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為什麼要用終端機

·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歡迎來到真.宅男工具推坑系列!昨天我們已經推坑了我朋友使用 Markdown 語法,今天讓我來繼續推坑你使用「終端機」這個強大的工具。

終端機(Terminal)是什麼?

終端機是一種純文字的電腦操作介面

大部分的電腦使用者都是拿著滑鼠,用「這裡點點、那裡滑滑」的方式來操作電腦;但在終端機裡,你是用打字的方式告訴電腦你想要做什麼。例如:

  • 想要建立一個名叫「abc」的資料夾,你就打字告訴電腦 mkdir abc
  • 想要列出目前所在資料夾中的檔案,就輸入 ls
  • 想要刪除「xyz.jpg」這個檔案,你就打 rm xyz.jpg

……大概感覺就像這樣子。雖然一開始需要記得一些關鍵字,但是一旦熟悉了,在做許多事情時,速度會比用滑鼠快很多。

接下來,我要給你一些理由,讓你了解為什麼身為一般電腦使用者的你,會想要用終端機,以及它可以為你帶來什麼好處。

(這是一個一般的終端機視窗看起來的樣子。)

為什麼要用終端機?

理由 1:只要學一次,到處可用

就像一旦學會用筷子之後,不管是在台菜餐廳、日式居酒屋、韓式烤肉店,甚至是在星巴克吃蛋糕(?),都可以運用自如。終端機也是這樣,一旦學會了基本指令,就可以在「幾乎所有設備」上使用:不只是 Mac 和 Linux 電腦,甚至是你家的冰箱、電視、烤箱、手錶、手機等等,都有可能可以用終端機操控!

連以前超討厭 Linux 的微軟,現在都在 Windows 裡內建了 Linux 終端機;這說明了終端機不是過時的技術,反而是越來越重要的工具。

理由 2:速度超爆快

像是我那位朋友,她使用的是 2015 年的 MacBook Pro,明明是配備還不錯的電腦,可是用起來卻覺得超級慢。

這很正常,因為現代的圖形介面程式越來越肥了。許多程式明明只是做超級簡單的事情,卻會吃掉大量記憶體和 CPU 時間,拖慢整台電腦的速度。不過這樣的現象正好是硬體廠商如 Apple 樂見的,畢竟電腦不變慢,你怎麼會想要買新的

終端機裡的程式則相反,大部分不只執行速度飛快,而且花費系統資源超少!如果把一些日常生活使用的軟體,像是音樂播放器、文字編輯器、檔案管理器等等的,用終端機裡的程式代替,就可以讓你的舊電腦煥然一新,用起來一點都不覺得慢!

理由 3:不用開一大堆視窗、常用功能自動化

想像你正在寫一篇部落格文章。

用圖形介面時,你可能需要:打開 Finder 檔案管理器找到文章資料夾、點開文章打開文字編輯器、另開一個視窗找圖片、打開影像處理軟體來調整圖片大小、寫完之後打開另一個視窗準備上傳……很快你的螢幕就會被各種視窗佔滿,光是要找到需要的視窗、在視窗之間切換,就會讓人覺得超級煩躁。

但用終端機的話,你可以裡用像是 ranger 這樣的檔案管理器,用鍵盤快速地在資料夾之間移動、預覽文件、編輯文章。而像是調整圖片大小、轉檔、上傳等等的重複性工作,都可以預先寫好自動化流程,之後就只要打一行指令就可以自動完成,雙手完全不用離開鍵盤。

我在我的 GitHub 頁面,分享了很多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自動化腳本,它們都是我自己專為我的工作流程設計的,其中有像是:

  • 自動轉換影片檔案、內嵌字幕,輸出成適合常用平台(YouTube、WiwiVideo)的格式
  • 自動把圖片縮放到某個長寬,或限制最大檔案大小,輸出成 .jpg 檔案
  • 把中文文字檔遇到全形標點符號就斷行,並且輸出新檔(做影片字幕時用的)
  • 自動把整個資料的 .wav 檔轉成 .mp3 檔案
  • 把輸入的簡體中文轉成正體中文,並且自動複製到剪貼簿。
  • 自動下載 YouTube 影片的字幕或音訊,產生影片內容摘要

一旦習慣這樣的工作流程,你可能會後悔為什麼沒有早一點學習終端機;上半輩子花在用滑鼠點來點去浪費掉的時間,加起來也許足夠讓你環遊世界一圈了。

(自動把簡體中文轉成正體的終端機程式)

理由 4:有很多好東西,只能在終端機用

有許多強大的工具都只有終端機版本。例如:

  • yt-dlp:下載 YouTube 或其他網路平台的影片或音樂
  • ffmpeg:轉換影片、聲音檔案格式,功能比所有的付費軟體還要強
  • imagemagick:處理圖片的強大工具;打一行字就可以調整圖片大小、轉換格式等等
  • pandoc:把文件在各種格式之間轉換,例如把 Markdown 轉成 PDF,Word 檔轉成網頁等等
  • wget:檔案下載工具;只要打一行字就可以自動把整個網站下載下來
  • rsync:檔案同步工具;在備份檔案時,可以智慧地自動判別哪些檔案該複製、哪些不用,比一般的檔案總管快速超多
  • ranger:完全用鍵盤操控的檔案管理器,工作速度飛快

(安裝 yt-dlp 後,只要打一行字,就可以把整個 YouTube 頻道一次下載下來)

以上只是眾多終端機工具的其中一些而已,別不用說現代最新的各種 AI 工具了;許多強大的最新 AI 工具,像是 ollama、Open WebUI 等等,都需要使用終端機才能安裝。要享受最新科技,先學會終端機絕對不會錯!

理由 5:擺脫「別人幫你設計好的功能」

用圖形介面軟體,你只能使用「別人幫你設計好的功能」;畢竟,你要能用滑鼠按一個按鈕,就必須仰賴開發者願意在某處放一個按鈕給你按。

但使用終端機,你可以直接跟電腦溝通、直接對它下指令,因此擁有更多自由:

  • 想要定時自動備份特定資料夾?
  • 想要把整個資料夾裡的音樂都移高半音?
  • 想要一次修改 500 個檔案的名稱?

你能想得到的各種奇怪操作,在終端機裡很有可能都有解決方案。

這就有點像是從「只能點菜單上的餐點」變成「可以進廚房自己煮」的感覺。

理由 6:看起來很厲害(?)

當你在終端機裡面快速敲打指令,螢幕上閃過大串神秘的彩色文字,你的「一般電腦使用者」朋友們會覺得你是超厲害的駭客。當朋友遇到技術問題時,你只要優雅地輸入幾行指令就可以解決問題,就好像是在施展魔法一樣爽快。

例如,想要知道明天天氣如何?一般人可能還要打開瀏覽器去查,或者是拿起手機打開氣象 App;而你只要在終端機打 curl wttr.in,馬上就出現了天氣預報:

又或者,朋友傳給你一部韓劇影片,但影片沒有字幕。朋友說:「我找到了中文字幕檔,但不知道要怎麼嵌入影片裡……」

對一般人來說,他們可能需要:上網找字幕軟體、遇到一堆可疑的網站、看到一大堆廣告、好不容易找到一個軟體、下載、安裝、研究怎麼用,搞了大半天還不一定能成功。

但你只要打開終端機,輸入一行字:

ffmpeg -i 影片.mp4 -vf subtitles=字幕.srt 新影片.mp4

不到一分鐘,字幕就完美地嵌入影片裡了!這就是終端機的 Magic

終端機是一種生活態度

長期使用終端機的人應該都能體會,終端機不只是一個工具,更是一種生活態度

在電腦世界裡,最強大的不是那些表面上花俏漂亮的介面,而是最純粹的黑底白字指令。終端機讓你接觸電腦的最底層,讓你直接跟電腦對話,看穿所有漂亮介面背後的真相。

不要再猶豫了,今天就開始加入終端機教派吧!這絕對會是對你的科技人生最有幫助的技能之一!

(我做過一個很簡短的終端機基礎教學影片,只要花個半小時,就可以學會最基本的操作了。到這裡觀看。)

為什麼要用 Markdown

·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我有一位朋友,是個很一般的 macOS 使用者(但並非電腦白痴),她最近想要架設自己的網站,所以來問我怎麼做。

我當然可以選擇推薦她像是 Wix.com、SquareSpace.com、WordPress.com 這種服務,或是自己安裝 WordPress;但身為一個極簡主義者宅男(至少在軟體使用上),我當然還是建議她自己花一點時間學基本的終端機和 Markdown 語法,這樣就可以使用 HugoDocusaurus,把網站架在自己的 Linux 虛擬主機上面。

但在我教她怎麼做的期間,她產生了許多疑問:

  • 「為什麼會有人想要用 Markdown?Markdown 裡面有一堆符號咒語,很醜耶!」(朋友平常都用 Pages 作筆記)
  • 「為什麼會有人想要用終端機?誰知道要在裡面打什麼?而且很醜耶!按滑鼠不是比較方便?」
  • 「為什麼不用 Wix、WordPress 之類的服務,而是要用 Hugo 或 Docusaurus?」

我相信應該滿多人會有這些問題,所以我想來寫一些文章來說明使用這些工具的理由;這樣當你以後想要推坑別人這些東西時,就可以直接請對方看這些文章了。

今天在這篇文章,就讓我們先來推坑朋友用 Markdown!

Markdown 是什麼?

Markdown 是一種用簡單符號來標記文字格式的方法。例如你想要標題,就在前面加個 #;想要粗體,就用兩個星號 ** 包起來;想要列表,就在前面加個減號 -;想要連結,就用 [文字](網址) 的格式。大概長得像這樣:

# 大家好

哈囉!我是**Wiwi 官大為**,我有三個東西:

- 煎餅
- 蛋餅
- 可麗餅

有空可以去[我的網站](https://nicechord.com)逛逛喔!

雖然寫的時候是看起來有一些怪怪符號的純文字(我覺得其實還好吧),但是最終顯示的時候就會自動變成漂亮的格式。它就像是用很簡單的「暗號」來告訴電腦「這些字要粗一點」、「那些字要變成連結」;這樣我們就能專注在寫作上,不用一直去用滑鼠點格式工具列。

傳統文書處理軟體的優點

當然,像是 Pages 這樣子的傳統文書處理軟體,還是有它的優點。例如說,Pages 很適合:

  • 做精美的文件,尤其是要印出來的文件
  • 做需要複雜表格或圖表的文件
  • 做一次性使用、後續不需要維護或轉換格式的文件
  • 團隊中全部人都是用 Mac 的情況

但在非常多情況,例如作筆記、寫說明文件或網站內容時,用 Markdown 會是更好的選擇。讓我跟你說為什麼。

用 Markdown 的理由

理由 1:「內容」跟「樣式」分離

想像你在寫食譜,你把每個食譜都存成一個 Pages 檔案。在 Pages 中,每個檔案的標題你都要手動設定「字體大小 20、粗體、藍色」;如果後來想把所有標題改成「字體大小 22、紅色」,你要得一個一個檔案點開來改。

但在 Markdown 中,你只需要寫:

# 麻婆豆腐

把豆腐切碎,加辣豆瓣醬,攪一攪,加熱,完成!

# 蔥油餅

去超市買已經做好的,放到烤箱,完成!

這些 # 符號只代表「這是標題」。至於標題要長什麼樣子、字體多大、什麼顏色等等,則是在另一個檔案統一設定。想改變所有標題的樣式?只要修改一個地方就完成了。

理由 2:長期維護性

假設你用 Pages 寫了 100 個食譜,存成 100 個檔案。現在你想要:

  • 找出所有的「塩」字,替換成「鹽」
  • 把所有的「烹飪時間」改成粗體,並且前面加一個時鐘的符號
  • 把所有食譜變成一個網站

用 Pages 的話,你需要一個檔案一個檔案開啟、搜尋、修改。但如果是 Markdown:

  • 用一行終端機指令就能取代所有檔案中的「塩」字
  • 用一行指令就能把所有檔案的「烹飪時間」改成「⏰ 烹飪時間
  • 使用像是 Hugo 或 Docusaurus 這樣的工具,就可以瞬間讓 Markdown 檔案變成網站

理由 3:可移植性

Pages 檔案是封閉格式,只能在有安裝 Pages 的 Mac 上面正常開啟。如果你要跟用 WindowsLinux 電腦的朋友協作文件,或者想用 AI 分析你的文件內容,都會相當不方便。

Markdown 的話,因為它只是純文字檔案,所以在任何電腦、任何作業系統、用任何文字編輯器都能打開,不會被綁在特定軟體上,被單一公司控制。它也可以輕鬆地被轉換成網頁、PDF、電子書等各種格式,以及被程式讀取和分析。

理由 4:寫作思考流暢度

用傳統文書軟體時,你常常會被格式的問題打斷思考:「這裡要用什麼字型?要多大?可惡,調了字體之後這一行就被擠到下一頁了!」

但用 Markdown 寫作時,因為只需要專注在內容結構上:「這是標題、這是列表、這是引言」;格式的問題可以之後再一併處理,這樣可以讓我們更專注在寫作本身。

理由 5:檔案超小、速度快

Markdown 檔案因為是純文字,檔案會超級小,一篇數千字的文章通常只有幾 KB。這不只讓它讀取超快、節省儲存空間,要備份或同步也都很快速。

同樣的內容如果用 Pages 或是 Microsoft Word 儲存,檔案大小可能會是 Markdown 的數十倍到數百倍大。

(用 Pages 打一個「Hello.」存檔,檔案大小就要 95 KB!Markdown 的話只要 0.007 KB。)

理由 6:經得起時間考驗

因為 Markdown 只是基礎的純文字檔案,這樣的簡單性就是對未來的最好保證。因為它太基礎了,不只永遠不會過時,甚至可以回到過去:今天的 Markdown 檔案,放到三十年前的 DOS/Windows 3.1 電腦上也能正常開啟;而未來不論出現什麼新的作業系統、軟體、AI 工具,它們都一定也會支援 Markdown 檔案。

想像當你 80 歲時,某天興起想要重溫年輕時用 Pages 寫的文章,卻發現 Apple 這家公司早已不存在,沒有任何軟體能打開檔案;就好像你手上有一堆寶箱,但鑰匙卻全搞丟了一樣。這種情況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我們幾乎可以肯定地說,只要人類文明還存在,今天的 Markdown 檔案,在 500 年後依然可以被開啟,就像古時候流傳下來的紙本文件一樣。至於今天的 Pages 檔案……20 年後能不能打開,恐怕都還是個問號。

加入 Markdown 教派吧!

歡迎加入這個用奇怪符號寫作的教派!

一開始你可能會覺得 Markdown 很不直覺,但用筷子吃飯一開始也很不直覺啊!只要一陣子之後,你就會發現原來寫作也可以這麼輕盈、樸素,卻又經得起時代考驗!

(當然,你現在看到的這個網頁,也是在終端機中用 Markdown 寫成的。)

費曼鋼琴學習法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理查·費曼(Richard Feynman)過世時,他的黑板上寫著兩句話。

"What I cannot create, I do not understand."

(如果我做不出來,那就代表我還不懂。)

"Know how to solve every problem that has been solved."

(前人已經解決的問題,要知道是怎麼解決的。)

這兩句話,不論是在什麼領域,都是很好的學習指南。第一句話是在說,要真的理解一件事,必須要能自己親手打造它;第二句話則是在說推論的過程比答案更重要。

套用到學鋼琴的時候也是一樣,如果能追求「更底層」的理解,那麼進步就可以更快!如果你正在學鋼琴,以下是幾個你可以考慮做的事:

  • 🎹 了解鍵盤和踏板機制:許多人只知道琴鍵按下去會有聲音、放掉聲音會停,踩踏板的話聲音會拉長……但是為什麼?鋼琴裡面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把你的鋼琴拆掉研究看看吧!當你了解琴鍵如何控制琴槌和制音器、踏板如何影響琴弦共振等等原理後,你的彈奏邏輯就可以從「因為譜上這樣寫、老師說這樣彈」,升級到「我想要製造這個聲音,所以我這樣做」的等級。

  • 📝 親手寫寫看:很多人都能彈蕭邦夜曲,但卻沒那麼多人可以寫一小段「聽起來像蕭邦夜曲」的音樂。嘗試去了解作曲家的思考方式:為什麼他在這邊寫這個和弦而不是另一個?為什麼這段重複第二次的時候,跟第一次有微妙的差異?嘗試從零開始寫一小段類似風格的音樂,別忘記費曼說:「如果我做不出來,那就代表我還不懂。」

  • 🧪 練習即興演奏:即興是「練習說音樂語言」的練習,讓我們不只是照著劇本(樂譜)唸台詞,而是真的能用音樂對話。即興演奏不是爵士音樂家的專利,喜歡古典音樂的人,也可以練習做莫札特、貝多芬、蕭邦風格的即興!

  • 👋 自己的指法自己排:不要盲目照著樂譜上的指法彈,因為那指法八成不適合你;我們應該學的是指法設計的邏輯。想想看樂譜上為什麼那樣安排指法:是為了準備下一個位置?為了音色效果?為了怕音符太短?或者純粹只是設計者個人的習慣?研究過後,嘗試從零開始設計自己的指法。

  • 💿 理解專輯的演奏思維:不要盲目地模仿有名演奏家的專輯,因為一定會模仿不精確,然後變得四不像。我們應該要嘗試了解演奏家的詮釋邏輯:為什麼他把這個音彈比較大聲?那個音為什麼晚了一點點彈出來?了解了背後的邏輯,就算我們的演奏聽起來跟專輯不同,也能傳達類似(或甚至更好)的音樂效果。

(如果你依照本文建議把家裡的鋼琴拆開研究後裝不回去,作者對此概不負責,畢竟追求知識也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報價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如果你是一個新手自由工作者,最令人困擾的大概就是報價了。報得太低,整個製作過程都在懊悔中度過;報得太高,又可能一直接不到案子。今天讓我來跟你分享我的報價思維,希望能幫助到你。

第一步:算出「不後悔底價」

首先,你要找到一個「案子接下去之後不會恨自己」的底價。這個很簡單:

  • 跟業主把工作範圍釐清,確定工作量到底有多少,預估你需要花多久時間完成這個專案。
  • 將預估的工作時數,乘上你最低期望的時薪。
  • 再把這個數字乘上一個 1.2 到 1.5 的「意外係數」。(因為專案一定會出意外

例如,你預估要花 30 小時製作一首音樂,而最低期望時薪是台幣 1,000 元,那就是 30 x 1,000 = 30,000 元;乘以 1.5 的「意外係數」後,得到 45,000 元。這就是你的價格底線,低於這個數字的話,這案子就不值得接了。

第二步:評估價值

接下來,我們要換個角度思考:客戶的財力有多強?這個案子可以為客戶帶來多少效益

比如說,有一個玩具公司請你為他們的玩具設計音樂,這個玩具每年可以賣 30,000 個,每個能賺 1,000 元;簡單算一下,一年的營收就有 3,000 萬了。如果客戶真的很在意音樂的品質,投資產品年營收的 1%(也就是 30 萬)在音樂上,應該不算太離譜吧?

第三步:看感覺報價

所以現在你就有了一個價格區間:從你自己的底價 4.5 萬,到你認為客戶可能付得起的 30 萬。

接下來就是看你對案子的喜好,以及這個案子對你作品集的加分程度,在 4.5 到 30 萬的區間內選一個數字跟客戶報價。我自己的話是滿靠感覺的啦!如果遇到我覺得很有趣的、真的很想做的案子,或是可以跟厲害的人或團隊合作的話,我就會主動報一個友善一點的價格。

不論如何,只要最後談成的價格高於一開始設定的「不後悔底價」,做起來就不會不爽啦!

額外的秘訣:如果你還是很猶豫要報多少,我個人建議報一個「講出來自己會有點不好意思」的稍高的價格。這樣就算被砍價,也還有談判的空間。要是客戶二話不說就直接答應,那就代表……你太低估自己了,下次報更高一點吧!

你是網路佃農嗎?

·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Luke Smith 在一部影片當中,把沒有自己的網站的人叫做「網路佃農」(Internet Peasant)。

佃農就是指中世紀時代那些沒什麼受教育、沒有自己的土地、只能租別人的土地耕作、看地主臉色過活的可憐農夫。

你以為身為佃農只要定期繳租金給地主就好了嗎?當然沒這麼簡單,佃農還可能會遭受地主各種不合理的剝削和欺壓。我看到其中一個最可怕的說法是:在中世紀的歐洲,地主甚至擁有「初夜權1,可以在佃農女兒出嫁的當晚,強迫她與自己發生性關係。

你是網路佃農嗎?

如果你正在 YouTube、TikTok、Facebook、Instagram 和 Threads 上辛勤「耕作」,而沒有真正屬於自己的土地,恭喜你,你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網路佃農。只是現代版的地主換成了大科技公司以及他們的政策和演算法:

  • 今天演算法心情好,讓你的文章爆紅
  • 明天政策一改,你的內容就「違反社群守則
  • 你的作品將被重製、改作、授權給第三方,甚至用在 AI 訓練上
  • 平台還會定期「改善使用者體驗」,每次更新都會讓你的「耕作」變得更困難,同時換回更少的回報

不論是否自願,你終將離開社群媒體

你可能會想:「怎麼可能?我才不會離開社群媒體,我也沒有想要離開。」因為:

  • 追蹤數和觀看數可以讓別人知道我的價值
  • 我不想錯過新聞
  • 沒有它我會很無聊
  • 我的競爭者也都在上面,我不能輸給他們

但是,有一天你一定會離開社群媒體,可能是出於自願,也可能是被迫。這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以下是一些可能導致你離開社群媒體的原因:

  • 某天醒來發現帳號莫名其妙被停權,申訴無門
  • 發文觸及率降到冰點,最後只剩下機器人在按讚(而且機器人還是自己買的
  • 平台政策改變,你過去三年的貼文全部「違規」
  • 推薦算法更新,你的創作永遠被埋在最底層
  • 社群媒體嚴重影響你的心理健康,讓你不得不停止使用
  • 平台開始收費,你不願意付費成為「Premium」會員
  • 平台倒閉或被收購、政治風向改變
  • 帳號被駭客入侵,救不回來

就算你很努力地當一個乖寶寶,地主依然可以隨時因為任何理由把你趕出土地。你在社群媒體上累積的一切——追蹤者、按讚數、觀看數——都不是你的。

不要再當網路佃農了

你需要有自己的網站。你需要有自己的網站。你需要有自己的網站。

這真的很重要,所以說三次。

擁有自己的網址和網站,是從佃農升級成地主的唯一方式。在自己的網站,你可以自由決定要寫什麼內容、用什麼版面設計、要怎麼跟訪客互動(或不互動)、不用再討好演算法,沒有人可以隨意把你趕走或限制你的創作自由。

不要逃避電腦技術的問題,這本來就是 2025 年人類必備的生存技能。申請網域名稱、使用終端機、了解基本的 Linux 操作、設定 nginx 網頁主機、使用 Hugo 或 Docusaurus 之類的網站產生器2……這些事情在網路上都有大量的教學文章和影片,就像組裝 IKEA 家具一樣,雖然不見得很「簡單」,但照著說明書一步一步做,每個人都可以完成。把每天滑短影片的時間省下來一點,只要幾天你就可以學會這些一輩子受用的技能。

不要再拖了,今天就去註冊網域名稱、租用一個伺服器,開始在自己的地盤上耕作吧!

Footnotes

  1. 這個說法常在文學作品中被提及,但實際上是否廣泛存在還有爭議。

  2. NiceChord.com 是用 Hugo 做的;Wiwi.blog 這裡則是用 Docusaurus 做的。

連鋼琴師都用 Linux

·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的一個鋼琴學生傳給我這個成大資工的《Linux 核心設計課程介紹》(YouTube 連結)影片。這是一個四小時的直播,內容是黃敬群教授在介紹這門課。

在影片的 2:36:40 處,教授拿了我以前做的「只聽聲音就知道鍵盤打了什麼字」的影片當作例子,來說明他們課程裡學到的東西,在真實世界中資訊安全的應用。

人家鋼琴師都用 Linux!

以上都不是重點。重點是教授接下來說的話我覺得很好笑,以下引言:

「官大為很酷。官大為他是一個『鋼琴師』,除了對音樂很有熱情以外,他也會寫程式。對,你沒有聽錯,他會寫程式,而且我發現他寫程式比我很多學生寫得好。」

然後他開始播放我的影片,影片中顯示了我用跑著 Linux 系統的 ThinkPad X280 筆電,開著一個終端機視窗執行 Keytap 程式,用它來分析鍵盤打字的聲音,猜測我按了鍵盤的哪個鍵。

當影片中說出「Linux 筆電」這個關鍵字的時候,教授把影片暫停,開始激動地說:

「你看喔(敲桌子)!人家鋼琴師都裝 Linux!同學,你為什麼不裝 Linux 呢?對吧?!人家鋼琴師都用 Linux!不要輸給鋼琴師!

(教授:你們這些資工系的小孩,還不裝 Linux 你是在幹什麼?)

除了「連人家鋼琴師都裝 Linux」之外,黃教授在影片中還有好多叫學生裝 Linux 的經典名句:

「一定有同學會說:『我平常用的是 Mac 啦,Mac 跟 Linux 很像啊,我可不可以用 Mac 來取代 Linux?』不~行~!這門課,只能用 Linux。」

「即便 MacOS 看起來跟 Linux 可能有時候有點像;但是呢,你媽媽跟林志玲是不是也很像?就是全台灣最美麗的女人啊,對吧?!她們的基因組有多大的地方相同?99% 都是一樣的啊!但是又怎樣?這兩個就是不同的人嘛!」

「那你要怎麼把 Linux 學好?你就把你的電腦安裝 Linux。如果你有很多台電腦,就把其中一台裝 Linux;如果你只有一台電腦,就把你那台電腦裝 Linux,每天用就會變強了。不要說『我又想學 Linux,然後又不想安裝 Linux』,這不是很荒謬嗎?你不能一個人想要(學)游泳,又不下水啊!」

「每學期就有這樣的學生,就是(在那邊說)『我捨不得、我怕』,怕怎樣?怕 Linux 把電腦弄壞。你為什麼不擔心你大腦沒有發育?你活到現在大腦沒有發育,你為什麼不怕這件事?這才是真正要擔心的東西啊!」

能夠在成大資工的課程當中,當作教授鼓勵學生使用 Linux 的例子,我感到很榮幸啊!就是說嘛,連我都可以用 Linux,你們這些資工系學生為什麼不行啊?! XD

鋼琴師

另外一個有趣的觀察是:在非音樂圈人的眼中,彈鋼琴的人好像都叫「鋼琴師」,而不是「鋼琴家」、「鋼琴老師」或「鍵盤手」。2014 年好和弦的第一部影片被 TVBS 報導的時候,他們也叫我「鋼琴師」。

(新聞標題:《千里之外》像《分享》?鋼琴師:用同套和弦)

聽到「鋼琴師」這個稱號,總讓我有自己跟「鍊金術師、陰陽師、風水師、占卜師」等神秘人士是同一個陣營的感覺。

我是不介意別人用這個詞稱呼我啦;再怎麼說,都還是比被叫「網紅」要來得好多了。🤣

影片太長?AI 幫你看!

·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隨著 AI 工具的進步,我發現我越來越不需要看 YouTube 影片了:

  • 如果是知識型的影片,我會下載影片的字幕檔;如果沒有字幕檔,就下載音訊檔然後用 whisper 辨識成文字稿(我寫了一個 script 自動做這件事)。接著把整個文字稿丟給 Claude,請它幫我整理重點,只要五分鐘之內,就能掌握一小時影片的重要內容。
  • 至於「傳統的娛樂型 YouTuber 影片」,我現在幾乎完全都不看了。大家拍來拍去都差不多,許多內容感覺都是為了演算法而製作的——畢竟演算法才是真正的觀眾,我們人類只是順便看看。

我發現自己會願意花時間看完一個 YouTube 長影片,很少是因為只是想要取得資訊。而是因為以下三個理由:

  1. 我覺得主持人長得順眼、說話好聽(這很膚淺我知道)
  2. 影片的氛圍,讓我感覺被療癒或被陪伴
  3. 影片有重要的圖像內容,沒有辦法被文字取代(例如 NBA 球賽精彩鏡頭)

做知識型影片還有意義嗎?

隨著 OpenAI 和 Perplexity 推出 Deep Research 功能1,AI 已經能自動整理大量資料,給出完整的研究報告,並附上詳細的引用來源。

雖然說短期內,AI 可以幫助影片創作者加速產出內容;但往長遠一點看,我覺得純粹製作知識內容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因為使用者可以直接向 AI 提問,在更短時間內得到更精確、整理得更好的答案,而且還不用忍受 YouTuber 的業配橋段。

對我自己而言,因為演算法流量不穩定的關係,製作 YouTube 影片已經被我視為一個 C/P 值越來越低的投資;再加上現在 AI 工具的快速發展,更讓我覺得知識型的 YouTube 長影片不值得做了。反正影片最終都會被 AI 拿來做重點摘要,那為什麼我不直接把重點直接用文字寫出來給觀眾就好?

文字內容即將再次偉大?

另外,因為跟 AI 互動需要使用文字,而且想要獲得 AI 省時間的好處(例如重點整理)也需要閱讀文字。這是否會讓一般大眾更習慣消費文字內容,帶動一波閱讀習慣的回歸呢?我覺得是有機會的,至少我在自己身上感受到了這樣的習慣改變。

至於 AI 工具對圖文內容生態到底是好是壞,我覺得也很難說:

  • 正面來說,AI 讓一般人更習慣閱讀文字資訊,這對經營部落格或獨立網站的創作者來說是個好消息,一般大眾終於有足夠的注意力來閱讀我們的寫作了!
  • 但反面來說,如果使用者總是習慣跟 AI 對話來獲取資訊,也可能會降低直接瀏覽個別網站的頻率。

想聽聽你的想法

最近一年,我發現自己更少看 YouTube 長影片,轉而更常聽 Podcast,因為它可以在我邊做其他事時邊聽(或是幫助我入睡)。同時,我也變得更常閱讀各類網站和部落格文章(當然,也常常借助 AI 來快速了解重點)。

我很好奇你的想法,最近一年你的媒體消費習慣有改變嗎?

  • AI 越來越強之後,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更常使用它嗎?
  • AI 有(至少部份)取代你原本的媒體消費習慣嗎?
  • 你最近一年更多看哪種格式的媒體(YouTube 影片、短影片、Netflix、Podcast、Blog、社群媒體貼文……),更少看哪種?
  • 你覺得自己為什麼有這樣的偏好改變?

如果你想跟我分享,歡迎來信到 wiwi.blog@fastmail.com;或者更好的方式是,寫在你自己的 blog 再分享給我,這樣我可以順便訂閱你的 blog!(RSS 萬歲

(如果你沒有使用 AI 摘要功能,而完整讀完了這篇貼文,那真是太感謝你了!)

Footnotes

  1. OpenAI 的我還沒用過,因為太貴了;但 Perplexity 的真的還滿好用的喔!

細節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如果你有學鋼琴,我不曉得你有沒有過這種疑問:為什麼鋼琴老師總是在一些看似「雞毛蒜皮」的小細節上糾纏不休?

  • 「這個音要再小力一點點」
  • 踏板晚 0.3 秒再踩」
  • 「這個音再多按住 0.5 秒」

……修飾這麼細微的事情真的有意義嗎?

如果你有這個疑問,可能表示你跟你的老師對於「細微」和「意義」的定義,還沒有充分溝通過。

關於「細微」

想像一下,你是一個剛開始學做牛肉的學徒。

有一天,師傅叫你在湯裡面加 0.5 克的鹽;但你懶得量就隨便加,結果隨手加了 0.7 克。師傅試喝之後就大聲訓話你一頓:「你是要把客人鹹爆是不是阿?」

你可能會想:「不就才差 0.2 克而已,在意這麼『細微』的事情做什麼?」

但在專業領域裡,「細微」的定義常常跟一般人的認知不太一樣。對你來說,你可能嚐不出那 0.2 克鹽的差別;但對於牛肉麵師傅或美食專家來說,這可能就是一碗好湯跟普通的湯的關鍵差異!

0.2 克的鹽其實並沒有太「細微」,只是初學者的感知能力還不夠敏銳。

關於「意義」

「意義」的討論,重點在於評估投入的努力能不能換回合理的回報。

鋼琴技巧為例,這的確是可以永無止境追求進步的事情;但根據收益遞減原則,隨著技術的提升,要再更加進步會變得越來越困難。我們不可能無限地投入時間,去追求只有一點點的進步。

所以我們應該討論,就個人的使用情況而言,值不值得投資時間和精力去變得更好:

  • 如果今天練一首曲子是為了要拍 YouTube 影片,那麼也許只要彈得大致很順、還滿好聽就夠了;反正失誤的話還可以重錄或是剪輯。
  • 但如果是要參加重要的國際鋼琴比賽,那就必須追求近乎完美的表現才行。

老師跟學生需要有共識:現階段練習的東西,可以接受的品質標準在哪裡。達到這個標準之後,就不需要再花費過多的精力了,可以把時間投資到別的地方。

(這可能就是為什麼我喜歡在自己的網站上寫貼文。因為只有在這裡,我才能掌控所有的細節:每個字的大小、每段的間距、連結的顏色、圖片的壓縮程度……在這裡我有絕對的格式自由,就算我要把行距從 1.6 調成 1.58,也不會有人阻止我。)

小行星撞地球

·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根據歐洲太空總署的近地天體協調中心(NEOCC),一顆名叫「2024YR4」的小行星,有 47 分之一(2.1%)的機率,會在台北時間 2032 年 12 月 22 號晚上 10:02 撞上地球。

這顆「2024YR4」目前是 NEOCC 風險清單上的第一名。

不過這裡有兩個好消息:

  1. 即使它真的撞上來,目前預測的可能撞擊區域(下圖)並沒有包含台灣。所以在台灣的我們,目前只需要擔心別的東西撞過來就好(例如飛彈)。

  2. 這顆「2024YR4」的直徑只有 40 到 90 公尺;就算真的撞到地球,直接損害的範圍最多也就幾十公里到一兩百公里左右,不至於毀滅地球。

(2024YR4 目前預測的可能撞擊區域,沒有包含台灣;但也有可能會變。)

如果你住在上圖的紅線上,這也許是開始規劃 2032 年聖誕假期的好時機?早點買張機票吧!

正弦波播放器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從去年(2024)四月開始,我開始出現右耳聽力突然下降(尤其是低頻率)、音質變差、加上兩耳音高不一樣的症狀。這個情況一直到現在,都還是會間歇性地發作。

只要我一察覺右耳的低頻率開始變微弱,我就會馬上吃高劑量的類固醇。通常越早發現、越早開始吃,症狀恢復得就越快。

有時候狀況好,早上一發現馬上吃藥,當天晚上就可以恢復;身體狀況比較不好的話,有時候要兩到三天。但幸運的是,目前為止每一次發作後,我的聽力最終都有恢復到正常的範圍。

為了及時掌握狀況,我現在已經養成了每天好幾次檢查低頻聽力的習慣。我會用正弦波在兩耳之間切換播放,如果我察覺左右耳的音量或音高有明顯差異,我就會馬上吃藥。

一開始,我都是打開編曲軟體用合成器來做這件事,但是後來覺得太麻煩,所以弄了一個簡單的網頁程式。我把程式放在 https://nicechord.com/sine.html,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去玩玩看。記得要用耳機喔!

我記得之前有 Podcast 聽眾在留言中提到他也有兩耳音高不一樣的症狀。如果你好奇自己是否有這狀況的話,歡迎用以上小程式測試看看。

有任何想法想分享給我,歡迎寫信到 wiwi.blog@fas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