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我用過的鋼琴

·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不知不覺,我的鋼琴之旅已經走了快要 35 個年頭!今天來短短地寫一下到目前為止,我擁有過的鋼琴們。

1. APOLLO & YAKO 台製直立鋼琴

我的鋼琴之旅是在大約 1991 年,從一台台製的 Apollo & Yako 直立鋼琴開始;買它的時候已經是二手琴,價格非常便宜。雖然是很低階的直立鋼琴,但它還是陪我度過了啟蒙階段,一路直到我考上師大附中音樂班。

老實說,小時候我並沒有意識到這台琴有多「低階」,但我現在看到同款的琴在網路上有人賣台幣 900 而已?原來我的第一台鋼琴,現在只要用一頓韓式烤肉套餐不到的價格就可以買下了!

其實,初學者真的不需要用太好的樂器:一來是就算用好樂器也彈不出好聲音,二來是可以學到很多跟爛樂器搏鬥的技巧。這跟數位編曲初學者不該急著買昂貴的音色庫是一樣的道理。

2. Kawai KG-3D

應該是在我考上附中音樂班之後(大約 2001 年),家裡買了一台 1986 年製的二手 Kawai KG-3D 平台鋼琴,而且是少見的木頭色款。這台琴陪伴了我人生中鋼琴用量最大的期間,用了 16 年,一直到 2017 年離婚搬家才換掉。

這台琴最後賣掉時只有損失十幾萬而已,換算下來等於用一年還花不到台幣一萬元,使用成本極低。我超級推薦大家買二手的鋼琴,只要是不錯的品牌和型號,轉手時的損失可以很小,超級划算!

3. Zimmermann 的超短平台琴

2017 年剛搬到現在這個家時,因為當時覺得 KG-3D 太大(而且也老了),所以選擇賣掉它,換了一台也是 1980 年代製造的 Zimmermann 140 公分超短平台琴。

這台來自歐洲的小鋼琴,聲音路線跟亞洲鋼琴完全不一樣——超級柔軟,感覺就是為了彈蕭邦和德布西設計的;但反過來說,就真的滿不適合彈流行音樂的。也因為琴身很短,低音就真的比較沒力一點。

4. Find 智能鋼琴

Zimmermann 才沒彈多久,我在 2018 年就剛好有個機會跟中國的 Find 鋼琴合作,幫他們做教材,以非常便宜的價格拿到了一台也是滿小台(156 cm)的 Find 鋼琴。這台琴把傳統的譜架換成了兩個 1920x1080 的大螢幕,還有自動演奏系統和 MIDI 功能。

這台琴雖然有很好用的螢幕,但是缺點也不少:

  • 它不能只開啟電腦和螢幕的部分,只要把電源打開的話就是連自動演奏系統都會啟動,運轉時會有不小的風扇噪音,有點惱人。
  • 當你真的想要用紙本譜的時候,它的譜架高度太低,會卡到手。
  • 手感也挺讓人失望,珠江鋼琴的品質跟日本大廠如 Kawai 和 Yamaha 還是有不小的差距;常常覺得鍵盤很難控制,打擊系統也比較常出問題、不穩定。

加上我後來還是想要換大一點的琴,所以用了幾年就跟它說再見了。

5. Kawai RX-3

2022 年,我把 Find 賣掉,購入了一台 2004 年製的二手 KAWAI RX-3(186 cm)。沒錯,我還是回到了大琴的懷抱,果然鋼琴還是要夠大才舒服啊!

只要是音樂系學生,應該都會跟 Kawai RX-3 的手感很熟,因為 Kawai RX-3 跟 Yamaha C3 就像是音樂系琴房的標準配備一樣。這台 Kawai RX-3 的手感跟大部分其他的 Kawai 一樣,是屬於偏慢、偏重的,彈起來比較耗體力一點,但音色很棒,中低音非常有力量。

目前我跟檸檬卷都很滿意這台琴,應該短期內不會把它換掉。

(想彈鋼琴了嗎?來看看好和弦的《學鋼琴完全指南》,應該可以解答你的許多問題唷!)

螢幕時間

·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看到 CommonSenseMedia.org 上一個有趣的研究報告《Media Use by Kids Zero to Eight》(零到八歲小孩的媒體使用)。這份 48 頁的報告研究了美國零到八歲的小孩的媒體使用習慣,像是在各種裝置上花了多少時間、看了什麼類別的內容等等。

其中有一張關於「螢幕時間」的表格我覺得很有趣。它是以種族、家庭收入和家長教育程度來分類,列出 2011 到 2024 年小孩每天使用螢幕時間的演變:

不滑手機的小孩贏在起跑點

首先,兩個顯而易見的觀察:

  • 2024 年的較低收入家庭(年收入少於 5 萬美元)的 0-8 歲小孩,每天平均盯著螢幕看 3 小時 48 分鐘;而較高收入家庭(年收入超過 10 萬美元)的小孩只有 1 小時 52 分鐘。前者是後者的超過兩倍
  • 從教育程度來分類也是一樣的趨勢:高中或以下學歷的父母的孩子們螢幕時間長達 3 小時 6 分鐘,大約為大學以上學歷父母孩子(1 小時 43 分鐘)的 1.8 倍

想想看,究竟是高收入、高教育程度的人天生就不喜歡滑手機,還是少滑手機的人更容易在社會階梯上往上爬?

當低收入家庭的小孩每天滑著 TikTok、呈現腦死狀態時,高收入家庭的小孩可能正在:

  • 看書
  • 學外語
  • 上鋼琴課
  • 參加體育活動

這些活動讓他們的專注力、體能、創意和社交能力更進一步地得到發展,長大之後自然也更容易成為成功的人了。

演算法抵抗力

另一個有趣的觀察是:

  • 高收入家庭小孩的螢幕時間在 2011 年就已經是 1 小時 52 分鐘,到 2024 年還是 1 小時 52 分鐘。
  • 可是,低收入家庭卻是從 2011 年的 2 小時 32 分鐘,暴增到 2024 年的 3 小時 48 分鐘!

這可能表示高收入家庭似乎擁有某種「演算法抵抗力」,即使在這個充滿短影片無腦內容、無限往下滑的時代,他們依然能維持有如 2011 年時的科技使用模式。當低收入家庭的小孩每天被演算法餵食垃圾時,高收入家庭的小孩或許已經學會了如何更有目的地使用螢幕(以及何時該把螢幕關掉)。

停止培育韭菜

創造這些上癮科技的科技巨頭 CEO 們,都在極力保護自己的孩子免受這些產品的危害。每次當你用 iPad 安撫一個哭鬧的小孩時,都是在免費幫這些 CEO 們培育新一代的數位韭菜

📚 延伸閱讀

Mark Zuckerberg、Jeff Bezos、Bill Gates 和其他科技 CEO 如何養育孩子(Business Insider)1

想要翻轉階級,讓孩子長大之後成為高收入、高學歷的人嗎?第一步也許不是尋找昂貴的私立學校或補習班,而是停止使用 iPad 來帶小孩

Footnotes

  1. 科技公司領導者普遍嚴格限制孩子的螢幕時間。Meta 執行長 Zuckerberg 不讓孩子長時間使用電視或電腦;微軟執行長 Nadella 監控孩子的電腦使用並限制影片內容;微軟共同創辦人 Gates 直到孩子 14 歲才給予手機,且禁止在餐桌上使用;Google 執行長 Pichai 限制電視使用,11 歲的兒子沒有手機;Reddit 共同創辦人 Ohanian 強調讓孩子「無聊」的重要性,減少科技依賴。這些科技創造者,對自家孩子的科技使用都持保守態度。

我同意

·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安裝完一個新 App、第一次開啟的時候,可能會出現一個視窗問你同不同意他們的隱私政策、使用條款之類的東西。你總是都按「我同意」對不對?我當然也是,畢竟不同意的話就不能用了嘛!

但是,你真的讀過常用 App 的隱私政策嗎?今天我們來一起來讀這篇幾乎全台灣人都已經「同意」過的 LINE 隱私政策,看看我們到底同意了什麼有趣的條款。

💬 你的私訊其實不「私」

We automatically collect information related to when and how you used our Services... For example, when using LINE, the contents that you posted, and texts, images, videos and sounds of the messages that you sent are sent via our server.

(我們會自動收集有關您何時以及如何使用我們服務的資訊……例如,當使用 LINE 時,您透過我們的伺服器發佈的內容、文字、圖片、影片和聲音訊息。)

In principle, we will not use transmitted contents, as such messages exchanged between users and specific recipients other than us, for any purpose other than transmitting such contents. However, in certain countries or regions (*1) for specific services, we may use a part of such information upon obtaining your additional consent for the provision and maintenance of our Services,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our Services, prevention of unauthorized use, and provision of optimized contents including ads.

(原則上,我們不會將傳輸內容,例如使用者之間交換的訊息和特定接收者(我們除外)用於傳輸此類內容以外的任何目的。然而,在某些國家或地區(日本、台灣、泰國、印尼)的特定服務中,我們可能會在取得您的額外同意後使用部分此類資料,用於提供和維護我們的服務、開發和改進我們的服務、防止未經授權的使用以及提供包括廣告在內的最佳化內容。)

白話翻譯:我們會把你的所有訊息內容都存起來,然後我們「原則上」不會偷看喔!但如果我們想要偷看的話,我們會放一個彈出視窗,顯示一大篇你懶得讀的超長文字,然後讓你按「同意」(反正你每次都一定會按同意),這樣我們就可以合法使用你的對話內容了!

想像你在 LINE 上面才剛跟朋友討論想買新鞋,然後就看到 Instagram 上面開始出現運動鞋廣告;這不是巧合,這是因為這個資訊已經在剛才被賣掉了(收銀機音效)。

🗺️ 我們知道你在哪

We may collect the location information of your device... Furthermore, in certain countries or regions (*2), when we provide customized contents or ads to you, such as local news near the areas where you are located, we may separately ask you to generally provide your location information and allow us to use such information.

(我們可能會收集您裝置的位置資料……此外,在某些國家或地區(日本、台灣、泰國),當我們向您提供客製化內容或廣告時,例如您所在區域附近的本地新聞,我們可能會單獨要求您一般性地提供您的位置資料並允許我們使用此類資料。)

Even when you do not accept sending your location information, we may estimate your approximate location by using information such as your IP address.

(即使您不接受傳送您的位置資料,我們也可能會使用例如您的 IP 位址等資料來估計您的大致位置。)

白話翻譯:我們知道你每天去了哪裡、跟誰在一起,比你媽還清楚你的行蹤。你去了哪間咖啡廳?跟誰吃飯?去哪家醫院看病?我們都知道。不要以為把定位關掉就有用,你逃不掉的。

🛒 我們從別的地方買你的資料

We may collect information such as your identifier (internal identifier, ad identifier etc.), one-way encrypted (hashed) email address and telephone number, IP address, part of your device information (OS, etc.), your attribute information as well as your action history, including your purchase history, viewing history, search history and location information, from our Partners, and use such information for the purpose described...

(我們可能會從我們的合作夥伴那裡收集諸如您的識別碼(內部識別碼、廣告識別碼等)、單向加密(雜湊)電子郵件地址和電話號碼、IP 位址、部分裝置資料(作業系統等)、您的屬性資料以及您的行為歷史,包括購買歷史、瀏覽歷史、搜尋歷史和位置資料,並將這些資料用於所述目的……)

白話翻譯:我們不但收集你用 LINE 時的資訊,我們也會從其他公司買你的資料喔!你用購物網站買的東西、搜尋引擎查的問題、上過的網站記錄,我們都可以拿到。

上禮拜搜尋了「避孕藥」,今天又下載了生理週期追蹤 App?這些碎片化的資訊被組合起來,可以形成一幅關於你的數位拼圖,這幅拼圖有可能比你自己還了解你的生活和身體狀況——甚至可能在你發現自己懷孕之前,就已經開始向你推播嬰兒床和尿布的折價資訊。

🗑️ 你刪不掉你的資料

Unless you request the deletion of your account, in principle, we will retain most of your information. Once we receive your request to delete your account, we will delete your information according to Applicable Laws and internal rules after retaining such information for a given period of time.

(除非您請求刪除您的帳戶,原則上,我們將保留您的大部分資料。一旦我們收到您刪除帳戶的請求,我們將在保留此類資料一段時間後,根據適用法律和內部規則刪除您的資料。)

白話翻譯:我們會把你用 LINE 傳送過所有東西存起來,直到永遠;沒錯,包含那些喝醉後發送的訊息,以及那些別人看到會嚇昏的私密照片。你可以要求我們這些記錄刪掉,但我們還是會保留它「一段時間」;「一段時間」指的可以是三個月、五十年或是直到宇宙毀滅,誰知道呢?

📑 你同意的不只是 LINE 的條款

We may use tags and modules containing cookies and third-party software development kit (SDK) for fulfilling the purposes described in this Policy. With regard to your Personal Data that is processed by a third-party through a module provided by such third party, the privacy policy of such third party will apply.

(我們可能會使用包含 cookie 和第三方軟體開發工具包(SDK)的標籤和模組,以實現本政策中描述的目的。關於透過第三方提供的模組由第三方處理的您的個人資料,將適用該第三方的隱私政策。)

白話翻譯:我們在 LINE 裡面嵌入了其他公司的程式碼,他們可能會收集你的資料,會怎麼使用我們也不知道,但這不是我們的責任喔!反正你已經說同意了!

這就很像是你簽了一份合約,但合約第 37 頁的小字寫著:「簽署此合約,表示你也同意另外 20 份合約。」,但又不跟你說另外那 20 份合約內容是什麼。

我們不是使用者,而是產品

雖然在台灣,你大概一定會被強迫使用 LINE,但千萬不要忘記這個事實:我們並不是 LINE 的使用者,是 LINE 在使用我們;我們只是被 LINE 當作「貨品」賣出的礦物

用 LINE 傳送任何東西時,提醒自己這會被永久記錄、可能被監控,並且將來有可能外洩。我強烈建議:任何你不希望在十年後被挖出來的東西,都不要透過 LINE 傳送。

使用 LINE 就像進入了一場非玩不可,但又永遠贏不了的遊戲;更荒謬的是,就算你決定退出,他們還是可以保留你之前的遊戲記錄「一段時間」。

延伸閱讀

人生稅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問人生想要追求什麼,大家的答案往往都大同小異:有錢、健康、受人尊重、有外表和個性又好的另一半……所以問自己這個是沒什麼意義的,更好的問題可能是:「我願意忍受哪些痛苦?」。

人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稅」,畢竟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嘛:

  • 想要有錢:可能要花很多時間工作,承受創業和投資的風險和管理員工的壓力。
  • 想要健康:需要很多有氧和肌肉訓練、吃青菜不喝酒、不吃垃圾食物、早睡。
  • 想要被尊重:需要很自律、有原則、承擔責任,有時候甚至必須得罪一些人。
  • 想要有心目中的另一半:要先提升自己到能夠吸引那樣的人。

我在成長過程自己也有漸漸發現這一點,所以我基本上不太會去羨慕別人。現在當我看到一個讓我羨慕的人,第一個跳出的想法只是「成為他會有多麻煩」,然後我就會發現其實我並不想成為他了。

例如,我小的時候,可能會幻想長大後能成為像是霍洛維茲(Vladimir Horowitz)那樣厲害的古典鋼琴家。但是我很快就發現,要成為他超級麻煩的耶:

  • 需要花超級多時間練琴,可能要犧牲很多研究其他事物的機會
  • 需要全世界飛來飛去演奏,根本就不適合我,我比較喜歡待在家裡
  • 所有人對你期待都超高,每一次演出都要承受巨大壓力

Wikipedia 上面也寫:

"Despite rapturous receptions at recitals, Horowitz became increasingly unsure of his abilities as a pianist. On several occasions, the pianist had to be pushed onto the stage. He suffered from depression and withdrew from public performances from 1936 to 1938, 1953 to 1965, 1969 to 1974, and 1983 to 1985."

(儘管在音樂會上總是獲得熱烈掌聲,霍洛維茲對自己作為鋼琴家的能力卻越來越沒信心。有好幾次,他甚至得被人硬推上舞台才能演出。他一直飽受憂鬱症所苦,並且在 1936 到 1938 年、1953 到 1965 年、1969 到 1974 年,還有 1983 到 1985 年這幾個時期,都完全退出了公開演出。)

這讓我想起學生時期,我的鋼琴成績一直都是很好的;每次有期末考或演出時也常常被期待很高,同學總是說「你那麼強一定沒問題」之類的話。但實際上我每次都超緊張——上台前手抖、心悸,甚至嘔吐之類的。成為音樂會鋼琴家可能真的沒有想像中那麼好。

在羨慕別人之前,先算算他們繳的「人生稅」有多重吧!我覺得現在的我已經晉升成了「避稅大師」,看著那些「成功人士」繳的「人生稅」,再看看我現在能吃能玩能睡的悠閒生活……啊,果然還是我贏了!

我不會穿鞋子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其實連鞋子都不會穿。

這個驚人的發現,來自於近期我的一連串運動傷害。從去年四月開始跑步到現在也快一年了,這一年來我的心肺能力的確比去年進步超多,但從今年開始也陸陸續續開始受傷:先是一月的時候左腳腳踝痛了好幾個禮拜,最近兩週右膝蓋也一直有不適感。

我覺得我對跑步的技巧和知識都還是太少了,於是買了一些書來研究。翻開神也大地寫的《全方位圖解跑步技巧攻略》,其中竟然有一節專門在講「怎麼穿鞋子」。我學到兩個很重要的技巧:

  1. 腳套進鞋子後,用鞋跟輕輕敲擊地面,確保腳跟有好好收納在鞋墊內
  2. 靠腳尖的鞋帶要比較緊,靠腳踝的鞋帶要比較鬆,避免過度壓迫腳背

以上兩件事我都不知道!難怪我的腳有的時候會在鞋子裡面滑動。更糟的是,為了避免鞋子感覺鬆鬆的,我會把靠腳踝端的鞋帶綁得很緊,導致腳踝和腳背常常有被勒住、不舒服的感覺。

我不確定這是不是常識,只有我孤陋寡聞;但如果你覺得跑鞋穿得不舒服的話,也許這可以幫到你。

AI 來學我吧

·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為什麼現在的大型語言模型(俗稱「AI 聊天機器人」)這麼聰明?因為它們把網路上的所有東西都吸進去了:所有文章、社群貼文、影片、Podcast、書籍(正版的或盜版的都是)。

許多創作者對於自己的作品被 AI「學走」感到不爽,紛紛出來抗議這些「盜版」行為:

(懶得看的話,摘要在註腳)

但我反而覺得,對大部分的創作者來說,被 AI 學習的好處還是多過於壞處吧。

傳統的搜尋引擎已經正在沒落或「AI 化」,大型語言模型將會是新的「演算法」,決定資訊如何被找到和傳播。在這個新時代,如果能讓 AI 正確回答關於自己的問題,盡量擁有更多自己的資訊,不是很好嗎?

(問 ChatGPT 我是誰,它回答的資訊還算正確;它應該有看過 NiceChord.com 吧。5

(Claude 則是幫我捏造了一份豐富的假履歷:我沒有幫影視作品做過音樂,也沒有當過選秀節目的評審。6

大型語言模型就是人類集體智慧極度壓縮的結晶,我覺得我們應該積極成為它的其中一部份。如果有想要傳達的思想,那麼讓世界上最重要的幾個語言模型(目前的話可能是 ChatGPT、Claude 和 Gemini)學起來,不就可以讓它影響更多人嗎?

我歡迎各大 AI 多來我的網站學習,讓我的想法「侵入」這些語言模型的參數。下次當有人問 AI 問題,而 AI 用它在 Wiwi.Blog 上學到的某句話回答時,我就知道我的洗腦計畫成功了。

(也想要洗 AI 的腦嗎?架一個獨立網站吧!如果只是把文章發在社群媒體上,現在許多平台沒登入都看不到貼文了,這樣 AI 學不到你的思想精華。)

Footnotes

  1. 媒體大亨和藝術家們正在抗議 AI 公司免費拿他們作品當訓練資料!梅鐸和大批藝人團結起來告這些科技公司,爭取版權保障。出版商想要授權費,科技公司則想修改法律來繼續免費用。

  2. 企鵝藍燈書屋新增版權聲明,禁止使用其書籍內容訓練 AI 。

  3. 11,500 多位創作人簽署公開信,反對未經許可使用人類藝術作品訓練 AI。他們認為這嚴重威脅創作者生計。多家出版社已對 AI 公司提告,部分州開始立法保護藝術家權益。

  4. Ta-Nehisi Coates 等作家控告 Meta 侵權,指內部文件顯示公司明知訓練 AI 時使用的 LibGen 資料集含有盜版作品。

  5. https://chatgpt.com/share/67d8a9e5-a988-8006-b82a-9feff715887d
    當被問到「官大為(Wiwi Kuan )是誰?」時,ChatGPT 回應:「官大為(Wiwi Kuan)是台灣的鋼琴家、音樂教育工作者、作曲家及 YouTuber。他以生動有趣的方式講解音樂相關知識,並經常在 YouTube 頻道分享鋼琴演奏、音樂理論、樂器選購建議等內容,受到許多音樂愛好者的喜愛。Wiwi Kuan 具有深厚的古典音樂背景,同時也對爵士、流行音樂有所涉獵。他的影片內容涵蓋廣泛,除了鋼琴演奏與技巧教學,也會介紹音響設備、音樂軟體,甚至音樂產業的觀察與心得。他的風格輕鬆幽默,能夠讓音樂學習變得更加親近且實用。除了 YouTube 頻道,他也經營部落格,撰寫與音樂、科技相關的文章。Wiwi Kuan 在台灣的音樂教育界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特別是在年輕世代的鋼琴學習者之間。」

  6. https://claude.ai/share/0058e692-5a94-4292-94fe-006cb50b8f5b
    當被問到「官大為(Wiwi Kuan )是誰?」時,Claude 回應:「官大為(Wiwi Kuan)是台灣一位知名音樂人、作曲家和製作人。他曾為許多台灣流行歌手和影視作品創作音樂,在台灣音樂界有相當的影響力。他的音樂風格多元,涵蓋流行、搖滾、民謠等不同類型,並以精湛的音樂製作和編曲能力而聞名。除了音樂創作外,官大為也曾參與電視節目和音樂選秀節目的評審工作,包括擔任過台灣音樂類選秀節目的評審。由於我的知識截止到2024年10月,可能無法提供他最近的作品或活動的詳細信息。如果您對他的特定作品或更多信息感興趣,歡迎進一步詢問我所知道的範圍。」

跳脫舒適圈

·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網路上,你常常會看到那些「勵志大師」們告訴你:「跳脫舒適圈!挑戰自我!」彷彿你不去做一些讓自己很不舒服的事,你就是很廢。

就像我們不會去鼓勵一條魚「離開試試看」一樣,我覺得「跳脫舒適圈」其實是個很容易誤導人的危險建議。

跳脫舒適圈要幹嘛?

並不是所有的舒適圈都值得去跳脫,跳脫了舒適圈也不見得會對你有什麼好處。例如:

  • 去玩高空彈跳就不在我的舒適圈內。從高處往下跳(即使綁著繩子也一樣),對我來說就是一個沒必要的、增加死亡風險的事情,為什麼需要去做?
  • 去治安不好、人權狀況堪憂的國家旅遊,也不在我的舒適圈裡。這不是因為我膽小,而是因為我神智清醒。
  • 在陌生人面前脫光光跳舞、生吃正在蠕動的昆蟲、買下超過負擔能力的房子……這些全都不在我的舒適圈內,但跳脫它們對我的人生有什麼幫助嗎?

別管舒適圈了,「安全圈」才重要!

關於「舒適圈」,我覺得 Seth Godin 在《Icarus Deception》這本書裡面的觀念是我最認同的(以下引言都是來自 Seth Godin):

"Successful people align their comfort zone with the behavior that keeps them safe."

(成功的人會讓他們的舒適圈與保持安全的行為保持一致。)

"What happens when the place of safety moves... and you don't?

(當安全圈移動了……而你沒有跟著移動,會發生什麼事?)

「跳脫舒適圈」根本就是放錯重點。重點是「進入安全圈」!

安全圈在哪裡?以我自己的經驗而言:

  • 在我的鋼琴教學生涯初期,教古典音樂是我的舒適圈。但我很快就發現數位音樂、即興演奏和編曲等技能越來越受歡迎;如果我不學習這些,我的「舒適圈」不久後就會變成「危險圈」了。所以我應該努力精進這些方面,讓自己有能力教這些內容,這樣才比較安全。
  • 2014 年時,做 YouTube 影片一開始也不在我的舒適圈內,對鏡頭講話更不是。做這些事情並不是為了「跳脫舒適圈」,而是為了讓我的職業生涯更安全。
  • 2017 年時,找律師打離婚官司、上法院、跟前妻的爸爸吵架等等,都不在我的舒適圈內。但還好我堅持做了這些很不舒服的事,讓我後來可以進到「安全區」中生活。

偽裝成「舒適圈」的「危險圈」

所以,不要再盲目地「跳脫舒適圈」了,應該跳脫的是「危險圈」!更聰明的做法是:

  • 觀察自己的「舒適圈」是否其實是「危險圈」
  • 以及,觀察「安全圈」正在往哪裡移動
  • 然後,讓自己的「舒適圈」盡可能保持跟「安全圈」重疊。

Seth Godin 說:

"We assume that what makes us comfortable also makes us safe."

(我們常假設舒適的事物也是安全的。)

但事實當然不是這樣。有哪些現代人的「舒適圈」,其實是超級不安全的「危險圈」呢?以下是隨機的幾個例子:

  • 完全只靠社群媒體作為線上的唯一存在,而沒有自己的網站。
  • 生活大小事都依賴雲端服務
  • 每天投入大量時間在短影片 App 上。
  • 只依靠固定的月薪過生活。
  • 吃很多超加工食品,而且完全不運動。
  • 繼續從事那些明顯即將被 AI 取代的工作。
  • 把全部的財產都放在活存帳戶。

下次有人再叫你「跳脫舒適圈」時,可以思考看看:「安全圈在哪裡?」。如果你要跳脫的舒適圈並不會讓你離安全圈更靠近,那麼很有可能你只是在虐待自己而已。

在舒適圈和安全圈的交集處,舒服地待著吧!

信任遊戲

·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推薦一個 Nicky Case 做的一個互動網頁——「信任的演化」。

它是 2017 年的自由軟體作品,原版是英文版(連結),但也有正體中文翻譯(連結),而且其中一個翻譯者是竟然是唐鳳

這個網頁是用數學模擬的方式,來告訴我們怎麼面對大家互不信任的險惡環境。

信任遊戲

網頁的內容是一個簡單的「信任遊戲」,我們跟一個看不見的對手各自站在一台機器前,遊戲規則很簡單:

  • 當我們往機器裡放入一枚硬幣,對方會得到三枚硬幣,反之亦然。
  • 每一輪中,雙方各自都可以決定要「合作」(放一枚硬幣)或者「欺騙」(不放硬幣)。

這就可能產生四種情況:

  • 我們放了硬幣,對方也放(各得到兩枚硬幣)
  • 我們放了硬幣,對方沒放(我們損失一枚硬幣,對方得到三枚)
  • 我們沒放硬幣,但是對方放了(我們得到三枚硬幣,對方損失一枚)
  • 兩方都沒放硬幣(都沒有得到或損失)

哪種策略好?

如果只玩一次,求最大收益,應該怎麼做?從數學角度來看,無論對方怎麼選擇,「欺騙」永遠是最佳策略:

  • 如果事先知道對方會欺騙(不放硬幣)的話,我們當然應該欺騙。(沒有損失)
  • 但如果事先知道對方會合作(放硬幣),我們還是應該欺騙。(欺騙可以獲得三枚硬幣,合作只能獲得兩枚)

在單次遊戲中,自私者總是贏家。

但現實生活中,人與人的互動常常不止一次。這個網頁後來會分析各種策略,讓各種策略互相對抗,看看到底什麼樣的策略可以在現實生活中生存。策略有像是:

  • 模仿型:先合作一次,然後後續就學對方的前一次選擇。
  • 永遠騙人:不管對方做什麼,都選擇欺騙
  • 永遠合作:不管對方做什麼,都選擇合作
  • 記仇型:先合作,但被騙過一次之後就永不合作
  • 投機型:先觀察對方會不會騙人,如果對方很老實的話就利用他

有趣的是,在完全沒有溝通不良或誤會的時候,「模仿型」的策略是最好的。也就是「你對我好,我就對你好;你對我不好,我就對你不好」。這聽起來很合理吧?

當誤會出現時

但現實生活中,誤會總是難免的。一旦有誤會發生,「模仿型」的策略就會陷入「冤冤相報何時了」的循環。

想像一下:我們本來想要合作,但是因為意外或是溝通上出了問題,導致被對方誤解為欺騙。如果對方也採用「模仿型」策略,下一輪他就會欺騙我們;而如果我們自己也採用「模仿型」策略的話,我們在下下輪就會欺騙對方。導致雙方陷入了永遠的不信任循環。

網頁後來引入了一個「連續騙我兩次才反擊」的更寬容的策略;這個策略感覺應該更會被利用才對,但沒想到它卻在長期互動中表現更好!

信任三要素

這個網頁的數學模擬告訴我們,要建立信任,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重複互動:只有知道彼此會再見面,才可能建立信任。這解釋了為什麼 Uber 的服務平均來說比小黃計程車好,因為司機知道每次服務都會被記錄。相反地,觀光區的餐廳常常都很爛,就是因為老闆們覺得「反正你也不會回訪了」。
  • 非零和遊戲:遊戲必須有合作雙贏的可能性。就像 Naval Ravikant 說的一樣,要避免玩爭奪地位的遊戲,這樣的遊戲有人贏就必定要有人輸,不值得投入。
  • 低誤會機率:只要誤會的機率不要太高(例如對方明明是要合作,但卻誤解為是要欺騙,反之亦然),待人稍微寬容一點點,雖然有時候會吃一點虧,但長期而言是表現更好的。但如果誤會的機率過高(也就是無從得知別人的行為是真心或虛假時),永遠選擇自私是唯一的生存方式。

去玩玩看!

直接到 https://audreyt.github.io/trust-zh-TW/ 去玩玩看吧!想要看原始碼的話,在原作者的 GitHub 頁面

命中率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為什麼上台彈鋼琴讓人壓力這麼大?因為鋼琴演奏是「期待命中率」最高的運動之一。

運動場上,失敗是常態

在美國職棒大聯盟(MLB),2024 年球季所有球員的平均打擊率只有 24.3%1!換句話說,一位打者站上打擊區,就算是四次當中失敗了三次,都還是會被認為表現不錯。在緊要關頭需要關鍵一擊時,就算打不出安打,球迷也不會過度苛責——畢竟,成功率本來就只有 24.3%。

在美國職籃(NBA),2023-2024 球季全部球員的平均投籃命中率也只不過 47.4%2。也就是說,一個世界頂級的職業籃球員,就算投出去的球有一半沒進,依然被視為擁有相當高的命中率!

音樂廳裡,失敗是災難

那麼在鋼琴獨奏會上呢?

一場鋼琴獨奏會中,鋼琴家很有可能要彈 30,000 個音或更多(只是很粗略的估計,實際數字當然會因曲目選擇而定);如果一個鋼琴家在這場音樂會中彈錯了 300 個音,也就是命中率高達 99%,聽眾的反應會是什麼?

「靠!這個鋼琴家技巧也太爛了吧!」
「先回家練好琴再來好不好?」

即使達到 99% 命中率、「近乎完美」的表現,在鋼琴演奏的世界裡仍然是糟糕的成績。人們對鋼琴演奏(尤其是古典音樂)的期待命中率之高,已經到了一個極度嚴苛的地步。

(想要計算你彈了幾個音嗎?歡迎使用好和弦的鋼琴鍵盤顯示器!)

彈對音還不夠

更令人崩潰的是,鋼琴家還不能只是「把音彈對」就好。我們還期待一個好的鋼琴家要:

  • 把全部的音記在頭腦中
  • 彈得有趣、有情感、有深度
  • 對曲目有獨到的詮釋與洞見

這就像是要求一個棒球打者不只要能夠擊中每一球,還要能精準控制球的飛行方向、高度和速度,同時保持優雅的姿勢和表情管理。你就知道職業鋼琴家的壓力有多大了。

不負眾望的 99%

還好我不用以彈鋼琴獨奏會維生,我只需要拍些影片寫些文章放到網路上就好了。不幸的是,YouTube 的演算法讓訂閱者看不到我影片的機率,也不負眾望地達到了 99% 的高標準。

(這幾天花了好多時間寫 NiceChord.com 上的兩篇文章,一篇是會員作品評論,另一篇是 Q+A;應該都還算有料,希望你也可以順便支持一下!)

Footnotes

  1. https://www.baseball-reference.com/leagues/majors/bat.shtml

  2. https://www.basketball-reference.com/leagues/NBA_stats_per_game.html

搖曳露營🏕️

·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近終於看完《搖曳露營△》(ゆるキャン△)第三季了!這個系列絕對穩坐我心目中的最愛動畫 TOP 5。每次看它都有一種溫柔地被療癒的感覺。

這是一部描述一群高中女生去露營的動畫,劇情節奏超慢、一點都不曲折,沒有魔法、打鬥、時光穿越、拯救世界的情節,甚至連戀愛成份都沒有(好啦,嚴格說起來好像有微百合)。

它也可能是史上最無法被暴雷的動畫了(劇透:她們又去露營了!這次她們煮了超好吃的火鍋!),你可以形容它就真的是幾個高中女生去露營的「虛擬 vlog」而已,誰想得到這會這麼好看!

不嗨很好啊!

《搖曳露營△》讓我很喜歡的一點,是關於它對內向者的描寫。

一般來說,這種校園社團劇都會有一個內向、有社交恐懼的主角(例如像是《孤獨搖滾》裡的後藤一里);然後這個主角會被一群外向的朋友影響,逐漸地融入大家,並且發光發熱。就好像內向角色是「需要被救贖」的對象,最後要變成外向才是成功一樣。

但是《搖曳露營△》卻沒有這樣寫。其中一個主角志摩凜就是個性冷靜、話很少、很不嗨的那種;她喜歡獨自露營,一個人的時光對她來說是享受,而不是問題。另一個外向的主角各務原撫子,雖然會熱情邀約凜跟大家一起活動,但也不會硬要凜變嗨,而是很自然地讓她用自己的步調跟大家相處。

後來雙方都受到了對方的感染。原本內向的凜受到了其他人熱情的感動,開始覺得大家一起露營也很開心;原本外向、喜歡團體生活的撫子,也發現了獨處的美好。

如何使用科技

《搖曳露營△》是現代人應該如何使用手機的完美示範!

角色們在戶外活動時也會手機拍照、看地圖、分享位置,甚至在半夜獨處時傳訊息給好朋友聊個天。但你「絕對不會」看到的是她們一群人一起相處時,有任何人低頭滑著手機。

在第一季第五集,凜在孤獨山獨自露營時,做了一碗培根義大利湯麵;做完的第一件事不是花半小時修圖傳到 Instagram 上炫耀,而是單純地把照片傳給好朋友撫子分享!我知道這本該是再正常也不過的舉動,但這種不被觀測的生活態度,其實已經越來越稀有了。

(凜拍了湯麵照片傳給撫子)

整部動畫沒有任何人到了任何地方「打卡」或是「發限動」。科技是幫助她們生活的工具,而不是生活的重心。

比大人更懂得生活

《搖曳露營△》裡的主角都只是高中生,卻比 99.9% 的大人更懂得生活。

她們會為了看日出而凌晨爬起來,因為一碗簡單的咖喱杯麵感到滿足,甚至因為櫻花開得太美而驚呼。一起露營時,早起幫隊友泡杯熱可可;獨自露營時,跟遠方的好朋友交換星空的照片。

她們從日常小事中獲得快樂的能力超級驚人——不花大錢,不追求社群媒體認同,尊重彼此的步調,善用科技卻不被科技綁架……如果你正在尋找「如何好好活著」的指南,可能沒有比《搖曳露營△》更好的教材了。

(凜跟撫子在櫻花下一起喝熱可可)

好好看,大推!

如果以上的分享讓你有點想看的話,目前《搖曳露營△》的全部三季都可以在 YouTube 上看到(第一季第二季第三季)。但提醒你,網路上的東西不會永遠存在,不想之後失去它的話,你知道應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