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盡力

·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這件事,你盡力去做了嗎?」

到底怎麼樣才叫「盡力」?是熬夜整晚不睡、放棄所有休閒時間、還是把自己搞到傾家蕩產才算呢?

比較健康的做法可能是:先為每個專案規劃一個預算(時間、金錢、精神上都是),一旦時間到了、預算用完了就出貨!

就像經營公司一樣,沒有一個公司會「盡力」做一件事情,他們只能分配特定的預算和員工來做一個專案。如果一個專案很重要,被分配的預算可以很高,但預算永遠是有限的。

我已經「盡力」寫完了這篇貼文;今天的時間預算不是很高。🤣

五個認知錯誤

·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你以為你很理性嗎?以下是五個我們每天都在犯的認知錯誤,讓我們來認識它們;雖然看完之後我們大概還是會繼續犯。

錨定效應(Anchoring)

第一個接觸的訊息,會被當作「參考基準」,影響後續的判斷。

假設你看到一件衣服標價 5,000 元,即使你覺得貴到不合理,但這個數字還是會在你心理產生一個「錨」。接下來當它打九折變成 4,500,你可能就會覺得「好像還不錯欸」,儘管九折之後價格還是不合理。

在鋼琴比賽中,評審也很難對每一個參賽者用「絕對」的尺規來評分,多多少少都還是會跟之前出場的選手比較;出場順序會很影響分數,但也很難判斷會如何影響1

沉沒成本(The Sunk Cost Fallacy)

已經投入時間、金錢或情感成本的事情,會很難放手。

點了一份餐,才吃了一半就已經飽了,但因為「都花錢買了」,就還是硬把它吃完,造成肚子更撐不舒服。其實不管吃完或不吃完,花的錢都是一樣的,應該做對自己對舒服的選擇。(事實上,硬吃完的話可能更花錢,因為還要買胃藥)

感情也是一樣。有些人會想:「已經跟男朋友在一起五年,如果分手,這些時間都浪費了!」但其實這些時間早就花掉了,判斷的基準應該是「這段感情該不該繼續」,而不是糾結之前已經在一起多久。

知識的詛咒(The Curse of Knowledge)

一旦理解了某件事,就認為它對每個人都是顯而易見的。(但其實不是)

我自己身為老師,一定要不斷提醒自己不要這樣。很多事情一旦理解了,就很難記得還不懂的時候是什麼感覺。許多鋼琴技巧和樂理知識,都是一旦懂了之後就會覺得超簡單;然後一不小心就會對學生產生「這個這麼簡單,你怎麼會不懂」的想法。

這個 blog 的讀者一定都知道網路隱私自由軟體有多重要,這對我們來說是超級明顯的事情。但對於還沒接觸過這些概念的人來說,他們可能完全沒有感覺,這個時候我們就是要很有耐心的傳教,別說「天啊這不是很明顯嗎,你怎麼連這都看不出來?」。

抵抗心理(Reactance)

當你覺得別人在強迫你做某件事的時候,你的第一反應是抵抗,即使你也不覺得那件事本身有什麼不好:

  • 政府越強迫大家打疫苗,有些人就越不想打。(即使他們本來對疫苗沒什麼特別意見)
  • 小時候,我媽越催我去練琴,我就越不想練。(即使我沒有那麼討厭彈鋼琴)
  • 老婆一直提醒我要清貓砂,反而更不想去清。(即使我也知道應該要清貓砂)

當然,如果別人說什麼都照做的話更糟糕;但是反抗時要注意別過度補償,不要失去客觀性。

上天的獎賞(Heaven's Reward Fallacy)

覺得所有的辛苦和犧牲都應該得到回報(上天的獎賞)。當期待的回報沒有出現時,就覺得「上天不公平」。

這個認知偏差在生活中太常見了:

  • 以為只要「吃得苦中苦」就一定會成功(然後繼續用低效率的方式吃苦)
  • 看到別人成功就想「他明明沒那麼厲害,憑什麼這麼紅?」(紅的人不一定要「厲害」,有很多其他因素)
  • 覺得「戒掉讓自己爽的活動」,像是打電動或看 Netflix,就可以換來好的事業或成績(上天不會因為你不追劇就覺得你是乖寶寶,讓你得到金錢和地位)
  • 覺得「為一段關係付出努力」一定會得到回報(你付出的方式可能是錯的,或者對方可能根本不 care 你)
  • 故意用辛苦、困難或低效率的方式工作,心理才比較踏實;如果工作太容易就完成,反而會覺得心虛

這些都是非理性的期望。人生不是在比誰比較辛苦的,有時候付出和回報之間,真的不一定有直接關係。

(如果你已經讀到這裡了,根據「沉沒成本」,你應該要分享這篇文章。畢竟你都花時間看完了,不分享的話這些時間不就浪費掉了嗎?)

Footnotes

  1. 比如說,前面的人彈很爛、分數超低,而你彈得比他好很多;但是受到他的「錨定」作用影響,你的分數還是沒有預期中高。當然,也可能會有相反的情況發生。

不用學五線譜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繼上次的「不用學樂理也能做音樂」之後,我又在別處看到了「像嬰兒學講話一樣,我彈一句,你學一句!不用學五線譜就能彈鋼琴!」的廣告,讓我不禁又想要吐槽一下。

如果把這個邏輯放到其他領域會怎麼樣呢?

  • 🈲 學中文:你覺得「能夠講中文,但看不懂中文字」,在生活上會比看得懂更方便嗎?你要怎麼知道商店招牌上寫什麼?菜單上有哪些食物?
  • 🤔 學英文:看到補習班寫「不用會寫 abc,完全不需閱讀,輕鬆學會講英文!」,你會覺得這個課很好嗎?
  • 📸 學攝影:「不用懂光圈、快門、ISO!我拍一張,你學一張,輕鬆成為攝影大師!」
  • 🚗 駕訓班:「不用看得懂交通號誌!甚至連路都不用看!直覺開車法,保證三天考到駕照!」

……就會變得很荒謬啊!那為什麼學鋼琴時,有些人會覺得「不學五線譜」(換句話說,也就是看不懂、也不會寫五線譜)是一件好事呢?這不就是要我們當一個音樂文盲的意思嗎?

甚至有些人會舉一些反向特例,例如「你看 OOO 也不會五線譜,還不是成為了成功的流行歌手?」之類的,但這是邏輯不通的說法。你不能用「某個文盲成為了傑出的演說家」,來得出「不識字才是培養演說能力的最好方法」的結論啊。

那些標榜「不用學 X 就能 Y」的課程,其實都在暗示一件事——它們覺得你很笨,它們不相信你有基本的學習能力和耐心。除了這個沒有別的理由了,因為把「X」學起來一定可以「Y」得更好啊!

(覺得自己看譜很慢嗎?試試看好和弦完全免費的課程《鋼琴視譜完全指南》!)

邊等公車邊接吻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昨晚在木柵,無意間看到路邊正在等公車的兩個國中生;一男一女面對面站著,一邊等公車一邊認真地在接吻。(當然,我假裝我正在眺望遠方)

身為一個接吻經驗還算豐富、目前婚姻生活美滿的大叔,我早就已經回想不起來年輕時第一次接吻是什麼感覺了。這讓我想到,人生中每一個體驗,都只能有一次「第一次」啊!

不論多麼美好的體驗,一旦重複多次,那種「第一次的心跳加速興奮感」就再也無法重現了。隨著年齡增長,能讓自己感到新鮮雀躍的「第一次」變得越來越難出現2

看到兩個小朋友接吻完,意猶未盡的樣子,我默默希望他們別忘記現在的感覺;因為像這樣的時刻,這輩子可能很難再重現了。

下次跟老婆一起等公車的時候,也來學他們好了;誰說只有年輕人可以在路邊接吻?

Footnotes

  1. 我無法形容當時彷彿「目睹外星科技成真」的震撼。

  2. 當然永遠都有沒做過的事情可以嘗試啦,但隨著人生經驗增加,也會越來越能夠預期自己會有什麼感覺,導致「出乎意料的興奮體驗」發生的機率越來越低。

PUA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每次聽到類似以下的句子,都忍不住想要吐槽:

  • 「我被 PUA 了!」
  • 「他 PUA 我!」
  • 「你可能正被職場 PUA!」

「PUA」這個字不是這樣用的好不好?

PUA(Pickup Artist)是一個名詞,直接翻譯為「搭訕藝術家」,或者你要翻成「把妹達人」也可以。這些人會透過提升心理學知識、自信、社交技巧和外表等等,來增進他們的「Game」(也就是跟女性發生性關係的能力);有些人也可能使用不道德的心理操控手段。

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從哪個網友還是媒體開始,可能是看到 PUA 們經常使用心理操控手段,就直接把這個字當成「心理操控」的代名詞。更神奇的是,還把它變成動詞用!

就像你在中文裡不會說「我被律師了」、「我被老闆了」和「我被網紅了」一樣;如果你對外國人說「I was PUAed」,他們大概會以為你被某個把妹達人搭訕了吧(還會覺得這個英文怪怪的)。

與其亂用這三個牛頭不對馬嘴的英文字母,不如用正確的中文說:

  • 「我被情勒了!」
  • 「他在洗腦我!」
  • 「你可能正遭受職場霸凌!」

(對,這篇文章就是我在 PUA 你,企圖改變你的用詞習慣。)

糾正錯誤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分享一個很有用的教學秘訣:當學生犯錯時,別糾正錯誤,該糾正的是「心理模型」。

例如,當鋼琴學生換踏板時聲音總是不乾淨,不要只是叫他「把踏板放掉久一點再踩回去」;身為老師的我們,真正的任務是利用學生的錯誤,看出背後的心理模型問題。

為什麼學生換踏板時總是聲音不乾淨呢?可能是因為:

  1. 👂 他沒有感覺到不乾淨:這是定義或感知的問題。學生不知道怎麼樣算是「乾淨」或「不乾淨」,我們應該提出實例,幫助他定義何謂「乾淨」,然後訓練他分辨的能力。
  2. 他有感覺到不乾淨,但是不 care:這是品味的問題。學生沒有習慣對自己彈出的聲音做高標準的要求,我們應該幫助他認清目前的品質是不夠的。
  3. ⚙️ 他有感覺到不乾淨,也想要修正,但不知道如何做:這是對鋼琴構造理解的問題。學生不清楚踏板到底以什麼機制、什麼邏輯在影響著聲音的哪些面向;我們需要幫助他釐清踏板、琴弦、琴槌、制音器等等構造的互動關係。
  4. 💪 他有感覺到不乾淨,也想要修正,也知道要如何做,但是身體做不到:這是技巧執行問題。學生已經有了正確的感知、審美和理解,我們只需要幫助他反覆做特定的動作訓練。

修正了學生頭腦中的演算法 bug,就有機會一勞永逸地解決掉問題!

(所以鋼琴踏板到底要怎麼踩?請看好和弦的這一系列文章!)

等一下,比較快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如果你現在正在拼命練一首對你而言超困難、感覺要花一年才練得起來的曲子;別練了,你正在浪費時間。讓我跟你解釋為什麼。

等待計算(Wait Calculation)

物理學家兼科幻小說家 Robert L. Forward 提出了一個叫做「等待計算」的觀念:如果一個星際任務需要超過 50 年才能完成,那還不如根本就不要開始。

這個想法的邏輯是,如果人類的科技還在一直進步中,還沒有到達理論上限(或收益遞減曲線的右側)的話,那麼先把資源投資在研發更先進的推進系統上是比較明智的。

與其現在急著出發,發射一艘超慢的太空船,還不如等人類的科技進步一陣子,到時候再派出更快的太空船,輕易就可以彌補回等待的時間了。

Andrew Kennedy 在一篇 2006 年發表的文章中做了精確的計算:假設科技以每年 1.4% 的速率進步,那麼想要前往距離我們約 6 光年的巴納德星(Barnard's Star),最佳的啟程日期是西元 2641 年。

練琴時的「等待計算」

基於同樣的邏輯,我會說在鋼琴上,如果一首曲子需要花你超過 2 個月才能練起來,那麼還不如先不要練那首曲子。

想像一下,你是個只學了半年鋼琴的新手,你決定從現在開始練蕭邦的《革命練習曲》,每天苦練六小時,練到手指都快斷了。一年之後,你終於可以彈了——雖然速度只有一半、而且還是會各種彈錯音、記錯和弦。

但如果你先花這一年的時間:

  • 把每個調的音階琶音練到超熟
  • 彈一些難度適中的曲子
  • 學會各種音型應該用什麼動作彈,以及改善各種技巧壞習慣(《鋼琴技巧急診室》可以幫助你)
  • 熟悉最常用的樂理知識(看 NiceChord.com
  • 學會基本的即興、伴奏原理(《即興幼幼班》可以幫助你)

……然後再來挑戰《革命練習曲》,搞不好只要兩個月就可以彈得還不錯了。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但如果羅馬人學會現代的工程技術,肯定可以造得快得多。

別接那爛案子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eth Godin 常常說,對於自由工作者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找到好客戶

"Better clients challenge you. They support you. They spread the word. They pay on time. They pay more and expect more.

Everything else will take care of itself if you focus on getting better clients."

(好的客戶會挑戰你,他們會支持你,幫你打廣告,準時付款。他們願意付更高價格、也期待更高的服務品質。

如果你專注於獲得更好的客戶,其他事情自然就會迎刃而解!)

每一個接案機會都可能是職業生涯的轉捩點,也可能變成讓人後悔的夢魘。多年來的磨練讓我逐漸發展出了一套「接案直覺」,只要我在 E-mail 中嗅到了一丁點怪怪的氣味,我大概就不會接下那個工作。

以下是一些你應該逃跑的徵兆:

  • 💩 溝通品質不良:E-mail 讓人覺得沒禮貌、文法很奇怪、一直寫錯字,大機率是雷。
  • 🤔 工作內容不明確:事情敘述地不清不楚、說不出到底想要你幹嘛的,大概也是雷。
  • 🏃 麻煩且低報酬:工作聽起來超複雜,但報酬卻低得不成正比,謝謝再聯絡。
  • 💰 不合理的高報酬:反過來說,如果工作聽起來超簡單、報酬又超出預期,更要小心謹慎。免得被人口販子賣掉了!
  • ⏱️ 急著要你決定:客戶急著要你馬上給出答覆的,也很大機率是雷。
  • 🫧 根本還沒成案:我接過超多合作邀約 E-mail,案子根本就還在「提案階段」就想要我先答應。憑什麼要我免費承擔風險,當你的談判籌碼?
  • ⛔️ 違背個人價值觀:想要我業配 Windows 電腦,或是含有 DRM 的訂閱制遊戲1?即使報酬再好我也不考慮。

客戶的品質決定你的自由工作生涯。不斷接下爛案子,只會讓你成為爛案子界的超級巨星——「找他吧!他什麼案子都接!」不是你想要有的名聲。

Footnotes

  1. Ubisoft 的 Rocksmith 有找過我業配,我秒拒絕!為什麼?看看他們的 Steam 評價就知道了。但還是有不少 YouTubers 接了,是因為不了解 Ubisoft 的名聲還是價錢真的太誘人?這我就不知道了。反正,真的不要太相信 YouTuber 們的業配

放生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我鋼琴教學生涯的早期,我遇到過不少「明明就不想彈鋼琴」的小朋友學生。遇到這樣的學生,我通常會在幾堂課之後直接放棄,也就是直接跟家長說:「你的小孩真的不喜歡彈鋼琴,我們不要浪費生命了。」

我真的很佩服那些願意跟不想上課的小朋友周旋的同行們。他們也許會使用以下的各種招數:

  • 👿 恐懼威嚇:上課時絕對不笑,讓小朋友看到你就像看到士官長出現一樣立正站好。
  • 🎁 利誘收買:把這個地方彈好,就可以獲得貼紙,10 張貼紙可以換可愛的獎品喔!
  • 🥇 暗中較勁:你看隔壁班的小美,她才一個禮拜就練完三個樂章了耶!
  • 😢 道德綁架:爸爸媽媽這麼辛苦賺錢讓你來學鋼琴,你這樣對得起他們嗎?
  • 🎯 考試競賽:把各種比賽、檢定當作目標,用「快要考試了」來維持練琴動力。
  • 🎲 遊戲玩樂:用各種遊戲活動包裝學習內容,意圖讓學生忘記他正在上課。

但以上的方法我全部都不想用耶!

學生不想上課的話,我真的不會勉強他。因為我覺得學生的人生有很多選擇,本來就不一定要在這邊跟我上課;我的人生也有很多選擇,我也不需要消耗能量在不想學的學生身上。

遇到不想上課的學生,對所有人最好的方法其實是:直接放生。放生萬歲!

(PS:這就是為什麼多年前我辭掉高中音樂班的教職的主要原因。)

(PPS:幸好,隨著我的工作經驗累積,我變得更懂得篩選客戶;已經很久沒有遇到這樣的學生了!)

政治正確警察

·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美國政府裡面有一個叫做「18F」的部門,它是隸屬於美國聯邦總務署(Gener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之下,主要的工作是幫助其他政府部門處理科技產品相關的事務。

有趣的是,他們內部有一個聊天機器人,名叫 Charlie。這個 Charlie 不是來幫助你解決科技問題的,而是要當一個「包容性語言」的守護者。它的工作是監看工程師們的內部聊天室,如果發現了有人說出「不恰當」的詞彙,它會「溫柔地」提醒你不要那樣說,建議你換成更好的替代詞。

這個專案的原始碼放在 GitHub 上,裡面有一個文件叫 InclusionBot.md,詳細列出了各種「不恰當」的用詞,以及建議的替代方案。

現在,我們來玩個「政治正確警察」的遊戲吧!猜猜看以下這段兩個工程師之間的對話,觸犯了哪些 Charlie 的禁忌!

以下對話有什麼問題?

(題目以英文對話為主;中文部份我盡量以貼近台灣的用語來翻譯。)

A: "Long time no see! Man, I've been such a coffee addict lately - just trying to keep up with our guru's crazy schedule. I've been completely blind to how lame my code optimization has been. Our system's blacklist/whitelist setup needs a complete overhaul too."

A:「好久不見!欸,我最近變成了超級咖啡成癮者,每天都要喝,就是為了跟上我們那個大師的行程。我整個看不到我寫的程式有多爛。而且我們那個黑名單╱白名單的機制也要全部重寫。」

B: "Hey guys, I've been feeling like such a moron lately. Work's been crazy busy - Goddamn, all this deployment shit is really stressing me out!"

B:「欸各位,我最近覺得自己超像白癡。忙到整個發瘋,我的老天,這些部署的鳥事真的快搞死我了!」

解答

根據提倡多元、平等、包容的 Charlie,以上的對話當中有這些問題:

  1. 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很抱歉你不能說這個,因為根據某些研究,這句話是在刻意嘲諷中國移民的錯誤英文文法。請改口說:「自從我們上次互動後,已經過了很長的一段時間。」
  2. addict(成癮者):你以為你只是在說自己喜歡喝咖啡?大錯特錯!這個詞污名化了成癮症患者,怎麼可以輕易地用「成癮」來開玩笑?
  3. guru(大師):天啊,你怎麼可以把印度教神聖導師的頭銜去形容一個技術專家?這實在太不尊重印度文化了。
  4. blind to(看不到):你是在說視障者都很無知嗎?雖然這是再普通不過的用法,但為了避免冒犯,建議改成「我的認知能力暫時性地無法掌握到」。
  5. lame(爛):這個字的起源據說跟身心障礙有關?我還以為是 MP3 轉檔程式
  6. blacklist/whitelist(黑名單╱白名單):你怎麼可以說白的是好的、黑的是壞的?這根本就是膚色歧視!當然你也不能在看事情時「明辨黑白」,也不能在網路上「黑」別人或「洗白」,這樣那些黑人朋友會怎麼想?
  7. Hey guys(各位):你以為這是個中性詞嗎?不,這是男性霸權主義的產物啊!
  8. moron(白癡):對,就算是在吐槽自己也不能用,因為這污名化了智能障礙者。
  9. crazy(發瘋):很忙就說很忙嘛,為什麼要用精神狀態來比喻?你這是污名化心理疾病患者!
  10. Goddamn(我的老天):這不只冒犯了宗教信仰,還可能引發不必要的神學辯論!
  11. shit(鳥事):根據 Charlie 的文件,這個詞彙可能會觸發……呃,對排泄物的負面聯想?真的耶,當我聽到別人說「Oh shit!」的時候,我頭腦中馬上就出現了馬桶的畫面,還聞到了臭臭的味道呢!

包容不是文字獄

我對於西方的 DEI(多元、平等、包容)文化的想法是他們常常都太走火入魔了。禁止使用「Hey guys」和「blacklist」這種用語、強迫別人記住該用 he、she、they、per、ze 還是 ve 稱呼你、硬要讓電影中本該是白人的角色變成黑人、根據膚色和性向來決定該不該錄用員工、以及讓遊戲中的角色變得更醜、性向更「多元」……等等,並不會讓社會變得更好。到最後根本變成只要你太正常(也就是你是白人或亞裔異性戀男生)反而就要被歧視。

就像吃榴槤一樣,雖然我不愛吃榴槤,但我尊重吃榴槤的人,就算他們在公眾場合吃榴槤,我也可以忍受(或自己避開);但這不代表所有人都應該被規定吃榴槤,更不代表社會應該指控那些說「榴槤很臭」的人是歧視者。

還好在台灣這種現象並不嚴重,至少我們現在還能說「真香」或「媽寶」,而不用擔心冒犯到嗅覺障礙者,或是被指控歧視重視親子關係的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