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長寬比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Instagram 的負責人 Adam Mosseri 前幾天在 Threads 上發了一則貼文1

"Instagram now supports 3:4 aspect ratio photos – the format that almost every phone camera defaults to. From now on, if you upload a 3:4 image, it'll now appear just exactly as you shot it."

(Instagram 現在支援 3:4 的照片比例——這幾乎是每支手機相機預設的格式。從現在開始,如果你上傳一張 3:4 的圖片,它會按照你拍攝的樣子顯示出來!)

等等,讓我們仔細再讀一次這句話:

If you upload a 3:4 image, it'll now appear just exactly as you shot it.

我覺得這實在太愚蠢了,你上傳一張照片,不是本來就該 appear just exactly as you shot it(按照你拍攝的樣子顯示出來)嗎?不然是要怎麼顯示,倒立顯示嗎?

這則貼文一出,馬上獲得了科技媒體的報導2——原來在 2025 年,「讓照片保持原本的樣子、不要被裁切」是一個劃時代的技術突破啊!

這就很像是房東突然來敲我家門,興奮地宣佈:「重磅消息!從現在開始,你可以把床擺成橫的了!」拜託,從石器時代以來,床本來一直都是想怎麼擺就怎麼擺啊,什麼時候需要經過你的「恩准」了?

在自己的網站上,我可以上傳任何長寬比的圖片,管它是壓扁的 16:3 還是細長的 4:27,它都可以「完全按照我想要的方式顯示」啊!這本來不就是正常到不行的事情嗎?

(讓我給你一張扁扁的 16:3 的貓)

(再來一張長長的 4:27 的腳印)

還記得今年一月時 Instagram 把個人檔案縮圖從正方形改成長方形,造成一堆人版面大亂、網路上哀鴻遍野嗎3?創作者花大量時間把照片切成九宮格拼圖來配合 Instagram 的設計限制,結果平台隨便一個改版就全部亂掉,莫名其妙又多了一堆工作要做。為什麼要忍受這個?

何必把自己硬塞進 Instagram 的模板裡,變成平台的標準化商品呢?你的創意值得更自由的舞台,建立自己的網站,讓所有內容「完全按照你想要的方式顯示」吧!

Footnotes

  1. https://www.threads.com/@mosseri/post/DKOIbJkRNIb

  2. https://www.theverge.com/news/676549/instagram-3-4-aspect-ratio-photos-phones-square-rectangle

  3. https://news.tvbs.com.tw/entertainment/2756239

Linux 掌機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如果你最近有逛到我的 /now 頁面的話,應該會發現我最近手癢買了一台 Linux 掌機。

什麼是「Linux 掌機」?

如果你不知道那是什麼,Linux 掌機基本上就是一台小型電腦,包裝成像是掌上型遊戲機的樣子,裡面跑的是某種 Linux 系統。通常大部分人買它是為了玩經典遊戲主機的模擬器,重溫小時候那些讓人廢寢忘食的經典遊戲。

市面上這類型裝置琳瑯滿目,有許多廠牌和型號可以挑選,從長得像任天堂 Switch 的橫式設計,到復古 Game Boy 風格的直立式,各種螢幕大小應有盡有。

(畫面跑的是之前介紹過的 Apotris

RG35XX Plus

我研究了一下,最後買的是相對低價,但網路上評價不錯的 Anbernic 的 RG35XX Plus。它是直立式的、長得有點像 Game Boy 的設計:

  • CPU 是四核心的 Allwinner H700,只有 1 GB 的記憶體。效能來說應該比 Raspberry Pi 4 還要弱一些,但用來模擬早期的電子遊戲機是綽綽有餘了。
  • 有兩個 Micro SD 卡插槽,一個給作業系統使用,另一個給資料使用。
  • 有 Wi-fi 和藍芽。
  • 螢幕很漂亮,3.5 吋,640 x 480 解析度。
  • 喇叭品質:可以聽得見聲音。
  • 按鍵的手感我覺得還滿好的,我覺得比我以前那台真正的任天堂 Game Boy Advance SP 還要好按。

KNULLI 作業系統

Anbernic 原廠的作業系統我覺得很難用而且很醜,所以我一拿到機器之後就把作業系統 SD 卡洗掉,重灌成 KNULLI 這個發行版。

KNULLI 是特別為這種掌上型遊戲裝置訂製的 Linux 系統,它有完全支援這台 RG35XX Plus,這也是我為什麼選這台的原因之一。安裝非常非常簡單,基本上就是從 KNULLI 的官網下載適合裝置的映像檔,然後用像是 balenaEtcher 這樣的工具寫入 SD 卡就完成了。幾乎不需要任何設定就可以開始使用!

好好玩啊!

它可以跑非常多遊戲,從任天堂紅白機、超任、Sega Mega Drive、Game Boy、Game Boy Color 到 Game Boy Advance 等等都沒問題。(當然,你得自己「想辦法」準備遊戲檔案,不要問我喔!)

除了復古遊戲之後,它也能跑我之前介紹過的 PICO-8 遊戲,當然,這表示你也可以自己製作遊戲拿到上面玩。另外,透過 PortMaster 也可以安裝許多電腦上移植過來的軟體和遊戲,可以跑的東西多得超乎想像。

因為它就是一台不折不扣的 Linux 電腦,所以理論上你可以做任何在 Linux 上可以做的事情。例如像是用 ssh 遠端登入進去安裝各種奇怪的東西,或是要拿來當網頁伺服器也沒人可以阻止你。

以一台才台幣兩千出頭的低價掌機來說,到目前為止我覺得超級超級划算!當然,我還不知道這台機器的耐用度如何,如果它不久後就掛掉了,我會再跟你們更新。

最後,如果這篇貼文又害你亂花錢了,讓我先跟你道歉。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看到一篇有趣的文章,標題是 Why Asians Use the (~) Tilde Mark For Texting and What It Means。居然有老外寫文章解釋為什麼亞洲人打字喜歡用「~」,我才發現老外真的不會用「~」耶!

對台灣人來說,「~」根本就是基本配備。想要看起來比較友善?用「~」。想要把字拉長?用「~」。想要把傷人的話包裝成比較無害的樣子?用「~」就對了!

但對英語使用者來說,他們看到「~」(注意是半形的)時,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大約數值」的意思:

The store is ~50 miles away.

(商店在大約 50 英哩遠。)

文章作者 Paul William 說,在英文中,想要把字拉長時會比較習慣用重複字母而不是「~」。例如:

Hey~ = Heyyyyyyy

Yes~ = Yessssss

love~ it = loooooove it

我以前寫文章也很愛用「~」,幾乎每兩三句後面就要來一個。但現在回去看自己以前寫的東西,突然覺得太多「~」好像有點煩?

而且我現在覺得「~」有一種「不知道該用什麼標點所以隨便放一個」的感覺:它既沒有「……」的未完成感,也不是「。」的確定感,又不像「!」這麼興奮。就是一個不會太突出也不會太冷淡的符號,完全符合亞洲人不喜歡出鋒頭的社交哲學。

現在我有克制自己盡量少在文章中隨便用「~」,除非真的是要表達把字拉長的語氣。不過我傳訊息的時候還是常用啦~~~

下載它吧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看到 DanQ.me 上一篇很有趣的文章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ownloading and Streaming,作者提到了一個觀點:「串流」跟「下載」其實是同一件事。

"So in a very real sense, all streaming is downloading! The buffer is the part of the stream that’s downloaded onto your computer right now. The question is: what happens to it next?"

所以從很實際的角度來看,所有的「串流」都是「下載」!緩衝區就是目前已經下載到你電腦上的那部分串流。差別是: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這對我這個真.宅男來說,這當然是常識。但看到文章我才意識到,這對於一般人來說可能沒那麼顯而易見。

想「下載」?請買 Premium

就拿 YouTube 當例子吧,他們的手機 App 讓一般用戶只能「串流」而不可以「下載」,如果想要「下載」就得付錢買 Premium。但這邏輯根本不通:當你在「串流」影片的時候,影片資料其實早就已經「下載」到裝置上了。你在播放器中看到的灰色進度條,就是已經下載到裝置上的部份。

YouTube 只是在行銷上把「串流」和「下載」包裝成兩個不同的概念。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你早就已經下載了,只是他們把 App 寫成不讓你播放已經下載到裝置上的資訊而已。

串流書局

用買書來比喻的話:

  • 串流很像你買了一本書,書店老闆堅持要撕下來一頁一頁給你,你必須看完一頁後當場燒掉,他才肯給你下一頁。(想要重看一次?再買一本啊!)
  • 下載很像你買了一本書,書店老闆把它撕下來一頁一頁給你,但這次你可以把所有頁面收集起來,把它重組成一本書,以後什麼時候想要讀都可以。

「串流」和「下載」的區別根本就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是否對使用者自由做出人為限制。說穿了,串流就是在剝奪你使用已經存在自己裝置上資料的權利——資料明明就在那裡,卻不讓你用。(同時順便浪費網路資源

奪回控制權

好消息是,你可以繞過這些限制!用像是 FreeTubeyt-dlp 或是 hls-downloader 之類的軟體,奪回對自己裝置的控制權吧!我的裝置本該就是我全權掌握的財產,資料既然已經來到了我的裝置上,為什麼還要看別人的臉色才能使用呢?

品珍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的音樂教學生涯已經超過 20 年了,如果說我有什麼特殊技能的話,大概就是能很快看出一個學生以後會不會變得很厲害。基本上只要上過一兩堂課,聊個天之後,就可以有很準確的判斷了。

厲害的學生都有一些共同的特質:

  • 有好奇心:真心想要學東西,願意花時間弄懂複雜的事情。
  • 謙虛:越厲害的學生,越覺得自己不厲害。
  • 很能修正錯誤:一旦被指出問題很快就能調整解決。
  • 更重要的是個性正向、快樂:就算碰到困難也還是可以從容面對。

每當我發現這樣的學生,我都會跟他們說:「你以後有名了要記得提拔我!」通常學生都會一臉問號,想說到底是要怎麼提拔我,但我就還是很愛繼續這樣講。

為什麼今天寫這篇?是因為我的老學生品珍(個人網站)傳來了一個好消息!她以《優雅的相遇》這個作品入圍了 2025 台北電影獎的最佳配樂!

認識品珍的時候她才國中!當時她的鋼琴程度並不算超級突出,但她擁有全部前面提到的「厲害的學生」特質,所以我一開始就知道她一定會變很強。

品珍準備考大學的時候,剛好是我人生中比較奇妙的 2017 年。那時候一邊上課還要一邊提防前妻突然衝進來大鬧的場面,現在回想起來還是覺得好刺激呀!總之,在這種戲劇化的環境下,品珍後來還是順利考上了北藝大。

然後才一轉眼間,現在品珍已經是獨當一面的電影配樂家了!如果你有專案想要厲害的配樂,我真心推薦你到 https://pinchensound.com/ 找她。

其實我還有很多厲害的學生,之後有機會再來分享其他的故事。

(如果品珍妳看到這篇的話,現在正是提拔我的時候了!妳可以在接受國際媒體訪問的時候,分享你老師是如何一邊打離婚官司一邊幫妳準備大學考試的勵志故事,很有話題性對吧?順便幫我廣告一下好和弦 NiceChord.com!謝啦!)

放在 blog 上就對了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看到 ShellSharks.com 上的這篇 Just Put It On Your Blog(就把它放到你的 blog 上)我覺得很有共鳴。

It's great to have a place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 place you can go back to when you want to remember something you had written or thought about before. A place you can refer people to when they have questions you've answered in the past. A place to be you. So, get a blog, and put all the things there.

(有個地方可以分享想法真的很棒。當你想回顧以前寫過或想過的東西時,可以回去找。當別人問你以前回答過的問題時,可以直接叫他們去看。部落格是一個讓你做自己的地方。所以,去弄個部落格吧,把所有東西都放在那裡。)

我最早從 2008 年就有斷斷續續寫過部落格(你在這裡也能看到少數舊文的備份),最近一年我幾乎天天更新,讓我跟你分享一些我覺得寫個人部落格的樂趣所在:

  • 🤔 我想要寫什麼,就真的可以寫什麼:我可以寫人生想法教學心得看不順眼的事,或是喜歡的跑鞋遊戲飲料……什麼都可以,沒人管我。(絕大部分啦,還是有一些比較不良的內容寫出來不太好)
  • 📐 沒有格式的限制:沒有一定要幾個字,沒有一定要強迫放圖,更不用遵循平台改來改去的圖片長寬比規範(這超愚蠢的),可以自由地加入連結。
  • 📊 沒有數據評斷我:至少沒有即時、公開的那種。就算只有一點點的外部影響:讚或愛心、觸及率、點閱率數據,都會影響你的創作內容。
  • 💰 我不靠這個部落格賺錢:純粹就是為了好玩而寫,沒有那種為了流量而生產內容的做作感。

如果你還沒開始寫自己的部落格,我真心推薦你試試看。

照顧自己的部落格,比經營社群媒體帳號如 Instagram 或 Facebook 來得快樂太多了。乍看之下好像很類似,都是在「發文」,但感覺真的完全不一樣;一個像是在自己家裡自在地聊天,另一個則像是在大街上努力吸引路人注意。

在我的 RSS 訂閱清單裡面,有許多國外的個人部落格;但我知道的中文部落格,尤其是台灣人寫的真的好少。台灣所謂的「部落客」大多集中在美妝、旅遊、科技開箱等等主題,然後商業氣息濃厚到不行,好難找到那種純粹分享自我的個人版。

如果你知道有誰在經營有趣的中文個人部落格,拜託一定要跟我分享(wiwi.blog@fastmail.com)。或者,如果你自己就有部落格,也請告訴我,我會把你加入 RSS 訂閱清單!

Now

·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繼上次我弄了一個 /use 頁面來分享我愛用的工具之後,今天我又新增了 /now 這個斜線頁面(slash page),你可以直接從網站上方選單的「近況」進入,或是直接到 https://wiwi.blog/now 這個網址。

我大概預期會隔每幾個月(又稱「想到的時候」)更新一次這個頁面吧,如果你有興趣知道我的生活近況,歡迎過去逛逛!如果你覺得我還可以在 /now 上分享什麼其他有趣的東西,歡迎寫信到 wiwi.blog@fastmail.com 給我建議!

PICO-8

·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昨天的貼文中,我隨口地提到了「PICO-8」這個東西,所以讓我來補一篇文介紹它一下好了。

什麼是 PICO-8?

2014 年推出的 PICO-8 是一個「幻想遊戲機」。它不是真的遊戲機硬體,而是一個「假裝自己是一台 1980 年代遊戲機」的軟體。

在 PICO-8 的環境裡,你可以寫程式(用簡單易學的 Lua 語言)、畫像素圖、做 8-bit 音樂,當然也可以玩遊戲。它就像是把 1980 年代的整個遊戲開發體驗,濃縮成一個 13 MB 不到的軟體包,比你手機裡隨便一個 App 都還要小。

不會寫程式也能玩

就算自己不會寫程式也沒有關係。PICO-8 的社群非常活躍,網路上已經有上千個別人寫好的遊戲,可以直接從 PICO-8 環境中下載來玩。

而且因為 PICO-8 的設計理念,所有遊戲都是以原始程式碼形式發布的;這表示你不只可以玩遊戲,還可以完全看到每一個遊戲是怎麼運作的,甚至可以修改別人遊戲裡的程式碼、美術、關卡、音樂、音效。

更酷的是,因為 PICO-8 設計上刻意的限制(128 x 128 畫素的螢幕、16 色色盤、4 軌音樂加音效、32 KB 的程式碼限制),導致它的硬體需求非常低。就算是超級老的筆電、低耗電的 Raspberry Pi,甚至是 Linux 掌上遊戲機,都可以流暢執行 PICO-8。

我之前在師大附中教音樂科技課的時候,也用 PICO-8 教學生寫簡單的小程式和做 8-bit 音樂。

必玩遊戲推薦

所以 PICO-8 上到底有什麼好玩的遊戲?讓我推薦幾個。

首先是昨天的貼文中提到的 Tera: Mind Over Matter,這是一個超級完整、玩起來不輸商業大作的俄羅斯方塊遊戲。

然後是 Celeste,沒錯,就是那個大受好評、獲得 2018 年遊戲大獎最佳獨立遊戲的 Celeste。它的原型就是在 PICO-8 上面誕生的(據說只用了四天就開發完成)。

還有 Breakout Hero,精緻好玩的打磚塊遊戲!

以上三個很完整的遊戲,檔案大小都在 80 KB 以下,加起來比你手機拍的一張照片還要小!

很自由的非自由軟體

Pico-8 的售價是 15 美金,我覺得超級物超所值。雖然在授權上並不是自由軟體,但它的整個生態系還算是滿自由的。

它的主程式沒有惱人的 DRM 保護,可以離線備份和執行,所有遊戲都是開放原始碼,軟體本身的運作機制也相對透明,也有非常詳盡的文件。跨平台支援(Linux/macOS/Windows)當然也沒問題,另外也有完全免費的教育版可以在瀏覽器中直接執行。

如果你一定要用自由軟體,其實還有另外一個跟 PICO-8 很像的專案叫做 TIC-80。TIC-80 是在 PICO-8 推出的三年後(2017)才問世,功能比 PICO-8 更強,但正是因為功能太強了,所以我反而沒有那麼喜歡用,網路上的討論好像也比 PICO-8 少一些。

軟體的時光膠囊

我覺得像 PICO-8 這樣的「幻想遊戲機」是一個保存軟體的超好方法。

你看現在的手機 App,只要作業系統一更新,舊版本可能就沒辦法用了,壽命超短,頂多就幾年而已。但反觀 40 年前出品的任天堂紅白機遊戲,到現在卻都可以完美地在各種裝置上執行。為什麼會這樣呢?

關鍵在於「規格的穩定性」。實體遊戲機的硬體規格是固定的,不會變動,所以為它開發的軟體可以永遠在上面運行(當然,前提是你不要用 DRM 破壞它的話)。PICO-8 就是把這樣的觀念搬到了軟體上,它定義了一個永不改變的虛擬硬體規格,這樣一來,只要未來的裝置能夠執行 PICO-8(或它的模擬器),所有的 PICO-8 遊戲就可以活下去。

當我們的後代在 2125 年從廢墟中挖出一百年前的硬碟時,他們絕對無法執行 Steam 上的 3A 大作(因為都被 DRM 鎖住了),但一定能打開這些檔案大小不到 80 KB 的 PICO-8 小遊戲。

未來的遊戲史學家可能就會寫:「21 世紀初期,人類發明了一種叫做 DRM 的東西,專門用來確保自己的作品無法被後代看到。到底為什麼會有這種自我毀滅的舉動,目前還是一大謎題……」

Apotris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高中畢業後的那個暑假,當同學們忙著為大學生涯做準備時,我則是在家苦練俄羅斯方塊。不是手機上那種隨便玩玩的版本喔,而是 Arika 出品的神作——Tetris: The Grand Master 系列。

我覺得 Tetris: The Grand Master 系列是當時(2003、2004 左右)最好玩的俄羅斯方塊遊戲,沒有之一。它除了有很棒的音樂和畫面之外,最厲害的就是開創性的「20G Mode」。

「20G Mode」(20 倍重力模式)就是指方塊落下的速度超快,在一格畫面之中就會落下 20 個方塊的高度,也就是一出現就直接掉到地上的意思啦。但因為從方塊著地到真正鎖定之前,還有短暫的時間可以移動,所以你可以用各種技巧讓方塊在地上「爬行」,來放到想要的位置,非常好玩!

(15 年前錄的影片,這是 Tetris: The Grand Master 2)

不過以上不是重點,寫這篇是想要推薦我最近發現的俄羅斯方塊遊戲 Apotris,真不敢相信品質這麼好的遊戲居然是完全免費、完全自由、開放原始碼的軟體!

Apotris 程式跑得很順、畫面漂亮、音樂也不錯;有多種遊戲模式可以玩,可以自定背景顏色、背景效果、方塊外觀,還可以切換多種旋轉模式,例如 SRS 和 ARS 等等1,來模擬各種其他版本俄羅斯方塊的手感。

(Apotris 的 Linux 版畫面)

最重要的是,它有超級多平台的版本:

  • Linux / macOS / Windows 當然是基本款(下載頁面
  • 也有網頁版可以在瀏覽器裡直接玩
  • 連任天堂 Switch、3DS 和 Gameboy Advance 版本都有!這表示你可以在任何有 GBA 模擬器的裝置上玩:手機、平板、各種掌上型遊戲機,甚至是智慧冰箱都有可能!

除了 Apotris 外,再一個額外的推薦:在 PICO-8(那是什麼?)平台上的 Tera: Mind Over Matter 也是一個免費又超棒的俄羅斯方塊遊戲!

非常抱歉,這篇貼文很可能會讓你浪費數百小時在堆方塊上面,誰叫你沒事要看我的 blog 呢?

Footnotes

  1. SRS = Super Rotation System, ARS = Arika Rotation System. 指方塊如何出現、怎麼旋轉、怎麼「蹬牆、蹬地」等等的設定,每個俄羅斯方塊遊戲都會有一點點差異,對於高速玩家來說,可以細微調整這些設定很重要。像是我以前玩的 Tetris: The Grand Master 就是採用 ARS 系統。

賭徒破產理論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聽過「賭徒破產理論(Gambler's Ruin)」嗎?這個的核心概念是:就算遊戲本身是完全公平的,只要一直玩下去,賭本大的人永遠會贏。資本的差距本身就是最大的不公平。

例如,我跟你玩一個猜銅板正反面的遊戲;你猜對了就贏 1 塊錢,猜錯了就輸 1 塊錢。聽起來很公平吧,每一次的勝率都是 50%:

  • 如果我們兩個人一開始都只有 1 塊錢,那麼兩人的勝率(贏走對方所有金錢的機率)的確就都是 50%。
  • 但如果我有 2 塊,你只有 1 塊呢?我的勝率就提高到了 66%。
  • 如果我有 10 塊,而你只有 1 塊?我的勝率就飆升到了 91%。
  • 想想看,如果你跟賭場(資本基本上是無限)不斷地玩這個遊戲,最終破產的機率有多少?當然是 100%。

就更別說遊戲本身就不公平的情況了。我用電腦了模擬一個「只有一點點不公平」的情況:你的勝率是 49%,賭場的勝率是 51%。假設你有 10 塊錢,賭場有 1000 塊錢。

結果模擬了 10,000 場之後,賭場全勝。一次都沒有例外。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大概有以下幾個:

  • 賭博時要學會停下來:在遊戲差不多公平時,你絕對有可能因為運氣好在一開始取得領先。但如果不停下來的話,最後賭本大的人還是會贏走全部。
  • 玩「你真的有優勢」的非運氣遊戲:在賭場裡,大概只有撲克(Poker)是這樣的遊戲。因為在撲克桌上,你的對手不是賭場,而是其他玩家;如果技術高超的話,是可以取得能夠贏錢的優勢的。
  • 一直玩,不破產,就會贏:在日常生活也是這樣,人生也是一大堆遊戲的集合,只要你能夠累積各種「賭本」(金錢、健康、信用、人脈、作品集……),一直不斷重複參與遊戲,並且小心在失敗時不要「破產」的話,最後的贏家就會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