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版權蟑螂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新專案《古典加料站》還沒上市幾天,有人居然拿我的音樂申請了 YouTube Content ID,然後對我的使用者發出版權宣告?這些傢伙(ㄏㄨㄣˋ ㄓㄤˋ)難道就不能對世界做出點貢獻嗎?靠侵佔別人的作品當作職業,真是令人尊敬的生涯選擇啊!

YouTube 對 Content ID 的審查機制真的太寬鬆了,幾乎任何人都可以拿任何音樂片段去申請 Content ID(除了那些「非常有名的藝人」的作品之外),YouTube 好像也沒在管。整個 Content ID 系統就好像是為大唱片公司和詐騙者而量身訂做;而像我這樣想要尊重使用者、不想透過 Content ID 來限制別人的獨立創作者,反而會遭到系統的懲罰。

但我並沒有想要在這篇 blog post 抱怨這個問題,因為我早就抱怨了超過十年了。(顯然地,完全沒有用)

我只是想說,我已經授權所有的《古典加料站》使用者公開上傳「與伴奏音樂合奏」的影片,打開營利也完全沒問題。

如果你在 YouTube 上使用我的《古典加料站》伴奏音樂演奏,卻接到版權宣告的話,首先請記得那絕對不是我做的。然後不要客氣,一定要「提出爭議」;如果初次爭議被駁回(那些不法業者常用的手段),請一定要堅持再次提出爭議!

不要讓那些版權蟑螂吃掉你的錢,快來出殺蟲劑教訓牠們!

業配

·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聊一個最近的觀察。

有一個我偶爾會看的台灣的 YouTube 頻道(算是滿有幫助的頻道,但不說是哪個,是關於運動的),那個頻道近期幾支影片的觀看次數是:15,000 多、18,000 多、3,000 多、20,000 多、16,000 多。

只有 3,000 多觀看那部影片是怎麼回事?沒錯,那是部業配影片。

應該大部分的觀眾都很了解:在 YouTube 上因為推薦算法造成的流量不穩定,如果想要純靠廣告分紅來維持頻道運作的話,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所以 YouTuber 們通常都會想要接業配,來維持穩定的收入。

專家預言:YouTube 業配生態即將崩壞

但我在這邊想要預言一下:「YouTube 影片業配」這個商業模式,恐怕也持續不了多久了。

為什麼這樣說呢?讓我給你一些我看到 YouTube 業配生態即將崩壞的跡象:

  • 🎢 演算法波動劇烈:現在的 YouTube 已經完全沒有在管「訂閱」這回事了,絕大部分的流量都來自推薦算法;而推薦算法的流量波動,已經到了比我前妻的脾氣還要更難捉摸的地步(這表示真的很~難捉摸!)。這導致了下一點……
  • ♻️* 廠商難以預估投資報酬率:行銷人員也很怕在丟了十幾萬給一個 YouTuber 之後,影片只被看了不到 3,000 次(然後一個產品都沒賣掉),這樣要怎麼跟上面主管交代啊!YouTuber 業配成為了無法評估投報率的黑洞,讓廠商漸漸不願意投入資金。
  • 👥 影片製作門檻太低:YouTube 上面的創作者太多了。嫌這業配價格太低?後面排隊想接這案子的人還多著呢!於是,整個市場變成一場向下競爭的惡性循環。(Seth Godin 曾經說過:「向下競爭的問題在於,你搞不好會贏。」)
  • 📉 價格降低:單一業配案的價格降低,YouTuber 們為了維持營運,只好接更多業配。這接下來就會導致……
  • 🥱 觀眾疲乏:一打開 YouTube,十部影片有八支都在業配,剩下兩支是業配的預告。彷彿回到了傳統電視只有三台時春節期間,節目很廢、廣告更廢的慘況。
  • 💔 信任崩盤:觀眾變得不信任 YouTuber 們推薦的產品,覺得 YouTuber 都在收錢說好話;最好的例子就像是最近 Paypal Honey 詐騙的事件1,連許多全球知名的 YouTubers 都中招了。
  • 🚫 YouTube 不想推薦業配影片:身為平台方,YouTube 完全沒有推薦業配影片的誘因。想想看,如果你是 YouTube,你會想要 YouTuber 全部都私下跟廠商談判,導致平台一毛錢都分不到,還要讓各種業配連結把流量帶往其他平台嗎?這就像是要 7-11 免費幫隔壁早餐店發傳單一樣,想也知道不可能呀!

新的商業模式

我非常可以體會那位台灣運動 YouTuber,在收了廠商(也許不少的)酬勞之後,影片卻流量表現奇差的愧疚感,這時候真的很想找個洞躲起來,希望不要接到廠商的 E-mail。這也是為什麼我決定 2025 年起要停止接 YouTube 業配案的原因之一。

所以 YouTuber 們應該要怎麼辦?我覺得長期有效的解法只有兩個:

  1. 發展自有的服務和商品,所以可以業配自己就好,不需要再幫別人業配。
  2. 盡可能逃離大平台的演算法控制,引導觀眾到自有的平台觀看作品。(自有網站、Podcast、E-mail 電子報、RSS)

(說到「業配自有的商品」……這篇文章是由好和弦的《古典加料站》贊助,想要練琴練得更爽快的人,你應該去看看唷!🤣)

Footnotes

  1. Honey 聲稱能幫消費者購物時找到最便宜的折扣碼;但實際上他們又私下跟商家合作,刻意隱藏較折扣的優惠碼。更惡劣的是,當使用者透過創作者的推薦連結購物時,Honey 會在結帳過程中暗中替換掉創作者的推薦連結,改成自己的連結來騙取佣金,導致創作者的收入損失。據統計,Honey 在 YouTube 上贊助了約 5,000 部影片,累積了近 78 億的觀看次數。

空虛的麵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前幾天跟檸檬卷去嘗試一家新的麵店。裝潢算中等高級,店內用的餐具也算是有品味,放著絕對不是 AI 產生的還不錯的音樂。

但是當三百多塊一碗的「大碗」麵端上桌時……份量和料都好少啊!麵其實不難吃,但吃完之後只覺得一陣空虛;我剛剛吃了什麼,怎麼沒什麼感覺?

身為專業的餐飲顧問客人的我們,馬上就可以看到改善的一些方式:

  • 增加一點點麵量,或是多一兩樣(不用太貴的)配料,就可以讓這價格顯得比較合理。
  • 或者再貴一點點也沒關係,但是變成豐盛的套餐,也會讓客人心理上有滿足感。
  • 不然的話,裝潢費其實可以省一點點(目前是呈現中等高級但又不是非常高級、不上不下的狀態),也許價格就可以更有競爭力了。

總之,感覺得出老闆在許多地方有下功夫,但在美食戰場激烈的台北市中山區,類似的價格可以吃到太多更滿足的選擇了;很難想像住在附近的人,來吃過一次之後會不斷回訪。(至少我們自己是不會)

該說是餐廳主人看不到自己店的「盲點」嗎?好像也不能這樣說。因為以上這些不一定是「盲點」,也有可能是老闆刻意的決定。就像我自己的作品(例如這個 blog 的文章),應該也有一大堆旁人一眼就能看出的「盲點」,但也許我自己卻根本不覺得那是個盲點。

畢竟如果「盲點」夠明確的話,也可以成為一個特色;有人會討厭它,但也有人會很喜歡它。

不過以我這個常常觀察周遭店家生存機率的「預言家」直覺,這家店如果不及時調整的話,它的壽命恐怕會像麵的份量一樣……

(結果我吃完麵之後,回家又烤了兩片吐司和雞胸肉,才完成我的晚餐。)

想騙我?

·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前陣子接到一封信,對方聲稱是中國的網域註冊組織,跟我說有某個公司嘗試在中國註冊 NiceChord 的網域名稱。

有人要搶 NiceChord 的「關鍵字」?

(E-mail 原文是英文,中文部份是我的翻譯)

從:Simon Liu (simon ⓐ netdomains.net.cn)

到:wiwi.blog (wiwi.blog ⓐ fastmail.com) (居然寫到我的 blog 信箱!莫非是忠實讀者?)

This email is from China domain name registration center, which mainly deal with the domain name registration in Shanghai, China. We received an application from Hongfei Ltd on January 4, 2025. They want to apply for "nicechord" as their internet keyword and China (CN) domain names (nicechord.cn, nicechord.com.cn, nicechord.net.cn, nicechord.org.cn). But after checking it, we find this name conflict with your company name or trademark.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is matter better, it's necessary to send email to you and confirm whether this company is your business partner in China?

這封電子郵件來自中國網域名稱註冊中心,主要處理上海的網域名稱註冊業務。我們在 2025 年 1 月 4 日收到鴻飛公司(Hongfei Ltd)的一份申請,他們想將「nicechord」作為網路關鍵字和中國(CN)網域名稱(nicechord.cn、nicechord.com.cn、nicechord.net.cn 和 nicechord.org.cn)進行註冊。但在審核後,我們發現此名稱與您的公司名稱或商標存在衝突。為了更好地處理此事項,我們需要透過電子郵件與您確認該公司是否為您在中國的商業夥伴?

不太厲害的騙子

以上這封信有太多值得吐槽的地方:

  • 首先,中國的網域名稱註冊是由 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負責管理的,不會用「China domain name registration center」這種模糊的名稱。(而且組織名稱還不用大寫字母?)
  • netdomains.net.cn 這個網域名稱就不對勁啊,CNNIC 應該是 cnnic.com.cn 才對。
  • 「which mainly deal with the domain name registration in Shanghai, China」 → 網域名稱哪有在分上海不上海的啊?難道上海有 .sh、北京也有 .bj 嗎?
  • 「They want to apply for "nicechord" as their internet keyword」 → 哪有人在申請「internet keyword(網路關鍵字)」的,你在說什麼?
  • 哪有人會一次申請 .cn、.com.cn、.net.cn 和 .org.cn?
  • 網域名稱註冊是先搶先贏的,不會特別去通知可能的商標持有人。不然難道我要註冊這個 wiwi.blog 的時候,網域註冊組織還要先發信給「Wiwi 發熱衣」,徵求他們的同意?

感謝提醒

但基於好奇我還是回信了;我回他說我跟該「鴻飛公司」沒有關係。

然後,既然都被提醒了 NiceChord.com.cn 的事情了,我就順便到了我慣用的另外一個網域註冊商,查了一下 nicechord.cn 和 nicechord.com.cn 到底有沒有被註冊。結果沒有耶!馬上註冊起來!

雖然我也不知道我要 NiceChord.com.cn 做什麼,其實我也不 care 它被註冊掉,但誰叫你要提醒我?讓我來佔著茅坑不拉💩。

我們很堅持喔!

隔天,我接到來自另外一個 E-mail 位址的信件,告訴我他們「堅持」要申請 nicechord.com.cn 及其他網址:

(E-mail 原文是英文,中文部份是我的翻譯)

從:Zhihai Ning (zhihaining ⓐ vip.sina.com)

到:wiwikuan (wiwikuan ⓐ fastmail.com) (這次是寄到另一個信箱?)

To whom it concerns,

We will register the Chinese domain names "nicechord.cn" "nicechord.com.cn" "nicechord.net.cn" "nicechord.org.cn" and internet keyword "nicechord" and have submitted our application. We are waiting for Mr. Simon Liu's approval. These CN domains and internet keyword are very important for us to promote our business in China. Although Mr. Simon Liu advised us to change another name, we will persist with this name.

致相關人員:

我們將註冊中國網域名稱「nicechord.cn」、「nicechord.com.cn」、「nicechord.net.cn」和「nicechord.org.cn」,以及網路關鍵字「nicechord」,並已提交申請。目前正等待劉先生(Simon Liu)的審核通過。這些中國網域名稱和網路關鍵字對我們在中國推廣業務至關重要。儘管劉先生建議我們更改其他名稱,但我們仍將堅持使用此名稱。

這是什麼啦?

  • 為什麼註冊網域名稱需要劉先生同意?
  • 根本就沒有申請「網路關鍵字」這件事好不好?
  • 「...and have submitted our application.」 → 不,你沒有。已經註冊的是我。
  • 我從來就沒有被網域註冊組織「建議更改名稱」過。
  • 「we will persist with this name.」 → 你要堅持就堅持,幹嘛跟我講?

這封信我就沒回它了。

「我很期待盡快『閱讀』你。」

然後就在這封信之後,Simon Liu 劉先生又回來了,這次他想要跟我報價了:

(E-mail 原文是英文,中文部份是我的翻譯)

從:Simon Liu (simon ⓐ netdomains.net.cn)

到:wiwikuan (wiwikuan ⓐ fastmail.com) (這次也跟著寫到這個信箱?)

Dear Wiwi Kuan,

Based on your company that have no relationship with them, we have already suggested that they should choose another name to avoid this conflict, but they insist on using this name as Chinese domain names (nicechord.cn, nicechord.com.cn, nicechord.net.cn, nicechord.org.cn) and internet keyword. In our opinion, maybe they do similar business as your company then register them to promote their company.

As is known to all, domain name registration based on international principles is open to company and individual. Any company or individual has the right to register any domain name and internet keyword that have not yet been registered. Your company have not registered this name as Chinese domain name and internet keyword, so any company can obtain them through registration. But in order to avoid this conflict, the trademark or original name owner has the priority right to register Chinese domain names and internet keyword during our dispute period. If your company is the original owner of this name and want to register these Chinese domain names (nicechord.cn, nicechord.com.cn, nicechord.net.cn, nicechord.org.cn) and internet keyword to prevent others from using them, please let us know. We can send you an application form with price list to help your company register these Chinese domain names and internet keyword during our dispute period if you want to register them.

I look forward to reading you soon.

因為您的公司與他們無關,我們已經建議他們選擇另一個名稱以避免此衝突,但他們堅持使用這個名稱作為中文網域名稱(nicechord.cn、nicechord.com.cn、nicechord.net.cn、nicechord.org.cn)和網路關鍵字。在我們看來,他們可能是從事與您公司類似的業務,然後註冊這些名稱來推廣自己的公司。

眾所周知,網域名稱註冊基於國際原則,對公司和個人開放。任何公司或個人都有權註冊尚未被註冊的任何網域名稱和網路關鍵字。您的公司並未以中國網域名稱和網路關鍵字的方式註冊這個名稱,因此任何公司都可以通過註冊取得它們。然而,為了避免此衝突,在爭議期間,商標或原始名稱的所有人有優先權註冊中國網域名稱和網路關鍵字。

如果您的公司是這個名稱的原始所有者,且希望註冊上述的中國網域名稱和網路關鍵字以防止他人使用,請告知我們。我們可以提供申請表和價格表,協助您的公司於爭議期間註冊這些中國網域名稱和網路關鍵字(如果您想要註冊)。

我很期待盡快「閱讀」您。

Simon 啊,可不可以專業一點:

  • 網域名稱並沒有「爭議期間」這種東西。
  • 他一直強調「網路關鍵字」需要註冊,讓我覺得很好笑;好像是在怕有些長輩不懂「網域名稱」是什麼的感覺。
  • 網域名稱並沒有「申請表和價格表」,通常價格都是公開透明的。
  • 「I look forward to reading you soon」是什麼文法啦1?是等不及要讀我的下一篇 blog 嗎?

但我還是回信跟分飾兩角的 Simon Liu 劉先生索取了申請表和價格表,目前他還沒回我;有進一步故事的話我再來 update。

(希望劉先生不會因為我寫這篇而生氣,畢竟他說過「I look forward to reading you soon」,我這不就寫了嗎?感謝你給我一個寫作題材,還提醒我可以註冊一下 .cn 的網域。)

Footnotes

  1. 應該要寫「I look forward to hearing from you soon」或「I look forward to your reply」之類的才對。說「read you」有點像是期待下次見到對方,可以「解讀對方」(例如玩撲克牌時)的意思。

Less is More

·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如果你是一個科技宅男,你一定知道在 Linux 和 macOS 的終端機裡面有一個指令叫做 moremore 的功能超簡單,就是把文字檔顯示在螢幕上,然後按個鍵可以跳到下一頁;就這樣,沒了。

more 陽春到連回到上一頁的功能都沒有;於是有人想:「那我來寫一個可以回到上一頁的版本好了!既然比 more 的功能多,那就叫它……less!」(這就是真宅男的幽默感)

於是我們就有了這句諺語:

less is more, more or less.

即是 ,或多或少啦。」

在生活中也是,有時候 lessmore 更好。

東西一直出問題!

這讓我想到我自己的工作環境。身為一個靠電腦吃飯的人,光是接在主要電腦的週邊設備就超多:

  • 三個螢幕(只有兩個多沒效率啊)
  • 機械鍵盤、滑鼠、軌跡球
  • 兩個攝影機(一個拍臉、一個拍手)
  • 6~8 個硬碟(連我都忘記有幾個了)
  • 兩個混音器(因為第一個插滿了)
  • 好幾台數位鋼琴或合成器鍵盤
  • 硬體效果器、SP-404 取樣機和 3~5 台常態性會開機的音源機
  • 一定還有我漏掉的……

如果還要把 NAS(家裡有三台、異地還有一台)和網路裝置(其他自架伺服器、Wi-fi 分享器、有線網路 Hub 等等)以及其他的電腦和筆電都算進去的話,家裡保守估計至少有 100 台數位裝置需要我照顧。

就以 100 台這個數字來計算好了:

  • 假設每個裝置每天出問題的機率只有 0.1%(也就是說一個裝置要大約快三年才會出事一次)
  • 這 100 個裝置在「同一天」都乖乖運作的機率,居然只有 (0.999)^100 = 90.4%!
  • 也就是說,平均每十天,就會有「某個裝置」出現「某個問題」需要我去解決!

(如果把軟體 bug、雲端服務,或老婆因為 Pixel 手機突然閃退而抱怨的情況也算進去的話……難怪我覺得我每天都在處理電腦的問題。)

擁有的東西越多,能夠出問題的東西就越多。其實不只是電腦設備,交通工具也是,這就是我為什麼不買車的原因。

買車

我上一次開車是在大約 21 年前……我拿到駕照的那一天。

買車這件事從來沒有出現在我的腦海中過。光是想到要開它、停它、洗它、保養它、租車位、繳稅、擔心它被偷被撞……就覺得頭好痛,還不如坐 Uber 就好。

不過,我倒是有一台 Yamaha 的機車,在 2017 年的時候買的,到現在才跑了 5,000 多公里。我近半年可能都沒有騎過它,直到上上禮拜有一天因為老婆的家人出國,我要去老婆家幫忙餵狗,才心血來潮想說騎一下好了;結果因為放太久沒騎,電池整個掛掉,害我浪費一個小時去牽去機車行處理。

最近又陸續接到機車排氣檢驗過期、強制險過期的通知,又是一些需要我花費時間處理的東西;有時候我在想,我留著這台車到底要幹嘛?還不如坐 Uber 就好。

但矛盾的是,想要賣掉機車,又會怕「萬一有一天」真的要用到卻沒車,我就會後悔賣掉它。

選擇極簡

擁有的東西越多,消耗的腦力也越多。

Steve Jobs 演講時永遠都穿黑色高領和牛仔褲。上台做產品發表已經有夠多事情要思考了,實在是沒必要消耗能量在「今天該穿什麼」這種問題上面。

我也有類似的心得,自從把我「所有的襪子」換成 Nike 黑短襪之後,永遠就沒有找不到成對襪子、或者在洗衣服時煩惱襪子被洗衣機吃掉的問題了。

當然,並不是所有東西都是越少越好;有時候「冗餘」反而會讓生活更簡單。例如把重要的檔案備份很多份、把喜歡的媒體檔案下載離線存檔、在家屯很多衛生紙、儲存很多緊急用水等等。

寫到這裡我突然覺得,我是不是應該把這篇文章改得短一點?畢竟 less is more。但是,要把它改短又要花我很多時間,還要煩惱要刪掉哪些段落……所以這篇就這樣吧,貼文寫下去之後就不要動它才是真極簡。

兩個印鈔機的故事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印鈔機的故事

小明在路上撿到一台神奇的印鈔機。興奮之餘,他偷偷傳訊息告訴好朋友小美這個好消息。

「印鈔機?」小美疑惑地說:「這有什麼特別的?我家就有三台啊!7-11 最近都在賣不是嗎?」

小明不以為然;回家之後馬上開始瘋狂印鈔。

一個月後,小明手上的現金從原本的 1 萬元,變成了 100 萬元!看著這些鈔票,小明感到得意:「我終於成為百萬富翁了!」

懷著雀躍的心情,他走進電器行,想要買那台他上個月就想買的電視;卻發現上個月標價 3 萬的電視,今天竟然要價 300 萬。

「印鈔機」(?)的故事

小明發現了一個神奇的 YouTube 經營秘訣:製作極高娛樂性、令人上癮的短影片。興奮之餘,他偷偷傳訊息告訴好朋友小美這個好消息。

「短影片?」小美疑惑地說:「這有什麼特別的?我身邊的人都在拍啊!現在每個 YouTuber 都在賣這種課程不是嗎?」

小明不以為然;回家之後馬上開始瘋狂拍短片,製作超誇大、具娛樂性、戲劇性的內容。

一個月後,小明的 YouTube 訂閱者從原本的 1,000 人,變成了 10 萬人!看著這些數字,小明感到得意:「我終於成為網紅了!」

懷著雀躍的心情,他開始尋找業配機會,想要接那個上個月看到的廣告案子;卻發現上個月只要 5,000 訂閱就能接到的案子,今天竟然要求至少要有 50 萬訂閱。

通貨膨脹

這就是通貨膨脹:

  • 當大家都能印鈔票,錢的數字雖然增加了,但購買力其實還是一樣的,因為錢的價值被稀釋了。
  • 當大家都在刷短片,觀看數字雖然增加了,但影響力其實還是一樣的,因為觀眾的注意力被稀釋了。

當鈔票變得沒有價值時,也許應該把資產轉為「難以複製」的型態(例如黃金);而在虛擬世界中,觀看和粉絲數字變得沒有價值時,應該轉投資什麼呢?

(我真的覺得 2025 年 YouTube 的流量和觀眾注意力已經稀釋到一個……像是白開水一樣的程度了,這個以後再詳細聊吧。)

別把我當小孩子

·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在之前的貼文曾經聊過,許多人跟小孩講話的時候,會使用所謂的「裝可愛小孩語」,例如像:「來吃飯飯囉」、「快穿鞋鞋呀」、「乖乖我們先過來嗯嗯」之類的。

我倒不是完全反對這樣做(甚至相反,我超愛對我老婆這樣做,但我老婆不是小孩),但換位思考一下,假設我是一個能聽得懂正常中文、大約 5~7 歲的小孩好了,我會希望大人這樣跟我說話嗎?

以我自身的回憶而言,我自己是不太喜歡大人因為我是小孩,就用一種過度簡化或可愛的方式跟我溝通,或者是一直提醒我現在應該做什麼。

身為小孩時的我常覺得,我明明就能理解這些事物,我並沒有像你們(大人)想像得那麼笨,我也知道我應該做的事情是什麼;其實你們不需要一直為我簡化或提醒,這樣好像顯得我很沒用一樣。

鋼琴老師的「小孩語」

這讓我想到身為鋼琴老師的我們,是不是有時也會在「為學生著想」的情況下,做出類似的事呢?例如:

  • 選擇編曲簡單,但其實寫得有點糟的樂譜給學生彈(因為覺得好聽的譜他們練不起來)
  • 逃避解釋曲子的作曲細節與和聲分析(因為覺得初學者還沒有必要知道這些)
  • 直接指示手指或踏板的動作,而不解釋背後原理(因為覺得運作機制對初學者來說太複雜了)
  • 在示範演奏給學生看的時候,故意以一種呆板的方式彈奏(因為認為彈得太複雜的話,學生無法理解)
  • 在教某些技巧的時候,先教一種比較簡單、但進階者根本不會使用的彈奏習慣(我馬上可以想到的例子是:當彈奏顫音(trill)的時候,叫初學者先對準拍子,數音符個數彈)

但我覺得這樣是不好的耶!我們應該一開始就教初學者「專家們實際在使用的」方法和思維,而不是給他們一個「這太難懂了所以你先這樣就好」的次級方案。雖然初學者無法馬上做到專家的水準,但至少這可以讓他們看到正確的方向在哪邊,所以他們可以自己想辦法找到達成的路徑。

笨 ≠ 簡單易懂

Seth Godin 在他的部落格寫了這些:

"There's a lot of pressure to make things dumber. Better to make it dumb than to have someone simply walk away, apparently."

「現在很多人覺得,內容一定要弄得笨一點。好像寧願把東西弄笨,也不要嚇跑觀眾。」

"Of course, if we dumb things down, they become dumb."

「當然,如果你硬要把內容變笨,它們就變成『笨內容』了。」

"Four year olds easily learn to speak, and many kids in second grade can read. Not because they have a dumb version, but because someone cared enough to make the method simple."

「四歲小孩能學會說話,小學二年級就能看書,不是因為有人給他們笨笨的版本;而是因為有人願意花心思,把教學方法設計得簡單易懂。」

"Start with basic principles, go slow and build. No need to dumb it down. Simple it up instead. We have enough dumb. We need more simple."

「從基本觀念開始教,慢慢建立起來就好。不需要硬要裝笨,把它變得簡單易懂就好了。笨的東西已經太多了,我們需要的是更多簡單的東西。

(在音樂知識內容領域中,一個我覺得很好的「簡單易懂,但不笨」的例子就是音樂家的無聊人生的 YouTube 頻道。海牛向大家證明了要推廣古典音樂,只需要「簡單易懂」就好,而不需要「降低智商」。)

好和弦的新專案

前陣子說過的好和弦的新專案《古典加料站》,在前幾天上線了!

這個專案的目標是把常用的經典鋼琴教材,在完全不修改原鋼琴譜的情況下,重配和聲並製作合乎現代人聆聽習慣的管弦樂伴奏。第一集首發的作品是佈爾格彌勒《25 首練習曲,作品 100》的前半本。

在做這個專案時,我的哲學是:雖然它是一個「初學者」教材,但我絕對不用「初學者向」的方式來編曲。

我注意到許多初學者教材搭配的伴奏帶,都讓我覺得有種「可愛、呆呆、baby talk 感」,就像是大人刻意要用「小孩語」來說話一樣。但我反而覺得,直接讓初學者感受「進階者會怎麼處理這些曲子」,對他們來說會是更快的進步途徑。因此,我在專案中所錄製的示範音樂和伴奏帶,完全沒有 dumb it down;但我依然有提供較慢速度的版本,幫初學者 simple it up 一下。

我花了許多心血在編寫這些曲子上面,是以一個「能夠搬上國家音樂廳演出、就算是我自己也會覺得很想演奏」為標準來認真寫的作品,絕對不會有「初學者感」,我希望你會喜歡這個方向。

在 Gumroad 的購買頁面有更多關於這個專案的介紹(有影片),也有完全免費、不需註冊任何東西就可以下載的試用包,歡迎你去看看:

https://wiwikuan.gumroad.com/l/SymphonyToppings1/nice-early-birds-15

或者,如果你只想看影片的話,到 https://wiwi.video 也可以!

喜歡的話,希望你可以支持這個專案,幫我分享給你認為需要的人,讓我可以繼續做下去。謝謝你!

決鬥 52

·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想要玩有趣的對戰遊戲,但卻不想一直盯著螢幕嗎?讓我來推薦你一個好東西——Duel 52!

為什麼玩 Duel 52?

Duel 52 是我好幾年前偶然發現的一個對戰紙牌遊戲。

一般台灣人常玩的撲克牌遊戲,要嘛就太無聊(像是 War接龍),要嘛就太靠運氣(大老二),要嘛就是要記太多東西(合約橋牌)。而其他的卡牌對戰遊戲,像是遊戲王魔法風雲會,除了要買特製的牌組之外,還要花很多時間學習複雜的規則。至於玩桌遊?許多桌遊需要很多小配件(很容易不見)、大張的桌子、規則很複雜、玩一場動不動就要一兩個小時……

而相較於以上提到的各種遊戲,Duel 52 有許多好處:

  • 便宜、方便:只要用一副普通撲克牌就可以玩。(你手上大概就有)
  • 人數彈性:它主要是「兩人對戰」遊戲;但官方有提供替代的規則讓 1~4 人都可以玩。
  • 兼具技術和運氣:Duel 52 有大量的策略成份,但是抽牌還是需要運氣,所以初學者也不至於被老手完全碾壓。
  • 規則複雜度剛剛好:它借鑑了像是爐石戰記或魔法風雲會之類的交換卡片遊戲,讓一般撲克牌的每一個數字都有特殊能力。但撲克牌也只有 13 種數字,所以功能不會太多到難以學習。
  • 節奏明快:每一場不會太久,大概只要 20~30 分鐘。
  • 有電玩卡牌或 RPG 感:在「非數位遊戲」當中,它是一個我覺得最方便、最簡單就可以接近電腦上卡牌遊戲(例如 Slay The Spire)或 JPRG 體驗的回合制對戰遊戲。

雖然是說用一般撲克牌就可以玩,但如果買專用牌會更好玩,因為有漂亮的圖案和功能說明。

(專用牌長這樣子,有三種,這是其中一種。)

大概怎麼玩?

遊戲規則大概是這樣:

  • 在桌面上排出三條「戰線」,每一條戰線都會預先放置一張牌作為「防禦基地」(base card)。
  • 每個回合有三個行動次數可以使用,玩家可以自由選擇「出牌」、「翻牌」、「攻擊」或「配對」四種行動。
  • 大部分的牌有兩滴血,損一滴血就轉橫、再受傷就會被移除。攻擊時,只能攻擊同一戰線上的對手卡牌。
  • 不同數字的牌有各種特殊效果,例如 2 可以抽牌、6 可以凍結敵人、7 可以治療、8 遭遇攻擊時可以反傷、Q 可以移動牌的位置等等。
  • 在三條戰線中贏下兩條(讓對手在那條戰線上沒有可用的牌),就算是勝利了!

(專用牌中附的簡易規則說明。)

試試看!

如果你想跟朋友一起度過一個不看螢幕的遊戲下午,非常推薦你試試看 Duel 52,讓你家那副閒置已久的撲克牌重獲新生!你可以到 Duel 52 的官方網站 http://juddmadden.com/duel52/ 看完整的規則說明,以及購買專用牌組。

如何致富

·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這是 Naval Ravikant 在 Twitter 上發表的一系列推文的閱讀筆記,標題是《How to Get Rich (without getting lucky)》。我很久以前在好檸檬 Podcast 聊過這個主題,現在把它整理成貼文,以下引言都是來自 Naval Ravikant。

"Seek wealth, not money or status. Wealth is having assets that earn while you sleep. Money is how we transfer time and wealth. Status is your place in the social hierarchy."

「追求財富,而不是金錢或地位。財富是在你睡覺時也能賺錢的資產。金錢是用來轉移時間和財富的工具。地位是你在社會階層中的位置。」

財富不是零和遊戲,但地位是;所以要盡量避免玩爭奪地位的遊戲。政治、體育競賽,甚至是鋼琴比賽都算是地位遊戲,這種遊戲有人贏就必定要有人輸,不值得投入。

"You're not going to get rich renting out your time. You must own equity – a piece of a business – to gain your financial freedom."

「賣自己的時間是不可能賺大錢的,你要擁有『股權』(也就是企業的一部分)才有可能得到財富自由。」

在台灣,一年大約有 240 個工作天。如果每天工作 8 小時,一年就是 1,920 個小時;連續工作 40 年的話,總共也只有 76,800 小時。

如果把每個小時的時間用台幣 300 塊賣掉的話(差不多相當於月薪 48,000 元),工作 40 年也只能累積 2,304 萬;就算不吃不喝,也很難買得起一間台北市的房子。

所以重點是不要亂把努力工作賺的錢花掉,而是盡可能把錢賺換成「股權」,讓股權幫我們工作,我們就可以做其他想做的事情了。

"You will get rich by giving society what it wants but does not yet know how to get. At scale."

「變有錢的方式:給這個社會『需要但不知道怎麼得到』的東西,並且大規模的給。」

我們有興趣和熱情的東西,社會不一定需要;所以先找到社會需要的東西,然後再對那東西培養興趣和熱情,會比較實際一點。

"All the returns in life, whether in wealth, relationships, or knowledge, come from compound interest."

「所有人生的報酬都是來自複利成長,不管是財富,人際關係或是知識。」

這個我很有感,幾乎所有值得做的事情在一開始看起來很無聊,看不到明顯的進步;但是前期累積了越多,後面的成長就越快。

剛開始投資、只有一點點錢的時候,股息根本就無感;但本金漸漸變多之後,就算只是 1% 的報酬,都變成了有感覺的數字。練琴或是學習科技的時候也是,一開始什麼都不知道的時候進度超慢,想做什麼都需要花很多時間解決問題;但是一旦有了基本功之後,學習效率就會往上飆升、複利成長。

"Learn to sell. Learn to build. If you can do both, you will be unstoppable."

「同時學會『賣東西』和『做東西』的話,你就無敵了。」

兩樣要同時都會很難。

「做東西」需要高度技術,長期的學習和鑽研。不管是想成為一個厲害的鋼琴家、工程師或職業圍棋手,都需要花超多時間,放棄超多其他的事情。

擅長「賣東西」的人,如果做不出好的產品支撐也是沒有用;只賣別人做的產品的話,發展也會很受限。

Naval 的看法是,一開始的時候會「做東西」比較有用,但後期還是要發展「賣東西」的能力。

"Specific knowledge is the knowledge that you cannot be trained for. If society can train you, it can train someone else, and replace you."

「要想辦法得到 Specific Knowledge(特定知識)。Specific Knowledge 的定義是『不能被培訓的知識』;如果一個知識只要被培訓就可以得到,那麼社會就可以培訓別人來取代你。」

「特定知識」通常不是高度技術就是高度創意的,它很難外包或是自動化。而得到這種知識的方法是運用好奇心和熱情。

獲得「特定知識」的過程,在旁人眼裡會像是辛苦的工作,但對自己來說會感覺像是在玩遊戲一樣。如果「特定知識」可以傳授,一定是透過某種師徒關係,不太可能是透過學校。

"Fortunes require leverage. Business leverage comes from capital, people, and products with no marginal cost of replication (code and media)."

「要有錢,你需要槓桿。槓桿只有三種:錢、人,和『不需要錢就能複製的商品(程式碼和媒體)』。」

  • 用錢賺錢:努力工作,然後投資在會賺錢的資產上面。(像是股票或房地產)
  • 用人賺錢:長輩通常會覺得可以用人當槓桿的人很厲害(也就是當老闆,僱用一大堆人為你工作),但 Naval 覺得不要浪費生命去追求這個。

Naval 認為錢和人都是「permissioned leverage」,也就是需要他人授權才能使用的槓桿,這太麻煩了。

用「程式碼」和「媒體」來賺錢才是最方便的,因為它們是「permissionless leverage」,也就是不需他人授權的槓桿。新一代的有錢人都是這樣賺錢的,例如 YouTuber 們讓影片為他們工作,而 Uber、Netflix、Airbnb、Spotify 等公司是讓程式碼為他們工作。

"If you can't code, write books and blogs, record videos and podcasts."

「如果你不會寫程式,就寫書、寫 Blog、拍影片、做 Podcast。」

不能再同意更多,所以我身體力行寫了程式、Blog(就是這裡)、影片Podcast(雖然目前停更中)。

"Don't upgrade your lifestyle all the time. To maintain your freedom. And it just gives you freedom of operation."

「不要一直升級你的生活品質,這樣才可以維持自由身。」

不要一直買新的 iPhone。如果喜歡蘋果的話,不如把買 iPhone 16 Pro Max Super AI Ultra 的錢拿去買 Apple 的股票!高消費的生活方式超危險,千萬不要認為收入變多就可以亂花錢。

"The most dangerous things are heroin, and a monthly salary."

「千萬不要對兩種危險的東西上癮:毒品和月薪。」

我覺得超有道理耶!那些一直叫你認真讀書、考公務員或進大公司工作的長輩,就是月薪嚴重成癮者。

固定收入會讓人安於現狀,為了每個月按時領薪水(即使是不錯的金額),而說服自己忍受工作中的各種不合理。一個小時、一個小時地把自己的人生賣掉,不知不覺一輩子就過去了。

"Productize yourself."

「把自己產品化。」

這是 Naval 的最終結論。運用錢、人、程式碼和媒體把自己放大,變成社會需要的商品,大規模地提供給社會,就可以賺大錢了!

(歡迎來看看我的商品:《即興幼幼班》和《鋼琴技巧急診室》課程!)

生意差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常和檸檬卷一起玩《歧路旅人 2》。遊戲裡面有個角色叫做帕爾特提歐,他是一個優秀的商人,總是能在到處發掘商機,把原本已經奄奄一息的市場重新振興起來。

這讓我想到最近觀察到的兩家店。

對彩券沒興趣的彩券攤

家附近的巷口,有一個人總是坐在那裡賣彩券(刮刮樂)。

好吧,精確地說,他只是把彩券攤開排在桌上,然後再把手機放在那些彩券上,用生無可戀、兩眼呆滯的表情滑著網路短片。我就從他的面前走過去,他也絲毫沒有任何想與我互動或招攬生意的意圖。

如果老闆自己對彩券都這麼沒興趣,身為潛在客人的我怎麼會燃起想中獎的希望火花呢?

黑漆漆的機車行

前陣子因為機車太久沒有發動,電池掛掉,於是牽去一家附近的機車行換電池;老闆一邊幫我換零件,一邊無奈地跟我抱怨最近生意越來越差,都快要經營不下去了。

可是,也許是因為想要省電,這老闆是在我把機車牽進去之後,才把店裡的燈打開的耶!要不是我搜尋到家附近有這家機車行,不然誰知道這間黑漆漆、看起來像是廢墟的地方有在營業啊?

我在老闆幫我維修的期間,跟他借了廁所;店內廁所的衛生狀況也是……滿可怕的。

生意差怎麼辦?

其實以上兩家奄奄一息的店,只要做一些簡單的事,很可能就可以大幅改善生意!

  • 彩券攤老闆:停止滑手機;積極一點跟客人互動、笑容多一點、手勢多一點、親切一點;放個可愛的公告牌,寫上一些有趣的東西(例如分享他的故事或讓人會心一笑的標語,千萬別只寫「最高獎金 2,000 萬」這種沒有溫度的廢話)。這樣,下個路過的人也許就會覺得「這攤的氣場不錯,買看看會不會中獎吧!」。

  • 機車行老闆:把店內照明加亮一倍(買幾條燈管而已,花不了幾千塊);穿著整齊、專業的技術人員制服而不是破 T 恤;把店門口停的車洗得超乾淨;廁所也是,打掃乾淨;甚至,偶爾辦一個「如何緊急處理機車狀況」的免費講座。這些都可以製造這家店「很有活力、很專業、很可靠、很熱心」的氛圍!

當你覺得生意越來越差時,也許可以先檢查自己的店「看起來像不像是有在營業」;連自己都提不起興趣的話,客人怎麼可能會上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