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生意差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常和檸檬卷一起玩《歧路旅人 2》。遊戲裡面有個角色叫做帕爾特提歐,他是一個優秀的商人,總是能在到處發掘商機,把原本已經奄奄一息的市場重新振興起來。

這讓我想到最近觀察到的兩家店。

對彩券沒興趣的彩券攤

家附近的巷口,有一個人總是坐在那裡賣彩券(刮刮樂)。

好吧,精確地說,他只是把彩券攤開排在桌上,然後再把手機放在那些彩券上,用生無可戀、兩眼呆滯的表情滑著網路短片。我就從他的面前走過去,他也絲毫沒有任何想與我互動或招攬生意的意圖。

如果老闆自己對彩券都這麼沒興趣,身為潛在客人的我怎麼會燃起想中獎的希望火花呢?

黑漆漆的機車行

前陣子因為機車太久沒有發動,電池掛掉,於是牽去一家附近的機車行換電池;老闆一邊幫我換零件,一邊無奈地跟我抱怨最近生意越來越差,都快要經營不下去了。

可是,也許是因為想要省電,這老闆是在我把機車牽進去之後,才把店裡的燈打開的耶!要不是我搜尋到家附近有這家機車行,不然誰知道這間黑漆漆、看起來像是廢墟的地方有在營業啊?

我在老闆幫我維修的期間,跟他借了廁所;店內廁所的衛生狀況也是……滿可怕的。

生意差怎麼辦?

其實以上兩家奄奄一息的店,只要做一些簡單的事,很可能就可以大幅改善生意!

  • 彩券攤老闆:停止滑手機;積極一點跟客人互動、笑容多一點、手勢多一點、親切一點;放個可愛的公告牌,寫上一些有趣的東西(例如分享他的故事或讓人會心一笑的標語,千萬別只寫「最高獎金 2,000 萬」這種沒有溫度的廢話)。這樣,下個路過的人也許就會覺得「這攤的氣場不錯,買看看會不會中獎吧!」。

  • 機車行老闆:把店內照明加亮一倍(買幾條燈管而已,花不了幾千塊);穿著整齊、專業的技術人員制服而不是破 T 恤;把店門口停的車洗得超乾淨;廁所也是,打掃乾淨;甚至,偶爾辦一個「如何緊急處理機車狀況」的免費講座。這些都可以製造這家店「很有活力、很專業、很可靠、很熱心」的氛圍!

當你覺得生意越來越差時,也許可以先檢查自己的店「看起來像不像是有在營業」;連自己都提不起興趣的話,客人怎麼可能會上門呢?

si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不曉得你有沒有注意到:在 YouTube 影片頁面的下方不是會有個「分享」按鈕嗎?那個按下去之後,會有一個讓你可以複製網址的地方,方便你把影片的網址貼給朋友,像是下圖這樣子。

分享連結的網址,後面有一串 ?si=xxxxxxxxxxx 的文字。

si 什麼?

但仔細看一下,你有沒有發現這個網址怪怪的?明明只要 https://youtu.be/yGoAWl1Tf_w 就可以連到影片,後面那一大串 ?si=KJM78McvaCHR 是在幹嘛?

這個又是偷窺狂 Google 在跟蹤你了!每次你按下分享按鈕,YouTube 就會產生一個獨特的「跟蹤碼」;藉由它,Google 就可以記錄這個連結是在此時此地、由你產生出來的。

這有什麼關 si

當你把這樣的連結傳給朋友的時候,你其實是在一次出賣雙方的隱私。

首先,關於你自己:Google 可以知道你在什麼時間、在哪裡、用什麼設備產生了這個分享連結。然後它可以透過分析你的分享模式,知道你的生活作息(半夜都不睡覺?)、興趣偏好(分享的都是貓影片,下次可以推送貓砂廣告給你?),消費能力(你都用 iPhone 16 Pro Max Plus Ultra,應該滿有錢的?)等等。

而當你的朋友點開連結時,也可能因為這個跟蹤碼而洩漏你們的關係:

(當然,我不會知道 Google「實際上」分析了什麼;但絕對比我們人類想像得到的多更多。)

  • 如果你分享了一個冗長的技術教學影片,而對方卻全程看完,表示你們可能是同領域的專業人士。
  • 相反地,如果你分享了一個搞笑影片,對方卻點進去只看三秒就關掉,Google 就知道你們的笑點可能不合。
  • 如果分享連結產生後,總是在 10 秒內就被另一個人點開,Google 就可以推測你們可能關係親密,常常用通訊軟體聊天。
  • 如果你是傳到一個 LINE 群組裡……哇,Google 就有超多資訊可以分析這一大堆人的社交關係圖了!

所有的資訊,就這樣透過一個看似無害的分享連結,源源不斷地流進 Google 的資料庫;你原本只是想分享一個影片而已,但卻不小心變成了幫助 Google 收集隱私資訊的打工仔

你不知道將來這些隱私資訊會如何被運用到你的身上,也許現在還只是投投廣告而已,但隨著 AI 能力的進步,以後你的一舉一動、每個習慣絕對都會被拿來分析、預測,然後科技巨頭們就可以出售「操控你行為、思想的能力」。

拿掉這髒東 si

這些科技巨頭的變態跟蹤行為,已經猖狂到完全不遮掩的地步了。YouTube 完全就是大喇喇地在網址後面加跟蹤碼,都沒在不好意思的耶!

所以,下次如果你要分享 YouTube 影片,或是收到別人分享的連結,記得把後面那串 ?si=xxxxxxxx 拿掉吧!或者,你也可以考慮把 ?si= 後的跟蹤碼改成 ?si=fxxk_google_dont_track_me🤪,大聲告訴 Google 你不想要被追蹤。

(其實利用網址追蹤人,也不是只有 Google 在做的事;平常多注意分享出去的網址是不是「乾淨」的吧!)

你的 AI 朋友已上線

·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 nymag.com 上看到一篇超荒謬的新聞《Meta's Big Bet on Bots: Why AI friends are coming to Facebook and Instagram》(Meta 在機器人的大賭注:為什麼 AI 朋友即將登陸 Facebook 和 Instagram)。

這篇報導提到 Meta 正準備推出一系列的人工智慧產品,包含可以讓用戶在 Instagram 和 Facebook 上創建 AI 角色的功能1,來嘗試吸引和留住年輕族群。

"We expect these AIs to actually, over time, exist on our platforms, kind of in the same way that accounts do," said Connor Hayes, vice-president of product for generative AI at Meta. "They'll have bios and profile pictures and be able to generate and share content powered by AI on the platform... that's where we see all of this going," he added.

Meta 的生成式 AI 產品副總裁 Connor Hayes 說:「我們預期這些 AI 角色,最終會在我們的平台上活躍,就像是一般的帳號一樣。」

他進一步解釋:「它們會有個人資料、簡介、大頭貼等等,而且可以利用 AI 的力量生成並分享內容……這就是我們要走的方向。」

WTF?

WTF?這什麼啊?

在不久之前,Facebook 之類的社群媒體,不是還在大力打擊假帳號,要求實名制嗎?現在反而要大量讓用戶創造 AI 角色,讓它們「像是一般帳號一樣」,可以「生成並分享內容」?Meta 是想要把 FB/IG 變成放置型手遊嗎? 😂

未來,只要創建自己的 AI 分身,它就可能可以自動幫你在 Facebook 和 Instagram 上:

  • 限動炫耀你「剛剛吃的」高級早午餐照片(當然,圖片是 AI 生成的)
  • 在朋友的素顏自拍照按愛心,留言「太正了吧女神❤️」
  • 分享你「看到的」美麗日落影片(當然,影片也是 AI 生成的)
  • 依照你設定的喜好,發送文筆很好的個人化私訊給你可能有興趣的異性
  • 在前任的新男╱女友照片底下留言「祝你們幸福」(AI 比你更會假裝大方)

很快地,FB/IG 就會變成一個超巨大的 AI 機器人聊天室,成千上萬的 AI 角色在瘋狂按讚、留言、發文、發圖片影片、私訊……而你很難分辨誰是真人。(我想,到最後你會放棄分辨,反正 AI 還比許多真人更聰明、更有禮貌?!)

但是,為什麼?

但是這樣做對平台有什麼好處?商業模式在哪裡?我想可能有幾個目的:

  1. 有許多 AI 角色,可以幫助製造平台「好像很活絡」的假象,吸引用戶花更多時間使用平台。
  2. 更方便平台在各種互動數據上做灌水,讓用戶更願意貢獻內容,以及讓廣告商誤以為廣告效果很好。
  3. 可能是最重要的:讓平台從販賣「廣告投放」,升級成販賣「思想、行為控制」。

網紅掰掰!

當平台充斥著 AI 角色,而使用者也習慣它們的存在,甚至覺得它們生成的內容有趣時,平台就可以開始販賣 AI 角色的影響力了,就跟現在的廣告商會找網紅業配的道理一樣:

  • 政治人物可以付費讓 AI 網軍散布特定觀點,悄悄影響你的立場
  • 品牌透過 AI 網紅創造虛假的「產品使用心得」,操縱你的購物決定
  • 投資機構購買 AI 角色製造市場氛圍,引導你的投資行為

差別只是,這些原本會付給人類網紅的業配費用,平台現在可以全數收入囊中。誰需要那些麻煩得要死、自以為是的網紅

你還在努力地「經營 IG」,想辦法增加追蹤數嗎?別傻了,接下來只要一個演算法的調整,AI 角色馬上就會把你的流量全部奪走!

(也看看這篇 The Oatmeal 的漫畫,精準描寫了平台把你的追蹤者綁架的過程。)

快跳出社群媒體吧!

快醒過來呀!社群媒體正在進化成一個強大的思想控制系統。你以為你只是在無聊滑滑社群,實際上你正在被精心設計的 AI 系統操控;而且,這一切都會在你毫無察覺的情況下發生。趁你的大腦被弄爛掉之前,趕快退出社群媒體吧!

大型社群媒體即將成為被機器人佔領的死城,唯一倖存的淨土,就只剩下那些「用愛經營」的個人網站,像是 NiceChord.com 和這個部落格。當你寫信到 wiwi.blog@fastmail.com 回應文章時,你可以確定回覆你的是真實的人類(我),而不是某個設計用來操控你的 AI 帳號。

如果你還是選擇繼續留在社群媒體,那就……祝你和你的 AI 新朋友們玩得開心囉!

Footnotes

  1. 報導中沒有提到 Threads。

半馬

·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昨天早上五點多就自然醒,去公園跑步覺得身體感覺還不錯,就想說來挑戰看看半馬(21.1 公里)好了。我之前沒有嘗試過跑這麼遠,最多也就 15 公里,而且差不多到 10 公里以後就會覺得腳很痠了。

結果,人生第一次試跑半馬距離,我就「破二」1了!成績是 1 小時 52 分 20 秒。

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難耶!可能是昨天身體狀況比較好,我到差不多 18 公里後才開始感覺身體有一點點緊緊的,以及微微的側腹痛,但不會到太糟糕;從頭到尾大約維持 5:20/km 左右的配速,心率也都在還可以接受的 150 上下。

好像可以嘗試把平常的訓練距離加長了,看看以後能不能更進步、跑得更輕鬆一點。

Footnotes

  1. 指兩小時之內跑完。

辭職吧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覺得每天打卡上下班,總是做著自己一點都不 care 的工作,還要面對無腦的上司和難相處的同事很煩嗎?在 2025 年嘗試跳出來吧!

讓我這個從來沒有上過班(除了當兵之外),已經當了超過二十年自由工作者的人來幫助你!很簡單的,只有幾個步驟而已:

  1. 先不要辭職:先忍耐一下,不要急著對你的主管比中指;畢竟我們現在還是需要繳房租跟買菜。
  2. 💡 想想自己可以賣什麼服務:賣服務比賣商品更簡單,因為它不需要太多成本就可以開始。想想看,自己有什麼技能,是別人有可能願意花錢購買的?教鋼琴、畫插圖、幫忙準備考試、房地產諮詢、戀愛諮詢、陪練籃球、幫別人顧貓咪⋯⋯用力想,想不到的話問問你的朋友覺得你擅長什麼。
  3. 🌐 架官網:對,有自有網址的官方網站,而不只是 FB 和 IG 頁面(你要有當然也可以)。詳細說明你可以提供的服務,訂一個合理的價格。
  4. 📝 做內容:用力製作各種「跟你的服務相關的」內容(不是廣告喔,是對讀者真正有幫助的內容),放在 YouTube、官網、Podcast、E-mail 電子報等等。在每一個內容最後,提到你有在提供這個服務,連結到你的官方網站。
  5. 📢 告訴大家:跟你的高中同學、叔叔伯伯阿姨、IG 上的 followers 以及所有真人朋友說,你現在有在開始接案了。強迫他們看你的影片和網站。
  6. 講究服務:顧客上門時,盡可能讓對方覺得:「哇,這服務也太好了吧,物超所值!」。然後顧客就會跟他們的朋友推薦你。
  7. 📊 觀察收入:當這些顧客帶來的收入,穩定達到原本月薪的 50~60% 左右時,就可以辭職了!接下來這段時間內稍微節儉一點,少花一點錢。
  8. 📈 持續成長:繼續尋找更多客戶,同時也把舊客戶服務好;服務收入穩定後,嘗試開發相關的產品。很快地,這份自由工作的收入就會超過原本的月薪了!

就這樣,恭喜你跳脫了社畜生活!

不用太感謝我沒關係,不客氣!

高畫質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一兩年看 YouTube 的時候,有沒有覺得畫面越來越模糊、越來越破碎?這不是你的眼睛壞掉,是 YouTube 的畫質真的變差了,而且跟以前比起來差超多。

我的小小網站的 900p 影片

還記得在 2021 年我架設自己的 Wiwi.Video 影音網站的時候,因為小本經營、主機的頻寬不大,所以我把解析度訂在 900p(1600x900)、位元率 1500 kbps。這個畫質並沒有到非常好,就是一個我覺得看起來還能夠接受,頻寬也還可以負荷的程度。

2021 年 YouTube 1080p 的位元率差不多是在 4000~6000 kbps 中間,也就是我網站三到四倍的資料流,畫質當然比我的小小網站好很多。當時我還想:「果然 Google 就是闊氣,我的小網站是比不上的……」。

但你猜現在呢?

時間快轉到 2025 年,你猜猜現在的 YouTube 1080p 影片的位元率是多少?以檸檬卷的這部影片為例,調到 1080p 解析度時,它給你的位元率居然只有 830 kbps!只有 Wiwi.Video 的一半左右!

1080p 解析度只給你 830 kbps 的位元率是什麼概念?真的只能說是「勉強可以看得到」是什麼而已。只要你稍微仔細看一下,你就會看到到處都是不連貫的色塊跟破碎雜點。

📺 什麼是位元率(bitrate)?

位元率簡單來說就是每秒傳送的資料量。想像你在畫一幅畫:解析度就像是畫布大小,而位元率就像是顏料的品質。就算你有一個超大的畫布(高解析度),如果顏料品質很爛(低位元率),畫出來的東西還是會很難看。

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 1080p 的 YouTube 影片反而比 Wiwi.Video 的 900p、甚至 720p 更模糊——因為他們有很大的畫布,卻只用超爛的顏料來畫。

(這部 Kapustin 的影片,1080p 版在 YouTube 上只有 830 kbps 的位元率!)

仔細看看

把以上的畫面放大,比較一下 YouTube 跟 Wiwi.Video 的畫質;你可以看到 YouTube 1080p 版本(左)在嘴巴、下巴和頭髮附近滿是大量的雜點,而解析度比較低(900p)的 Wiwi.Video 版本(右)畫質還比較好。

下次看影片的時候,除了注意解析度(720p、1080p、4K)之外,也關心更重要的「位元率」吧!

900p 的真心,勝過 1080p 的謊言。

(歡迎來 Wiwi.Video 看影片。畫質還不錯,更重要的是完全無追蹤、無廣告喔!)

冷腳

·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今天讓我們來學一個英文單字:

to get cold feet

to suddenly become too frightened to do something you had planned to do, especially something important such as getting married

冷腳

突然對已計劃好的事情感到緊張、焦慮或恐懼,特別是在面對重大人生事件或承諾(例如結婚)時。

例句:I got cold feet before my wedding.(我在婚禮前突然覺得冷腳。)

身為一個小時候曾經不懂事、亂結婚的人,我強烈推薦你用以下的檢查表,反覆地問自己「我真的應該結婚嗎?」。

如果你在即將結婚之前感到「冷腳(cold feet)」,這是很嚴重的警訊,拜託你一定要正視它;我以前就是明明就看到症狀,但我當時太孬,不敢跳出,選擇視而不見,千萬不要學我。

就算你們雙方家人都見面了、婚禮地點都找好了、訂金都刷下去了、朋友都邀請了、蜜月旅行都安排了……只要還沒有在法律上正式結為夫妻,一切要反悔都還來得及。

如果不對勁,就不要結婚。就算突然取消一切會讓你感到麻煩、丟臉、浪費錢,都還是比結錯婚來得好一百倍!

「先不要結婚」檢查表

Cold feet 不是沒有原因的,你的身體產生了懷疑、害怕的感覺,通常是因為它直覺事情不太對勁。如果你發現自己有以下這些跡象,也許結婚的事應該先暫緩,慢慢思考:

  1. 🔄 你覺得你能改變他,或是他能改變你:他會做一些你受不了的事,但你覺得你能改變他的壞習慣;或者,你期待自己能為對方改變。
  2. 🚨 對方有暴力傾向:不論是肢體暴力,還是言語羞辱、控制、情緒暴力,建議你馬上跳出!這些行為在婚後只會更加惡化。
  3. 💰 金錢觀很不同:如果現在就常常為了錢吵架,婚後只會更嚴重。想想兩人對儲蓄、投資消費生活品質的想法相容嗎?
  4. 😔 你覺得不快樂:超級基本的問題。不要只問「他對我好嗎?」,也誠實問自己「我快樂嗎?」。
  5. 🎭 對方行為不成熟:如果你總是擔心對方會出什麼狀況,覺得他的行為不成熟、無法預測,這種不安全感會讓婚姻很痛苦。
  6. 👥 家庭關係有隱憂:你討厭對方的家人,或是對對方家人的某些事情有疑慮;跟對方反應之後,他並沒有提出讓你安心的解決方法。
  7. 🤔 朋友們的反應:你「絕大多數」的好朋友都不喜歡對方;或者,你不想介紹對方給好朋友們認識。這一定表示你潛意識裡也察覺到了什麼問題。
  8. 💥 你們總是吵架:生活已經很困難了,不需要找一個讓生活更困難的人來結婚。
  9. 你只是因為「時間到了」所以結婚:因為社會壓力而結婚的話,一定會後悔。當你在婚姻中不愉快時,社會會來幫助你嗎?不會嘛!所以不要理社會壓力,自己決定!
  10. 🚪 想離開的念頭:如果最近幾個月有超過一次以上想離開對方的念頭,不要結婚!結婚之後,這個念頭會越來越常出現。
  11. 🌱 個人成長受阻:如果為了維持關係而必須犧牲重要的夢想或成長機會,結婚也許會讓你後悔。更糟糕的情況是,有些有毒的人會「刻意阻止你成長」,因為他們擔心你變得太好之後會離開他們。
  12. 💔 你不想跟對方做愛:這可能表示感情或身心狀態出了問題。
  13. 🗣️ 溝通困難:如果現在就覺得溝通有困難,婚後需要一起做的大大小小的決定會讓你更抓狂。
  14. 😨 總是擔心對方生氣:你想要找一個能夠充滿正能量、讓家庭氣氛快樂、能夠輕鬆相處的人,而不是每天在家中玩踩地雷遊戲。

不要亂結婚!

婚前的「冷腳」都還是有救的,但如果不管它、直接亂結婚的話,這隻腳可能就會凍到必須截肢了。

三思而後行,不要犯跟我一樣的錯!

七個問題

·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聽到 Mel Robbins 的 Podcast,她提到每到新年時,她就會問自己以下七個問題來回顧一年。

  1. 過去一年的亮點(Describe the highlights from the past year.)
  2. 這一年中最困難的部分(What were some of the hardest parts this year?)
  3. 這一年來對自己的新認識(What did you learn about yourself this year?)
  4. 明年要停止做的事情(What are you going to stop doing in the next year?)
  5. 明年要開始做的事情(What are you going to start doing?)
  6. 明年要繼續做的事情(What are you going to continue doing next year?)
  7. 今天要採取的第一步(What can you do to today to take that first step now that you have a set of directions?)

她說她做這件事已經超過 20 年了,對她的人生很有幫助,所以我也來嘗試回答看看這些問題好了。

1. 過去一年的亮點

Seth Godin 說過一個巧妙的比喻:人的成就就像冰箱裡的果醬一樣,一旦被遺忘,就等同於不存在了。回想一下一年的亮點,包含成功的事和開心的事,有助於提醒自己其實過得還滿精彩的,提升一點自信心。

讓我想想,我的 2024 年亮點有什麼呢:

  • 六月的時候跟檸檬卷去歐洲度了 15 天的假期;我們去了義大利、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和蒙特內哥羅,而且有一大半都是大自然戶外行程。這是我這輩子第一次去歐洲,回想起來是很放鬆、很開心的兩個禮拜。(說到這個我才想到,我一直沒有分享照片上來這裡,因為太多了有點懶得整理……)
  • 九月的時候,跟李珮琪老師在國家演奏廳完成了一場成功的演出。我好久好久沒有彈這樣子整場的音樂會演出了,雖然超累,但讓我確認了我依然「寶刀未老」(?);雖然最近幾年每天都在電腦前工作,但真要上大場面的時候我還是做得到的。
  • 今年最驕傲的事,沒有之一,就是我從四月中開始戒了酒,並且每天晨跑,一直到今天都沒有間斷過(除了有兩天颱風天不能出門之外)。八個月來,我的各項身體數值都看到顯著的進步:
    • 體重:76 公斤 → 61 公斤
    • 體脂肪:22% → 10.8%(家用體重計的數字,可能不準)
    • VO2Max:46 → 55(Garmin 手錶的估計值)

2. 這一年中最困難的部分

這一年來最困難的部份,當然就是從四月開始發作的聽力問題,我已經在另外幾篇貼文(像是這裡)寫過這個,就不再重複了。

其他要說有什麼困難的部份的話,可能就是我對於 YouTube 和教學感到了一些倦怠(基於不同的原因);但我是覺得也不會到很嚴重,我差不多大概知道應該要怎麼解決。

我很慶幸我有一個很好的老婆,即使生活有一些很困難的部份,她從來不會讓生活變得更困難。🤣

3. 這一年來對自己的新認識

這一年看了好多優秀的視覺小說作品,像是《月姬》、《魔法使之夜》、《Fate/stay night》等等,這些作品讓我重新發現自己其實還滿喜歡文字的。另外,我重新開始固定地寫個人 blog(這裡應該有 200 篇左右了?好快喔!),寫這個 blog 也變成了一個我滿喜歡的抒壓活動。

今年我也比較常跟一些朋友們約見面,我發現雖然我是極度「I」(內向)型人格,但在對的情況下,一些人際互動依然還是能讓我感到充電的(但還是要強調,需要在「對的人、對的情況下」,我還是很社交挑食的)。所以,我不再那麼對社交場合抱持極低的期待了。

4. 明年要停止做的事情

其實也不用等到 2025 年,一些我已經停止做,而且也會繼續停止做的事包含:

  • 喝酒
  • 熬夜
  • 看新聞(我是指一般電視上、網路上大眾媒體推播的那種)
  • 社群媒體
  • 在意 YouTube 上的點閱數字和演算法
  • 接 YouTube 影片業配
  • 把工作排得太滿
  • 與消耗我能量的人互動

我想要讓我的生活和工作模式盡可能越簡單越好,把沒有必要的資訊、低效率高耗能的工作和互動都丟掉,只留下真正帶給我快樂的事物。

5. 明年要開始做的事情

這個問題有點難,因為「明年要開始做的事情」意味著這些事情「現在還沒開始做」。但如果我真的想做某些事,我應該就早就已經開始做了啊!所以,請見以下的第 6 題。

啊我想到了,如果檸檬卷明年要開始做什麼 Project,我會幫忙她。這一題就這樣吧!

6. 明年要繼續做的事情

日常生活方面,運動一定是我要持續做的事情。不過這幾個月來我的運動模式有一些調整,以前我一個禮拜會去 2~3 次健身房做重訓,而幾乎完全不做有氧訓練;但最近幾個月我把有氧訓練量增加,而把重訓減少到只有一週一次的教練課。我覺得這對我的身體來說好像比較舒服,因為每次重訓後我的恢復期好像都滿長的。加上,我發現我如果重訓過度勞累,梅尼爾氏症的發作機率「好像」會提高,但我也不是很確定,我要再實驗看看。

工作方面,其實我也在另外一篇「2025 年的好和弦」貼文裡差不多都寫過了。主要就是持續減少 YouTube 在我事業佔據的比重,更多專注在自己可以掌控的平台上,除了影片之外也做各種其他格式的內容(圖文、音訊、Podcast、PDF、程式等等),以及繼續開發好和弦的其他產品。

人際關係上面,保持至少每個月都有一到兩次與朋友見面的約會,對對方的故事感到真心的好奇,並且為對方提供正面能量。

休閒上面,我要繼續玩更多優秀的遊戲作品(好期待鍊金工房的新作啊),跟檸檬卷一起運動和旅行,看好看的書,聽好聽的音樂(如果聽力允許的話),這些都是很讓我開心的事。

7. 今天要採取的第一步

寫這篇文章本身就是今天的第一步!然後,好和弦確實有一個新的專案正在製作中,我已經投注了很多心力在上面,待會我也會去繼續進行這個工作。

剩下的就是好好吃飯、好好睡覺,保持身體的健康。好像這樣就夠了!

(你也想試試看這七個問題嗎?如果想跟我分享,歡迎寫信到 wiwi.blog@fastmail.com;或者更好的選項:寫在自己的 blog 上面分享給全世界!)

串流音樂

·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其實我不懂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用像是 Spotify、Apple Music 之類的串流音樂平台。

「1,000 Songs. In your pocket.」還記得 2001 年第一代 iPod 推出的時候,Steve Jobs 喊出的口號嗎?二十幾年後的今天,Spotify 的核心價值則是:「我們有幾千萬首歌……有很多品質很爛、也有很多是 AI 做的,但反正你也不會認真聽。」

串流音樂:超低效率的荒謬行為

串流平台如 Spotify 上是有幾千萬首曲子沒錯,但我們需要幾首?

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的聽眾可能只有十幾個很喜歡的藝人,總是反覆聽著他們的幾首作品;或者是需要兩三張專輯長度的音樂,來當作唸書或運動時的背景音樂。

那麼,為什麼不把這些常聽的聲音檔案放在裝置上,然後直接離線播放就好了?

反而,我們現在總是採取最沒效率的方式——每次聽歌時都要從遠在世界另一端的主機下載到手機上,播放出來後馬上把這些資料丟掉,想重聽的時候又再重新下載一次?我依然百思不解為什麼這種超低效率的行為,會成為現代聽音樂方式的主流。

建立「自己真正喜愛的」音樂資料庫

音樂串流平台的獲利分配機制對創作者超級不利,而且情況是一天比一天更糟。

而且現在有相當多管道可以取得無 DRM 限制的音樂檔案:你可以購買實體專輯然後轉檔,或是到 iTunes Store、Bandcamp 或創作者的個人網站,甚至是使用 yt-dlp 這類工具都可以。

如果你真的喜歡一個歌手或演奏者的話,直接購買他的專輯才是更實際的、能幫助創作者繼續下去的支持方式;同時你也可以不受網路和裝置限制地聽它們。

訂閱 Spotify 的費用,在各個國家不一樣:

  • 台灣比較便宜,大概一個月 5 美金;
  • 美國的話是 12 美金。

這筆一年 60~144 美金左右的金額,如果用來購買藝人直接販售的專輯,很快地你就會建立起「自己真正喜愛的」音樂資料庫,並且永久擁有它。而且這個資料庫裡的每一張專輯,都會是自己有意識地挑選和購買的,而不是演算法強推給你的劣質品。

以我自己的例子來說,當我在 Spotify 上找古典音樂時(例如我要研究某首鋼琴曲),常常超過 80% 的版本都讓我覺得品質很糟(不論是演奏還是錄音品質),但它們卻跟那些少數隱藏其中的好專輯混在一起,分享著同樣的版稅。加上 Spotify 的搜尋功能真的很爛,這每次都讓我懷疑我到底為什麼還要繼續訂 Spotify?我直接買想要的專輯就好啦!

找回「認真聽音樂」的快樂

回想自己小時候擁有過的每一張 CD 專輯,每一張幾乎都是聽了數十遍以上;這樣的聆聽體驗跟現在「根本沒在認真聽」的串流音樂文化,真的感覺很不一樣。

以前我常常會把一整張專輯從頭到尾聽完,享受一個完整的表演;其中有許多張我真的是聽到倒背如流的,後來都成為我很重要的音樂養分。隨便舉例的話像是有:

(以上的實體 CD 我到現在都還留存著,而且也轉成了數位檔案放在硬碟裡。)

現在的手機比初代 iPod 強大多;不要說 1,000 首歌了,就算是 1,000 張專輯的小型音樂圖書館,以每張專輯 100 MB 來估算的話,總共也才只不過 100 GB 而已,現代大部分的手機都能輕鬆應對。

但有著強大工具的我們,卻被洗腦成被動聆聽的、訂閱服務的俘虜;跟 iPod 「把自己最愛的音樂收藏帶著走」的初衷背道而馳。

繼續我的 iMac 故事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昨天不是說要把檸檬卷的舊 iMac 降級成「Slay The Spire1 專用機」嗎?結果這個計畫完全失敗,因為 macOS 連這點小小的願望都不能達成。

連個 Xbox 手把有這麼難?

檸檬卷原本是在另一台 Linux 電腦上用 Xbox 手把玩這個遊戲的。但在 macOS 下,不管是用 USB 還是藍芽連接手把,雖然系統可以偵測到,但是一進到遊戲中,手把都完全沒有反應。

我為了這個問題大概奮鬥了兩小時,我甚至還去多買了一份 Steam 的版本2,但就算打開了 Steam Input,搖桿按鍵還是錯亂,完全不能用,只能用滑鼠玩。(所以馬上就把 Steam 版退貨了)

不想掙扎就……裝 Linux 吧!

於是我放棄在 macOS 上掙扎了。來裝 Linux 吧!

我是有聽聞 2019 年的 iMac 對 Linux 相容好像不太好,這是我沒有在最一開始就把 macOS 砍掉的原因。但是既然 macOS 也這麼廢,我就還是裝裝看吧!

結果呢?意外地根本就滿好裝的啊:

  • 我用的發行版是 Linux Mint 22
  • 內建 Wifi 預設是不支援的,需要另外裝專有的驅動程式,但我們在家本來就是用有線網路,所以根本沒差,我就直接不管它。
  • 內建音效預設也是不支援,但我用了這個 GitHub 專案的特製 Kernel Driver,然後喇叭就可以運作了!
  • iMac 的 AMD GPU 在 Brave 瀏覽器會出現怪怪的殘影,但只要關掉硬體加速就好了;在 Firefox 裡面倒是完全正常。這八成是瀏覽器的 bug,跟 Linux 系統沒有關係。
  • 內建攝影機和藍芽不需特別設定都可以使用!(這點在 Mac 上很少見)

就這樣,我成功解放了這台 2019 年的 21 吋 4K iMac!它終於不用再被 macOS 綁手綁腳,可以完美地用 Xbox 手把玩 Slay The Spire 了!

Footnotes

  1. 一個非常讓人上癮的卡牌遊戲,小心使用

  2. 我原本用的是沒有 DRM 的 GOG.com 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