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Barista FIRE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FIRE(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 - 財務自由,提早退休)是很多人追尋的目標。簡單地說,就是透過用力儲蓄和投資,讓你的被動收入足夠支應生活開銷,這樣就不用每天朝九晚五地上班,提早享受退休生活!

但要達到完全的 FIRE 其實滿難的,需要累積一筆不小的資金(非常粗略的估計是至少年花費的 25 倍)。而且許多人可能會發現,完全不工作的生活其實也不是自己想要的。

Barista FIRE

於是,一個更務實的 FIRE 方案誕生了——Barista FIRE。「Barista」是咖啡師的意思,但這裡並不是說你一定要去當咖啡師(但如果你喜歡,當然也可以)。

Barista FIRE 的概念是:你已經累積了一些資產,雖然還不足以完全支撐你的生活,但能夠讓你轉換到一份比較輕鬆、壓力更小、時間彈性的工作。不用為高薪拼命,只要能填補被動收入與實際開銷的差距即可。

在大幅減少更新 YouTube 之後,我的生活節奏輕鬆了許多,其實已經很接近 Barista FIRE 的狀態了。

我還是有在工作:教鋼琴和編曲學生、經營 NiceChord.com 網站、每個月寫會員作品評論文章等等;但跟之前每個禮拜都要製作一部影片的高壓狀態相比,現在真的輕鬆多了!

從 YouTube 打工族退休

最關鍵的改變其實不是工作量,而是減少更新 YouTube 讓我的心理更健康了。近年來的 YouTube 生態給我一種越來越功利、越來越「自私化」的感覺——許多內容似乎只是為了創作者本身的流量虛榮心服務,而非為了提供價值給觀眾。當然,我知道不是所有頻道都如此,但就是一個我感覺到的普遍氛圍。

每次上傳影片後的心理感覺也非常糟糕,好像總是在等待被演算法審判一樣。這種壓力會讓你越來越不想在 YouTube 上做新嘗試,或是探索自己真正感興趣的題材;因為心裡總有個聲音提醒你:「做那個的話,演算法推不出去」。當每週的創作淪為討好機器的遊戲,參與的熱情自然就消磨殆盡了。

能夠不再需要一直弄 YouTube 也能活下去,真的是滿幸運的;沒有小孩要養,只需要照顧自己(加上老婆也有工作),真的讓生活變得簡單很多。現在能夠每天慢跑、寫部落格、玩鍊金工房的生活好舒服啊,這絕對比在 YouTube 上追求點閱數有意義多了!

爬樓梯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台北車站,我看到一個長輩(目測大概 60-70 歲)正在緩慢地(嘗試)走上樓梯;他每爬一格就很大聲地慘叫一聲,大概就跟我剛跑完半馬的哀嚎一樣,實在是有點可憐。

「不想過二十年以後變成這樣的話,一直要持續運動呀!」——我在心中警惕自己。

我認識一位事業很成功的長輩,他 65 歲,每天會跑步和健身,體格還是超好;檸檬卷的爸爸也超過 60 歲了,現在都也還是可以上山下海到處玩,身材也沒有走樣。

他們的例子證明,年齡只是一個數字而已;要擁有健康好用的身體,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啊!

這讓我想起了知名醫師 Peter Attia 提出的「百歲十項全能」(Centenarian Decathlon)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我們不應該只希望長命百歲,而是要追求在生命最後的十年,依然能夠:

  1. 在有坡度的山路上健行 2.5 公里
  2. 坐在地板上一陣子後,能自己用一隻手撐著站起來
  3. 抱起 15 公斤的小孩或寵物
  4. 拿著兩袋加起來 5 公斤的雜貨走五個街區
  5. 輕鬆地將 10 公斤的手提行李舉起,放到飛機頭頂的行李艙
  6. 單腳站 30 秒不要跌倒
  7. 做愛
  8. 在三分鐘之內走四層樓梯
  9. 打開罐子
  10. 連續跳繩 30 下

聽起來很基本嗎?但其實只有不太多的 70 歲長輩能夠做到以上這些事,對不對?

There is a difference between lifespan and healthspan. Lifespan is the number of years you’re on this planet, but healthspan is the number of years that you’re healthy—being able to live independently and partake in activities you enjoy.

(「壽命」跟「健康壽命」是不一樣的。壽命就是你在這個世界上活了多少年,而健康壽命是指你身體健康、能夠獨立生活,還能夠參與你喜歡的活動的那段時間。)

——Jonathan Bonnet

如果想要成為身體很好的老人的話,Attia 建議我們從現在開始:

  • 每週至少做一次非受控性活動(像是在不平坦的地形健行或打球)
  • 每週至少一次高強度力量訓練
  • 每週一到兩次達到最大心率的訓練
  • 每週一到兩次持續 30 分鐘以上的 Zone 2 訓練

最重要的是,絕對不能停止訓練!Attia 說:

The compounding effect of training is so strong that it's rivaled only by the compounding effect of not training. 1

(持續訓練的進步是複利成長的,持續不訓練的退步也是。)

如果二十、三十幾歲時連爬個樓梯都已經喘得要命,那麼到七十歲時可能連遙控器掉到地上都要思考三分鐘要不要撿。想要在人生的最後十年都還能好好玩耍的話,現在就趕快開始訓練吧!

Footnotes

  1. https://youtu.be/hZViXCKhjec

1/2+1=45660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1/2」加 1 等於多少?根據各大試算表軟體,答案是「45660」!

蛤?

試試看!打開 Google 試算表(或 Microsoft Excel、LibreOffice Calc、Gnumeric 都可以),在 A1 這一格輸入 ="1/2"(字串「1/2」)。

然後,在 B1 這一格輸入 =A1+1

結果 B1 這一格出現的答案是「45660」!

為什麼?

這個有趣的現象是從這篇 Andrew Farkas 的文章看到的,他是 AI 試算表軟體公司 Quadratic 的開發者。

原來,當試算表看到字串 "1/2" 時,它並不是把它當作分數「二分之一」,而是自作聰明地解讀成「當時年份的 1 月 2 號」。所以當我們在 2025 年時輸入 "1/2",試算表就把它理解成了「2025 年 1 月 2 號」。

而試算表儲存日期的方式很直接粗暴:把每一天對應到一個數字。1900 年 1 月 1 號被設定為數字 1,然後每過一天,這個數字就加 1。

照這樣算的話,「2025 年 1 月 2 號」的對應數字應該是「45658」,再加 1 的話應該要是「45659」,可是為什麼我們得到「45660」呢?

那是因為古早古早的時候,有一個試算表軟體叫做 Lotus 1-2-3,當時的開發者誤以為西元 1900 年是閏年(但其實不是),所以把西元 1900 年的天數多算了一天。微軟的 Excel 為了保持跟 Lotus 1-2-3 的相容性,保留了這個 bug,然後這個 bug 就一直延續到了現代所有的試算表軟體當中。

滿足者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根據心理學家 Barry Schwartz 的理論,人在面對選擇時,可以分成兩種類型:

  • 最大化者(Maximizers):這些人想要確保每個決定都是最好的。他們會花一整天比較所有品牌、所有型號的洗衣機,到各個討論版爬文,確保他們選擇的是 C/P 值最高的那台。但是在買下去之後,他們仍然會懷疑是否有更好的選項存在。
  • 滿足者(Satisficers):只要找到符合標準的選項,就做出決定的人。「這可以洗衣服嗎?可以烘衣服嗎?好,就這台了!」

Research presented in an article by Alexander Chernev demonstrates that, contrary to the common wisdom that more choice is always better, selections made from large assortments can lead to weaker preferences.

我們一直以為「選擇越多越好」,但 Alexander Chernev 的研究發現,從大量選項中做出的選擇,反而可能導致人們對自己的選擇更不滿意。

——The Paradox of Choice, Wikipedia

說到「滿足者」,我自己絕對是其中一員,我領養貓的經驗就是最佳證明。

當年(2018)我只看了第一隻貓——很漂亮、眼睛大大的、很黏人——就立刻決定「就是她了!」,完全沒有產生「要不要多看幾隻比較一下」的想法。

結果呢?她真的很漂亮、眼睛很大,而且「超~級~黏~人~」。

我說的「超級黏人」的意思是:她只要一下子看不到主人,就會開始用她那高亢的嗓音,向全世界宣告她的孤獨和無聊,並且強烈「要求」我們立刻去陪她,即使是在半夜三點也不例外。

但雖然如此,我依然對於我的選擇很滿意。也許某個收容所的角落裡,存在著一隻比她更安靜、更獨立的完美貓咪;但誰在意呢?現在這樣子就很開心了,有一隻愛講話的貓每天陪你聊天也是很不錯的。

(這是 2018 年的照片)

Schwartz relates the ideas of psychologist Herbert A. Simon from the 1950s to the psychological stress that most consumers face today. He notes some important distinctions between, what Simon termed, maximizers and satisficers... Ultimately, Schwartz agrees with Simon's conclusion, that satisficing is, in fact, the maximizing strategy.

Schwartz 將 1950 年代心理學家 Herbert A. Simon 的理論與現代消費者面臨的心理壓力相聯繫。他指出了 Simon 所定義的「最大化者」和「滿足者」之間的重要區別……最終,Schwartz 同意 Simon 的結論,認為「滿足」策略實際上就是真正的「最大化」策略。"

——The Paradox of Choice, Wikipedia

找到「最佳選擇」的方法,就是停止尋找「最佳選擇」。不要再糾結要從 20 台洗衣機之間挑選哪一台了,隨便選一台就好,然後享受多出來的時間吧!

有點爛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看到網路上一位創作者分享了自己的作品,大部分的粉絲都對這作品讚譽有加。但在眾多好評聲中,留言區還是出現了這樣的一則評論:

「我覺得這個有點爛。」

——只是一個路人甲說的

接著,那位創作者爆發出史詩級的反擊——在社群媒體上發了一篇洋洋灑灑、字字帶刺的自我辯護長文。先是用貶低性詞彙稱呼該留言者,以居高臨下的姿態質疑對方的心智成熟度;隨後詳細列舉為什麼自己的專業造詣比一般觀眾更高,堅持只有「專業的批評」才有價值;最後還不忘補上一句「其實我很謙虛且樂於接受意見」作為收尾。

一個簡短的負評,竟然就可以觸發如此激烈的防禦機制,我覺得超級有趣。

如果真的覺得「專業的批評」才有價值,那麼當粉絲留下「太讚了」、「好厲害」之類的不專業評論時,為什麼不也寫一篇長文教育他們一下,告訴他們這種缺乏根據的盲目崇拜也是一種對藝術的不尊重呢?

(解答:因為讚美的都是專業人士,批評的都是門外漢啊!不然你以為是怎麼區分的? 🙄)

當我們習慣靠著「不專業的讚美」來堆砌自尊心的城堡、支撐「我很厲害」的光鮮人設,那麼「不專業的批評」自然就變成了能摧毀一切的致命武器。反過來說,如果不把膚淺的「太讚了」、「好厲害」看得重要,那麼「有點爛」就一點都不具殺傷力了。

至於換作是我會怎麼應對?我大概會花 0.5 秒按下封鎖鍵,裝作這一切都沒發生,然後繼續沈浸在其他「不專業粉絲們」的讚美聲浪中吧!畢竟,誰不愛被誇獎呢? 🤣

不,你的情況不特別

·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你認為你很特別;規則對你而言不適用。

  • 🎊 餐廳訂位已滿:「我的情況很特別,明天是我們結婚十週年,一定要在這間餐廳慶祝!」
  • ✈️ 機場行李超重:「我的情況很特別,這些都是我外婆重要的遺物,我必須要帶上去!」
  • 🚗 考試遲到:「我的情況很特別,我今天早上車子拋錨了,能不能讓我補考?」
  • 📚 學校作業遲交:「我的情況很特別,我的貓生病了,能不能讓我補交?」
  • 🛒 超市結帳排隊:「我的情況很特別,我只買了一個東西,可以讓我先結帳嗎?」
  • 🎸 演唱會座位:「我的情況很特別,我女兒是你們歌手的超級粉絲,能不能安排我們坐在前排?」
  • 🏥 醫院看診想插隊:「我的情況很特別,我只是來拿藥的,能不能讓我先看?」
  • 📵 課堂上禁用手機:「我的情況很特別,我需要隨時關心我阿嬤的情況,我一定要用手機。」
  • 餐廳用餐時間 90 分鐘:「我的情況很特別,我有消化問題,能不能延長我的用餐時間?」

不!你的情況一點都不特別!

你只是比較自私。

裝死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有沒有這種經驗:買了一支股票後,它立刻開始上漲,讓你開始覺得自己根本是股神,已經「參透市場的脈動」?

你想太多了。

很多生活上的事情,例如股票漲跌、你老闆的心情、YouTube 和 Instagram 貼文的觸及率,其實都是高度隨機的。不要太相信自以為的「完美攻略」,這次的成功可能只是運氣好而已。

傳說中1,富達(Fidelity)投資公司有一項內部研究,他們發現表現最好的投資者竟然是……死人。

"Yes, you read that correctly. Fidelity, one of the biggest asset managers in the world, performed a study on their best-performing client brokerage accounts. Over a 10-year period, they found that the highest returns came from the ones where the account holder was dead."

(沒錯,你沒看錯。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之一的 Fidelity 對他們表現最好的客戶經紀帳戶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在 10 年期間,回報率最高的帳戶竟然是那些帳戶持有人已經死亡的帳戶。)

——Gavin Chau, BlueWealth.com.au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死人不會到處聽信親友的「明牌」、不會因為市場下跌而嚇到開始拋售、也不會自作聰明覺得可以抓準時間進出——死人不會(也無法)過度交易。

你可能會想:「那專業的基金經理人一定就比死人強了吧?」,其實沒有。根據 SPIVA 研究報告2,在 15 年期間有高達 89.5% 的主動基金表現不如 S&P 500 指數。換句話說,只要你像死人一樣買進 S&P 500 指數基金,抱著不要賣掉等 15 年,你的報酬就贏過了 89.5% 的專業經理人,就這麼簡單。

"The dead have their drawbacks. They make for dull company, and when the dishes need washing, they are never around. As investment mentors, however, they have their merits."

(死人當然有它的缺點;例如你不能跟他們聊天,他們也不能幫你洗碗之類的。但作為一個投資導師,他們的確是還不錯。)

—— John Rekenthaler, MorningStar.com

所以,如果想成為優秀的投資者,最好的方法可能就是「裝死」。

川普最近的關稅重拳整個讓全球股市大跌,怎麼辦?不要慌張,就當作你已經死了沒看到,繼續買進、繼續抱著吧!

Footnotes

  1. 雖然 Morningstar 的 John Rekenthaler 指出這個研究可能不存在(沒人能找到原始資料),但這個概念本身還是相當合理。

  2. SPIVA 指的是「標準普爾指數對比主動管理」(S&P Indices versus Active)。這是標普道瓊斯指數公司(標普全球的一個部門)出的報告。它們主要是用來給大家比較「主動投資還是被動投資比較好」。

半馬後的 Podcast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昨天,我跟檸檬卷還有好朋友 JR Lee 一起錄製的 Podcast 上線囉!你可以在以下任一連結收聽:

🎧 快去聽吧!

好檸檬》Podcast 停更後,有一年半沒有把這些 Podcast 錄音工具拿出來了,誰能想到我們的「隆重復出」居然是在 JR Lee Podcast 上呢?

我們趕在跑完 21 公里後剛吃完午餐、全身還痠痛著的時候立刻錄了這集 Podcast,記錄了三個人參加人生第一場半馬的過程——從最初的決定、賽前訓練、比賽過程到完賽後的感受。

這次半馬挑戰對我們三人來說,是完全不同的體驗:

  • :去年因為突發性耳聾被診斷出梅尼爾氏症後,決定改變生活習慣。過去一年幾乎每天晨跑,體重從 76 公斤減到了 62 公斤,但比賽前兩個月腳踝膝蓋相繼受傷。

  • 檸檬卷:曾經連 1 公里都跑不完,但受到了我和《強風吹拂》(風が強く吹いている)1動畫的啟發,開始了她的跑步之旅。

  • JR Lee:長年踢足球的運動愛好者,自信滿滿地想:「跑 21 公里有什麼難的?足球一場也會跑個 10 公里啊!」,後來發現真的很難,但還是只練了 7 次就上場比賽。

結果我們的成績分別是如何呢?我們滿意嗎?比賽過程中發生了什麼趣事?這些精彩內容你就要聽 Podcast 才知道囉!

如果你是去 YouTube 聽的,別忘了留個言告訴我們你是從 Wiwi.Blog 過來的唷!

Footnotes

  1. 《強風吹拂》是一部青春故事動畫,描述清瀨灰二招募住在同一公寓的九位個性各異的大學生,組成跑步隊伍,一同為參加箱根驛傳這項長跑接力比賽而努力訓練的熱血歷程。

人設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你有自己的「人設」1嗎?你常常因為害怕打破它而做出違背內心的決定嗎?

  • 你自認是個「脾氣好、包容心強」的人;所以即使那位朋友已經第五十次讓你失望,你還是說不出「我們絕交吧」這五個字。
  • 你設定自己是個「專業音樂人」;所以當想做一個聊生活、聊科技的 Podcast 時,內心總有個聲音質疑自己:「別人會不會覺得我很不專業?」
  • 你在社群媒體上建立了「Outdoor 咖」的形象,每週都要爬一次山拍照發到 Instagram,並且不敢讓人知道自己其實很享受宅在家的生活。
  • 你是家族中那位事業有成的「成功典範」;當你被主管刁難到想辭職時,為了維持在親友眼中的光環,還是選擇繼續忍受下去。
  • 你是朋友圈中的「開心果」,所以即使心情糟到谷底,也覺得有義務在聚會中逗大家開心,不然就辜負了大家的期待。

人設當然是很重要的行銷工具。如果沒有明確的人設,別人就很難記住你是誰、你代表什麼;在這個內容過剩的時代,沒有人設等於就像是隱形人一樣。

但人設也會成為一個把我們困住的牢籠。人都是會改變、成長的,總有一天你會偏離既有的人設,然後人設就成為壓力來源了。

當感到自己「好像什麼都不能做、不想做」的時候,也許可以想想看自己到底是真的不想做,還是只是害怕打破自己的人設。

(我在這邊寫跟音樂無關的部落格,而且最近半年只發了兩部 YouTube 影片,已經讓我的專業音樂人和 YouTuber 人設嚴重崩壞2。可是這樣的生活我好喜歡喔!)

Footnotes

  1. 人設 = 人物設定。這個詞最初來自於動漫、遊戲或影視作品中對角色的設定,後來逐漸被用來描述現實生活中一個人在別人眼中所展現的形象。

  2. 好啦,其實我還是有寫音樂專業的文章,想看那些的話請到 NiceChord.com

修圖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一開始的藉口都是很無辜的:「只是去掉一顆痘痘」或「把眼袋修一下而已」。這些小修補誰能說不合理呢?畢竟每個人都想在照片裡呈現最好的一面嘛。

然後,不知不覺中,修圖的範圍開始擴大:開啟輕微的美肌、美白、把臉頰修瘦一點。隨著日子過去,濾鏡的設定值一點一點地越調越高。

有一天,你發現自己開始害怕拍影片,因為影片無法像靜態照片一樣修那麼重。於是你乾脆使用讓整個畫面一片慘白,還有一大堆光芒閃來閃去的濾鏡來混淆視聽。

漸漸的,那位在社群媒體上的「替身」和現實中的你差距越來越大。朋友們滑到你的貼文時,心中的 OS 總是:「欸!這是誰啊?」;而鏡子裡那個沒有濾鏡加持的自己,也變得越來越陌生。

現在,你只有兩條路可以走:

  1. 努力讓現實的自己更接近理想(運動、飲食控制、保養皮膚、改變生活作息等等)
  2. 或者,何必那麼辛苦?濾鏡設定再調高一點就好啦!

修圖就像吃洋芋片一樣,一開始只是一小口,然後忍不住一片接一片;等到回過神來,才驚覺桌上已經堆滿空包裝,而你卻仍然感到不滿足。不同的是,洋芋片的包裝至少還會誠實標示熱量,而修圖軟體卻不會警告你即將失去的自信有多少。

偷偷告訴你,在這個 blog 上,我採用的是更智慧的修圖法:把圖片縮小到長邊不超過 700 px、存成壓縮品質絕對不超過 70% 的 JPEG 格式。這樣你不但看不清我臉上的瑕疵,還能讓網站讀取速度飛快,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