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Creative Doing

《Creative Doing - 75 Practical Exercises to Unblock Your Creative Potential in Your Work, Hobby, or Next Career》

作者:Herbert Lui


其實類似的書我還看過不少,像是 Austin Kleon 的《Steal Like An Artist》,以及另一本專門寫給音樂家的《Making Music》等等。

總之,這本《Creative Doing》是寫給各種形式的創作者的。如果你覺得創作的時候卡住了,可以試試看裡面的一些練習。接下來我來分享幾個我覺得實用或有趣的點:

1. 移除虛構的障礙

身為一個在網路上發表東西已經超過 25 年,以及做 YouTube 也超過 16 年的人,我推坑或是輔導過不少人做網路內容;有些是朋友、有些是學生。

我常常跟別人說:「你看看你有這個才能,或是你知道這個或是那個的知識,你應該做個 YouTube 頻道和網站,或是 Podcast!」、「你看你這個領域都完全沒競爭者,出來做很容易就被看到了!」之類的話。

然後別人通常也覺得做 YT 或是網路內容很好,知道做的話會帶來更多客戶、機會等等的。但是聽完我的話之後,動手去做的人真的很少。有些人當場就會跟我說一些他為什麼不能做的原因,例如:沒時間、不會對鏡頭講話、怕他的老闆會看、怕沒有人看、家裡沒空間、沒攝影機、沒麥克風、沒燈……等等。這些就是所謂的「虛構障礙」,也就是這些障礙其實都不存在。

作者 Herbert Lui 說,他很早就想要寫書。但是他一直認為,要寫書的話需要有一個經紀人、要寫一個企劃跟出版社提案、還要先在網路上經營足夠的粉絲;一切都就緒之後,整個系統都認可「你可以寫書了」,然後才可以開始寫書。

是在多年後他才發現,其實有些書也才不過 20,000 字而已,他光是一篇部落格就 1,000 字了,選個 20 篇出來,修一下,就是一本書了。然後也可以線上出版等等的,根本就不用等別人說什麼,就可以出書了。

這個「虛構障礙」現象,應該在各個領域都會出現。例如說你想做 Podcast,苦惱沒有辦法自己一個人講話講很久;但事實是根本沒有人規定 Podcast 需要講很久。有些想拍 MV 的人,卡在認為自己沒有錢可以請拍攝團隊;但事實上,用一支手機就可以拍了。

2. 騰出時間來玩耍

這一點好像沒有太多需要解釋的。

所謂的玩耍,就是純粹為了好玩(而不是為了各種好處,例如說賺錢或炫耀)而做的事情。

現在對我來說很有用的能力,很多都是因為玩耍而來的。像是寫程式、影像處理、做動畫、用 Linux,或甚至學英文等等,都是一開始純粹覺得有趣的事,而不是因為工作需要才學的,但是到現在都超級有用。就算連打電動我也覺得是一個對我很有幫助的事情:打電動讓我接觸到很多好的音樂、美術、界面設計、故事等等,這些知識都可以用在別的地方。

我記得 Seth Godin 寫過一篇「棒球迷是怎麼產生的?」的文章。他說,製造棒球迷的方法,絕對不是把人叫到教室裡面,對他說:「現在你把大聯盟每一個球隊的名字背起來,等一下考試。」;可是我們在別的事情,好像都在用這種方法嘗試要訓練出有熱情的人。

3. 選擇一種工具

這一點我覺得對做音樂的人很有用。

因為要做音樂,你可以花很多錢去買一大堆樂器、效果器、軟體、音色庫什麼的;或者是在網路上逛很久,到處去看有什麼好康可以下載。然後,在 YouTube 上面看一大堆教學,看這個人怎麼做、那個人怎麼做。最後弄了很久,自己什麼都沒有做出來。

要快速產出作品,就選「一個工具」,開始就對了。

例如,規定自己「我今天就是只能用 MuseScore」,或是「我今天只能用這台合成器上面的音色」。我寫過一首歌叫做《你還在這裡做什麼》,我那時候就是規定自己只能用 Korg NS5R 音源器上面的音色;結果我覺得出來的效果很好,而且工作起來效率超高。

這會省掉很多選擇障礙、遲疑的時間。很多人可能會覺得,花時間尋找完美的工具,才可以做出好作品;但反而常常是在工具被限制的情況,作品的品質會更好,因為你會更專注在創作本身,而且會對那個工具更熟練。

在其他領域都可以這樣做:

  • 攝影:選擇一台相機和一顆鏡頭,然後就開始拍。
  • 畫畫:只用一種筆、或者只用一個軟體。
  • 做菜:只能用烤箱,或只能用電磁爐等等。

4. 選擇一個大小

跟前一點很像,就是做些限制,反而更能去除選擇障礙。「限制大小」在很多領域都可以做到:

  • 寫作:限制字數。像是 Twitter 一開始會紅就是因為它有 140 字的限制。大家都可以寫 140 字,很簡單,不會有壓力。

  • 影片、音樂:限制長度。Tiktok 也是因為短,大家就會覺得「我也可以拍」,就會有很多人拍。

  • 畫畫:限定畫布的尺寸。

  • 寫程式:限定只能寫幾行。

  • 做菜:限制食材的數量。

  • 設計遊戲:限制關卡的數量。

除了限制大小之外,設定 Deadline 也很有用。可以防止完美主義、分析癱瘓(analysis paralysis)症狀;而且可以激發創意、更快產出作品、更有成就感。

5. 擲骰子

我在好和弦做過超級多影片,都是利用隨機產生器產生和弦、旋律之類的來創作;這樣可以寫出「自己不可能會想出來」的東西,也是避免想太多的一個好方法。如果是寫故事的話,也可以利用隨機產生器來產生角色、地點等等。

6. 尋找新的參考

如果平常看的、聽的都是同一種類型的東西的話,做出來的東西也會長得都一樣;所以「換一個參考」很有用。

例如,如果你平常都在聽流行歌,當然寫歌怎麼寫都會寫成那種「流行歌的樣子」。你可以試試看去聽例如像是傳統客家喪葬音樂,或者是印尼的甘美朗音樂之類的東西,就會受到完全不同的刺激。

拍影片也是一樣的道理。我個人非常不想要我做出的影片有「台灣高流量娛樂 YouTuber 味」,所以我都盡量不去看這些東西。

參考的領域也可以是不同領域。例如說,你可能會在遊戲或動畫中,找到下一部音樂教學影片的靈感。高級餐廳也常常做這樣的事情,例如把台灣小吃結合法式料理的手法和擺盤等等。

7. 複製一個經典作品

Copy 別人是我覺得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例如說,我很喜歡 Yoasobi 的編曲。要學習他們的最好方式,就是拿一首 Yoasobi 的歌,然後在編曲軟體裡面嘗試做出一個一模一樣的版本。這個練習,會讓你去注意到別人作品裡面的每一個小元素。

如果喜歡某個影片的剪輯風格,就把它下載下來一格一格播放,去研究它每一個畫面怎麼安排、有幾個攝影機角度、燈打在哪裡、每一句話中間的呼吸有多久等等。我以前也會逐格分析其他鋼琴家的影片或是錄音,去聽每一個音彈得多重,以及哪裡有細微的時間差。

8. 創造自己的市場

書裡面提到了畫家梵谷的故事。

梵谷(Vincent van Gogh)去世的時候沒有什麼名氣;他的弟弟 Theo 在哥哥過世之後不久也過世了。兄弟過世之後,弟弟 Theo 的老婆 Johanna 繼承了哥哥 Vincent 的 200 幅畫作。當時這些畫是被認為幾乎沒有價值的,甚至有人建議她全部丟掉。但是 Johanna 看到了這些畫的價值,開始了她的推廣之路。

Johanna 就跟藝廊、商人和博物館積極合作,努力融入藝術界。在十年的時間裡,她協調舉辦了 20 次梵谷作品的展覽,幫他打響了知名度。現在,梵谷的畫已經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作品之一,其中有一些的拍賣價格超過了一億美金。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作品不是做出來就好,你還是要花力氣去推廣它。

例如,如果你是做配樂的人,光是把音樂丟到 YouTube 或社群媒體上面可能還不夠。如果可以做一個影片,跟大家解釋你的音樂是怎麼做的、教大家一些技巧,可能可以獲得更多關注。也許還可以架一個官網,或是上別人的 Podcast、去學校演講等等,來一點一滴增加能見度。

9. 不要管數據

為了數據而創作是很不快樂的;如果心情會跟著觀看次數、按讚次數而起伏,那就是被綁架了。

當然,有比較高的觀看次數,通常也會比較容易賺錢,而賺錢還是很重要。但是,如果能把生活設計成比較不需要 care 這個,就會快樂很多。

書中建議我們不要關注「不能掌控的數據」,只關注可以掌控的。例如:

  • 「我今天有沒有創作?」
  • 「我有沒有學到新東西?」
  • 「我有沒有覺得很好玩?」
  • 「我有沒有對自己的作品很驕傲?」