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資訊武器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在讀 Tim Ferriss 寫的《Tools of Titans》,這本書集結了他在 Podcast 中訪問過的厲害人物們的精彩內容。其中有一節是關於 Marc Goodman,他是前 FBI 的「未來學家」,也就是研究科技與犯罪的專家。

(Tim Ferriss 訪問他時是在 2014 年,你可以在這邊找到原 Podcast。)

Goodman 分享了許多惡意人士運用(看似無害的)資訊做攻擊的情況。看了以下的例子之後,也許你會想要重新考慮目前的個人隱私保護策略。

Google 決定生死

2008 年孟買恐怖攻擊事件,恐怖分子攻入了泰姬瑪哈酒店(Taj Mahal Palace & Tower),當他們闖入一個房間時,裡面的房客聲稱自己只是個普通老師。恐怖份子覺得奇怪:普通老師哪裡住得起這麼貴的套房?於是他們找到了房客的身分證,拍照傳回指揮中心。

指揮中心 Google 了這個房客(對,恐怖份子也是會用 Google 的),發現他其實是一個大銀行的董事長。確認身分後,指揮中心下令處決這位房客。

誰在機場接你?

在墨西哥城機場也發生過類似的事件。犯罪集團會在機場觀察接機牌子上的名字,用手機搜尋這些名字,找出有價值的目標,然後威脅或賄賂司機離開,自己假扮接機人員把旅客綁架走。

Tim Ferriss 說這就是為什麼他出國時,如果有請司機到機場接機一定會用假名,這樣當他看到有人舉著寫著「Tim Ferriss」的接機牌時,就知道那個是陷阱。他也建議,只要你在網路上有任何一點知名度,都應該這樣做。

(用 Uber 可能更安全,至少 App 上有司機的照片和車牌號碼,比一張只是寫著你名字的紙來得可信賴一點。)

個人化的生化武器

基因資料或醫療記錄也可以成為攻擊手段!Goodman 舉了個例子。

Warfarin 是一種很常見的抗凝血藥物,但有極少數的人因為具有某些基因特徵,導致吃下這種藥之後可能會致命。如果惡意人士取得了你的基因資料或醫療記錄,就可以知道你是不是對某種常見藥物過敏;這樣一來,就可以把看似普通的藥物,變成專門對付你的「生化武器」了。

你以為無害的資訊,在有心人士的眼中是絕佳的致命武器。

怎麼保護自己?

有很多方式可以保護自己,以下是基本的幾個:

  • 密碼管理:千萬不要在每一個線上服務都用一樣的密碼!如果你還沒開始使用密碼管理器,馬上去下載 KeePassXC 吧!
  • 物理保護:例如用膠帶遮住筆電的鏡頭,以及把門鎖好。
  • 保密行蹤:不要在社群媒體上即時公開自己的行蹤。(老實說,我真的無法理解為什麼有人會想要這樣做)
  • 使用自由的作業系統:在電腦上用 Linux,手機上用去 Google 化的 Android

別再說「我又沒做壞事,有什麼好隱藏的」這樣的話了。世界上就是會有人用非常「有創意」的方式來利用你的資訊——而且通常不是為了要給你生日驚喜。

交朋友要多久?

·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個 blog 的讀者之中,可能會有不少人玩過《女神異聞錄》(Persona)系列的遊戲;沒玩過也沒關係,總之 Persona 是一個日本的角色扮演(JRPG)遊戲。這遊戲其中的一個特色就是「社交系統」,主角可以跟遊戲中的其他角色度過時間、增進感情。

在遊戲裡面,角色之間的感情等級被分成 10 級。剛認識時是 Level 1,隨著相處時間增加,關係可以升到最高 Level 10。在較低等級時,通常只是會一起做一些簡單的事,例如吃飯、運動或聊天;但在等級提高之後,對方可能就會分享更多個人的困難,或者是你們會共同面對並解決某些挑戰。到了 Level 10 時,就變成真正的好朋友(或者異性角色的話,變成情侶)了。

雖然是量化的遊戲系統,但它反映了一個現象:友誼是需要用時間來累積的。

變成好朋友要多久?

於是我有點好奇:在現實中,從完全不認識變成好朋友,到底需要多久呢?

在 Persona 4 和 Persona 5 遊戲裡面,大部分可以運用來交友的時間,就是放學後到晚上的這段時間,大概是下午 4 點到晚上 8、9 點左右。要跟一個角色提升到最高感情等級,平均需要花 15 個時段左右,以一個時段 5 個小時來計算,就是大約 75 個小時。

我查了一些研究,發現美國堪薩斯大學的 Jeffery Hall 教授在《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期刊發表了一篇文章。

他做了兩個研究,一個是針對 355 位剛搬到新城市的成人,另一個則是 112 位剛搬到學校附近的大一新生。研究方式就是定期給他們一些問卷,叫他們回答跟自己身邊新認識的人相處的時間、一起做什麼、對彼此友誼的看法等等問題。他們還需要把每個認識的人分成四類:點頭之交(acquaintance)、一般朋友(casual friend)、好朋友(good friend)跟最好的朋友(best friend)。

有興趣的話,你可以去閱讀原文。綜合兩個研究,直接跳到結論是這樣:

  • 要從「點頭之交」變成「一般朋友」,大概需要 40 到 60 小時的相處時間。
  • 要從「一般朋友」升級成「好朋友」,還需要再花 80 到 100 小時。
  • 要變成「最好的朋友」,至少都要累積 300 小時的相處。
  • 在大一新生的研究中,在認識的前三個月沒有從「點頭之交」變成「一般朋友」的人,後來即使相處更多時間,變成一般朋友的機率也不高;這表示兩人「合不來就是合不來」,勉強沒有用。

(以上的時間都是指「自願性的相處」,不包含非自願性的同班或一起工作等情況。)

研究還提供了一些增進友誼的秘訣:

  • 增進感情最好的方式就是「hanging out」,也就是做雙方都喜歡的活動,例如一起看電視、運動或是玩遊戲。
  • 另外,聊天的內容也會影響友誼形成的速度。最能增進友誼的話題,是聊「對方最近的狀況,以及發生在他身上的事」,以及「複雜的、雙方在對話中都很投入的話題」。
  • 如果只是閒聊一些無關緊要的話題,例如天氣、體育、電視節目、最近的八卦等等,反而會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也許這解釋了為什麼社群媒體上的「朋友不是真朋友,畢竟按一個讚只需要 0.1 秒,要累積到 300 小時有多困難啊!想更快速地增進感情的話,把朋友約出來吧!

買流量

·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近收到一封「賣 YouTube 和社群媒體流量」的廣告 E-mail,我覺得挺有趣的。以下節錄廣告信開頭的一小段內容:

【XXX 高效率專業社群行銷服務】目前合作過的已有百萬訂閱 YouTuber1、全台頂尖媒體企業、國際大廠品牌……

現在越來越多人擠入 YouTube、Facebook、Instagram、TikTok、Twitch、Twitter、Google、Telegram、LINE、蝦皮……等自媒體,人越多大家的流量越低!

希望大家能知道人氣流量的重要性,人氣流量 = 業配收入 = 知名度!

已經站在金字塔頂端的也在操作流量,你就知道流量的重要性!你的社群平台是否已達成長瓶頸了?大家都說流量密碼、流量密碼,但如何掌握流量?你自己就能掌握?還在猶豫?再晚就看不見其他人的車尾燈了!

然後下面附上了一張價目表,列出了各平台的流量價格。以 YouTube 為例,他們開出的價格是:

  • 觀看:台幣 150 元 / 1,000 次
  • 訂閱:台幣 1,200 元 / 1,000 人
  • 直播觀眾:台幣 100 元 / 100 人每 30 分鐘

你覺得貴嗎?我是覺得還好。對於那些太在意數字、看到數字太低會感到心情低落的人來說,花 150 塊買個 1,000 觀看的數字,或是讓直播時有 100 個機器人陪著你,其實還是有它心理上的價值的。至少比去身心科掛號還來得便宜一些,而且還不用跟醫生解釋「我因為流量太低,所以心臟很痛……」。

泡沫經濟

不過如果你真的認為「流量 = 業配收入 = 知名度」這條公式成立,那就是陷入「虛假指標」(false proxy)的圈套了。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新聞2是 2022 年時,一個在 TikTok 上有 130 萬追蹤的「網紅」,在 VidCon 辦了實體見面會,結果一個人都沒來。諷刺的是,她的流量甚至還不是買的!

我在網路上搜尋了一下,其實提供這種「機器人刷觀看」服務的網站還滿多的。這不只表示市場上有大量需求,也暗示著我們可能處在一場新的「網紅泡沫」裡!不覺得看起來很像 2000 年的 .com 泡沫和 2008 年的次貸危機嗎?

在 1990 年代末到 2000 年時,只要說自己是「網路公司」,拼命把用戶量衝高,就可以讓股價一直暴漲(即使公司根本沒有商業模式,也從來沒有賺過錢);2008 年時則是美國房價不斷上漲,讓人覺得房子永遠不會貶值,所以瘋狂貸款炒房,直到市場崩盤。

2025 年的網紅業配市場,也是相同的邏輯。只要你是「高流量網紅」就可以得到廣告預算;大家都相信只要流量數字夠大,就可以換成真正的鈔票,所以不擇手段把數字灌水。但就像前兩個泡沫一樣,當越來越多的廣告主發現這些數字背後其實超空虛,紛紛減少投資時,泡泡就會破掉了。

不要迷信大數字

所以要怎麼辦?答案是不要迷信大數字,而是把真正的粉絲當作人類來看待。Kevin Kelly 在他很有名的《1000 True Fans》這篇文章裡面說:

"Instead of trying to reach the narrow and unlikely peaks of platinum bestseller hits, blockbusters, and celebrity status, you can aim for direct connection with a thousand true fans."

「與其拚命想登上白金暢銷榜、爆紅作品、明星光環這種遙不可及的頂峰,不如把嘗試跟一千個真心喜歡你的粉絲直接連結。」

"It's a much saner destiny to hope for. And you are much more likely to actually arrive there."

「這是一個更理智、更值得追求的方向。而且實際做到的可能性也大得多。」

流量不能當飯吃,但忠實客戶可以。要維持生活,不需要超高流量,只要有 1,000 個粉絲成為了忠實客戶,每年跟你購買至少一次 1,000 元的商品或服務,你就有百萬年薪了!

說到這裡,我突然想通一件事:只要有 1,000 個網紅,每年跟那位流量商買一次 1,000 元的服務,他就有百萬年薪了!難怪聰明的他選擇用 E-mail 行銷,而不是在社群媒體上買流量……🤣

Footnotes

  1. 好想知道是誰!

  2.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why-tiktok-creators-may-face-problems-connecting-with-fans-2022-7

小孩子才做選擇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你聽過「布里丹的驢子」(Buridan's Ass)這個哲學悖論嗎?故事是這樣的:

  • 有一隻驢子同時很餓也很渴。
  • 剛好在牠的左邊有一堆飼料、右邊有一個水桶,距離都一樣遠。
  • 因為驢子的「渴度」和「餓度」完全一樣,而飼料和水桶的距離也完全一樣,所以驢子一直猶豫不決,因為它無法理性的選擇要先吃還是先喝。
  • 最後,驢子因為無法決定,而原地卡住,餓死渴死了!

聽起來像是一個很白痴的故事,哪有真的驢子會這樣做?

那麼一個「合理、聰明的驢子」會怎麼做呢?牠應該會在飼料和水桶之間隨機選擇一個,然後吃完或喝完後再去另一邊就好了。這樣就可以滿足兩種需求,只是不是「同時」滿足,而是「先後」滿足。

如何不要原地卡住

雖然我們在同時看到可樂和薯條的時候,不會因為兩個都想要而原地卡住,兩個都吃不了;但一旦面對更長期或更重要的決定,許多時候我們就容易像卡住的驢子一樣無法抉擇,或嘗試同時追求兩個而兩個都得不到。

正確的解套方法很簡單,就是隨機先選一個,一個完成之後再選另一個就好了

  • 無法決定午餐要吃星巴克還是肉骨茶?隨機選一個,明天吃另外一個就好。
  • 無法決定要玩 Persona 5 還是鍊金工房?隨機選一個,下個月再玩另一個就好。
  • 無法決定該去美國還是歐洲自助旅行?隨機選一個,明年再去另一個就好。
  • 無法決定要當工程師還是音樂家?隨機選一個投入,下個十年再轉換跑道也不遲。

小孩子才做選擇,你可以全都要!只是先後次序的問題而已。

收益遞減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聽過「Diminishing Return」(可能翻譯成「收益遞減、報酬遞減、邊際效益遞減」等等)這個詞嗎?這是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現象。

簡單的解釋就是:許多事情一開始只要投入一點點努力(或時間、金錢、資源)就能得到很大的收益,但隨著投入越多,每多付出一分努力所獲得的額外收益就越來越少。

兩者的關係就像是以下的曲線:

生活中的收益遞減

例如練鋼琴。要從完全初學者達到「勉強可以用」的程度是很快的;如果只是想要按幾個和弦幫自己彈唱伴奏,也許練個一個月就能達成了。但隨著程度變高,想要再進步一點點都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想要成為能登上國家音樂廳的專業鋼琴家?那就準備認真練習個十年以上吧!

買東西時也是一樣的道理。一雙 3,000 元的 Nike 慢跑鞋絕對會比 300 元的地攤貨好穿非常多;但 30,000 元超高檔跑鞋,可能只會比 3,000 元的好那麼一點點。

曲線左端的 C/P 值超高!

但是! (這是個很重要的但是)

大部分人在每天做的大部分事情上,其實都還在收益遞減曲線的左端。也就是說,日常生活中的許多事,只需要多「一點點」的努力和心思,就可以有超大的收益改善效果,C/P 值超高!以下是幾個例子:

  • ⌨️ 常用軟體的快速鍵:你每天都在那邊用滑鼠點來點去做的事情,其實只要按幾個快速鍵就好了。花一點時間讀說明書,學習常見工作的快速鍵,甚至花一點時間設定自訂的快速鍵1,就可以在你往後的人生中,省掉大量的時間!

  • 🖥️ 學會用終端機:我無法再更強調這個的重要。終端機可以讓你自動化重複性的工作、遠端管理其他裝置、更有效率地管理檔案……好處多到說不完。更別說還有太多好用的東西(ffmpeghugoyt-dlprsyncpandoc 是幾個我馬上想到的例子)都需要在終端機下操作。學會終端機的基本操作只需要半小時到一小時,但是終身受用!

  • 📡 用 RSS:如果你還沒有開始用 RSS 來閱讀資訊,拜託你不要再繼續虐待自己了!RSS 可以幫你把所有「你想看的資訊」通通彙整到一個地方,沒有廣告、沒有留言區、沒有演算法、沒有智障內容。不要再放任一大堆 apps 消耗你的壽命了!

  • 🔕 把手機通知關掉:只為少數重要的人或資訊設定例外。這樣你就能專注於真正想做的事情,而不是讓手機告訴你該做什麼。不再一直被打擾,心情好舒服!

  • 📬 每天只看 E-mail 和 LINE 一到兩次:除非你是做客服或需要即時回覆的工作,否則「失聯」幾個小時真的不會怎麼樣的。不要那麼焦慮好不好!

以上這些事都是超級簡單就可以做到的,卻能大大改善你的生活品質和心情。今天就至少試試看其中一個吧!

Footnotes

  1. 例如光是把 Final Cut Pro 縮放時間軸的快速鍵,從 Command-加號Command-減號 改成 ZShift-Z 之後,累積起來可能就省下我數天的時間!

腳踏車不好玩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近因為左腳腳踝受傷,不得不暫時停止每天的晨跑。

腳踝並不是劇烈的扭到,我猜是因為上個禮拜連續跑了好幾天 10K 之後,又在木柵的河濱公園裡「左高右低」的路面上跑步,累積疲勞造成左腳腳踝外側隱隱作痛。現在連日常走路都會不太舒服,所以最近幾天把早上起床後的跑步習慣改成騎腳踏車。

騎腳踏車的話,受傷的地方倒是完全不會痛。不過,經過這幾天的「晨騎」體驗,我要說:我真的不喜歡騎腳踏車。(至少,就 YouBike 和目前的路線來說)

我的騎乘路線是從家出發,先經過大約兩公里的市區道路,再進到大稻埕堤外道,騎到社子島島頭公園之後原路折返,當然最後會再次經過兩公里的市區道路。

首先是,市區裡的「腳踏車道」真的爆炸難騎,那個根本不是真正的腳踏車道,只是在人行道上畫了兩條線而已。腳踏車騎在那種小塊磚頭路上,會一直震一直震,超級不順、不舒服。

然後,這也許是我個人技巧的問題,我發現騎 YouBike 太久(超過半小時以上),我的肩膀和手腕都會很不舒服;我猜主要是因為路面太震動的關係,要抓著一直劇烈震動的握把真的讓人很煩躁。

再來,應該也是我個人肌耐力的問題,我騎腳踏車時心率都上不來。即使是很用力踩了,心率頂多只能上升到 110 幾,還沒有達到什麼心肺訓練效果前,腿就已經先痠了。

最後,根據我的 Garmin 手錶顯示,我通常跑一個小時的步,就可以消耗 500 大卡左右的動態卡路里,但相同時間的騎腳踏車頂多只能消耗 200 出頭。時間 C/P 值好像不太划算,我想要多消耗一點熱量、多吃一點東西啊!

希望我的左腳趕快恢復,我好懷念跑步啊!或者,如果你有推薦在腳踝不舒服的情況下也適合做的心肺訓練(最好是可以在戶外徒手完成的),歡迎來信 wiwi.blog@fastmail.com 跟我說!

你需要用 RSS,不要再拖了

·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每天都在社群媒體上面滑來滑去、覺得消耗生命嗎?演算法一直餵給你智障內容,覺得很煩嗎?你想要戒除社群媒體,但又怕錯過真正有用的資訊嗎?

你迫切需要用 RSS 拯救自己的大腦,不要再拖了!

RSS 是什麼?

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真的很簡單的資訊聚合)其實在 1999 年就發明了,它是一個能讓你訂閱幾乎「任何東西」的強大工具。

不論是部落格文章、Podcast 節目、YouTube 影片1,甚至是每日氣象預報,只要把 RSS 網址貼到你的閱讀器,以後它們只要有更新,就會自動全部出現在閱讀器中,就這麼簡單。

RSS 這麼好用,為什麼現在這麼少人知道?因為對於社群媒體平台而言,RSS 太「危險」了。如果大家都用 RSS 的話:

  • 就可以自己決定自己要看什麼,不用被灌食智障內容
  • 內容無法被審查,可以看到多元的觀點
  • 全部的內容都匯集到自己的閱讀器裡,不需要再使用那些不尊重人的網站
  • 平台無法藉由跟蹤你來賺錢
  • 超省時間,不被廣告和令人生氣的留言區打擾
  • 平台無法用推薦算法控制你的情緒和想法

所以這些年來,大科技公司們決定假裝 RSS 不存在2。結果還真的成功了,如果你問 2000 年以後出生的人什麼是 RSS,大概十個有九個都不知道。

怎麼開始用 RSS?

如果你是新手,使用像是 FeedlyFeederInoreader 之類的線上服務可能還是最簡單。就去註冊一個免費帳號,然後把想看的東西的 RSS 網址貼到閱讀器中,就完成訂閱了。

如果你用 macOS,Vienna 是一個不錯的離線、免費、自由的 RSS 閱讀器。如果你想要比較漂亮的選項,可以試試看 ReederLire,這兩個都是付費軟體,我個人都沒有用過。

極簡主義者的首選當然是終端機裡的 newsboat;純文字界面、檔案超小、跑得飛快。

至於我自己用什麼?如果你像我一樣是個科技宅男的話,可以考慮自己架設 RSS 閱讀器。我現在每天用的是自己架的 FreshRSS,我架在 Linode 的 Linux 主機上面,所以不論用任何裝置都可以閱讀我的訂閱內容。

(FreshRSS 的畫面)

你需要用 RSS

雖然 RSS 的存在持續被大科技公司打壓,但 RSS 並沒有死!我從 RSS 誕生以來一直都有在使用它,直到 2025 年的現在,RSS 訂閱依然還是我每天獲取資訊的主要來源。

在現在這個垃圾內容當道的年代,RSS 是你抵抗智商被汙辱的最佳武器!一起來讓 RSS 再次偉大吧!

這個部落格當然支援 RSS,歡迎訂閱。貼文區的 RSS 網址是:https://wiwi.blog/blog/rss.xml

Footnotes

  1. YouTube 沒有把 RSS 放在明顯的地方(因為它不想要你知道 RSS 的存在),但它的確有支援 RSS。只要把頻道 ID 放在 https://www.youtube.com/feeds/videos.xml?channel_id= 這串網址的後面,就可以得到 RSS Feed 了!例如好和弦 YouTube 頻道的 RSS 網址就是:https://www.youtube.com/feeds/videos.xml?channel_id=UCVXstWyJeO6No3jYELxYrjg

  2. Google 在 2013 年把 Google 閱讀器關閉就是一個好例子,證明了 Google 不想要你擁有自主篩選資訊的權利。

想活久一點嗎?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想活久一點嗎?那麼最好不要抽菸。

經典的折壽手段

抽菸大概是最經典的折壽手段了吧。根據這篇論文的估計,每抽一根菸,男性平均會減損 17 分鐘的壽命,女性則是 22 分鐘,整體平均差不多是 20 分鐘。

也就是說,如果你每天抽 10 根菸(我自己是不抽菸,不曉得這樣算多還是少),就表示你每天主動放棄了 3 小時 20 分鐘的壽命。扣除掉睡眠時間(一天平均七個半小時),每天損失的可用時間是 2 小時 17 分鐘,也就是醒著的時間當中的 14%。

把時間拉長來看,如果你 20 歲開始抽菸,原本可以活到 80 歲的,但這個每天抽 10 根菸的習慣,相當於會讓你失去整整 8.4 年的壽命1!8.4 年是什麼概念?你可以用這些時間:

  • 環遊世界好幾次。
  • 開始一個 YouTube 頻道或 Podcast,週更超過 430 集。
  • 跟一個人結婚,發現結錯了,花超多錢請律師打離婚官司,重新找到真愛並且再結婚。

比抽菸更優雅的自我毀滅法

但如果你覺得抽菸太老派或太臭,現在我們還有比每天抽 10 根菸更毒的活動,當然就是……社群媒體

根據 DataReportal 在 2024 年 10 月的《全球社群媒體統計報告》,全球社群媒體使用者平均每天花 2 小時 19 分鐘在社群媒體上!跟以上抽 10 根菸的例子不相上下,都是在揮霍醒著時間的 14% !

如果你現在 20 歲,每天滑 2 小時 19 分鐘的社群媒體(我覺得很多人遠遠不止這個數字),到 80 歲時,你也損失了同樣的 8.4 年可用壽命。

差別只是,滑社群媒體時不會產生二手菸——這是 21 世紀特有的、更文明的自我毀滅方式。

人生已經很短,不要再讓它更短了

抽菸不是個很酷的事情,使用社群媒體也不是。

沒有人在臨死前的遺言會是「我好後悔沒能在 Instagram 上多拿一些愛心」;如果你珍惜自己的生命,除了戒菸,也戒除浪費生命的 apps 吧!

Footnotes

  1. 60 x 0.14 = 8.4 年。

起床後不看 E-mail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又重看了一次 Tim Ferriss 的《The 4-Hour Work Week》。它在 2007 年出版時我就看過英文版,最近重看的是中文翻譯版。

雖然書中的很多資訊已經過時(畢竟是 2007 年出版的書),但看完依然覺得它是必讀神作,尤其是書的前半部討論「生活定義」和「去除雜訊」的部份。我在這個 blog 的筆記區有寫過閱讀心得,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被我忽略的 E-mail 建議

不過我這篇想要分享的是 Tim Ferriss 的一個之前被我完全忽略的建議:睡前跟早上一起床不要檢查 E-mail(或 LINE、Whatsapp 以及社群媒體上的任何訊息)。

其實這個建議好像不只 Tim Ferriss 提過,我在其他地方好像也聽過,但我一直不了解為什麼特別要強調這兩個時間點。「不要動不動就檢查 E-mail 和訊息」的道理我是懂的,因為那會一直讓你分心,把時間碎片化、工作時無法進入 flow 模式。但為什麼睡前和早上起床後特別重要?

我現在好像終於體會到了。

起床後不看 E-mail

以我為例,我現在起床後的第一件重要工作就是出門運動(通常都是跑步,但最近扭到腳踝所以暫時改成騎腳踏車)。如果我起床後馬上先看了 E-mail,很有可能會看到一些需要處理的訊息,那麼這時候我只有兩個選擇:

  • 馬上處理它:然後把預定的運動時間推遲(或者更糟的情況,演變成完全取消)。
  • 運動回來再處理:但因為已經看到了需要處理的事件,整個運動過程中我的頭腦可能會一直掛念那件待辦事項,降低我的運動品質跟樂趣(或者更糟的情況,騎腳踏車撞到東西)。

不管早上的第一件重要工作是什麼,只要先讓一個「無法馬上處理的事情」進到了腦中,就會大幅增加頭腦的負擔和降低專注力,讓當天的第一個重要工作時段品質變低。

睡覺前也不看 E-mail

睡覺前不看訊息的邏輯也是一樣的,因為:

  • 如果要馬上處理訊息:會推遲睡覺時間,還會讓大腦從「睡眠模式」切換到「工作模式」,回完訊息變得更難睡。
  • 如果決定隔天再處理:它又會在腦海中放入一個揮之不去的雜念,讓你整晚都在想它,變得更難睡。

什麼時候該看 E-mail?

所以比較理想的查看訊息時間,應該是在早上完成一件需要專注的重要工作之後(例如寫完這篇廢文之後),或者是結束一天工作前的一兩個小時。我已經實驗了幾天早上起床不看 E-mail 和訊息,感覺還不錯,我要嘗試建立這個習慣。

現在我寫完這篇文章,終於可以去查看 E-mail 了,希望不要有什麼可怕的訊息。 🤣

我的筆電們

·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筆電是個一不小心就會越買越多的東西。

在工作(尤其是寫稿)感到有點煩悶的時候,換一台筆電常常就能帶來「換一種工作環境」的新鮮感,效果就像是到咖啡廳工作一樣。

這些年來,我不知不覺也收集了好多台筆電,現在手上還能正常使用的就有七台,讓我來介紹一下我的收藏。

蘋果 MacBook 系列

MacBook Pro 15" Retina (2012)

  • 規格:Intel i7-3615QM @ 3.3 GHz | 16 GB RAM | 512 GB SSD
  • 作業系統:Linux Mint 22

雖然已經是 13 年前的產品,但它依然是我現有筆電中螢幕最大也最漂亮的一台。15 吋、16:10 長寬比、2880x1800 高解析度的螢幕,就算是左右分割兩個視窗工作也不覺得擁擠。

Intel 第三代的 i7 四核心處理器,就算到了 2025 年也還是覺得速度不錯,唯一的缺點的就是太耗電了,所以這一台我通常不會帶出門,只會在家裡插著電使用。觸控板的手感超好,但鍵盤就普普通通。

愛用程度:💖💖💖

MacBook Air 11" (2015)

  • 規格:Intel i7-5650U @ 3.2 GHz | 8 GB RAM | 256 GB SSD
  • 作業系統:Linux Mint 22

這個是已經絕版的超可愛 11 吋(1366x768)MacBook Air。體積小巧、重量輕盈,拿在手上的感覺幾乎就跟 iPad 差不多,但跟 iPad 不同的是它可以跑「大人的」作業系統和軟體,而不只是很廢的 iOS

最大的缺點是螢幕可視角度比較窄,色彩也不像 MacBook Pro 一樣漂亮。觸控板和鍵盤的手感也都比 MacBook Pro 還要差一些(主要歸因於那小不拉嘰的 F1~F12 功能鍵和方向鍵),但不至於到用起來不舒服。

之前它有很長一陣子被作為檸檬卷的 Podcast 專用電腦,但現在 Podcast 停更後,我們都比較少用它了。

愛用程度:💖💖

小黒 ThinkPad 系列

ThinkPad X220 (2011)

  • 規格:Intel i5-2520M @ 3.2 GHz | 16 GB RAM | 256 GB SSD
  • 作業系統:LMDE 6

這是我現有收藏中最老(2011)的筆電,同時也是我最愛用的一台。

愛用它的主要原因是它擁有我所有筆電中最棒的鍵盤手感(但也是觸控板最難用的一台)。螢幕是不輸其他電腦的 12 吋 IPS 面板,色彩比 MacBook Air 還要好看很多,雖然解析度低(1366x768),但反而帶來一種特別的畫素顆粒感,是我喜歡的復古感覺。

儘管是 14 年前的電腦,但因為記憶體夠大(16 GB)、解析度低的螢幕,再加上作業系統是 Linux,所以運作起來的體感飛快,完全不讓人覺得是老舊電腦。

還有一點是現代筆電都比不上的:電池可以拆!

因為外殼有一點輕微裂痕,所以我現在也不會把它帶出門,通常都是在家的時候使用。

愛用程度:💖💖💖💖💖

ThinkPad X280 (2018)

  • 規格:Intel i5-8250U @ 3.4 GHz | 16 GB RAM | 256 GB SSD
  • 作業系統:Linux Mint 22

跟 X220 一樣是 12 吋的,但是螢幕解析度提高到了 1920x1080,所有東西都很清晰,就沒有那種復古顆粒感了。鍵盤比 X220 手感差一些,但還是大勝所有的 MacBook;觸控板的話我覺得算是還不錯,可以接受。

它可能是我出門時最常帶的筆電,因為電池續航力還不錯,體積小、重量也輕。

ThinkPad 系列對 Linux 的相容性都超級好。如果你要買一台二手筆電來裝 Linux 作業系統,這台和下一台 T480s 大概會是我最推薦的兩個選擇。

(更新:這台 X280 後來登上了成大資工的《Linux 核心設計》課程,成為了教授鼓勵學生安裝 Linux 的例子。)

愛用程度:💖💖💖💖

ThinkPad T480s (2018)

  • 規格:Intel i5-8350U @ 3.6 GHz | 16 GB RAM | 256 GB SSD
  • 作業系統:Linux Mint 22

因為覺得 X280 很好用,所以當時我又入手了一台幾乎是相同規格,但是尺寸大一點的 T480s。

X280 的所有優點在 T480s 上都有,差別在於 T480s 配備了更大的 14 吋(1920x1080)螢幕,而且 T480s 的觸控板又更好用一點。

這台也是我會帶出門的筆電,有的時候我要出遠門想要有兩台電腦備用的話,我就會同時帶上 X280 和 T480s。

愛用程度:💖💖💖💖

其他

CJSCOPE 喜傑獅客製筆電 (2019)

  • 規格:Intel i5-8265U @ 3.9 GHz | 32 GB RAM | 512 GB SSD
  • 作業系統:Pop!_OS 22.04

這是之前幫一家客製 Linux 筆電廠商做業配影片時,廠商提供的電腦。以它的售價和規格而言,真的是 CP 值超高的;但是相對地整體筆電的外觀和做工,就沒有像是 Apple 或 Lenovo 這麼好了。

鍵盤跟觸控板都還可以接受,但手感都比 ThinkPad 來得差一些。

用了大概 4~5 年之後電池掛掉了,然後我懶得換電池,索性把它接到客廳電視上當作固定設備。所以它現在變成了我們家的「智慧電視」,我們每天都用它來追劇、看 YouTube 等等。

愛用程度:💖💖💖💖(但不是當作筆電使用)

Microsoft Surface GO 2 (2020)

  • 規格:Intel Pentium 4425Y @ 1.7 GHz | 4 GB RAM | 64 GB eMMC
  • 作業系統:Linux Mint 21

這台是我收藏中年份最新,但效能也最弱的一台筆電;不過它很便宜,全新購入的時候好像還不到一萬元。

它雖然配備很低,CPU 超慢、只有 4 GB 的記憶體,而且儲存空間是又小又慢的 64 GB eMMC,但是跑 Linux 系統的體驗還是很舒服的;也許有一些動作需要多等個一兩秒,但習慣之後並不會覺得困擾。

最大的優點是螢幕色彩非常漂亮,解析度高(10.5 吋,1920x1280),而且重量跟體積都超級輕巧。如果只是想要帶個輕便的筆電,去咖啡廳做簡單的工作或上網瀏覽,我會選擇帶它出門。

愛用程度:💖💖💖

Linux 讓筆電不會老

你可能有注意到,以上七台筆電的作業系統都是 Linux。(連兩台 MacBook 都是!)

只要裝上 Linux,不只可以讓電腦變成「你的」,而且就算是十幾年前的筆電,依然能活蹦亂跳地跑著最新的軟體

不過要小心,當安裝 Linux 變成你的興趣之後,你會發現自己開始常常在二手拍賣網站上,用「哇~這台裝上 Linux 的話一定可以起死回生!」這種莫名其妙的理由來說服自己再買一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