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找工作怪怪的?

·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最近收到一位讀者(我幫他匿名)的來信,他覺得「主動用自己的技能換取回報」這件事怪怪的,卻又說不出哪裡怪:

最近看到你的 blog 裡的很多文章都很有趣,也為你參加了馬拉松而高興。

最近想念好檸檬的時候就會把以前的 podcast 重新聽聽,覺得很溫馨療癒。

我去年在日本拿到了 PhD,現在還在找工作。可是我好像很難想像自己去工作賺錢的圖景,所以當我在嘗試找工作的時候我其實不知道自己在幹嘛。這個問題讓我很困擾,所以不知道是否能在 blog 裡給我這樣的人一些建議或啟發?

研究所時代我也拿過獎學金,也做過教日語的兼職得到報酬,我覺得有額外的金錢入帳很好玩。可是當遇到要我主動去用自己的技能換取回報,我忽然覺得怪怪的,但是又說不好是哪裡怪。

對自己的專業(社科類)仍舊有興趣,也不是特別擔心把它當工作會失去興趣。自己也不是那種會因為迫於生計這類理由而去說服自己做不喜歡的事的性格。總之比較在意自己開不開心。

最近因為這個困擾正在嘗試找一些書或 blog,來幫助自己發現問題的原因所在。由於之前聽好檸檬得到大量啟發,所以亦師亦友的 Wiwi 說的意見我真的比較信,會學起來照做。

所以如果有任何建議的話,可以幫我講一點嗎?多謝啦。

「主動用自己的技能換取回報,會覺得怪怪的」的經驗,我個人好像沒有耶!

可能是因為我從小學鋼琴的時候,就是找老師上一對一的鋼琴課,所以很早就知道有「教鋼琴」這個商業模式,而且也很習慣了,就自然地把它納入我未來工作的選項中。我自己是從高三就開始教鋼琴學生,一直到現在都還在教,所以在「心態上」是不會覺得怪怪的。

當然,在剛開始教鋼琴時,因為經驗不足,難免會遇到學生提出一些我無法馬上解答的問題;那時候的確會有一些不舒服的感覺,甚至會冒出「我是不是在騙人?明明自己就不夠厲害還出來教別人?」的念頭。但我的解決方法就是遇到問題就多去研究,過了幾年之後這樣的感覺就越來越少了。

為什麼找工作會「怪怪的」?

我嘗試分析一下你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

專業安全感不足?

也許是對於「販賣自己的專業」這件事缺乏安全感?

你說你教過日語,也覺得有收入很好玩。這可能是因為日語不是你的本科,所以你不會過度要求自己要「完美、專業地」教日語;就像我不會要求自己要寫出完美的 JavaScript 小工具一樣。

但要把自己辛苦攻讀多年的社科專業拿出來「賣」,心理壓力就完全不同了。因為如果做不好,自己可能會很沒有面子,會有自己多年的專業投入被否定的感覺。

對「工作」有刻板印象?

你來信提到「自己不是那種會因為迫於生計這類理由而去說服自己做不喜歡的事的性格」。

這可能表示你在潛意識裡,已經把「工作」與「做不喜歡的事」連結在一起了。但其實工作的方式和場域永遠都有選擇空間;我自己也無法忍受做不開心的事,所以我會盡量避開那些會讓我不開心的工作方式和環境。

對商業世界的不適應?

還有一種可能是,「談生意」這件事目前還不在你目前的舒適區中。

因為到目前為止,你一直都是在比較學術的環境裡面,比較少會需要做談判、報價、銷售、行銷自己之類的事情。也許是對這些商業活動的不習慣,造成了不舒服的感覺。

人設問題?

另一個想法是:你也不一定要用自己目前認為的「專業」來賺錢呀!

如果你之前教日語能得到不錯的收入,並且覺得很好玩,那也可以繼續做下去呀!這可能是「人設」的問題:你認為自己是一個「社科專業人」,如果去教日語的話就叫做「不務正業」。

但真的沒有這回事,真的只要你開心就好。我現在在這邊寫部落格,應該也算是超不務正業的——這個部落格不但跟我的「專業」無關,而且也不會幫我賺錢。但我還是每天在這邊寫,老實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可能就是因為會有像你這樣的讀者會看,所以我覺得很開心吧?!

額外的秘訣

當我覺得人生卡住的時候,我通常第一個會做的事情是去看 Seth Godin 的部落格。到 https://seths.blog 輸入你可能會有興趣的關鍵字,也許他已經寫過你的問題了。

他的很多書我都覺得對我幫助很大,如果是第一次接觸 Seth Godin 的話,也許可以從《Linchpin: Are You Indispensable?》開始;記得請買英文版,因為中文版翻譯得不太好。

話說回來,你能在沒什麼工作的情況下,在日本待這麼多年讀完博士,可能表示你其實已經財務自由了?也許你真的不需要工作,你的「怪怪的」感覺可能只是你的潛意識在提醒你:「我明明就很有錢啊,為什麼要這麼辛苦?」

兩個買東西的小秘訣

·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1. 👁️‍🗨️ 不被觀測的消費

買東西前問自己「如果沒人知道我擁有這個,我還會購買嗎?」,來檢查自己是不是正在用辛苦賺來的錢,購買別人的認可

如果即使沒人會看到或知道,你依然想要那個東西,這可能就是一個不錯的購買決定。

2. ⚖️ 兩倍規則

這是從《持續買進》這本書看到的建議。

規則很簡單:在想要「揮霍」1金錢時,同時也要把相同的金額放到投資帳戶裡。

例如,我想要花 4,000 元買一雙跑鞋,套用兩倍規則,我就要假裝這雙跑鞋要 8,000 元;把 4,000 元買跑鞋,另外的 4,000 元存進投資帳戶。這樣做,既可以無罪惡感地花錢享受,但又同時不會過度消費。

Footnotes

  1. 「揮霍」的定義依照每個人的情況不同;但基本上只要「感覺」像是在揮霍的,就可以叫做揮霍。

吉卜力自拍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大家都在瘋 AI,從幾年前的「哇~AI 可以幫我寫作業了!」到現在的「哇~我可以把我的自拍變成吉卜力風格了!」。

但這些對科技的狂熱驚嘆,只是又一次人類遇見新奇事物的老套反應。

科技驚嘆

留聲機剛發明的年代,人們一定也曾經驚嘆:「哇~有了它,就好像家裡有了一個樂團幫你現場演奏耶!」但不出三天,熱情就冷卻下來:「這音質好差喔,根本就不好聽!而且還要用一直轉把手,手都痠死了!」

或者數位相機剛問世時:「哇~以後我不用去照相館洗照片了!」但很快就變成:「這解析度好低、連拍好慢喔!而且電池只能用三十分鐘是怎樣?記憶卡也太貴了吧!」

我們總是用前一個時代的眼光來驚嘆現代的科技,然後馬上用下一個時代的標準來嫌棄它。從留聲機、照相機到吉卜力圖片產生器,人類的反應幾乎都是一樣的——首先驚嘆不已,接著習以為常,下一步開始抱怨。就像我的貓對逗貓棒的熱情一樣,五分鐘就過去了。

沒人在意你生成的「內容」

我們正處在一個人人都是「創作者」、數位「內容」價值崩盤的時代:

  • 只是想要得到一首能聽的歌曲的話,用 Suno AI 產生就可以了
  • 只是想要得到一張示意圖的話,用 Stable Diffusion 或 Flux 就可以了
  • 只是想要把自己的自拍變成吉卜力風格的話,用 ChatGPT 就可以了

殘酷的現實是:沒人會在乎你用 AI 產生出來的歌曲、照片和吉卜力風格自拍照,除了那些想賣你 AI 訂閱服務的公司。

我可以預見,很快地大家都會對這些 AI 生成內容感到麻木,然後演變成本能的排斥;以後看到疑似是 AI 生成的東西,可能會跟接到推銷電話一樣讓人想立刻關掉。

擁抱你的古怪

我們缺乏的不是「內容」,而是意見、品味、脈絡和體驗——那些只有「你」可以提供的東西。

如果我今天想要讀一篇有趣的文章,我不會到 ChatGPT 跟它說「寫一篇 blog 讓我讀吧」,我還是會想要讀我覺得有趣的人寫的東西。其實我想要的不是一篇文章,而是被作者的思考方式當頭棒喝的體驗。

在 AI 時代,真正稀缺的資源是「你」的獨特視角;與其加入眾人一窩蜂地生成更多「內容」,不如多展現自己的古怪和不完美吧!

(附上一張讓人終於鬆了一口氣的、非吉卜力風格的真實自拍照)

延伸閱讀

ChatGPT「吉卜力風格」照片狂洗版!可是別忘了宮崎駿曾痛批AI:「我極度厭惡,這是侮辱生命本身」(Vogue Taiwan)1

Footnotes

  1. ChatGPT 新功能可將照片轉為吉卜力風格圖像,引發社群洗版與版權爭議。雖「風格」不受法律保護,但宮崎駿本人曾批評 AI 生成動畫「侮辱生命」,超過 400 名創意產業人士已向美國政府表達反對意見。

特別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 自以為特別的人有兩種:第一種人會說:「我超厲害,你們其他人都爛透了,所以我值得受到特別的待遇。」另一種人會說:「我好慘喔,你們其他人都那麼好,我這麼可憐,值得受到特別的待遇。」其實兩者的目的是相同的——為了獲取特別待遇,不要被他們騙了。

🧩 不要覺得自己遇到的問題很特別:當身在一個問題當中時,總會覺得自己的問題特別棘手、特別複雜、特別難解決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就是意識到自己目前的問題並沒有這麼特別;在這個世界上,很可能已經有好幾百萬人遇過這個問題、現在正有這個問題,或以後即將面臨這個問題。尋求有經驗的人幫助吧!

📱 別覺得自己「需要」很特別:在 YouTube、Instagram 和各種社群媒體上看到的事情,都是已經被篩選過的「特別的事情」;常常看這些東西的話,很容易得到一種「害怕平凡」的症狀——覺得自己的生活如果不夠「特別」,自己就是一個 loser。

⚖️「特別」是相對的:在某個方面很特別的人,在其他方面可能非常普通。我們不太可能在所有面向都很特別。

🌱 真正特別的人,往往不覺得自己特別:我認識的很厲害的人好像都是這樣子。他們總是說「我只是比較幸運」或「我還有很多不足」,也從來不覺得自己該受到特別的待遇。這可能就是他們變成特別的人的秘訣。

🐑 越追求「特別」,越不特別:當社群媒體造成整個社會都在追求特別時,「追求特別」這個行為本身就變得再普通也不過了。看看最近的吉卜力風自拍熱潮1就知道了——大家有了可以生成任何圖片的 AI 工具,卻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同樣的方法追求獨特性。也許,不刻意追求特別的態度,可能才是真正與眾不同的。

(在這個社群媒體的年代,我選擇只把這篇文章發到自己的網站上,好像還是滿特別的。你也可以藉由寫信到 wiwi.blog@fastmail.com 回應我,來證明自己是個特別的讀者。🙃 )

Footnotes

  1. OpenAI 的 ChatGPT 因太多人生成吉卜力風格圖片而導致全球服務中斷,CEO Altman 表示「GPU 正在融化」。

先寫作,後編輯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不要一邊寫作、一邊編輯」是許多作家和創作者經常給出的建議:

  • 先切到「創作者」模式,把頭腦中的想法全部倒出來
  • 再切到「編輯者」模式,回頭整理剛才的輸出

不論是寫文章、講稿,甚至是作曲時,這個建議都適用。

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實際上要做到卻很難。在寫文章的時候,一邊寫總是很容易開始有「這個詞這樣用好嗎?」、「這段是不是應該放到前面?」、「這句好冗長讀起來不順!」之類的想法;結果就是一邊寫一邊改,反覆把已經寫好的句子刪掉,最後花了一小時卻只產出少少幾行文字。

這種「寫一句,刪兩句」的循環不只效率超低,更是靈感的殺手。我們的大腦沒有辦法有效率地來回切換「創意生成」和「邏輯編輯」的思維模式。

直到大型語言模型(俗稱「AI 聊天機器人」)的出現,這個情況才終於有了改善。有了 AI 工具,我好像真的能夠做到「先寫作,後編輯」了。我的寫作流程演變成了像這樣子:

  1. 腦力激盪: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完全不管用詞、文法和邏輯順序,就是亂寫就對了。
  2. AI 整理:把第一階段產生的原始素材交給 AI 重整結構、潤飾文字。
  3. 重新編輯:參考 AI 整理過的文章,再從頭到尾重寫一次。(我幾乎不會整句複製貼上 AI 的輸出;有必要的話,我會把重寫好的文章再送回 AI,重複第二步驟)

現在我比較能夠安心地暫時把頭腦中的「編輯者」關掉,專心當一個「創作者」了。因為我知道不管初稿有多混亂,後面都有一個(永遠不會抱怨的)AI 助手等著幫我梳理思路。

如果你覺得連打字這個動作都會影響你的思考輸出的話,也可以試試看打開錄音軟體,對著麥克風針對你要寫作的主題隨便亂聊十分鐘,想到什麼就說什麼。結束之後,使用 whisper 之類的語音辨識軟體轉換成文字,再送給 AI 整理。

如果你之前覺得寫東西很累,這個「先亂寫,丟給 AI 修」的方法絕對值得一試。這個 blog 到目前還能夠順利日更,完全要歸功於這個方法。 🤣

Zepro Run 半馬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昨天,我跟檸檬卷和好朋友 JR Lee 一起參加了在新北市浮洲橋舉辦的 Zepro Run 半馬。我們三個都是人生第一次參賽就挑戰 21 公里的菜鳥。

JR 因為住得比較遠,所以賽前一天先跑來我們家住。賽前晚上的氣氛超像小時候要去校外教學前的感覺,一整個很興奮,可能主要是因為 JR 這個人超會帶動氣氛,他一來家裡就瞬間熱鬧了起來。

我們計畫晚上 10:00 睡,凌晨 3:30 起床;結果我整晚翻來覆去,半夜家附近酒吧客人又突然超嗨一直大叫,完全沒睡好。起來後,發現外面已經正在下大雨,氣溫只有 14 度;簡單整理一下之後我們就坐了 Uber 去會場了。

我其實有點擔心自己會跑不完,因為我自己練習時只跑過一次完整的 21K,而且那已經是兩個多月前的事了。在那之後先是左腳踝受傷,好了之後又換右膝蓋出問題,這讓我很久都沒辦法練長距離跑了。

賽前一個禮拜我幾乎都在休息(加上一直去按摩,好爽喔),就是為了讓我脆弱的右膝蓋好好蓄力,全部一次用在比賽這一天!

結果,開跑之後感覺還不錯欸!我的積極休息加按摩策略真的有效,比賽中我一路都能維持每公里 5 分半以內的配速,而且在跑到折返點(10.5 公里)時,膝蓋只有一點點痛而已。

差不多是到最後五公里才真的開始有一點辛苦,但不舒服的程度也還在可以接受的範圍;跑到後段雨越下越大,本來想在最後兩公里加速的,但是真的沒有剩餘的腿力可以加速了。

最後我的成績是 1 小時 53 分 12 秒,平均每公里 5 分 23 秒,在 2549 個跑者中排在 451 名;雖然比一月的時候自己在公園跑出的成績慢一分鐘,但考慮到受傷、睡眠不足和天氣因素,這個成績我已經超滿意了!

跑完真的是覺得右腳要廢了,而且我們還要淋雨吹風排隊刻獎牌、領取完賽禮品,真的超冷。但完賽的成就感還是很爽的,尤其是拿到刻著自己名字的獎牌,這是有錢也買不到的紀念品啊!

至於以後會不會再跑呢?我猜短期內不會,跑 21 公里對現在的我來說好像還是太傷身了;除非之後我有顯著的進步,覺得有機會破自我記錄,那時候我再報名去試試看好了。

後來回家我們三個人還錄了一集 Podcast,下禮拜會在 JR 的頻道釋出,到時候我再跟大家說!

智慧裝置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現在各種日常生活的產品都在追求「智慧化」,從冰箱到電視,甚至是車子和鋼琴,通通都跟複雜的軟體綁在一起。不過我想要給你一個智慧的建議:如果打算買一個期待要用很久(例如十年以上)的裝置,那麼可能還是遠離智慧型的產品比較好。

智慧功能的生命週期

想像一下,你在 2023 年買了一台超酷炫的智慧冰箱——它能用手機 App 查詢存貨、自動訂購食材、還可以透過語音助理提醒你牛奶過期了——聽起來好像很棒?

但快轉到 2033 年,你的冰箱依然能冷藏食物,但那些智慧功能全部都不能用了:App 早就不相容新手機、合作的雲端服務已經倒閉、作業系統也因為無法更新而充滿安全漏洞……剩下的只是一個價格特別貴的普通冰箱。

這些智慧型產品的核心問題在於:軟體的生命週期遠比硬體短暫。一輛 1980 年製造的車子,如果保養得好,到現在一定還能開;但 1980 年時被整合進車子的電腦系統,現在可能連開機都很困難,廠商也不可能再提供支援或更新了。

智慧功能的價格膨脹

也要很小心一個產品因為綁上了智慧功能而膨脹價格。我之前用過一台「智慧鋼琴」,是當時因為幫廠商開發教材,而用很便宜的價格拿到的;但後來仔細想想,還好我並沒有用原價買它,不然我就虧大了!

因為它其實就是一台兩線品牌的鋼琴,只是被裝上了自動演奏系統和一台電腦而已。而當我用了四、五年後決定賣出它時,它「智慧功能」的部份已經貶值到趨近於零,我只能以一台「不那麼好的二手鋼琴」的價格勉強脫手。

真正的「智慧」裝置

我們也許應該停止稱呼這些需要依賴網路、軟體更新、一定要用外部 App 操控的裝置為「智慧裝置」;比較正確的名稱可能是「短命裝置」或「計劃性折舊裝置」。

其實,那台連續十年都能每天烤出完美吐司、從不要求你更新系統才能吃早餐的「普通」烤麵包機,才是真正「智慧」的裝置。

GORILLA.BAS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GORILLA.BAS 可能是我人生中最早接觸到的幾個電腦遊戲之一。這款遊戲其實是微軟在 1990 年作為 QBasic 程式語言的範例程式發布的,但因為 QBasic 是內建在 MS-DOS 5.0 作業系統裡,所以成為了當時幾乎每一台電腦都一定會有的經典遊戲。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遊戲,兩個人類玩家1扮演兩隻站在大樓頂端的大猩猩,輪流用香蕉丟對方。你必須考慮地形、雙方的位置和風向,輸入正確的投擲角度和力量;如果香蕉命中對方,對方就會爆炸,而勝利的猩猩則會跳一個短短的「勝利舞」(其實就是兩張圖片切換而已)。

QBasic 是我學的第一個程式語言,我在這上面浪費了超多時間。在沒有網路的年代,想學寫程式就得看書;想要執行書中的範例,還得要把書裡面的程式碼一個字一個字地打進電腦裡,我超級佩服自己當時的耐心。

除了玩 GORILLA.BAS 之外,我那時也會用 QBasic 寫一些小遊戲給自己玩,以及用 PLAY 和 SOUND 指令讓電腦的內建 PC Speaker 發出怪聲(我還做了一個關於 QBasic 和 PC Speaker 的好和弦影片)。

我還記得小學時還是國中時期,有一款小小的電子辭典叫做「哈電族」,它裡面也內建了簡化版的 Basic 程式語言;在上課時偷玩,無聊的時間一下子就過了,超爽!

有賴科技的進步,我們現在可以透過 DosBox 模擬器,直接在瀏覽器中玩到 GORILLA.BAS 的原汁原味版。如果你想要體驗我在大約 1991 年時在玩什麼,歡迎去以下網址試試看:

https://archive.org/details/GorillasQbasic (大概要用電腦才能跑)

Footnotes

  1. 對,它沒有電腦對手功能,一定要兩個人類玩家玩;當然你也可以自己跟自己玩。

頭腦體操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好長喔,有沒有影片版?」這是你最近看到一篇文章、看到密密麻麻文字時的第一反應嗎?不要擔心,不只你一個人會這樣,我之前有一段時間也有這個症狀。但是,我們的頭腦到底怎麼了?什麼時候開始連讀篇文章都會覺得累了?

大腦很懶

我們現代人已經被影片內容寵壞了,畫面和聲音自動餵食著資訊,讓我們可以把大腦切換到省電模式。當想要學新東西時,以前我們會看書或說明文件,現在卻只想搜尋 YouTube 教學影片。

閱讀文字需要投入真正的腦力、專注力和抽象思考能力,這是會累的。而只要有可以省能量的方法,人類大概就一定會使用,能坐著絕不站著,能看影片就不讀文字。但是這樣的問題是,如果不常常讓大腦去做這些「運動」,它就會像是閒置的肌肉一樣越來越弱,最後連日常的思考都變得很困難

認知健身的興起

回想以前人類從工農業社會轉變成辦公室工作型態時的情況,雖然不需要再做苦工了很棒,但也因為運動不足導致了肥胖、心血管疾病等等的問題。於是我們發明了「健身」這個概念,額外抽出時間去跑步、上健身房、做瑜伽等等,彌補日常生活中不足的運動。

現在有了這麼多被動媒體,再加上大型語言模型的幫助,我們已經沒有必要去動腦讀文件和寫作了。雖然這很方便,但也可能會造成認知能力的全面下降,讓大腦變得超級不健康。

我預測從 2025 年開始,「大腦健身」(也就是寫作和閱讀文字)會逐漸被視為一種需要刻意去做的活動,就像今天我們認為上健身房是理所當然的一樣。

「閱讀文字」是未來的極限運動

對我來說,每天寫這個部落格就是一個很好的大腦健身活動;我這樣日更好像也超過半年了,感覺大腦好像真的有回到一個比較健康的狀態。另外一個我最近偶爾做的大腦健身活動是讀《Beej's Guide to C Programming》,雖然說我沒有真的需要用到 C 語言,但這個文件寫得很好,覺得讀起來意外地有娛樂性。

也許到了 2030 年代,我們真的會看到有人開設「大腦健身房」——人們付錢進入一個沒有網路禁止手機,只有實體書和筆記本的空間。接下來,「極限閱讀」在 2040 年代成為新的奧運項目,選手們挑戰在沒有工具幫助的情況下,限時讀完一本新書並正確回答問題。2050 年代時,能夠專注讀完一篇 3,000 字文章的人,會被認為比能跑完馬拉松還厲害。

(感謝你讀完了這篇文章,恭喜完成今天的大腦健身!)

AAPL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是每隔一兩年就會升級到最新 iPhone 的果粉嗎?在你準備掏出信用卡購買全新的 iPhone 16 Pro(售價台幣 36,900 起)之前,我們先來做個有趣(但可能讓你扼腕)的小小計算。

果粉的殘酷二選一

還記得在 2007 年,Steve Jobs 穿著招牌的黑色高領衣和牛仔褲,站在台上展示了蘋果最新的「三合一」1革命性裝置嗎?這支初代 iPhone 的 8GB 版本售價是 599 美元(綁約兩年)。

想像一下,身為熱血果粉的你,在 2007 年 6 月 29 日發售日當天,手中握著 599 美元,面臨人生的重要抉擇

  1. 加入排隊人潮,花掉 599 美元,成為世界上第一批 iPhone 使用者
  2. 把同樣的 599 美元投資在當時每股 3.75 美元的蘋果股票(AAPL)上,買到了 159 股

你會選哪個呢?

18 年後……

時間快轉到 2025 年的現在。當年買了第一代 iPhone 或 AAPL 股票的你,現在會擁有什麼呢?

  • 📱 買了 iPhone:買下它之後還不到三年(大約 iPhone 4 推出時),它就已經變成一個廢物——iOS 停止支援2、不支援 3G、CPU 超慢、儲存空間不夠、螢幕解析度超低、連前置鏡頭都沒有——你早就不知道把它丟到哪裡去了。

  • 📈 買了 AAPL 股票:在 2025 年 3 月 23 日,蘋果股票的價格已經飆升到了 218.27 美元。你在 2007 年買下的 159 股,現在的價值是 159 x 218.27 = 34,705 美元,換算成台幣是 1,144,917 元!3

你不需要新手機

手機越舊,人生越美好!舊手機讓你省錢(這很明顯)、省下時間(因為你不想用它)、提升專注力(因為一次只能開一個 App)、改善睡眠(因為光是打開 YouTube 就要 30 秒)、增進人際關係(與其滑一個卡卡的手機,不如抬頭跟人類聊天),好處真的太多了。

當你的朋友正在花一個月薪水買下最新 iPhone 時,你可以悄悄地把這些錢投入指數基金;18 年後,大家就會知道誰才是真正的 3C 達人了!

Footnotes

  1. Jobs 當年稱呼第一台 iPhone 是「寬螢幕、有觸控功能的 iPod」、「革命性的行動電話」和「突破性的網路通訊裝置」。(A "widescreen iPod with touch controls"; a "revolutionary mobile phone"; and a "breakthrough Internet communicator.")

  2. Apple 在 2010 年 6 月 21 日停止了對初代 iPhone 的軟體支援。最後一版可用的作業系統是 iPhone OS 3.1.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Phone

  3. 當然,也有可能你真的在 2007 年投資了 AAPL,然後在 2008 年的金融危機時就嚇得全部賣掉了。這樣還真的是兩頭空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