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FB 和 IG 是間諜軟體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荷蘭拉德堡德大學(Radboud University)和西班牙 IMDEA 網路研究所的學者們,發現 Meta 藉由 Facebook 和 Instagram 的 Android Apps,偷偷開後門監聽你的手機瀏覽記錄,然後把它跟你的真實身份連在一起。

📕 閱讀整份研究報告:

https://localmess.github.io/

簡單地說,這份報告提出確切的證據,證實了 Facebook 和 Instagram apps 都是不折不扣的間諜軟體。你以為在手機瀏覽器裡偷偷看什麼沒人知道?太天真了,這些 apps 全部都知道!

研究人員 Gunes Acar 接受採訪時說1

"They are bridging these two worlds that we think are separate; web browsing and mobile app activities. That's very shocking."

(他們把兩個原本分開的世界——網頁瀏覽跟手機 App——連起來了。這真的很可怕。)

怎麼可能?

你可能會想,FB 或 IG 的 App 跟瀏覽器不是獨立的嗎?它怎麼可以隔空知道我看了什麼網頁?

Meta 讓它們的 App 在背景偷偷監聽特定的網路連接埠(TCP 12387-12388 和 UDP 12580-12585),當你用手機瀏覽器看網頁時,如果那個網站有嵌入 Facebook Pixel 追蹤程式(有將近六百萬個網站有,但 wiwi.blog 這裡沒有),網站就會嘗試透過這些「秘密通道」傳送資料給手機內部的 FB/IG App。

最狡猾的地方是:因為是手機「自己傳資料給自己」,所以繞過了一般的安全檢查。防得了外賊,防不了內鬼呀!

另外,Meta 還用了一種叫做「SDP Munging」的技術。簡單來說就是假裝要進行 WebRTC 視訊通話,然後在建立連線的準備階段,偷偷摸摸把追蹤資訊塞進原本應該放身份驗證碼的地方。這樣一來追蹤資料就偽裝成了「我想跟你視訊通話」的正常訊息,騙過瀏覽器的安全檢查,連用 Chrome 開發者工具都觀察不到資料正在傳輸。

當然,什麼開無痕模式、清除 cookie 等等民間偏方,都是無法對付以上招數的。

你一直都被看著

研究發現,Meta 從 2024 年 9 月就開始用這招了。更厲害的是,研究也提到俄羅斯的搜尋引擎 Yandex 早在 2017 年就已經開始這樣搞,而且沒人發現!

Google 在接受 Sky News 採訪時1也說 Meta 和 Yandex「明目張膽地違反了我們的安全和隱私原則」(blatantly violate our security and privacy principles)。

(因為 Google 的原則是「只有我可以當間諜,別人不行」😂)

有趣的是,在這個研究發布當天,Meta 馬上就停止了使用這個方式追蹤用戶。

移除間諜軟體吧

真心推薦你,考慮把手機上這些垃圾間諜軟體移除吧!它們對你的隱私不友善、消耗手機電池、浪費你的時間、讓你容易生氣、品味變差、注意力渙散……不需要這樣殘害自己呀!

題外話,最近我有一個朋友的 IG 帳號被盜了,她很煩惱、花了好多時間在處理這個事情,一直卡在帳號救援的流程,幾天之後好像都還沒弄好。其實很想跟她說,根據我從 2022 年開始的親身測試,不用 IG 真的不會怎麼樣的,只會讓生活變得更好而已。

Footnotes

  1. https://news.sky.com/story/meta-found-covertly-tracking-android-users-through-instagram-and-facebook-13379083 2

Vimium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Vimium 是一個瀏覽器外掛程式,可以讓你在瀏覽器中使用「Vim 文字編輯器風格」的快速鍵

如果你不知道「Vim 風格」是什麼意思:Vim 是一個強大的文字編輯器,以「完全不需要滑鼠就能操作」聞名,在 Vim 裡面,每一個按鍵都有特殊的意義和功能。例如想刪除一行文字可以按 dd,想複製 10 行就打 10yy,想跳到檔案的第 42 行就打 :42 然後按 Enter 等等。

其實我不是 Vim 的使用者,主要是因為我覺得 micro 已經很好用,以及我實在無法習慣用 hjkl 當作方向鍵(我真的努力試過好多次了,但我的頭腦說它拒絕這種設定)。

但裝了 Vimium 之後,我倒是覺得比起在文字編輯器,Vim 的快速鍵反而在瀏覽器中意外地合理且好用耶:

  • 首先,它有 gg 可以快速捲到頁面最上方,這個我超常用,不用再滾滑鼠滾輪或按住 page up。1
  • 還有 du 可以往下和往上捲「半個頁面」,而不是傳統 page up/page down 的「一整頁」。
  • jk 可以往下和往上捲動「兩行」,而不是上下方向鍵的「一行」。而且用 jk 的時候,一按住鍵就會馬上持續捲動,而不會有方向鍵的「先停頓一下再開始連續重複」的反應。
  • 神奇的是,在瀏覽器中用 jk 上下捲動時,不會有像是在文字編輯器裡那種頭腦錯亂的感覺。不曉得為什麼。
  • 最好用的地方是,我可以按 f,它就會在每一個可以按的連結顯示代號,然後我再打代號就可以到打開那個連結了,這個有時候真的比滑鼠方便。如果想要開在新分頁的話,改成用大寫 F 就好。

(按下 f 之後,每個連結會出現代號,輸入代號就可以開啟連結)

裝了 Vimium 之後,真的讓我可以看網頁時大大減少把手從鍵盤上拿開去滑滑鼠的次數(好吧,其實我用的是軌跡球)。沒想到我在文字編輯器中永遠無法習慣的快速鍵,到了瀏覽器裡居然會覺得好用!很推薦你也試試看!

Footnotes

  1. 文章一出,有好幾個讀者跟我說按 Home 鍵就好啦!我原本真的不知道可以用 Home 鍵,但 gg 的位置還是比較好用啦!

Her TV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資訊

這篇是舊 blog 的文章,首次發表時間是 2021 年 3 月 18 日。剛剛發現它沒被移植過來,所以整理過後重發一次。

前幾天去檸檬卷的老家跟她家人吃飯。飯後我打開她家的電視,映入眼簾的是一個爆炸醜、我用 Word 文字藝術師都可以做得比他好看的開機畫面。接著,一個吉祥物(長得有點像大同寶寶跟熊讚交配後生出的畸形後代)出現,在螢幕上面很醜的 LOGO 旁邊繞來繞去,繞一繞之後站在 LOGO 旁邊比出大拇指對我笑。

從按下電源算起,時間已經過了 30 秒,我心裡的 OS 是:「更!笑屁阿!你開機到底是要開多久!」

大概過了 45 秒之後,它終於開完機了。但是這台「智慧電視」決定把我真正想看的內容(也就是電視節目)縮小放在左上角,好讓它在周圍顯示愚蠢的廣告,下面還不忘附帶一個錯誤訊息:「請檢查你的網路連線」。更!你想要連網路做什麼?是嫌開機還不夠慢,還想下載更多廣告來折磨我嗎?還是要定期更新你的開機動畫?

我拿起遙控器,想要找到跳出這個界面的按鈕。我按下「退出」,沒反應;按方向鍵?移動了半天進入一堆選單,沒有退出的選項;切換訊號源到 HDMI?依然沒有用。

而且那遙控器的按鈕超軟、超難按,你要超用力按到底,而且它的反應是慢到你會懷疑到底有沒有按到的那種。最後我按了一個超不起眼的「全螢幕」按鈕,它終於願意讓我看電視了。

然後抱歉,我因爲太生氣了,所以完全忘記把畫面拍下來。但 YouTube 上有人跟我有一模一樣的體驗,我的心情完全跟他一樣: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YeqGa7QM1M

(不想內嵌 YouTube 播放器進來,有興趣的人請按上方連結)

好不容易搞定電視,我拿起另一支遙控器(第四台機上盒的),切到體育台想看個 NBA 放鬆一下。然後就看到第四台業者直接就把防疫訊息文字蓋在節目畫面上!昏倒,我以爲這個是二十年前的第四台才有的東西。原來我們的長輩,每天都在忍受這樣的電視品質嗎?

"Garbage in, garbage out."

每天接觸的、看到、聽到的東西都在塑造我們的品味。如果你關心你的下一代,拜託不要買禾聯的電視,不然他們長大後可能也會做出這種讓人想對它比中指的產品。

看這頁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前幾天收到一封信,想要我幫忙推薦可以接某某工作的人。

我在頭腦中搜尋之後,想到了一些可能的人選;其中有一些是我知道但不熟,或很久沒有聯絡的朋友

既然要推薦別人,至少要給個聯絡方式,或是簡單介紹一下對方的來頭吧?於是我在 Google 上,以「OOO(本名)+ XYZ(職業)」的方式搜尋這些朋友。

結果,幾乎沒有人有個人網站

我只能勉強搜尋到其中幾個人一兩則很舊的隨機 FB 貼文,而且內容還是「我今天吃了超好吃的蛋餅」之類的生活分享文。對於客戶來說,大概不是個很好的第一印象進入點。

也許他們也有 Instagram 帳號,但我用 Google 搜尋不太到;就算搜到了,沒有 IG 帳號的我點進去之後,只要捲個兩下就會被全螢幕的「請先登入」畫面擋住,所以我直接放棄。

這讓我這個想要引介生意的人感到有點困擾耶。當然,也有可能是他們早就財富自由了,根本沒有想要接案子啦!

但如果你是個專業人士,而且也希望接到更多生意的話,真的強烈建議架個個人網站吧!

只要給我們一個可以一目了然「你是誰、長什麼樣子、可以幫我做什麼、怎麼聯絡你」的頁面,這樣我們這些想要推薦你的熱心人士,就可以驕傲地丟出一個連結說:「看這頁,我朋友很厲害吧!」這樣客戶開心、你接到案子、我賺到人情債,不是皆大歡喜嗎?

保鮮膜

·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文字:右拇指 ⬇|請以拇指輕壓 ⬇ 此處,將保鮮膜沿鋸齒撕開即可。| ⬇ 左拇指

文字:右拇指 ⬇|請以拇指輕壓 ⬇ 此處,將保鮮膜沿鋸齒撕開即可。| ⬇ 左拇指

是只有我看不懂這個這行說明嗎1

它寫「請以拇指輕壓 ⬇ 此處」,然後標示「右拇指 ⬇」在左邊,「⬇ 左拇指」在右邊。所以我要把雙手交叉,右拇指壓左邊,左拇指壓右邊,然後⋯⋯請朋友幫我把保鮮膜撕掉?

還是我理解錯了,其實該壓在中間的「此處」二字?因為它寫的是「請以拇指輕壓 ⬇ 此處」,而不是「請以拇指輕壓箭頭處」啊!

當然我最後還是成功地把保鮮膜撕掉了。其實,這個設計的真正目的不是要教我們撕保鮮膜,而是想要我們寫文章抱怨它。

Footnotes

  1. 文字:右拇指 ⬇|請以拇指輕壓 ⬇ 此處,將保鮮膜沿鋸齒撕開即可。| ⬇ 左拇指

品味

·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美國知名廣播人、製作人、作家 Ira Glass 說過一段很有名的關於「品味」的話1

"All of us who do creative work, we get into it because we have good taste. But there is this gap. For the first couple years you make stuff, it’s just not that good. It’s trying to be good, it has potential, but it’s not. But your taste, the thing that got you into the game, is still killer. And your taste is why your work disappoints you. A lot of people never get past this phase, they quit... It is only by going through a volume of work that you will close that gap, and your work will be as good as your ambitions."

(我們這些做創作的人,會入行都是因為我們有好品味。但中間有個落差。剛開始的幾年,你做出來的東西就是不夠好。你很努力想做好,也有潛力,但就是不夠好。可是你的品味——當初讓你踏進這一行的品味——依然很棒。而正是因為你的品味好,所以你才會對自己的作品失望。很多人永遠卡在這個階段,然後就放棄了……只有透過大量的練習,你才能縮短這個落差,讓你的作品變得跟你的理想一樣好。)

不管是彈鋼琴、寫文章、做菜或是任何領域,要能夠做出好東西,一定都需要具備兩個條件:「品味」跟「技術」。

  • 品味:知道怎麼樣叫做「好」,也就是辨認的能力。
  • 技術:知道怎麼樣實際上把東西做出來,也就是執行的能力。

這兩個東西是完全獨立的,你可能有其中一個但完全缺乏另一個。

彈鋼琴的品味

以彈鋼琴這件事來舉例的話:

有名的樂評家可能有很好的品味,他可以告訴你哪張專輯的演奏、詮釋或錄音是很好的,以及它們好在哪裡。但是要他自己坐到鋼琴前,可能連小奏鳴曲都沒辦法彈好。

而一個程度普通的鋼琴老師,也許可以把很多曲子的音符彈出來,但是彈出來的東西都不好聽,或是質感不好。

兩種類別

要做出真正厲害的東西,品味跟技術缺一不可。根據這兩者的強弱,所有人都必須是以下兩種類別之一:

  • 品味>技術:如果你一直對自己做出來的東西不滿意,恭喜你,你的品味比技術高。你心裡知道好的東西應該要「那樣」,但你看得出來自己目前的作品還不到「那樣」。這有點痛苦,但是是好事,因為已經有目標了,知道可以往哪裡努力。
  • 技術≧品味:如果技術等於或大於品味的話,表示現在你已經可以做出自己心目中覺得好的東西了。每次完成作品時你會很滿意、很有成就感。但這比較危險,因為這樣就不會想要進步(反正已經夠好了嘛),除非能夠先提升品味,不然作品就會一直停在這個水準。

好品味很稀缺

品味的價值遠遠高於技術,因為品味會限制技術的發揮——就算技術再好,也無法做出比品味更高的東西。

大部分的書、課程、教學影片都是專注在技術;技術是相對容易取得的,只要花時間練就好。品味的話,就需要長期控制進入自己腦中的東西,讓自己經常暴露在好東西之下。如果每天看到聽到的都是垃圾,品味當然進步不起來。

教學其實是「傳教」

在鋼琴教學上,品味比技術難教太多了。

我發現,那些比較不會進步的學生,根本問題都出在於品味的不足。也就是他們「不覺得自己這樣彈不好聽」,或者是「無法分辨、或不在意自己這樣彈是不是對的」。

許多鋼琴老師可能都有這樣的經驗:跟一個學生說「你彈的這個音是錯的」,但是過了好幾個禮拜他還是改不掉。這不是因為把那個音彈對真的很困難,而是因為學生「不覺得把那個音彈錯很難聽」。

所以我教學的時候其實有點像是在「傳教」。學生彈不好的時候,我的首要工作並不是告訴他「這邊應該這樣彈、那邊踏板這樣踩」等等的,而是要說服他,讓他自己感受到這樣彈真的不好聽,然後拿好的範例讓他比較。只要學生自己也受不了自己彈出的聲音,他自然就會想辦法修正了。

先有品味,才有追求技術的動力

跟日常生活上的事情一樣。例如說,檸檬卷再怎麼嘮叨叫我去清貓砂都是沒有用的,但只要我自己路過覺得貓砂很臭,我就會馬上去清了。

或者,我在 blog 上面一直推薦用 Linux 和自由軟體以及逃離 Google,對有些人來說也是沒有用的,因為他們還沒有這個品味(或者該說體悟)。但一旦他們有一天真正感受到被專有軟體限制和壓榨,他們就會想起 Wiwi 說的話,然後採取行動了。

不過話說回來,這篇關於品味的文章,本身可能也是一個「品味>技術」的示範;我知道一篇好的文章應該要是怎樣,但自己實際寫出來就……反正我前面說了這是好事嘛!

Footnotes

  1. https://www.goodreads.com/quotes/309485-nobody-tells-this-to-people-who-are-beginners-i-wish

長寬比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Instagram 的負責人 Adam Mosseri 前幾天在 Threads 上發了一則貼文1

"Instagram now supports 3:4 aspect ratio photos – the format that almost every phone camera defaults to. From now on, if you upload a 3:4 image, it'll now appear just exactly as you shot it."

(Instagram 現在支援 3:4 的照片比例——這幾乎是每支手機相機預設的格式。從現在開始,如果你上傳一張 3:4 的圖片,它會按照你拍攝的樣子顯示出來!)

等等,讓我們仔細再讀一次這句話:

If you upload a 3:4 image, it'll now appear just exactly as you shot it.

我覺得這實在太愚蠢了,你上傳一張照片,不是本來就該 appear just exactly as you shot it(按照你拍攝的樣子顯示出來)嗎?不然是要怎麼顯示,倒立顯示嗎?

這則貼文一出,馬上獲得了科技媒體的報導2——原來在 2025 年,「讓照片保持原本的樣子、不要被裁切」是一個劃時代的技術突破啊!

這就很像是房東突然來敲我家門,興奮地宣佈:「重磅消息!從現在開始,你可以把床擺成橫的了!」拜託,從石器時代以來,床本來一直都是想怎麼擺就怎麼擺啊,什麼時候需要經過你的「恩准」了?

在自己的網站上,我可以上傳任何長寬比的圖片,管它是壓扁的 16:3 還是細長的 4:27,它都可以「完全按照我想要的方式顯示」啊!這本來不就是正常到不行的事情嗎?

(讓我給你一張扁扁的 16:3 的貓)

(再來一張長長的 4:27 的腳印)

還記得今年一月時 Instagram 把個人檔案縮圖從正方形改成長方形,造成一堆人版面大亂、網路上哀鴻遍野嗎3?創作者花大量時間把照片切成九宮格拼圖來配合 Instagram 的設計限制,結果平台隨便一個改版就全部亂掉,莫名其妙又多了一堆工作要做。為什麼要忍受這個?

何必把自己硬塞進 Instagram 的模板裡,變成平台的標準化商品呢?你的創意值得更自由的舞台,建立自己的網站,讓所有內容「完全按照你想要的方式顯示」吧!

Footnotes

  1. https://www.threads.com/@mosseri/post/DKOIbJkRNIb

  2. https://www.theverge.com/news/676549/instagram-3-4-aspect-ratio-photos-phones-square-rectangle

  3. https://news.tvbs.com.tw/entertainment/2756239

Linux 掌機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如果你最近有逛到我的 /now 頁面的話,應該會發現我最近手癢買了一台 Linux 掌機。

什麼是「Linux 掌機」?

如果你不知道那是什麼,Linux 掌機基本上就是一台小型電腦,包裝成像是掌上型遊戲機的樣子,裡面跑的是某種 Linux 系統。通常大部分人買它是為了玩經典遊戲主機的模擬器,重溫小時候那些讓人廢寢忘食的經典遊戲。

市面上這類型裝置琳瑯滿目,有許多廠牌和型號可以挑選,從長得像任天堂 Switch 的橫式設計,到復古 Game Boy 風格的直立式,各種螢幕大小應有盡有。

(畫面跑的是之前介紹過的 Apotris

RG35XX Plus

我研究了一下,最後買的是相對低價,但網路上評價不錯的 Anbernic 的 RG35XX Plus。它是直立式的、長得有點像 Game Boy 的設計:

  • CPU 是四核心的 Allwinner H700,只有 1 GB 的記憶體。效能來說應該比 Raspberry Pi 4 還要弱一些,但用來模擬早期的電子遊戲機是綽綽有餘了。
  • 有兩個 Micro SD 卡插槽,一個給作業系統使用,另一個給資料使用。
  • 有 Wi-fi 和藍芽。
  • 螢幕很漂亮,3.5 吋,640 x 480 解析度。
  • 喇叭品質:可以聽得見聲音。
  • 按鍵的手感我覺得還滿好的,我覺得比我以前那台真正的任天堂 Game Boy Advance SP 還要好按。

KNULLI 作業系統

Anbernic 原廠的作業系統我覺得很難用而且很醜,所以我一拿到機器之後就把作業系統 SD 卡洗掉,重灌成 KNULLI 這個發行版。

KNULLI 是特別為這種掌上型遊戲裝置訂製的 Linux 系統,它有完全支援這台 RG35XX Plus,這也是我為什麼選這台的原因之一。安裝非常非常簡單,基本上就是從 KNULLI 的官網下載適合裝置的映像檔,然後用像是 balenaEtcher 這樣的工具寫入 SD 卡就完成了。幾乎不需要任何設定就可以開始使用!

好好玩啊!

它可以跑非常多遊戲,從任天堂紅白機、超任、Sega Mega Drive、Game Boy、Game Boy Color 到 Game Boy Advance 等等都沒問題。(當然,你得自己「想辦法」準備遊戲檔案,不要問我喔!)

除了復古遊戲之後,它也能跑我之前介紹過的 PICO-8 遊戲,當然,這表示你也可以自己製作遊戲拿到上面玩。另外,透過 PortMaster 也可以安裝許多電腦上移植過來的軟體和遊戲,可以跑的東西多得超乎想像。

因為它就是一台不折不扣的 Linux 電腦,所以理論上你可以做任何在 Linux 上可以做的事情。例如像是用 ssh 遠端登入進去安裝各種奇怪的東西,或是要拿來當網頁伺服器也沒人可以阻止你。

以一台才台幣兩千出頭的低價掌機來說,到目前為止我覺得超級超級划算!當然,我還不知道這台機器的耐用度如何,如果它不久後就掛掉了,我會再跟你們更新。

最後,如果這篇貼文又害你亂花錢了,讓我先跟你道歉。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看到一篇有趣的文章,標題是 Why Asians Use the (~) Tilde Mark For Texting and What It Means。居然有老外寫文章解釋為什麼亞洲人打字喜歡用「~」,我才發現老外真的不會用「~」耶!

對台灣人來說,「~」根本就是基本配備。想要看起來比較友善?用「~」。想要把字拉長?用「~」。想要把傷人的話包裝成比較無害的樣子?用「~」就對了!

但對英語使用者來說,他們看到「~」(注意是半形的)時,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大約數值」的意思:

The store is ~50 miles away.

(商店在大約 50 英哩遠。)

文章作者 Paul William 說,在英文中,想要把字拉長時會比較習慣用重複字母而不是「~」。例如:

Hey~ = Heyyyyyyy

Yes~ = Yessssss

love~ it = loooooove it

我以前寫文章也很愛用「~」,幾乎每兩三句後面就要來一個。但現在回去看自己以前寫的東西,突然覺得太多「~」好像有點煩?

而且我現在覺得「~」有一種「不知道該用什麼標點所以隨便放一個」的感覺:它既沒有「……」的未完成感,也不是「。」的確定感,又不像「!」這麼興奮。就是一個不會太突出也不會太冷淡的符號,完全符合亞洲人不喜歡出鋒頭的社交哲學。

現在我有克制自己盡量少在文章中隨便用「~」,除非真的是要表達把字拉長的語氣。不過我傳訊息的時候還是常用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