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誤解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你討厭被誤解嗎?為了自己的心理健康著想,還是早點接受這個現實吧:被誤解是無法避免的。

Seth Godin 在他的部落格寫:

"It's hard to imagine how one could write something that 100% of the recipients will understood as written. If you overwrite to satisfy the last 1%, you're going to bore the rest to tears."

(很難想像有人能寫出一篇文章,讓所有讀者都能完全按照原意理解。要是你硬要寫得讓最後那 1% 的人也看得懂,其他人早就無聊到睡著了。)

在好和弦頻道的影片,有時我會收到類似這樣的糾正留言

  • 「你講錯了!那個某某和弦應該是……」
  • 「你不應該這樣講,應該要像那個誰誰誰講的那樣才對!」

這些糾正留言,大約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1. 是我真的寫錯了:這種是最簡單的情況,我就改過來就好。

但另外兩種情況很麻煩:

  1. 我沒有寫錯,但留言者看錯了或理解錯誤:但最煩的是,他的留言可能會誤導其他觀眾質疑我內容的可靠性,但如果去一一解釋又很浪費生命。

  2. 我知道他在說什麼,但我是考慮過之後才刻意那樣寫的:我可能是為了教學目的、為了簡化概念或是針對特定脈絡才刻意使用某種講法;但留言者誤以為我沒有想過他考量的點,於是好心地指正我。同樣地,如果要去解釋又超浪費時間,還有可能掉進無止境的辯論黑洞。

經過多年的網路世界洗禮,我領悟到一個道理:面對大部分網路上陌生人的誤解,最好的應對方式好像還是「忽略」;甚至,如果對方攻擊性太重的話,「封鎖」也是很不錯的選項。

你一定會被誤解,而這篇文章肯定也逃不過這個命運。也許我可以先寫一段「常見誤解問答集」來預防常見的誤解,但「常見誤解問答集」也有可能被誤解,而招致更多的誤解。

事實上,寫到這裡,連我自己都快誤解這篇貼文的重點了;畢竟一篇關於誤解的文章本來就應該令人誤解,如果你覺得你誤解了這篇文章,恭喜你——你其實完全理解了它的精髓。🤣

Powder

·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跟你分享一個非常耐玩的遊戲——Powder。沒錯,就是那個「粉」的 Powder,它是一個小巧的「類 Rogue」(Roguelike)冒險遊戲。

Roguelike?

如果你不知道什麼是 Roguelike,讓我簡單介紹一下。就是在 1980 年有一個遊戲叫做《Rogue》,它採用了一種在當時很創新的玩法:

  • 遊戲關卡是隨機產生的,每場遊戲都不一樣
  • 在冒險中你要收集各種物品、武器、裝備,以及打怪物增加經驗值
  • 遊戲的方式是回合制的,每一步都可以慢慢思考
  • 一旦角色死掉就得從頭開始了(這被稱為「永久死亡」,是 Roguelike 的重要特色)
  • 大多數 Roguelike 遊戲使用純文字或很簡單的圖形來表示地圖和角色

這些元素組合起來,就成了一種有高度可重玩性的體驗;後來我們就把「玩法類似 Rogue 的遊戲」稱為 Roguelike。

Powder 在玩什麼?

在 Powder 中,你操控的角色在地牢裡面走來走去打怪,目標是在每一層找到往下走的樓梯,一路下到地下 25 樓,把最終 Boss 打死,再回到地面。(我一次都沒有成功過)

遊戲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它的隨機性。除了隨機出現的怪物要打之外,路上也會出現隨機的武器、盔甲、帽子、鞋子、項鍊、戒指、藥水、魔法棒、捲軸、書本等等物品,每個物品都可能帶有魔法效果,但有趣的是,你一開始不會知道它們的效果。

舉例來說,你撿到一瓶「黃色藥水」,但是黃色藥水是幹嘛的呢?

  • 你可以選擇直接喝下去(但如果是毒藥就完蛋了)
  • 或者,試試看把劍泡到藥水裡面會發生什麼(如果劍溶解了,那它顯然是強酸)
  • 也可以直接把藥水直接往怪物身上丟

信仰系統

Powder 沒有一般 RPG 中常見的職業系統,取而代之的是信仰系統。

遊戲裡面有好幾個神可以信奉,每個神都有自己的喜好,例如「戰士神」喜歡你使用物理攻擊,但討厭你使用魔法。如果你讓神開心,它就會祝福你;如果惹怒神的話,則會招來懲罰。

剛剛好的複雜度

我玩過不少 Roguelikes,這個 Powder 是我覺得設計上複雜度很適中的。它的內容足夠豐富到每次遊戲都有許多變化,但又不會太過繁瑣難操作。

尤其是 Powder 捨棄了「斜角走」的設計這點我很喜歡(因為它最一開始是為了 Gameboy Advance 開發的),讓玩家只要用上下左右方向鍵就可以移動角色,不像許多同類型遊戲的「八方向移動」需要用數字鍵盤或是用非常不直覺的按鍵排列。

相比之下,NetHack(或是手機版的 Pathos)就是我覺得太複雜的例子,需要管理太多東西了;而 NiceCode 介紹過的 DoomRL 的話又有一點太單調(注意是「單調」不是「簡單」),基本上就是拿槍不斷地打怪物而已。

試試看

Powder 是由 Jeff Lait 一個人開發的遊戲,2003 年就出了第一版,現在已經是第 118 版了。而且它是超多平台都有,除了基本的 Mac/Linux/Windows 電腦版之外,連 GBA/NDS/PSP/PS3/Wii 版都有,不過我還是推薦使用有鍵盤的裝置來玩,會比較好操作。

有興趣試試看的話,可以到 http://www.zincland.com/powder/ 下載。

發現有趣的網站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對於許多現代人來說,他們的「數位生活」就只是在幾個 apps 之間遊走。似乎打開手機,刷刷 YouTube、Instagram、Threads,再去 Netflix 追個劇,對他們來說就是「整個網路」了。這就好像是來到了美食之都,卻每天只在麥當勞和星巴克之間往返一樣,實在太可惜了呀!

幾個尋寶好地方

但其實網路是非常大的,最有趣的內容往往不在那些大平台上,也不見得容易被搜尋到。以下提供幾個我幾乎每天會逛的地方,幫助你發現網路上的有趣角落!

  • 💻 Hacker News:一個連結分享、討論平台,專注在分享能引發「聰明人的好奇心」的內容。這表示上面基本上看不到政治、名人、八卦等等主流媒體會報導的東西。(網站RSS
  • 🦞 Lobsters:很類似 Hacker News,但主題只侷限在電腦相關的連結分享網站。(網站RSS
  • 🔮 Wiby:一個獨特的搜尋引擎,專注在收錄「舊風格」的個人網頁,並嘗試重現早期網路衝浪的樂趣——發現你不知道你想知道的事物(finding things you didn't know you wanted to know)。它還有隨機挑選一個網站的「Surprise me」功能,想閱讀意想不到的東西時可以使用!(搜尋引擎隨機抽一個網站
  • 🌱 Kagi Small Web:在大科技公司主導的網路時代,「小網路」(Small Web)就像是新鮮空氣一樣;Kagi 的這個計畫就是在專門推廣個人創作的、非商業的網站和 blog。可以透過他們的網站介面瀏覽,或是直接訂閱 RSS Feed。(網站RSS
  • ⚙️ Slashdot:創立於 1997 年的老牌科技新聞和討論網站。(網站RSS

信任鏈

如果厭倦了被演算法控制,試試看用「信任鏈」來取代它吧!

從你已經信任的內容創作者開始——像是你喜歡的 blog、podcast 或 YouTube 頻道。當他們推薦其他內容時,過去看看,喜歡的話就訂閱 RSS。然後看看這些新發現的來源又推薦了誰,過去看看,喜歡的話就繼續訂閱 RSS。(RSS 是什麼?

就這樣,一個接一個,很快地就可以建立起一個符合你品味、由真人推薦的高品質訂閱清單。吃膩了老套的網路「麥當勞」和「星巴克」的話,試試看開始探索網路世界的「巷子內小吃」吧!

(喜歡這裡的文章的話,也考慮把 Wiwi.Blog 分享給那些被 Instagram♺Netflix♺YouTube 三角循環困住的朋友吧!如果你想要推薦我有趣的內容來源,歡迎寫信到 wiwi.blog@fastmail.com 跟我分享!)

連 PewDiePie 都用 Linux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想要推坑別人使用 Linux 嗎?現在你除了可以說「連鋼琴師都用 Linux」之外,還可以說「連 PewDiePie 都用 Linux」!

沒錯,擁有上億訂閱的元老級 YouTuber PewDiePie 在前幾天(4/27)發了一支影片,標題是「I installed Linux (so should you)」(我安裝了 Linux,你也應該這麼做)。而且他不是像很多網紅一樣隨便亂玩一下蹭流量而已,他是真的很投入地成為了一個相當進階的 Linux 使用者!

在影片中,PewDiePie 提到 Windows 總是把使用者當作嬰兒對待,不斷詢問:「你確定要刪除這個檔案嗎?你真的『確定確定』嗎?」,還硬塞各種沒人想要的軟體和廣告(像是 Candy Crush、Bing 搜尋、AI 功能等等)。反觀,Linux 則是「把槍直接放在你手上」,讓你完全掌控自己的電腦

(以下引言都是來自 PewDiePie)

"My first sort of aha moment when I installed Linux or started using it was, wait a minute, it does exactly what I wanted to do, and this is a really powerful feeling."

(當我安裝並開始使用 Linux 時,我突然意識到:「等等,它竟然完全照我的意思去做耶!」,這是一種非常強大的感受。)

PewDiePie 在主要電腦上裝了新手友善的 Linux Mint,而在舊筆電上裝了比較進階的 Arch Linux。而且他還做了許多進階使用者才會嘗試的事情,例如:

  • Hyprland 視窗管理器
  • Waybar 設計自己的工作列
  • systemd-analyze 最佳化開機時間
  • grep 做全文搜尋
  • apt 一次安裝多個程式,免去一個一個下載的麻煩

(PewDiePie 在展示 Hyprland 的自動視窗平鋪功能)

他也提到了在舊筆電上面裝 Linux 的爽感:

"It went from a hardware that I never used to my favorite piece of hardware because it not just looks great, it runs great. I love it, it's so sick."

(它從一台我完全不用的電腦變成了我最喜歡的電腦,不只是看起來漂亮、運作也超順。我愛它,真的太讚了!」

連重度遊戲玩家如 PewDiePie 都成為進階 Linux 使用者了,如果你還沒入坑,也許是時候試試看了?就像 PewDiePie 在影片結尾說的:「On Linux, I feel alive at last, at long last.」(在 Linux 上,我終於感覺活過來了。)自由軟體帶給你的「自由爽感」,就像終於從控制狂前妻的魔爪中逃脫一樣痛快,一定要親身體驗過才會知道!

跑錶

·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從去年(2024)四月開始每天跑步之後,我買了一支跑錶,這支跑錶可能是我近年來覺得最值得、最改變生活方式的購買,不誇張。

You Are What You Measure(你就是你測量的東西)

有一句常被歸功於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的名言:

You can't improve what you don't measure.

(你無法改善你沒測量的東西。)

就像想要減肥時需要體重╱體脂機一樣,如果想要改善身體,對各種數據量化管理也是很重要的。沒有數據的話,主觀感受往往會欺騙你:你可能覺得今天跑得很快,但實際上比昨天慢了一分鐘;或是覺得自己睡得不錯,但其實深度睡眠時間嚴重不足。

有用的跑錶功能

這真的不是業配文(Wiwi.blog 這裡永遠不會有業配文,除了我自己的產品以外),但如果你想知道的話,我跟檸檬卷目前都是戴 Garmin 的 Forerunner 255,我用的是一般版,她的是縮小版。

以下是一些我覺得真的對生活很有幫助的跑錶功能:

  • 🏃‍♂️ 跑步時的定位、自動每公里計時、心率、消耗熱量計算:跑步時,即時知道自己的配速和心率是超級重要的(所以我覺得我朋友 JR 能不靠跑錶跑半馬超強);雖然用手機也能做到,但拿著或綁著手機跑我覺得很不舒服耶,而且長時間握著手機跑步的話,跑完手可能會張不開。
  • 🏀 其他戶外運動監測:在公園打籃球時,跑錶會用 GPS 定位記錄你在場上跑動的距離,監測心率,估計消耗熱量,讓你知道自己到底是在打籃球還是只是在場上散步。
  • 🔋 身體負荷狀態:它會監測每天的活動,告訴你現在身體的負載有多大,避免過度訓練或訓練不足。
  • 💤 睡眠分數、睡眠教練:每晚它會給你一個睡眠分數,讓你知道自己究竟睡得如何。你可以把它當作一個遊戲,每天想辦法提升分數。跑錶也會根據當天的身體狀況,精確地建議你應該要睡多久。
  • 🔥 動態卡路里:跑錶的熱量計會把「因為運動而多消耗」的熱量額外顯示出來,也可以像是玩遊戲一樣地想辦法提升這個數字。
  • 🎮 最大攝氧量(VO2Max)估計:你可以把最大攝氧量數值當作是體能的等級,想辦法努力提升就對了。每天看這個數字就好像是玩 JRPG 練等級一樣,但跟遊戲不同的是,提升這個等級對人生是真的有實質幫助的。我已經從去年的 46 練到 55 了,每升一等都是不簡單的喔!

健康的「被數據綁架」

總之,對於想要改善身體的人,特別是有跑步習慣的人來說,我覺得跑錶非常值得投資!不一定要買 Garmin,但有了數據,就會讓你有進步的動力和方向。

與其被社群媒體上的愛心數和觀看數字綁架,不如來追求真實世界的身體數據;當所有 App 都在爭相讓你多滑五分鐘的時代,只有跑錶是真心希望讓你多活五年。這可能是現代人唯一能「被數據綁架」卻反而更健康的情況吧。

自走式拉鍊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全球最大的拉鍊製造商 YKK(你身上衣服的拉鍊八成就是他們做的),最近開發出了「會自己拉」的拉鍊!他們是把齒輪和馬達內建在拉鍊中,透過有線控制器就能實現遠端操作,讓拉鍊自己動起來。1

YKK 釋出了兩個 YouTube 影片:

  • 第一個示範了在室外環境下,兩片五公尺高的布被「自走式拉鍊」自動拉合;
  • 另一個是在室內,把兩座氣柱式帳篷用拉鍊連接。

這兩種場景都是以前用人去拉拉鏈會很麻煩的情況。

我已經預想到這個科技在幾年後會怎麼樣被濫用了。不久的將來,我們恐怕會看到「智慧牛仔褲」的廣告:

「只要下載專屬 App,你就可以用手機控制拉鍊!支援語音指令『嘿,拉鍊,開開!』,還能遠端操控所有已配對的智慧服裝。一切只需要每個月五美金的訂閱費!」

當然,廣告絕對不會告訴你的是,你可能會在尿急時收到「您的拉鍊 App 需要更新(300 MB)才能繼續使用」的通知;更別提駭客也可能入侵你的智慧拉鍊,讓你在公眾場合突然露鳥,這可就變成真正意義上的「資安外洩」了。

Footnotes

  1. https://www.ykk.com/newsroom/g_news/2025/20250424.html

FFmpeg

·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近收到一封讀者來信。信裡提到他的一個困擾:

  • 他有一個資料夾,裡面堆滿了日常的螢幕截圖,久而久之很難以整理
  • 他希望電腦能在每天晚上 11:55 自動把這些截圖做成影片,以當天日期命名存檔
  • 他已經問過一些人,都沒有得到解答,認為這是個「難以實現」的困難需求

其實這個問題一點都不困難!這個聽起來需要高級程式設計技巧的任務,其實只要兩個簡單的終端機工具就可以搞定了:

  • ffmpeg - 有關影片、聲音的萬用工具(所有作業系統都有)
  • crontab - 自動排程工具(Linux 和 macOS 有內建)

FFmpeg:超好用(但一般人不知道)的影音工具

FFmpeg 是多媒體界的萬用工具,它可以處理幾乎所有跟影片、聲音檔案相關的任務——不管是轉檔、剪輯、縮放、合併、效果……只要你想得到的,它八成都能做到。更重要的是,它是完全免費且授權自由的軟體!

雖然 FFmpeg 是一個純文字工具,沒有花俏的圖形介面,但基本操作其實很簡單。例如,想把一個 .mp4 影片檔案轉成 .wav 聲音檔?只要簡單的一行指令就可以了:

ffmpeg -i 原始影片.mp4 輸出檔案.wav

說到 FFmpeg 的強大,好和弦頻道的內嵌字幕也是用它製作的。我甚至曾經做過一個「把 256 部影片同時播放」的影片,也是靠 FFmpeg 才能完成的。

(這不用 FFmpeg 真的做不到!你可以嘗試把 256 個影片拉進 Final Cut Pro 或 Premiere 的時間軸,然後享受電腦變成暖爐、原地當掉的過程。)

將圖片合併為影片

回到讀者的問題,要把當下資料夾裡面的所有 .jpg 圖片檔合成影片,並且用當天日期命名,也只需要一行指令:

ffmpeg -framerate 1 -pattern_type glob -i "*.jpg" -c:v libx264 -pix_fmt yuv420p -vf "scale=1920:1080:force_original_aspect_ratio=decrease,pad=1920:1080:(ow-iw)/2:(oh-ih)/2" "$(date +%Y-%m-%d)_screenshots.mp4"

以上指令的意思是:

  • framerate 1:一秒播一張圖片(你可以調整這個數字來控制播放速度)
  • -pattern_type glob -i "*.jpg":讀取當下資料夾中所有的 .jpg 檔案
  • -c:v libx264 -pix_fmt yuv420p:使用最常見的 H.264 和 YUV420P 編碼,確保大部分裝置都可以播放
  • -vf "scale=1920:1080:force_original_aspect_ratio=decrease,pad=1920:1080:(ow-iw)/2:(oh-ih)/2":把解析度調成 1080p、保持圖片長寬比、置中、並且在周圍填上黑色
  • "$(date +%Y-%m-%d)_screenshots.mp4":以「年-月-日_screenshots.mp4」格式命名輸出檔案(例如 2025-04-29_screenshots.mp4)

Cron:讓電腦在你睡覺時自動工作

有了把截圖變成影片的方法,接下來只要讓電腦自動在每天晚上 11:55 執行就可以了。這時候你可以用 Linux 和 macOS 都有內建的自動排程工具 crontab

只要在終端機裡輸入 crontab -e,它就會打開一個文字編輯器,在裡面加入以下內容並存檔即可:

55 23 * * * cd /截圖資料夾/路徑 && ffmpeg -framerate 1 -pattern_type glob -i "*.jpg" -c:v libx264 -pix_fmt yuv420p -vf "scale=1920:1080:force_original_aspect_ratio=decrease,pad=1920:1080:(ow-iw)/2:(oh-ih)/2" "$(date +%Y-%m-%d)_screenshots.mp4"

這段文字的意思是叫電腦在每天 23:55 時,先進入截圖的資料夾(cd),然後執行剛才的 ffmpeg 指令。以後你就可以安心睡覺,醒來後就會發現昨天的截圖已經被自動整理成影片了!

你不需要記得這一切

最後要強調的是,你完全不需要記得以上這些複雜的語法!你只需要知道「有這些工具的存在」,以及會在終端機裡做簡單的操作即可。

詳細的語法只要問大型語言模型就可以了。例如,進到 Claude 或 ChatGPT 裡,問:「我想用 FFMpeg 在一個影片當中,每隔 10 秒截一張圖存檔,要怎麼做?」1,它就會自動產生語法,然後你只要貼進終端機裡,頂多改一下檔名、路徑就可以囉!

別害怕終端機和純文字介面工具,它們是隱藏在你電腦中的強大神器;有時候只要一行指令,就能完成你過去用滑鼠點來點去半小時才能做到的事,再也不需使用怪怪的網站上的怪怪的工具,真的用過之後就回不去了!歡迎看我的這篇貼文來入坑終端機。

Footnotes

  1. 解答:ffmpeg -i input.mp4 -vf "fps=1/10" output_%04d.jpg

平價牛排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跟檸檬卷去板橋玩,在板橋後站附近找到一間平價牛排館。我超級久沒有享受到這種台式牛排了!我住的地方附近都沒有這種店,彷彿平價美食都已經被高租金驅離市中心似的。

我點了沙朗牛跟雞腿排雙拼。原本會有鐵板麵,但不想吃澱粉的話可以把鐵板麵換成蛋(所以總共會有兩顆蛋),肉上桌時的鐵板滋滋聲和黑胡椒醬的香氣好爽啊!

餐前有附一碗真的很不錯喝的酥皮濃湯,還有提供我最愛的 A1 牛排醬和好久不見的 BB 辣醬(小時候超愛在炒飯當中加這個),當然自助飲料吧(我不喝含糖飲料所以沒喝)和冰淇淋(用的是品質還不錯的餅乾筒)也是不能少的!

所有這些——雙拼主餐、濃湯、飲料、冰淇淋——只要 350 元!當然肉的品質不能跟 Smith & Wollensky 相提並論,但是以這個價位來說,已經沒有什麼好抱怨的了。

反觀我在台北市中山區,花同樣的 350 元可能只能吃到一碗沒什麼料的麵;天龍國的物價真的太可怕了,真的是每天都在當盤子

我們吃完之後又去附近的中和環球購物中心逛,裡面店家的價格也比台北市親民很多。

如果你住在台北市,偶爾去板橋晃晃、吃吃喝喝真的不錯,去了才會發現自己每天繳的「台北市民」有多高。

花花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突然意識到,在這個 blog 上我還沒有曬過狗,這真是一大疏忽,今天就讓我來彌補這個重大的缺失。

她是花花,女生,今年十歲。

嚴格來說,花花不是我的狗,而是檸檬卷家的狗;但因為我很常去檸檬卷家,我跟花花還是培養了一定的感情的。

去檸檬卷家的時候,我們常常都會帶花花到河堤去散步。她是那種不需要牽繩也不會亂跑的狗。在河堤的時候她會自由地到處玩耍——看看這裡、聞聞那裡,但同時總是時刻掌握主人目前的位置。當我跟檸檬卷故意分開一段距離時,花花會在我們兩個人之間往返奔跑,確認我們兩個都還在視線範圍內。

最近檸檬卷想帶花花去洗牙,我才發現原來狗狗洗牙算是一個「小手術」,不但需要全身麻醉、而且超級無敵貴!原來我們身為人類可以洗牙是這麼幸福的事啊,最近去洗一下好了。

其實我從小就是狗派的,我甚至有點討厭貓(因為小時候被鋼琴老師家的貓攻擊過);但命運總是充滿戲劇性——我後來反而先養了貓,然後變成了一個超級貓派!

但我還是很喜歡狗啦,我夢想以後有一天我可以在家裡同時擁有一狗一貓。老實說,同時擁有一狗一貓比養育兩個人類小孩吸引我太多——牠們不會要求你買最新的 iPhone 給牠、不用接送牠們上才藝班,也不用擔心校園霸凌或青春期叛逆問題。可惜目前住的地方不方便養狗,希望以後有那個機會實現我的「毛孩家庭」夢想了。

雷雨天玩手機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家有電子設備被大雷雨時被閃電打壞的經驗嗎?我在這輩子好像才發生過一兩次,都是很久以前了。住在台北的好處之一,就是一整年好像也不會有幾天是大雷雨,所以不太需要擔心雷擊的問題。

不過關於雷擊的危險,還是知道一下比較好。巴西聖保羅大學能源與環境研究所的研究指出,雷雨天不只可能會弄壞電子設備,甚至可能會要人命!特別是當你正在做一件很日常的事:一邊充電一邊用手機。

⚠️ 研究原文 PDF 連結

兩個真實案例:

  • 2022 年 1 月 4 日在巴西伊塔帕熱(Itapajé),兩位兄弟在家中因電擊意外喪生。事發經過是,在雷雨天時,其中一位兄弟在將手機充電器插入插座時,發生了強烈的電擊,影響到了另一位兄弟,兩人當場倒地失去意識。兩兄弟被送往市立醫院急診室時,已經沒有生命跡象。(新聞連結
  • 同年 5 月 8 號,一位 43 歲公務員,在使用連接電源的手機時遭到電擊身亡。(新聞連結

研究人員收集了實際發生的事故資料,測量了手機充電器的特性,以及用鋁板模擬人握住手機的情況;最後用一種叫 EMTP 的軟體來模擬整個「雷電→室外輸電線→變壓器→家中電線→充電器→手機→人體」的電流路徑系統。

結論是,當閃電擊中家附近的電線時,一部分的強大電流會通過這條路徑,最終到達手中的手機:

"Figure 14 shows the magnitude and waveform of the current circulating in the victim's heart.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current reaches a peak value of 23 Amperes... The current values can cause severe damage to the victim and cardiac arrest, indicating that using a smartphone charging from the socket in a rainy situation with lightning is hazardous for users."

(圖 14 顯示了通過受害者心臟的電流大小和波形。可以看到電流峰值達到 23 安培……這些電流可能造成嚴重傷害和心臟驟停,表示在雷雨天時使用正在插座充電的手機,是非常危險的。)

要知道在一般情況下,只要 0.1 安培就可能致命了,可見 23 安培是多可怕的數字。

至於要怎麼防範?研究報告的最後一段給了四個建議

  1. 👋 雷雨期間避免摸到插著電的電子裝置
  2. ⚡️ 安裝突波保護器,並且定期檢查
  3. 🔌 一發現開始打雷,立刻把手機充電器從插座上拔下
  4. 🏠 確保家中的電氣接地系統正常

我幾乎從不一邊插電一邊用手機,不是因為我特別謹慎,而是因為我用的是去 Google 化的自由軟體系統手機。沒有 Google 的跟蹤間諜程式碼,手機電量超持久!看來自由軟體不只可以讓人逃離科技巨頭的監控,還有防止被雷劈的額外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