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平板教學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前幾天在網路上的某個角落,看到一篇學校老師寫的貼文。

那位老師說,因為教育部推行「班班有網路、生生用平板」政策(不覺得聽起來超像電信業者的促銷方案嗎),所以他把課堂小測驗題目做成了 Google 表單,讓「老師可以顯示 QR Code 在螢幕上,學生只要用平板掃 QR Code,登入 Google 帳號後就可以作答!」。

(先說明:這位老師的舉動當然是出自熱心和認真。這篇文章想要吐槽的是教育政策,而非這位努力的老師。)

但是拜託,並不是「用平板掃 QR Code,填 Google 表單」就叫做「數位教育」、就是創新好不好?我們平常在餐廳掃的 QR Code 還不夠多嗎?照這個邏輯,我家旁邊的拉麵店大概就是全世界最先進的教育系統了,畢竟他們還有多國語言選單、會員積點系統、甚至還能用 LINE Pay 呢!

單純只是換個工具,並不會讓核心技能變好,就像你讓一個不會彈鋼琴的人從電子琴換成史坦威,他還是一樣不會彈鋼琴啊!

這就是「數位教育」?

我實在看不出「班班有網路、生生用平板」對大家的好處在哪裡。這個政策的真正效果更像是:

  • 納稅人花一大堆錢,購買安裝了封閉作業系統的平板電腦,讓已經手機成癮的學生們,更長時間地盯著螢幕、更習慣滑觸控介面、更少與人類老師和同學交流。(然後短短幾年後,這些平板全部被計劃性淘汰
  • 同時巧妙地灌輸學生們「所有東西都應該使用網路」、「沒有 app 就無法學習」、「手寫是落伍的,Google 表單才先進」、「人人都該有 Google 帳號,沒有的話連課堂作業都無法完成」等等的觀念。
  • 最後我們訓練出更多沒有 Wi-fi 就會恐慌症發作、寫字像毛毛蟲亂爬、看到紙本書會過敏、無法進行超過三分鐘的面對面對話、只會使用專有作業系統、生活被科技公司的雲端綁住的低頭族下一代。

恭喜你,成功地把教育現場變成了大型的產品試用會!Apple、Google 和 Microsoft 的高階主管們見到這場景,正在喝香檳笑著呢!

真正的「數位教育」

「數位教育」不應該是訓練學生成為消費者——掃 QR Code、登入 Google 帳號、滑 iPad——而是要訓練獨立自主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用自由軟體、了解軟硬體運作原理、修改自己使用的程式、挑戰權威、擺脫控制。

這些才是我們想要下一代具備的能力不是嗎?而不是免費幫科技巨頭訓練更多忠實用戶。

如果你就是那個被強迫拿著 iPad 掃 QR Code 的學生,把這篇文章分享給你的老師看吧!如果他不知道怎麼用瀏覽器輸入網址的話,以下是這篇文章的網址 QR Code。🤣

我又 0 元了

·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剛剛出門買東西,路過一家平常很少進去的 7-11 順手拿了兩瓶氣泡水,然後我又抽到 0 元了!

記得上次 0 元時,也是因為心血來潮走進一家平常不會去的 7-11。

結論很明顯:我應該多去一些平常不會去的地方。

初頭、出頭,傻傻分不清楚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常看到以下兩個句子嗎?

「她才二十歲初頭,怎麼看起來像是三十幾?」

「我每個月大概賺五萬初頭。」

「初」你個大「頭」咧

以上兩個句子是錯的

更糟的是,還會有人把「頭」也省略,變成她才「二十初」,我賺「五萬初」,就是錯上加錯了!這個錯誤讓人煩躁的程度,大約只略遜於已經無可救藥的「在╱再」和「的╱得」不分。(多虧那些總是不選字的 YouTuber 們,讓這個錯誤快速地蔓延

「初頭」怎麼用?

「初頭」,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的定義,是「每月的頭幾天」的意思,它給的例句是:

「他生辰是六月十五日,如今卻是五月初頭,尚有四五十日。」

——《水滸傳》第一五回

如果是當作「每月的頭幾天」這個意思的話,省掉「頭」也是 OK 的,例如:「我『七月初』的時候在這個 blog 都在寫有關澳洲旅遊的文章。」。

多「出」的零「頭」

在最初的兩個例子,你想要用的其實是「出頭」,教育部的定義是「用於整數後,表示有零餘」:

「她才二十歲出頭,怎麼看起來像是三十幾?」 ✅

「我每個月大概賺五萬出頭。」 ✅

記得「出頭」是「多出的零頭」,這樣以後就不會寫錯啦!不客氣!

AI YouTuber 來了!

·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Google 在今年夏天要將強大的影音生成工具 Veo 3 導入 YouTube Shorts。根據科技媒體 Inside 的報導

「Veo 3 無疑大幅降低了影片製作的技術門檻,讓更多創作者得以更快速做出理想中的影片。對廣告主而言,這也代表能用更低廉的成本,快速製作出具備針對性、吸引力的短影音廣告。」

—— Inside1

你以為導入 AI 生成影片工具的目的,真的是像 Google 告訴媒體的那樣,是為了「讓更多創作者得以更快速做出理想中的影片」?別天真了。

偽裝成工具的毒品

將 AI 影音生成工具導入 YouTube 的最終目標:不是讓你成為更好的創作者,而是讓平台不再需要創作者。就像健身房推出「24 小時 AI 教練」服務,聽起來是為了讓你更方便健身,實際上是為了幾年後解僱所有教練。

一開始,它只是偽裝成「工具」讓你用,表面上可以讓你製作更多影片、得到更多流量。但實際上,它是在悄悄訓練觀眾習慣 AI 內容的「調調」。

想想看,現在的演算法只能推薦人類製作的影片,但之後呢?平台已經掌握了你太多資訊,知道你喜歡看什麼、看到什麼會停不下來。一旦影音生成的成本下降到一定程度,平台就可以直接為每個人客製化生成源源不斷的內容,比任何人類創作者更能讓你上癮,讓你一直看下去,黏在平台上。

到了這時,為什麼還需要推薦人類製作的影片?

溫水煮青蛙

AI 內容是溫水,觀眾是青蛙,創作者則是一直往火堆加柴火的工人。

觀眾可能一開始不習慣 AI 內容,但被強迫看一小陣子之後,漸漸發現 AI 能更快地滿足他們的需求,反而開始偏好 AI 內容勝過人類內容,開始嫌棄人類內容「不夠快速搔到癢處」。就像一個男人如果太習慣看 A 片「自行解決」,可能會開始覺得真人性行為很「沒效率」。(抱歉,在這年代我必須要寫這樣的比喻,才能體現這篇是人類寫的)

當創作者每一次按下「AI 生成」按鈕,就是在把煮青蛙的水加熱 0.01 度。到最後,當觀眾(青蛙)完全習慣了滾燙的熱水(AI 內容),這些創作者(加柴火的工人)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這已經在發生了

這不是危言聳聽,我們「已經」在 Spotify 上看到這個現象!最近有個名為 Velvet Sundown(絲絨日落)的搖滾樂團,才剛剛出道就在一個月內獲得了超過 100 萬的聽眾,結果紙包不住火,幕後營運人承認整個樂團都是 AI 生成的(不只是音樂,連團員也是)。

大部分聽眾就是不 care 啊!AI 生成的音樂也能聽呀,可以滿足需求呀!

"All the while, the one million monthly listeners who started following the Velvet Sundown had no idea they were just listening to a mas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ade by fake musicians."

(在這整個過程中,開始追蹤 Velvet Sundown 的一百萬月活躍聽眾,完全不知道他們只是在聽一群根本不存在的音樂家,演奏 AI 生成的音樂。)

——New York Post2

目前 YouTube 上這現象還不嚴重,只是因為生成影片比音樂貴而已!等技術更成熟一點、成本降低一點,看看會發生什麼事?

末日近了

最後,人類創作者將以失敗收場。

一開始你會聽到很多創作者反對的聲音,就像 YouTube 當初引進短影片時一樣;而 Google 將會無視這些聲音強推 AI 功能。絕大部分的觀眾都不 care 內容是誰做的,只要「滿足需求」就好。最後這些 AI 生成影片成為常態,人類創作者被邊緣化,Game Over。

對於還想要繼續創作的人類,我能夠想到的唯一解法,就是帶著在乎你的觀眾們,離開 AI 垃圾場,到你自己擁有的網路小角落聚會(像是這裡)!謝謝你來到這裡看文章,你是人類的希望!

Footnotes

  1. 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38774-google-brings-ai-video-tool-veo-3-to-youtube-shorts

  2. https://nypost.com/2025/07/10/entertainment/rock-band-with-more-than-1-million-spotify-listeners-reveals-its-entirely-ai-generated-down-to-the-musicians-themselves/

小型語言模型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語言模型(俗稱「AI 聊天機器人」)的輕量化發展實在是太厲害了。

還記得大約去年(2024)時那些雲端上最聰明的模型(像是 GPT-4、Claude 3)嗎?這些曾經一定要依靠大科技空司的雲端才能達到的聰明程度,在今年(2025)只要一張 20-40 GB 的家用顯示卡就能達到了。

更讓人興奮的是,去年那些需要數十 GB 大模型才能做到的事情,現在只要個位數 GB 的小模型就能做到類似的效果,甚至連 GPU 都不用!

前陣子 Google 推出的 Gemma 3n 真的讓人非常驚艷。它有 E2B 和 E4B 兩個大小的版本,其中 E2B 版本只佔用 5 GB 左右的記憶體,但已經足夠聰明到可以做翻譯、重點整理、句子改寫等等的任務了。

我在我的 ThinkPad T480s 筆電上測試,這台 2018 年的老電腦,沒有獨立 GPU,只用 CPU 跑 Gemma 3n E2B,輸出速度居然可以達到每秒 9 個 token,完全是可用的速度!

當然如果輸入很長(例如貼入長文的話),它就會需要算比較久了!我嘗試輸入一個 3,500 個 token 的英文長文,要它用中文整理重點,它花了四分鐘才完成。但我還是覺得,以一台沒有獨立 GPU 的七年老電腦而言,能夠完成這任務就已經是奇蹟了。

比起那些超大型語言模型的發展,這些小型語言模型的進步更讓我興奮期待。完全離線單機運行,不管身在何處,只要開個終端機,就有超方便的 AI 助手可以用;這種「所有東西都在我手上、不用被科技公司的雲端綁住」的感覺實在太棒了!

還沒試過離線 AI 的讀者,強烈推薦你試試看系統需求超低的 Gemma 3n1

Footnotes

  1. 額外的小模型推薦:除了 Gemma 3n 之外,我最近很愛用的小模型還有:Aya Expanse 32B(雖然有點舊了,但它的中文寫作風格很不錯)、Qwen2.5(Qwen3 寫出來的文章都怪怪的,2.5 版比較好用)、Qwen2.5-VL(可以圖片辨識的模型,很厲害)、Cogito 32B(新創公司 Deep Cogito 推出的可商用模型)

不炫耀的炫耀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聽到了一個有趣的經濟學理論:反向信號(Countersignaling)。1

反向信號理論是指,當市場上存在其他資訊可以判斷一個人的能力時,最頂尖的人反而會選擇不證明自己的能力,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實力已經足夠明顯,根本不需要額外證明

換句話說:最高級的炫耀就是不炫耀。

基於這個現象,任何競爭環境都會自然形成一個三層結構:

  • 🤷‍♂️ 低等級的人:沒什麼可以炫耀的,所以就算想炫耀也沒辦法。
  • 📢 中等級的人:拼命炫耀,因為深怕被誤認為低等級的人。
  • 🤫 高等級的人:故意不炫耀,因為炫耀反而容易被誤認為中等級的人。

在鋼琴教學圈中,這樣的三層結構也很明顯:

  • 🌱 低程度老師:技術有限,學歷普通,只能靠耐心與親和力默默經營。
  • 🎓 中程度老師:「我是 OOO 音樂學院畢業的!」、「我在國外留學過!」、「我師承 XXX 大師!」、「我教的內容跟 YYY 名校一樣!」拼命強調學歷,因為這是他們最大(也可能是唯一)的賣點。深怕不強調的話,會被當作街頭隨便找來的老師。
  • 💎 高程度老師:直接讓作品說話,認為過度強調學歷反而顯得「沒有其他東西可以說」。

在 YouTube 圈不也是一樣的現象嗎?小咖創作者默默創作,頂級創作者讓作品說話,只有中等網紅會一直在那邊強調「我有 XX 萬訂閱!」、「我那部影片破 XX 次觀看!」、「我跟 XYZ 藝人和品牌合作過!」開口閉口都要提醒你他們不是小咖。

現在我終於能精準描述為什麼我會對某些網紅感到厭惡了,因為他們表面上是在分享內容,但實質上只在意維護自己的地位。你可以明顯感覺得到他們炫耀背後的商業目的,以及那種「深怕被誤認為小咖,硬是要提醒你他高你一等」的焦慮感。

所以下次遇到那些一直說自己很厲害的人,你就知道他們正處於最焦慮的「中等級」階段了,也許這樣的同理心,會讓你不那麼討厭他們一點點。

至於我寫這篇文章算不算是在 countersignaling?這個問題就留給讀者自行判斷吧。畢竟,真正的高等級是不會解釋自己到底是哪一級的。🤣

Footnotes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untersignaling

家教網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記得大學的時候,許多想找鋼琴家教工作的同學,都會把履歷放在 XXX 家教網、OOO 人力銀行之類的平台上。很不幸地,這是他們可以做的最糟糕的選擇,讓我跟你說明為什麼:

  • 🙄 沒人 care:家教網上面聚集了「只是想找個鋼琴老師」的人,而不是「非常 care 鋼琴,想把鋼琴彈好」的人。
  • 📦 都一樣:你的資訊被塞進千篇一律的模板,和其他數百個老師排排站,就像超市貨架上的泡麵,每包看起來都一樣。
  • 🛒 隨便挑:客戶無法、也沒有時間深入了解你,只好按地區搜尋、照價格和學歷排列,然後隨便挑一個。
  • 📉 拼價格:最後,你唯一能做的只有削價競爭,然後接到爛客戶

現在的社群媒體就像是家教網。花大把時間拍短片、修圖、寫文章,卻只把這些作品丟進 IG/FB/Threads 裡,基於同樣的邏輯,也是非常糟糕的選擇:

  • 👀 沒人 care:社群媒體上聚集了「只是想看點什麼」的人,而不是「想要尋找好作品」的人。
  • 📐 都一樣:你的作品需要配合平台規定的長寬比,與其他數百萬個人一起在無限捲動的時間軸上,競爭那三秒鐘的注意力。
  • 📱 隨便看:每個人都在急著往下滑滑滑,沒人記得他們五分鐘前看過了什麼,更不 care 那些東西是誰做的。
  • 💔 一場空:最後,你得到的只有幾顆數位愛心,以及幫 Meta 多賺了一些錢,什麼都沒留下來。

活在社群媒體泡泡中的人,很難看清這一點。但一旦跳出來了,這現象會明顯到令人震驚。

就算你目前還想待在社群媒體裡面也沒關係,我理解溫水煮青蛙的舒適感。但拜託聽 Wiwi 的話,除了把文章貼在你喜歡的社群媒體之外,現在開始也同時發在自己的網站上吧!等你哪天突然意識到自己被平台綁架了,到時候再來感謝我就好,不客氣!

拜託發明這些

·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 已經有了

  • 🍬 沒有糖的糖果
  • 🥤 沒有熱量的可樂
  • 🍺 沒有酒精的啤酒
  • ☕ 沒有咖啡因的咖啡
  • 🍞 沒有麩質的麵包
  • 🥛 沒有乳糖的牛奶1

🚀 等你發明

  • 🚗 不用車位的車子
  • 🛏️ 不用更換的床單
  • 🎼 不用練習的才藝
  • 👶 不用照顧的小孩
  • 👕 不用洗滌的衣服
  • 🧹 不用打掃的房子
  • 🦷 不用刷牙的牙齒
  • 🔋 不用充電的手機
  • 💪 不用運動的身材
  • 👥 不用社交的朋友
  • 💰 不用上班的薪水

Footnotes

  1. https://imec.imeifoods.com.tw/products/lactosefree-longlifemilk200ml

循環貸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我收到一則玉山銀行的循環貸廣告簡訊,平常我是不會點這些廣告的,但這次心血來潮想要看看這到底是什麼東西。

網頁一打開1,就是一個配色柔和的手繪風圖片,裡面有兩個女生拿著手機,旁邊還有一些廣告詞像是「手機就能申貸,好方便」、「貸款利率 5% 起2」等等。哇!看起來好溫馨、好簡單、好划算呀!

讓我覺得有趣的是,下面它還列出了一些建議的使用情況,包含「購置家具、子女教育、個人週轉、醫療支出、旅遊規劃」。

哇靠,這根本就是一份「如何快速毀掉財務健康」的指南啊!除了「很緊急的醫療支出」之外,其他這些根本不是你應該去借信貸的理由好嗎?

  • 🪑 購置家具:借信貸買家具?你是想要買了沙發後坐在上面哭嗎?沒錢的話就坐在地板上,然後用 300 塊的便宜折疊桌啊!(我以前就是這樣)
  • 📚 子女教育:如果孩子還是義務教育階段,政府有各種補助措施,包含全額的學費和餐費補助。如果他們已經高中以上,叫他們自己辦就學貸款(而不是信貸),然後畢業之後自己還債!這樣你可以訓練出更有責任感的孩子,他們也會更珍惜在學校學習的機會。(我自己的大學和碩士班就是用就學貸款讀完的)
  • 🛍️ 個人週轉:這項講得太模糊了,但我確定買新的 iPhone 16 Super Pro Max Plus Ultra 或吃米其林三星餐廳絕對不算是「個人週轉」的一部分。
  • 🏥 醫療支出:如果真的很緊急的話,例如需要立即動手術救命,我同意這點。但如果是微整形、牙齒美白還是健檢什麼的,還是等存夠錢再說吧。
  • ✈️ 旅遊規劃:這根本就是瘋了,如果你已經需要借信貸還覺得自己有資格去旅遊,那麼可能真的是被消費主義洗腦太深了。

借錢只會讓你的人生越來越辛苦、越來越難翻轉,不要被可愛的網頁和話術騙了。當你還不出錢時,上門討債的大哥們,可不會像網頁上那兩個女生一樣溫柔可愛。

Footnotes

  1. https://event.esunbank.com.tw/credit/revolving-loan/index.html

  2. 事實上,網頁最下方有小字寫「貸款利率 5%-16%,貸款費用 2,000 元,總費用年百分率約 6.25%-17.28%」,所以根本就不是 5% 呀!騙人!

S 大的音樂會(2025)

·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我還能說什麼呢?音樂會真的太精彩、太厲害、太用心啦!我無法想像辦這樣音樂會要投入多少時間、金錢和精力,真的大大的 respect!

有來這一場真的太好了!謝謝 SLS桌球的邀請,而且還留這麼好的位子給我們,真的太受寵若驚了。

話說,我到了 Zepp New Taipei 樓下時,還以為我是第一次來,完全忘記 2023 年的眼球春晚就是在這裡辦的啊!

S 大的鋼琴功力已經不用我再多說了(去年已經寫過一次),今天所有上台演出的其他音樂家也都超強,然後 Zepp 的場地聲音效果真的好好喔,聽得真的很享受!

總之,恭喜 SLS 演出成功!SLSMusic 十週年快樂,看你這樣從零經營起來真的很感動!還沒聽過 S 大彈鋼琴的人(這個 blog 上應該沒有了),快點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