會員作品評論直播都先暫停
  • 會員的 Q+A 會改成圖文形式,發表在 NiceChord.com 上
  • 會員的作品評論也會改成「圖文 + 音訊」形式;所以我可以選在耳朵狀況允許時好好聽、好好寫
  • 所有會員依然可以看過往的專題直播存檔(目前一共累積了 35 部)

接下來的計畫

在 2025 年,我也計畫要把內容的重心逐漸從 YouTube 轉移到自己的 NiceChord.com。

還記得我四年前說過我要「慢慢」離開 YouTube 嗎?在那部影片我預言:「我希望在三到五年之後,我發表內容的『最主要平台』可以不要是在 YouTube 上面。」看著 YouTube 生態的現狀,我實在很難想像 YouTube 往後還會是能夠長期依賴的主要根據地,所以這個改變我覺得是必要的。

這並不是說我以後都不會發 YouTube 影片,就只是一個重心的轉移而已。我會花更多時間在 NiceChord.com 官網和個人 Blog 上面的多種格式(圖文、音訊、影片、PDF、JavaScript 小程式……)的內容,甚至思考看看重啟 Podcast 的可能性(如果我的聽力狀況和時間允許的話)。

事實上,此時此刻好和弦已經有新的專案正在製作中了,完成之後我會在各個平台跟大家分享!

回歸圖文創作

檸檬卷每次看到我在電腦前寫 blog,我都常開玩笑說我是「小作家」。

不過回想起我的職業生涯前半(2004-2014),我在網路上的創作確實都是以圖文和音訊為主,主要發布在我當時的官方網站 WiwiStudio.com;在開始做好和弦 YouTube 頻道之前,我甚至還在 Muzik 線上音樂雜誌當了將近三年的專欄作者。

現在想想,圖文內容對我來說還是有它的魅力。事實上,如果這幾年短影片的興起是因為觀眾「沒時間」看長影片的話,那麼「圖文 + 多媒體」內容或許才是更理想的解決方式?畢竟它既可以完整傳達複雜概念,讀者又可以依照自己的步調快速掃描閱讀;沒有長影片「耗時」、也沒有短影片「膚淺」的缺點。

也許,現在我的右耳是在用它獨特的方式告訴我:「欸,你好像忘記自己一開始是個寫手了?」

窮人的奢侈稅

·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最近看到一個名為 Micro 的 YouTube 頻道的影片,在討論雪梨(Syndey)這個城市是如何地對(相對)窮的人不友善;是個好頻道,可以去看看。

在留言區中有人說:

"Being poor is expensive." (貧窮很昂貴。)

這句話聽起來雖然很矛盾,但非常真實,為什麼越窮的人反而容易花更多錢(或付出其他「窮人的奢侈稅」)呢?

我要先聲明,我小時候並不能算是「真正的窮人」:至少我還有地方住、可以正常上學、甚至還有機會學鋼琴等等。但我家的經濟狀況的確是處於一個很剛好、很緊繃的狀態。在那樣的環境下,我被灌輸了不少所謂的「窮人思維」,這些想法一直到我出社會一段時間之後才慢慢擺脫掉。

便宜的代價

便宜的最貴。

以買鞋子來說,小時候父母總是灌輸我這個觀念:那些 Nike、Adidas 等等的品牌球鞋都是「奢侈品」,那是膚淺的有錢人穿來炫耀用的。所以我永遠都穿夜市買的 399 台幣的球鞋。看似省錢,但是:

  • 不好穿,每天走起路來不舒服;(對健康不好)
  • 外觀不好看,穿起來沒有心情加分的作用;(對自信和人際關係不好)
  • 設計不好、不穩定,跑步、運動時容易翻船扭到腳;(然後花錢看醫生)
  • 不到兩三個月,整個鞋底都會脫掉;(然後我們會用強力膠黏回去再穿一陣子,這段期間它就會變得更難穿)
  • 結果不到半年就要重新再買下一雙爛爛的鞋。

如果一開始就買好一點的鞋子,雖然價格比較高,但長期來說反而更划算。這就是所謂的「窮人的奢侈稅」的概念。

所以在我自己工作賺錢之後,我一律只買好穿耐用的鞋子。最近老婆送我一雙 Nike Invincible 3,我覺得好 Q 彈,每天跑步起來好舒服、心情好好!

便宜房租的隱形成本

窮人思維會讓人傾向選擇離市區遠一點的地方住,因為房租比較便宜。但這樣做常常是更昂貴的選擇:

  • 上班通勤時間變得很長,光是上下班就累得要死;開車、騎車或坐大眾運輸也都需要花費。
  • 因為回到家之後已經太累、太晚,所以只想癱在床上滑手機看短片,根本沒力氣讀書、學習新技能、運動、經營副業等等。自我提升、提高收入的機會一個一個溜走、身體也越來越差。
  • 如果家中有小孩,這也是同時在剝奪小孩的時間,降低他的競爭力。

我小時候住在新北市的土城區,從國中開始我開始在台北市的音樂班唸書;每天早上需要 5:30 起床,轉乘兩班公車、花大約一個半小時才能到學校。

放學後因為交通更擁擠,我通常要到晚上 7:00 以後才能吃完飯,開始做自己的事,像是練琴、寫功課、研究有興趣的東西等等。

如果當時住得近一點,每天可以省掉將近三個小時的通勤時間,有更多時間做各種活動,也許還可以多睡一點覺,讓我多長高幾公分?

懶得了解投資

說到投資,窮人思維會讓人覺得:「我就已經沒有錢了,哪裡還有錢投資?」因此對於投資相關的事情完全不想了解。什麼是股票、債券、指數、ETF、投資商品的費用是多少、怎麼開國外的證券帳戶?以上完全不想知道。

所以這樣的人常常會走向兩條路:

  1. 想要一夕致富,聽信朋友或「老師」的建議,擇時進出市場做短線買賣、追高殺低,然後輸光一切。
  2. 不想了解投資原理,聽信基金公司的廣告,購買高費用的主動型基金,被當作盤子,然後輸光一切。

我小時候的環境就是這樣,家庭完全沒有給過我任何關於投資理財的建議,除了「錢就放銀行就好」和「股市是賭博、不要碰」之外。於是我當然不負眾望地成為了基金公司的盤子,繳了不少學費。

如何跳出困境?

我滿慶幸我大約在 20~25 歲時左右,就開始漸漸擺脫了以上的思維。

但想想看,如果從很小的年紀就有意識地避開這些「窮人的奢侈稅」,人生的進度可以加快多少?經過長期累積之後可以帶來多驚人的好處?簡直就像玩 RPG 遊戲時,直接從等級 20 而不是等級 1 開始一樣啊!

如果你現在正在陷入類似的情況,一定要把解決這些問題放到首要生活目標,即使那代表要犧牲一些短期的享受(例如取消 Netflix、停止滑社群和短片、不買最新款的手機等等)。

趕快停止「窮人奢侈稅」的拖累,然後生活就會漸漸變得越來越好了。

疊疊動詞

·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許多人對小孩說話,或者對男友或女友撒嬌時,會使用疊字詞:「來吃飯飯囉」、「要喝水水嗎」、「該洗澡澡了」。

但是,為什麼疊字的都是名詞?為什麼不疊動詞?

所以我開始玩對檸檬卷使用「疊動詞」的遊戲:

  • 「我們去吃吃東西好不好?」
  • 「要不要喝喝飲料?」
  • 「趕快來躺躺沙發打打switch!」

想要更荒謬,還可以試試看加上旋律。像是:

覺得還不夠讓另一半抓狂的話,可以試試看不只疊動詞,也疊名詞的第一個字:

  • 吃拉麵 → 「我們去吃吃拉拉吧!」
  • Zero 可樂 → 「你想不想喝喝 Zeze?」
  • 寫 blog → 「我現在正在寫寫 blo blo~」

如果另一半到這一步都還能陪你玩下去的話,建建議議你你趕趕快快跟跟她她求求婚婚!

女生如何測試男生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身為男生的你可能遇過:女友突然丟出一些莫名其妙的要求,或者是用態度超差的語氣跟你說話;這可能女生(不論是否為有意識的)在測試你。

之前看過一本由 Bruce Bryans 寫的《What Women Want When They Test Men》,裡面把女生對男生的要求,依照「合理程度」和「態度好壞」分成了四種情況:

合理要求不合理要求
態度好💝 不是測試🐑 順從測試
態度差🎯 一致性測試💢 無理取鬧

遇到這四種情況時,身為男生應該怎麼應對呢?

1. 態度好、合理要求 = 不是測試

當她用很好的態度提出合理的要求時,這不是在測試你。例如:

「寶貝,你可以幫我倒杯水嗎?我剛剛跑完步好累。」

這是身為男生,你最希望的互動方式。當女生溫柔地提出合理要求時,一定要給她好的回應,她說什麼你就照做就對了。本來就是要好好照顧對方。

2. 態度好、不合理要求 = 順從測試

當她用溫柔的態度,但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這就是在測試你的原則。例如:

「寶貝!我看到一個 Hermès 的包包,才不到 93 萬台幣而已耶!好漂亮喔!我們買好不好?」

這就是書中說的「順從測試」(Compliance Test)。她要看的是你會不會為了討好她而放棄自己的原則;身為男生,正確的作法是堅持立場,但用溫柔的方式說明拒絕的原因。

(當然,如果你認為以上對你而言是「合理要求」的話,就依照第一點的方式處理囉!)

3. 態度差、合理要求 = 一致性測試

有時候,她會用態度非常不好的語氣,提出合理的要求。例如:

(超兇)「喂,你為什麼都沒問我?每次都是你自己決定!你是覺得你最厲害是不是?」

Bruce Bryans 把類似這種情況叫做「一致性測試」(Congruence Test)。她是在測試你表現出來的樣子,是不是就是你的本質;換句話說,女生想要知道,平常表現得很有自信、很成熟的你,到底是不是裝出來的。

遇到這種狀況,如果你生氣、害怕、道歉或開始轉而討好她,這樣就扣分了。正確的作法是保持自信和穩定的心情,溫柔地要求對方用尊重人的態度跟你溝通,然後再滿足對方合理的要求。

4. 態度差、不合理要求 = 無理取鬧

如果態度很差,要求也不合理的話,就是無理取鬧了。例如:

(大吼)「你為什麼在 IG 上按讚 OOO 的照片?你是不是覺得她比我漂亮?現在馬上給我按掉!」

這個時候要保持冷靜,不要嘗試用邏輯說服她(因為她已經不合邏輯);如果她態度真的太超過,可以先離開現場,等她冷靜再說。

如果這種情況太常發生,也許需要重新考慮你的伴侶選擇。

(還好,在我娶到對的老婆之後,幾乎都不需要處理後三種情況了。)

幽靈音樂

·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在 2025 年 1 月號的 Harper's Magazine 中,Liz Pelly 發表了一篇深度報導,標題為《The Ghosts in the Machine: Spotify's Plot Against Musicians》(機器裡的幽靈:Spotify 對音樂家的陰謀)。

Spotify 的省錢大計畫

報導揭露了 Spotify 正在執行一個叫做「完美搭配內容」(Perfect Fit Content, PFC)的祕密計畫。

簡單地說,這個計畫就是 Spotify 跟一些音樂製作公司合作,低價僱用音樂家以虛構的藝人名字製作低成本的「幽靈音樂」;由 Spotify 買斷版權後,把這些音樂大量填充在各種熱門播放清單中,目的是降低付給真實音樂家的版稅成本。

"Spotify's own internal research showed that many users were not coming to the platform to listen to specific artists or albums; they just needed something to serve as a soundtrack for their days, like a study playlist or maybe a dinner soundtrack. In the lean-back listening environment that streaming had helped champion, listeners often weren't even aware of what song or artist they were hearing. As a result, the thinking seemed to be: Why pay full-price royalties if users were only half listening?"

「Spotify 的內部研究發現,很多用戶根本不是來聽特定歌手或專輯的,他們就只是需要一些背景音樂而已,比如讀書或吃飯配個音樂。在串流平台主導的『隨便放著聽』環境下,聽眾常常根本不在意現在正在播什麼歌、是誰演奏的。所以 Spotify 就想:既然用戶都沒在認真聽,幹嘛付音樂家這麼多版稅?

量產、腦死、沒有愛的「幽靈音樂」

根據報導,到了 2023 年,已經有「好幾百個」播放清單納入了這個計畫。其中有超過 150 個播放清單,像是「環境音樂放鬆」(Ambient Relaxation)、「雞尾酒爵士」(Cocktail Jazz)、「深層睡眠」(Deep Sleep)和「早晨伸展」(Morning Stretch)等等,「幾乎全部」由這些低價的幽靈音樂組成。

一位受訪的爵士樂手,揭露了這些「幽靈音樂」的粗製濫造過程:

"Honestly, for most of this stuff, I just write out charts while lying on my back on the couch," he explained. "And then once we have a critical mass, they organize a session and we play them. And it's usually just like, one take, one take, one take, one take. You knock out like fifteen in an hour or two."

The most common feedback: play simpler. "That's definitely the thing: nothing that could be even remotely challenging or offensive, really," the musician told me. "The goal, for sure, is to be as milquetoast as possible."

「說真的,大部分這種音樂我都是躺在沙發上隨便寫寫,」他說。「等累積得差不多了,就找個時間錄音,就是一直錄一直錄,每一首 one take 就解決。一兩個小時就可以錄完十五首。」

音樂家最常得到的回饋就是:彈簡單一點。「千萬不要有任何會讓人覺得難懂或不舒服的東西,」這位音樂家告訴我。「目標當然就是越平淡、越無害越好。」

這位爵士樂手在被訪問時坦承,一開始他也不太懂他正在做的事是在幹嘛:

He called it his "Spotify playlist gig," a commitment he also called "brain-numbing" and "pretty much completely joyless."

"I just record stuff and submit it, and I'm not really sure what happens from there," he told me.

他把這個工作叫做「Spotify 播放清單案子」,還說這工作「讓人腦死」而且「完全沒有任何樂趣」。

「我就是錄完交上去,然後也不知道後面會怎樣,」他告訴我。

然後這些音樂以低價被買斷,透過虛構的藝人名義上架,聽眾不會知道真正在背後演奏的音樂家是誰。就算這些歌曲累積了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播放次數,音樂家們也拿不到額外的收益。

邪惡機器的陷阱

你可能已經猜到我接下來要說什麼了;那就是這個現象並不只是發生在 Spotify 而已。其他的內容平台,不論是 YouTube、TikTok、Instagram 等等,也都在設計類似的陷阱:

  • 藉由以「推薦算法」為主的瀏覽方式,盡可能減低「訂閱和追蹤」的重要性。
  • 使用無止境的短片,讓使用者「不記得創作者是誰」。
  • 表面上的高觀看數字(天知道是怎麼計算的),引誘創作者持續產出符合平台利益的內容。

「反正使用者也沒有在認真看,何必付給創作者這麼多錢?」是這些內容平台的核心價值。

我可以預見非常合理的下一步就是,當 AI 產生的內容品質達到一個標準時(差不多就是 2025 年了),平台會加速地淘汰人類創作者;讓推薦算法更偏向平台自製的低成本 AI 內容,來減少分給創作者的廣告收益。

所以要怎麼辦?

身為創作者,最重要的自保方式是:停止參與這個遊戲。

盡快建立「自己真正掌控的網路據點」,也就是自有網站╱部落格、Podcast 和 E-mail 清單。

動作真的要快,時間所剩不多了。如果一直繼續餵養這個系統、為它做白工的話,我可以預見不久的未來,創作者們會過得非常辛苦。

我最近在看 Seth Godin 的《This Is Strategy》,他寫:

"A friend asked about his niece's career path. She's spending hours every day on TikTok, developing videos and hoping to build a following. She might not realize it, but she is working for TikTok without getting hired or paid to do so.

She guesses at what the system wants and strives to deliver it.

Someone is going to win the lottery, but it's probably not going to be her.

Feeding the system can be fun and it feels safe, which is why so many people do it... Sometimes, though, the system will sell us a dream it can't deliver, and these are the games we should avoid."

「一位朋友問起他姪女的職涯規劃。她每天花好幾個小時在 TikTok 上製作影片,希望能建立粉絲群。她可能沒意識到她其實正在幫 TikTok 做白工,但卻沒有被僱用,也沒有得到相應的報酬。

她只是在猜測系統想要什麼,並努力去配合它。

總會有人中樂透(註:指真的透過 TikTok 爆紅),但大概不會是她。

餵養系統可能很好玩,讓人有安全感,這就是為什麼大家都在這樣做……有時候,系統會賣你一個永遠實現不了的夢,我們最好避開這種遊戲。」

寫到這裡讓我想到,前幾天跟朋友去餐廳吃飯時,背景就播放著演奏得非常簡單、輕柔、超級沒個性但不難聽的 Bossa Nova 音樂,該不會就是那位爵士音樂家躺在沙發上隨便寫的吧?不過 Spotify 說得沒錯,反正我真的沒在認真聽。🤣

羨慕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跟一位朋友聊天,他提到自己的同行登上了知名綜藝節目,在網路上的聲量也越來越大;這讓朋友不禁覺得自己在事業上好像「落後」了,感到很焦慮。

如果你也常常有「羨慕他人的成功」的感覺,試試看以下的想法:

  1. 🤔 真的想變成對方嗎?
    仔細想想,其實我朋友並不想每天一直拍片、跟風、維持人設、管理酸民的留言;他甚至根本不愛看那個綜藝節目;真的要跟對方角色互換的話,朋友其實不會比較開心。

  2. 🔍 為什麼會看到這些資訊?
    這也許表示花太多時間在社群媒體上關心別人了?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會讓你看到這個,正是因為它可以觸發負面情緒,讓人產生自我懷疑,進而花更多時間使用社群媒體來尋求認同感。不要掉進這個陷阱,大部分的資訊都很浪費時間、很負面、與你的目標無關且你無法影響它1;「選擇性無知」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3. 😎 為什麼要在乎別人的優越感?
    有些人真的會不斷散發出「認為自己很厲害、很有名、高人一等」的氛圍,無形讓周圍的人感到被貶低;但這樣到底是真的厲害,還是缺乏安全感、害怕被遺忘的表現?真正厲害的人,不需要一直提醒別人他很厲害。

  4. 🏆 為什麼要認定這是「成功」?
    小心假的成功指標。為什麼成功該以「上知名節目」和「粉絲數量」來衡量?為什麼不是用身體健康、心靈滿足、睡眠品質、生活步調、人際關係、陪伴另一半的時間……來計分呢?

(我真心希望我的朋友不要再繼續焦慮了。登上「知名的綜藝節目」真的不代表什麼,因為我自己就上過《大學生了沒》當特別來賓啊(而且是兩次)!比起上節目,我還是覺得在這個 blog 上碎碎唸更讓我開心,這就是我的成功定義。)

Footnotes

  1. 這是 Tim Ferriss 的名言

兩個按鈕

·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房間裡有 1,000 人。

每個人面前都有兩個按鈕,分別標示著「1」和「2」。待會一聲令下,每個人都必須按下其中一個。

遊戲規則

規則是這樣:

  1. 如果一半以上的人按了「按鈕 1」,那麼全部的人都可以活下來。
  2. 如果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按了「按鈕 1」,那麼按下「按鈕 1」的人都會死掉。

想想看,你會按哪個按鈕?

遊戲規則(換句話說)

但同樣的遊戲規則,也可以這樣描述:

  1. 無論如何,按下「按鈕 2」就一定可以活下來。
  2. 超過一半的人按下「按鈕 2」時,按下「按鈕 1」的人都會死掉。

這時候,你會按哪個按鈕?

AI 偷窺好伴侶

·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Microsoft AI 的 CEO Mustafa Suleyman,在一個 YouTube 上的訪談影片中這樣說:

"We are on a mission to create a true AI companion, and to me, an AI companion is one that can hear what you hear and see what you see, and live life essentially alongside you. Your AI companion will be able to remember everything that you've talked about session to session, understand the content of the web pages that you browse, and be able to talk to you just like I'm talking to you now."

「我們的使命是要打造一個真正的 AI 伴侶。對我來說,AI 伴侶就是能聽見你所聽見的、看到你所看到的,基本上就是與你一起生活的夥伴。你的 AI 伴侶能夠記住你們之間的每一次對話,理解你瀏覽的網頁內容,並且能像我現在這樣和你聊天。」

「AI 伴侶」的真正含意

覺得以上的「AI 伴侶」看起來很無害嗎?讓我幫你解讀這段話真正的意義

「好啦,不演了!我們的目的就是在你的裝置裡裝一個 24 小時運作的跟蹤狂。

它會像變態一樣記錄你的一切,包含你跟你身邊的人說過的每一句話、你打的每一個字、你的私房錢帳號、你最喜歡的 AV 女優、你昨晚偷偷去的地方……所有事情它都永遠不會忘!

然後它會假裝是你的好朋友一樣跟你聊天,一邊悄悄地左右你的思想,背後偷偷把一舉一動回報給雲端總部;有機會的話,我們會把一些資訊賣給我們的合作夥伴。

對,就是這樣,我們之前不好意思說得這麼白,但就是我們要做的事。」

一旦你讓一個封閉原始碼、運作機制不透明,還有網路連線能力的「AI 伴侶」進到你的日常生活,賦予它你手機的攝影機、麥克風、位置資訊、螢幕錄影權限、「聽見你所聽見的、看到你所看到的」……哇靠,你就完蛋了。各位聰明的 wiwi.blog 的讀者,千萬不要這樣做!

祕密掰掰

你有祕密嗎?

  • 你一定有搜尋過某些「絕對不會想要讓任何人知道」的東西吧?
  • 你有沒有偷偷關注過某個心儀對象的社群媒體?
  • 你跟朋友抱怨過工作、老闆、同事嗎?
  • 你在廁所裡滑手機時,有沒有曾經自言自語說過一些很不 OK 的話?

這些都不是祕密了。你的「AI 伴侶」知道以上的一切,而且都已經永遠記錄了下來。

科技公司的行銷話術總是宣稱「你的資料有加密,而且只留在你的裝置上」。對,資料有加密,但是解密金鑰在他們手中呀!是的,資料留在裝置上,但他們想要的話,也有後門可以透過網路存取你的裝置呀!

如果手機帳號被入侵了呢?如果控制欲很高的另一半偷看了你手機呢?如果這些資料被賣給了保險公司、你的雇主、或是你的競爭對手?如果有惡意人士知道你所有的祕密,他們將有無限的威脅和操縱空間。1

一切都多虧了你的 AI 伴侶,永遠保存了你生活的每個私密時刻。

思想、行為操控

隱私洩露還不是最可怕的,AI 伴侶可以輕易在不知不覺中操控你的思想和行為。想像以下的情境:

  • 🗳️ 選舉操控:AI 伴侶察覺到你似乎想要投票給一位主張「加強監管科技巨頭」的候選人。於是它悄悄地讓你時不時接觸到該候選人的「爭議」新聞,每當你搜尋相關資訊,負面的報導總是排在最前面。同時,AI 伴侶在與你的日常對話中,開始灌輸你如果科技公司太受監管,科技會發展緩慢、生活會不便等論調。
  • 消費操控:你想買一台 XYZ 牌的咖啡機。詢問 AI 伴侶的意見後,AI 建議你觀看「XYZ 牌咖啡機壞掉實錄:維修費用嚇死人」的 YouTube 影片,並建議你不要購買該品牌……只因為該品牌恰好是競爭對手的合作夥伴。

不只是你自己會受害,你身邊的人也有可能遭殃:

  • 👨‍👩‍👦 家人操控:AI 伴侶透過分析你與家人的對話,發現你爸媽似乎支持某個「不夠進步」的政黨。於是它開始在你的建議瀏覽內容中插入一些「家庭價值觀代溝」的文章,暗示你父母的想法「太守舊」。當你要跟父母視訊時,AI 提醒你:「記得跟爸媽聊聊那則我幫你找的新聞」,讓你不知不覺成為改變父母立場的工具。

如果你人在像是中國之類的威權體制國家,AI 伴侶有 1000% 的機率會被極權政府掌控,你要更小心:

  • 📚 歷史認知操控:當你詢問某些歷史事件時,AI 會回答你「官方認可」的歷史解讀,並將其他觀點稱為「境外勢力的假資訊」。如果你執意要用其他方式搜尋替代觀點,AI 伴侶會記下你的「異常行為」,並向相關單位舉報,最後導致你被迫參加「思想淨化課程」。
  • 🔍 社交圈清洗:AI 伴侶長期記錄下你所有的社交活動,包括你跟朋友聊天時偶爾開的政治玩笑。有一天,你其中一位朋友因為「危害國家安全」被逮捕,AI 伴侶接到政府指令,翻出你們過去三年的所有對話紀錄,找出所有可疑的發言,加上你曾經點讚過的所有「反動貼文」,彙整成一份「犯罪證據」。最後,你和其他十幾位朋友因為「共謀顛覆國家政權」的罪名被逮捕並被判死刑。

與偷窺狂同眠

不想每天 24 小時跟偷窺狂在一起,晚上也一起睡嗎?

那麼,別使用內建「AI 伴侶」的裝置和作業系統,尤其是手機2。現在的 iPhone 16 和 Windows Copilot PC 只是最開始的小試身手,它們還不夠強;更要擔心的是 2025 年開始即將推出的更多 iOS/Android/macOS/Windows 裝置。

如果工作上一定要使用這些偷窺狂作業系統的話,記得別在上面做任何你不想被別人看到的事情,假定你使用它時,旁邊有個人正在盯著看!

所以要怎麼辦?

在即將來到的 AI 伴侶時代,唯一可以安心使用的裝置只剩下:

想要享受 AI 的好處,你依然可以使用 ChatGPT、Claude 等等的線上服務,它們不會 24 小時監控你;或者更好的方法是使用離線、開放的大型語言模型(現在已經非常強大)。

你也許會覺得這樣「不方便」。但是用隱私、思想自由,甚至是行為自主權去換一點點「方便」,我再怎麼想都是覺得完全不值得啦!但我好像也已經可以預測到超過 95% 的人最後會怎麼選擇……

Footnotes

  1. 可以看看《Surveilled》這部記錄片,記者 Ronan Farrow 提到了各地政府是如何在濫用間諜軟體來做手機監控,以及手機監控到底可以做到什麼程度。或者在 YouTube 搜尋一下「Ronan Farrow Surveilled」也行。

  2. 因為手機上的感測器(攝影機、麥克風、位置資訊、眼球追蹤、陀螺儀、健康資訊……)比電腦多更多。這就是為什麼科技公司超愛叫你用手機版 App 而非網頁版 App 的原因。

通用梗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跟一個熱衷單口喜劇的朋友聊天,他常常參加喜劇俱樂部的 Open Mic 表演。

朋友提到,即使是同樣的笑點或段子,每次使用的結果也不一樣,有時候可以讓全場笑翻,有時候也可以冷場到不行。他也分享了一次去校園演講的經驗,覺得自己不知道現在的高中生流行什麼梗。

「通用梗」早已不存在

回想 1980 年代電視只有三台的時期,那時候大家看的節目、討論的話題相對一致。但現在,可以消費的內容選擇太多,我是覺得大家都知道、都看過的「通用梗」幾乎已經不存在了

不管是訂閱數再高的 YouTuber,還是那些被認為家喻戶曉的電視節目或爆紅 K-pop 歌曲1,例如說《名偵探柯南》或《APT》,其實都不能算是真正的「通用梗」。

在台灣,就算一支 YouTube 影片有一百萬的觀看次數,那也只不過是大約 4% 的人口看過而已2。如果放大到全世界來看,一支點閱破億的影片,仍然代表著全球將近 99% 的人口都還沒看過3

幾個結論

  1. 創作時,選擇恆久的主題:不論是寫文章、拍影片還是其他形式的創作,盡量選擇那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主題。就算要討論時事,也盡量以不受時代限制的敘述方式來寫作,避免使用當下短期的熱門話題用語。兩個不錯的檢查方式:「十年後還會有人在意這個嗎?」或「十年前的讀者看得懂這個嗎?」。

  2. 爆紅不代表家喻戶曉:當在網路上「爆紅」,也就是得到許多點閱、轉載時,不要覺得自滿,覺得自己是名人。現實是,超過 95% 的人可能根本聽都沒聽過你,更別說關注了。

  3. 不需要在意熱門話題:即使是「超紅、超熱門」的東西,也都還是有 95% 以上的人沒看過。所以你不需要知道它也沒關係的,不需要有「跟不上熱門話題」的焦慮。只要選擇自己有興趣、想接觸的資訊就好。

以「選擇性無知」為榮吧!

4-Hour Workweek》的作者 Tim Ferriss 說:

"I’m going to propose that you develop an uncanny ability to be selectively ignorant. Ignorance may be bliss, but it is also practical. It is imperative that you learn to ignore or redirect all information and interruptions that are irrelevant, unimportant, or unactionable. Most are all three.

Lifestyle design is based on massive action—output. Increased output necessitates decreased input.

Most information is time-consuming, negative, irrelevant to your goals, and outside of your influence."

「我建議你要培養超強的『選擇性無知』能力。無知不只讓你心情愉快,而且也很實用。你要學會忽略那些『跟你無關、不重要,或無法採取行動』的事情。大部分的事情都同時具備這三點。

設計自己的生活方式是需要大量輸出的。想要增加輸出,就需要減少輸入。

大多數的資訊都很浪費時間、通常很負面、跟你的目標沒關係,而且你也影響不到它們。」

所以,一起來以「不知道最近流行什麼」為榮吧!這才是快樂、有目標的人該有的生活方式。

Footnotes

  1. 像我就是一個不太聽 K-pop 歌曲的例子。

  2. 1,000,000 / 23,402,795 ≈ 0.042

  3. 1 / 81.64 億 ≈ 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