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隱密錄製,全天直播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剛剛看到一個新產品:「Waves」,一支可以錄影、直接直播的眼鏡。(官方網站

創辦人 Chris Samra 在 Twitter 上寫1

introducing Waves, camera glasses for creators.
record in stealth. livestream all day.
pre-order now.

隆重介紹 Waves,專為創作者而生的攝影機眼鏡。
隱密錄製,全天直播。
立即預購。

(Waves 眼鏡的官網)

看到這個我只想說,如果誰在跟我見面的時候給我戴這眼鏡「record in stealth, livestream all day」(隱密錄製,全天直播),我一定把他連人帶眼鏡一起踢出門外然後跟他絕交。專為創作者而生?我看是偷拍狂吧?

更離譜的是,它們官方網站 https://www.waveglasses.com/ 上 FAQ 的第一題居然寫:

Q: Is there an external LED Indicator?
(問:是否有外部 LED 指示燈?)

A: Waves will have an external indicator, but the user will be able to control whether or not it's in use.
(答:Waves 配備外部指示燈,但使用者可以控制是否啟用。)

哇靠,你把「能不能關掉錄影指示燈」放在 FAQ 第一題?這就是你覺得買你眼鏡的人最迫切想知道的問題?從這裡就能看出他們的目標客群是哪種人了:「各位偷拍狂們,你們的夢幻神器終於來了!

(正常的產品 FAQ:「電池續航多久?」;Waves 眼鏡的 FAQ:「我偷拍會被發現嗎?」)

歡迎來到「預設被錄影」的新世界。從今以後,每次跟人見面都要假設對方可能在錄影,說出來的每句話都要考慮是否會被直播到全世界。每天的日常生活將變成 24 小時不間斷的實境秀,而且還是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被迫參演。

Footnotes

  1. https://x.com/crsamra/status/1948050596029952000

為什麼會 Burnout?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聽到這一集 Speaking of Psychology 的 Podcast,心理學博士 Christina Maslach 分享了我們為什麼會 Burnout(職業倦怠)的六大原因。經過她歸納過後,再來看自己為什麼之前做 YouTube 會做到很不開心,一切就很清楚了。

為什麼經營 YouTube 讓人心累

Maslach 提出的 Burnout 來源是以下六個,我用我的 YouTube 經驗來當作實例對照:

  1. 🏋️ 工作量(Workload):做 YouTube 真的是一個人當十個人用。你需要研究主題、寫稿、主持、攝影、收音、剪輯、混音、宣傳……甚至最後還要自己當觀眾幫觀看數 +1。不過我覺得光只是累的話還不至於會 burnout,畢竟很多工作都很累,重點是累得爽不爽。
  2. 🎮 控制權(Control):還記得 YouTube 還是「訂閱導向」的時代嗎?那時你發片,至少訂閱的人會看到。現在變成「推薦導向」後,一部片會不會有人看到,完全看演算法的臉色,讓人感覺失去控制權。
  3. 🏆 回報(Reward):競爭者變多、成本變高、流量和注意力越來越稀釋。發片帶來的實質好處——不論是金錢、名聲還是成就感——都急遽減少,投資報酬率降到超低。
  4. 👥 社群感(Community):以前 YouTube 創作者還沒那麼多的時候,是很有社群感的,創作者之間很有互相支持的氛圍。但在 2020 年代以後,平台越來越變成大家廝殺成一片的紅海,就不再有那種感覺了。
  5. ⚖️ 公平性(Fairness):世界本來就是不公平的,但是 YouTube 會讓你「強烈地感受到」這個事實!當你看到別的頻道做了一部內容超空洞,觀念還錯誤百出的影片,但卻得到你十倍的流量時……是一定會有點不服氣的。但其實我不會「真的認為」這不公平,因為我知道是「我」選擇了不做 YouTube 最喜歡推薦的那種影片,不能怪平台不推薦我。這就帶到了最後一點……
  6. 🧭 價值觀(Values):如果我不喜歡當今主流的 YouTube 文化,但為了在平台上繼續生存,還要強迫自己調整風格(不論是選題、文案、剪輯方式……),就會造成價值觀衝突,累積倦怠感。

我的逃脫方法

那要怎麼辦?我目前的應對方式是:更專注在自己的網站和教學工作、不接業配而是賣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減少 YouTube 發片頻率、重新開始寫 blog。這樣一來,我減少了工作量,重新掌握了一部分控制權,回報變得比較直接穩定,不用在紅海裡游泳,不用再關注別人的流量,也不用為了搏眼球而改變風格。

這兩年減少 YouTube 在生活中的佔比後,心理真的變得更健康了;現在如果要偶爾回去發個片,應該也不會那麼在意上面那些事情了吧!

接下來如果我有發片,絕對會記得在每部片後面用力業配自己的 NiceChord.com 和 Wiwi.Blog 網站。既然要承受 YouTube 的精神折磨,我絕對不當免費勞工,還能從 YouTube 上壓榨的剩餘價值我都要撈光!

Blog 讓廢文現形

·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在上一篇文章提到,這個網站從 2012 到 2022 年的文章,絕大部分都是從 Facebook 和 Instagram 移植過來的。然後我還說,它們的共通點就是「都很短,而且內容超空洞」。

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為什麼相同的內容,放在 FB/IG 上看起來好像就很正常,但一搬到自己的 blog 上後,我就突然覺得這些東西廢到不行呢?為什麼這麼久以來我沒意識到自己都在寫廢文?1

坐在馬桶上思考一陣子之後,我得出了以下幾個原因。

🗑️ 1. FB/IG 是廢文天堂

社群媒體上,大家本來就期待快速、輕鬆、不動腦的內容,也不會放太多注意力在每則貼文上;在這種「大家都在發廢文、看廢文」的環境下,我的廢文就不顯廢了。

但在個人 blog 上,訪客都是「特地」來看我的內容,這讓我產生「要顧好品質」的想法,因此社群貼文的品質就顯得不及格了。

🎭 2. 視覺包裝掩蓋了內容貧乏

FB/IG 上有繽紛的動畫效果、濾鏡,再加上統計數據、留言區、別人的貼文等等元素(也別忘了那些「附近的單身女性想認識你」的廣告),成功地讓一篇只有一張圖配兩句話的貼文看起來「很豐富」。

但當內容被搬到個人 blog 上,以簡約的排版赤裸呈現後,一旦文字品質不佳就會超級明顯。

👍 3. 讚與愛心機制

在 FB/IG 上,路過的人經常會順手按個讚或愛心(就算他們沒仔細看你寫了什麼),這會讓作者錯誤地認為自己的內容「很有價值、造成了很多討論」。

但在個人 blog 上沒有這麼即時的反饋,作者就是唯一的品質把關者,必須誠實面對「這文章到底有沒有內容」的靈魂拷問。

👀 4. 注意力競爭環境

社群媒體貼文需要與無數其他內容爭奪注意力,「引起注意、脫穎而出」成為了主要目標。

但在個人 blog 上沒有其他貼文的競爭,內容品質成為唯一標準,這讓之前在社群媒體上看似「成功」的淺薄內容顯得無比空虛。

📱 5. 手機打字、快速發文介面

社群媒體的使用者介面鼓勵「想到就發」,字數限制迫使作者犧牲細節,手機打字的不便也讓內容傾向能短則短,而讀者們也習慣了這樣的溝通方式。

在個人 blog 上沒有字數壓力,可以充分展開想法;在電腦上,長篇寫作更舒適;分段、子標題、粗體、插圖等功能也讓作者更注重結構。那些原本在手機上看起來還行的社群短文,被搬到這種環境下重新檢視,粗糙感瞬間現形。

🙇‍♂️ 6. 留言區讓你想討好別人

在 FB/IG 上發文,可能在寫的時候就已經預想到別人會怎麼留言了。為了避免負評或被炎上,很容易自我審查,最後寫出不冒犯人但毫無觀點的「討好型」內容。

但在個人 blog 上,你可以選擇把留言區關掉,只讓讀者透過 E-mail 來信回應,不需要迎合大眾口味或害怕被酸民圍攻。那些什麼都不敢說的社群貼文被擺到這種環境,就顯得有點假假的,不夠 real。

如果這篇是發在社群媒體上……

如果這篇文章是發在社群媒體上,不用幾分鐘後留言區大概就會出現「社群媒體也有很多優質內容好嗎」、「不爽就不要用阿」、「在那邊假清高」、「blog時代早就過了沒流量去旁邊哭吧」、「過氣網紅別在這邊吵慢走不送」等等回覆,然後各種觀點的網友開始吵成一團,完全忘記原文在寫什麼。

幸好這裡是我自己的 blog,那些酸民想反駁還得自己另外寫一篇貼文,而且還很有可能會不小心證明我的觀點是正確的。

Footnotes

  1. 在寫下這句的同時我又翻了一次那些貼文……更,真的很廢耶!

空白十年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昨天救回 2008 年的舊 blog 文章之後,我看著文章日期列表,發現自從 2009 年之後,我就沒有好好就寫過 blog 了。

2009 年時正在念碩士班,要寫論文又要準備畢業製作很忙,沒時間寫 blog 還算合理。2010-2011 年去當兵,當然很難維持寫 blog,這也情有可原。

但接下來呢?

十年社群廢文精華展

從 2012 年一直到 2022 年,你現在在我網站上看到的所謂「文章」,幾乎都不是真正的 blog 文章,而是從 Facebook 和 Instagram 上搬過來的社群媒體貼文

你有沒有注意到這些從 FB/IG 移植過來的貼文的共通點?就是它們都很短,而且內容超空洞。更慘的是,我搬過來的部份已經是有篩選過的「精華」了,連它們的品質都已經慘不忍睹,那沒搬來的到底有多廢?

空白時期

我突然驚覺,這十年出頭沒寫 blog、只是待在社群媒體上發文的歲月,根本就是我個人文字表達的「空白時期」。明明在 FB/IG 也發了不少文,但當我想搬到自己網站時,卻竟然找不到什麼值得珍藏的內容。

這些社群貼文,多多少少都帶著一些表演性和目的性。我只是在嘗試 po 出大家會覺得好笑、會按讚,或對工作事業有幫助的東西,卻完全沒有在記錄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物,和深度整理自己的想法。

反觀 2008 年時的 blog 文章,每篇都讓我覺得有趣或懷念。雖然文筆不怎麼樣,卻都是有血有肉、充滿個性、超 real 的文章!同樣都是我寫出來的,在不同平台上竟然有這麼大的差異。

當然,造就這段「空白時期」的還有另外一個很大的原因,關於那個請讀這篇小故事

不過話說回來,這十年我也不是都在耍廢啦,我還是做了很多 YouTube 影片、課程、Podcast 和教學工作。只是回顧這段沒寫 blog 的歲月,還是想感嘆一下。

去寫 Blog!就是現在!

其實前面的碎念都不重要。這篇文章的重點是:你應該立刻開始寫個人 blog!

別讓自己也經歷跟我一樣的「空白十年」。別等到哪天回頭盤點,才驚覺那些自以為在社群媒體留下的「數位足跡」,其實只是一堆數位垃圾。

現在就註冊一個網域名稱,開始寫你的個人 blog 吧!就是現在,不要再拖了!十年後的你會感謝現在的自己留下了這些文字,就像我現在重讀 2008 年舊文章的心情一樣。

你絕對不會後悔開始寫 blog 這個決定。我現在唯一後悔的,就是以前沒有寫更多。

2008 年的貼文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某個硬碟的深處,我挖掘到了一個神秘的資料夾,裡面有一個名為 wordpress.2009-02-25.xml 的檔案,旁邊還散落著一堆檔名亂七八糟(大約類似 20080622.jpgDSC05895.jpg 這樣子)的圖片檔案。

(喔?這是什麼?)

「OMG,不會吧!這是我以為早已遺失的舊 blog 備份!」

去年重新開始寫現在這個 blog 的時候,我只在另一個硬碟找到了 2008 年 blog 剛架站後「第一個禮拜」的備份——裡面只有兩篇文章,其中一篇還是「測試測試」之類的廢文1

而現在我找回整個 2008 年下半年的貼文了!一直到 2009 年 2 月 25 日為止2,總共救回 33 篇,連所有的圖檔(甚至還有一篇有音檔)都奇蹟般地完好無缺!

當年在文章中提及別人的地方,有許多連結都是連到對方的無名小站 blog(當時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 blog),而這些網址都早就不存在了,果然還是要自己架站才有機會把一切都保存下來呀!

整理這些文章真的好像打開了時光膠囊,超級超級有趣的!如果你想看 17 年前大學剛畢業的屁孩 Wiwi 在想什麼,歡迎使用網站的新功能「日期列表」,一路捲到最下面 2008 年的區域,開始你的考古之旅!

(或者,你也可以直接從 2008 年的第一篇開始讀,按這裡!)

Footnotes

  1. 另外一篇就是「親子蓋飯和九伏特電池」那篇。

  2. 更後面的日期應該還有一些貼文,但大部分重要的應該都在這裡了。

上游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看到一則關於 Cursor(AI 輔助的程式碼編輯器)的新聞。新聞大意是說:

  • 🚀 Cursor 靠著上游起家:Cursor 靠著整合 Anthropic(推出 Claude AI 的那家公司)提供的便宜 AI 服務,能夠以每個月 20 美金提供用戶幾乎無限制的 AI 程式輔助。這個商業模式讓 Cursor 快速成長到年收入 5 億美元。
  • 💸 上游突然大漲價:但是 Anthropic 在今年 5 月推出 Sonnet 4 和 Claude Opus 4 模型後沒幾天,突然對 Cursor 大漲價。這就好像是先到你家幫你裝好水管,然後隔天大漲你水費一樣。
  • 💔 被迫改收費:Cursor 只好被迫對自己的訂戶改變收費方式:原本每月 20 美金的方案被大幅限縮,還推出每月 200 美金的新方案(但新方案比原本 20 美金的方案還爛)。
  • 💢 被罵爆:Cursor 的用戶紛紛抱怨要退訂,而依賴 Anthropic 維生的 Cursor 完全進退兩難。

脆弱的上游依賴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你的工作過度依賴一個穩定、不在你掌控下,或存在根本缺陷的上游,那麼崩盤一定是「指日可待」的。

像是以下的例子:

  • 🔥 YouTuber 靠著 react 知名藝人 MV 蹭流量:雖然一開始能快速累積觀看數,但人家是來看「你說了他們最喜歡的藝人什麼」,而不是來看「你」呀!而且,這樣玩總有一天會被告侵權。
  • 💣 YouTube 影片的主體是演奏或分析版權音樂:在 YouTube 上用版權音樂就像是在自己頻道上放不定時炸彈,哪一天頻道突然消失都不知道為什麼。
  • 🎲 過度依賴演算法推薦:在 YouTube、Facebook、Instagram 還是其他平台都一樣,一旦演算法調整(不用說也知道會往哪個方向調整),觸及率就可能瞬間暴跌,平時賴以維生的廣告收入斷線。
  • ☁️ 過度依賴專有工具雲端服務:當關鍵工具漲價或停止服務時,整個工作流程就癱瘓。就像以上的苦主 Cursor 一樣,本來好好的商業模式,因為上游供應商的政策改變,瞬間就要重新大調整。

沒有白吃的午餐

雖然依附在一個自帶流量、自帶技術、自帶用戶的平台上感覺很方便,感覺可以讓人少奮鬥幾年,但同時你也要付出被上游綁架的代價。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如果有,那你大概就是午餐。

日期列表

·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這個部落格上面文章越來越多啦!所以今天新增了「貼文日期列表」功能,會把全部的貼文按照日期和年份列出,歡迎試試看!在頁首和頁尾選單也有。

(小祕密:其實根本就不是「新增功能」,只是之前藏起來了而已 🙃)

去年的音樂會影片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雖然你可能已經在 NiceChord.com 或 YouTube 頻道看過了,但我還是在這邊貼一份。

這是 2024 年 9 月 17 日中秋節,在台北國家演奏廳的《雙簧管的綺麗相遇》室內樂音樂會完整錄影。感謝李珮琪老師的授權,讓我能夠把影片分享給大家。

你也可以直接到 WiwiVideo 觀看這個影片;或是到 YouTube 也可以。1

=== 節目表 ===

0:00 巴赫:似詠唱調,選自清唱劇,BWV 156
Johann Sebastian Bach: Arioso from Cantata, BWV 156

03:38 達瑪茲:給長笛、雙簧管與鋼琴的三重奏
Jean-Michel Damase: Trio for Flute, Oboe and Piano

26:33 卡恩:法國號、雙簧管與鋼琴小夜曲,作品73
Robert Kahn:Serenade for Horn, Oboe and Piano Op. 73

36:51 霍普:四首素描,為雙簧管、低音管與鋼琴而作
Peter Hope: Four Sketches for Oboe, Bassoon and Piano

51:44 蕭斯塔科維契:為雙簧管、小提琴與鋼琴而作的五首小品
Dmitri Shostakovich: Five Pieces for Oboe, Violin and Piano

1:03:01 蕭泰然:來自福爾摩沙的天使
Tyzen Hsiao: Angel from Formosa

1:07:19 官大為:給 Peggy 的月亮組曲
Wiwi Kuan: Moon Medley for Peggy

=== 音樂家 ===

雙簧管:李珮琪 Pei-chi Lee
小提琴:陳姵怡 Pei-i Chen
長笛:劉兆哲 Chao-che Liu
低音管:張先惠 Hsien-hui Chang
法國號:蕭崇傑 Chung-chieh Hsiao
鋼琴:官大為 Wiwi Kuan

Footnotes

  1. Wiwi.Video 上的是 900p 版本,而 YouTube 上的是 4K。沒辦法,小站沒有那麼大的頻寬。

中指 🖕

·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剛剛在 YouTube 上看到一個酸民留言,讓我很想對他比中指。

但身為一個刀槍不入的成熟中年男子,我當然沒這麼做,而是優雅地按下了刪除加封鎖按鈕

不過這倒是讓我突然好奇起來,我們的 Unicode 標準裡,有沒有定義「比中指」的表情符號呢?結果真的有耶!🖕🖕🖕

既然連國際標準都認可了這個手勢的重要性,下次遇到惹人厭的留言,我可能會考慮用這個表情符號回應。這就是科技進步的美好,連比中指都可以跨平台相容!

公車團聚現象 🚌🚌🚌

·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為什麼公車不來就等很久都不來,但只要一來就一次好幾台呢?這個現象叫做「Bus Bunching」,原理很簡單:

  • 第一輛公車因為某些原因在某站耽擱了一點點(例如遇到找不到悠遊卡的乘客,或下車的人太多等等),導致下一站累積的乘客更多了一點。
  • 這輛車到了下一站,就得多停留一下,讓累積的乘客都上來;同時,像滾雪球般地,在下下一站累積了更多乘客。
  • 而這輛車後面的一兩班車,因為乘客都被前面的車載走了,它們在每站停留的時間越來越短,而慢慢追上前面的車。
  • 最後的結果就是:三台車肩並肩地,一起抵達你的站牌。🏁🚌🚌🚌

知道這件事之後,下次你因為等不到公車而遲到時,你就可以不只是發限動抱怨「公車都不來」,而改口說「今天又遇到了經典的『Bus Bunching』現象」,瞬間提升抱怨的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